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华典:今生唱津情

(2013-07-04 14:39:32)
标签:

电视报

培训中心

团体

苗子

听音乐

分类: 津门星空

    李华典,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他先后向天津音乐学院夏重恒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黎信昌教授学习,不仅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场备受关注的个人音乐会,还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歌剧《茶花女》、《图兰朵》、《唐·帕斯夸勒》、《游吟诗人》等,获奖无数。对于被冠以杰出男高音歌唱家称号,李华典谦虚地摆了摆手:“人不能不知道自己是谁,歌唱家尤其不能忘本。我是天津培养的,成绩是观众给予的,今生都要为他们歌唱,为家乡奉献!”

李华典:今生唱津情

小小少年爱歌唱
    凡事要想成功必须先有兴趣,对于唱歌,李华典可是自小就痴迷不已的。那个年代,经常演《洪湖赤卫队》等经典电影,片尾经常会播放好听的配乐,每每这时,小华典就咿咿呀呀地自学自唱。
    李华典四岁那年,一次幼儿园放学恰逢暴雨倾盆,忙碌一天的李妈妈下班忘了接儿子,看着别的小朋友都走了,小华典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又哭又闹。“当时我们幼儿园新来的女老师就过来安慰我,拉着手风琴哄我唱《红梅赞》,没想我一张嘴就把她惊到了,直说这孩子节奏好、音准好!”称赞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总是特别容易被放在心上,小华典心里乐开了:“咦,原来我唱歌这么好听啊!”之后没多久,李华典又跟着小伙伴到邻居爷爷家串门,被手摇的老式录音机吸引,惊奇于这么个盒子居然能录音,于是就唱了一首歌让老爷爷录好了放出来,“盒子里发出的声音我自己听完都吓一跳,真好听,这也坚定了我以后要多唱歌的想法。”
    带着这样的自信,李华典开始频频在亲友面前开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一群人逛街的时候,无论何时,这个有着银铃般嗓音的男孩都能吸引到大家的目光和称赞。尽管如此,那时的李华典却并没想过将来会以音乐为生。“我父母不从事艺术,家里也不太懂这个,当时适逢文革期间,大唱样板戏,没什么别的文艺活动,我也没机会去进行专业学习,唯一爱好就是听音乐,样板戏也唱得津津有味。”在李华典看来,音乐就是神奇的良药,不论何时哼唱,总是能带走不快,带来欢愉。
    就在李华典唱得满心欢喜的时候,他也迎来了所有歌唱家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变声。变声期就像一个漫长的冬天,从1974年李华典上初中时开始一直持续到1980年,这个漫长的“冬天”里,天好象也不蓝了草好象也不绿了,李华典彻底远离了自己心爱的歌唱,“一张嘴嗓子跟破锣似的,自己听着心寒,觉得完了,以后肯定再也唱不了了。”那段时期,李华典去当兵,几年后复员,整个花季雨季的年龄里写满了惆怅,列队、出操、打球……只是再也没有歌唱。
    有时上天就是爱跟人开玩笑,当一切念想都断了的时候往往事情又会出现转机。偶然的一天,李华典习惯性地哼唱试嗓,居然发现“破锣”变响了。“那是从部队复员回来等待分配工作的日子,闲暇时就又想唱两句,听来听去觉得好像还行,不那么难听了。”再次能歌唱对李华典来说意味着上天又给了他一次机会,而他决定珍惜并好好把握,于是他踏上了专业学习唱歌的漫漫长路。

李华典:今生唱津情

    唱出水平唱出情怀
  1982年,李华典二十岁出头,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河西区工人俱乐部找到丁鸿儒老师。“丁老师是学钢琴专业的,懂乐理知识,他从发音、气息等方面开始给我讲一些浅显的初级音乐概念。后来有一年丁老师出差到北京,给我带回来一盘内部发行的帕瓦罗蒂《我的太阳》的磁带,我当时什么都不懂,就觉得这种意大利唱法真是好听,我要学!”虽然还不大懂美声的具体种类,但李华典已经非常肯定地确认自己今后要走意大利美声之路了。
   跟丁老师学了一年后,天津市举办工人歌手比赛,李华典凭借《鼓浪屿之波》夺得了第一名,在天津业余歌手的圈子里开始慢慢被人熟知。准备好了,机遇也登门而至。那年著名歌唱家沈湘到天津讲学,邀请了四位学生示范,其中三位都是有过专业培训的音乐学院高材生,而例外的这位业余者就是李华典。“当时沈先生听完我演唱特别高兴,说我虽然学习程度浅,但范儿很正,以后潜力巨大。他的肯定也间接成为了我日后发展的敲门砖。”原来,当天出席讲学的大多是各大音乐院校的领导,沈湘的高度评价立刻为李华典博得众家关注。
  打铁趁热,1984年,借着这股发展势头,李华典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电视歌手大奖赛,和关牧村、李瑛共同作为天津代表入选了最后的决赛。“天津一直是音乐家辈出的沃土,歌唱家王昆就非常注重从这里挖掘人才,远征和郑绪岚就是她到一线发掘的。所以我演出的时候,她也非常关注。”排练间隙,在李华典合伴奏的时候,王昆语重心长地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欣赏:“有很多人向我介绍过你,说天津有个男高音唱得不错,今天看完你的表演我觉得非常好,你愿不愿来我们东方歌舞团啊?”能到更高一级的音乐殿堂,李华典兴奋地当即说好,但他比赛完回到天津后才得知,自己的关系已经被调到天津歌舞剧院了。“我赶紧给王老师写了封信表示遗憾,王老师也给我回复了,说‘没关系,只要你有音乐梦想,认真学习,到哪里都会有很好发展的’,这封信我保留了很久。”谈起三十年前的事,李华典语气中未见遗憾,多了份坦然和感激,“哪里培养了我我始终会记得,之后陆续又有很多北京的专业团体想调我过去,我都拒绝了,我觉得我是天津培养的歌手,就一定要留在天津多为家乡服务。”
  到天津歌舞剧院后李华典才发现,原来一切还是跟想象有落差的,自己此前毕竟没受到过专业训练,和别的演员比起来总倍感压力,于是他选择进修。“我来到天津音乐学院跟夏重恒老师学习了四年专业知识,他非常仔细严格地帮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经常把我的课安排在中午11点,一直上到12点半,因为他中午没有课,可以拖堂多教会儿我。”那段时期的李华典脑子里全是音符乐谱,每天食堂、课堂、宿舍三点一线,进步飞快。如果说夏重恒老师帮他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那么跟黎信昌老师学习的两年则让李华典的演唱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黎老师是当年最早一批留学意大利的歌唱家,从他身上我学到了更多声乐创新和灵活演绎的方法。”
  就这样,从业余到专业,李华典循序渐进,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从1992年开始办第一场独唱音乐会至今,李华典的演出一场比一场热烈,不仅央视及各地媒体竞相邀约录制,国外也有很多铁杆歌迷,“尤其是在韩国和加拿大演出的时候,观众爆满,激动地站起来鼓掌,久久不停。还有一次是天津大礼堂落成后的庆典演出,意大利歌唱家过来表演,信心满满地说不用麦克风,我立刻要求和他们一样,结果彩排的时候他们发现我嗓门很高,他们
反而没占到优势,最后又要求使用麦克风了。所以,一个歌唱者在舞台上往往不只要表现你自己,你还要代表家乡,代表中国,为她们争荣誉。中国的歌唱家就要多唱中文歌,多演绎和表达家乡情怀,这是责任和本分。”

李华典:今生唱津情

    不负观众不忘责任
    对于以舞台为生的人来说,时刻都要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但人吃五谷杂粮,总会有生病和状态不好的时候,对于李华典来说,自己的致命伤就是过敏。“有一次我去塘沽演出,吃了两口螃蟹,结果一上台嘴都张不开了,打那开始就记住海鲜坚决不能碰了。”李华典笑着给记者讲当时的尴尬状态,“还有一次是在中央歌剧院演《茶花女》,第一场反应特别好,下来后就想着怎么把第二场做得更棒,可能是压力太大了,结果上台居然发现嗓子使不上劲,那可是一台歌剧啊,心里先是恐惧然后着急纠结,最后只能告诉自己放下一切,索性什么都不想,才好歹把那场演出完成了。”李华典毫无保留地给记者讲述着他曾出现过最糗的情况,“去山西那次最难忘,那是一个很小的剧场,我觉得不用话筒唱起来完全没问题,结果前两首唱完我就跟观众说‘第三首我清唱,不用话筒,为大家更好地展现美声的魅力,’结果音乐一响,光看见我张嘴了,根本听不见什么声音。”李华典说,这是自己摔得最狠的一次,原因在于没有摸清剧场设计情况,结果清唱时回音反射不出来造成演出效果不好。
    之所以提到这些过失,李华典说这是自己进步的台阶,“演出中不可预知的情况很多,每一次表演都是一种历练,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下次变得更好,这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舞台的尊重。”如今,李华典正在筹备华艺经典艺术培训中心,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招生,为他们搭建直接和大师级音乐家面对面学习的平台。“学音乐不像学语、数、外,一上来一定要接触大家,这样才能有效挖掘潜力,用正规、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我办这个培训中心就是想要多尽一份责任,挖掘天津优秀的音乐苗子,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被发现被培养出来,这也是一个天津歌唱家应该多做的事情。”
                        ■本报记者赵晓颖

                     (转摘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