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日“神剧”的魔幻与现实

(2013-06-27 15:59:19)
标签:

电视报

战争

影视剧

何需打

历史剧

娱乐

分类: 娱乐评论
    打开电视,左右换台,你总是避不开抗日剧。抗日剧产量之高实在令人咋舌,无怪乎横店影视城被网友戏称为“横店抗日根据地”,“手撕鬼子”更是被称为“横店名菜”,编剧高满堂则不满地表示:“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创新在哪里?”
    抗日剧的意义在于,它能凝聚人心、激励民族热情,但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飞刀绝技似李寻欢、女侠被侵犯后突然爆发反杀数十个鬼子等“神剧”内容让之成为一团笑料。在日渐娱乐化的今天,抗日剧消解了影视剧以往那种严肃感,但随即又滑入了过度娱乐化的歧路,在苦难中展现乐观没有错,但不应该用娱乐化的方式掩杀战争的苦难,战争意味着血与泪,而不是随意揉捏的橡皮泥。
    优秀的抗日剧虽然也有虚构,但都有着史实依据做基础。抗日剧《亮剑》的成功之处在于,依托史实,还原真实。剧中李云龙这个人物可以草莽气十足,可以各种耍赖,但干出的“混事”却依然有历史依据,他身上再现了一代军人的豪迈和视死如归,剧中的战役也是以现实中的案例作为蓝本。而欧美战争片极力表现敌人的强大,胜之,更能说明自己的强大。反观抗日“神剧”,除了极力表现对手的蠢笨,就是表现正面人物的闲庭信步,在插诨打科之余,似乎伸出一个小手指就能将敌军击溃。当年无数军民牺牲换来的抗日胜利被这样戏说,显然有些轻佻。
    抗日剧的多产与审查的宽松不无关系,但抗日“神剧”的出现则不能以此为托辞。抗日“神剧”的出现是过度娱乐化之后庸俗化的表现。抗日剧是一口锅,主菜下完了,有的剧为创新而创新,开始猛下各种佐料。抗战剧的壳子下,武侠剧、玄怪剧、言情剧的种种噱头被塞进来,抗战剧的焦点变得越来越模糊,故事也一再偏离,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等一 一登场,主角们赤手空拳或者手持冷兵器竟可以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剧中我方的主角由正规军开始向三教九流延伸,先有土匪杀敌,现在又冒出了三十个妙龄尼姑上阵杀敌的故事,尽管电视剧是现代人拍的,纰漏在所难免,但历史不应被扭曲。
    尘归尘,土归土,说到底,抗日“神剧”总归是历史剧,是历史剧就应该有一定的史实标准。过分强化正面人物的力量与过分弱化敌人的做法同样不可取,如果真如抗日“神剧”中演绎的那样,日军弱如纸靶,我方如天兵下凡,那抗日战争何需打八年之久?抗日剧既然是历史剧,还是让它回归史实,多一些现实而少一些魔幻为好。
                          本报记者 贺雄

                (转摘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