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磨砺 精彩绽放 天津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录片《大香格里拉》备受好评

标签:
电视报好评越南代表性书籍 |
分类: 特别策划 |
探寻大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首次出现在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它来源于藏传佛教中“香巴拉”的传说。根据纪录片《大香格里拉》的全程顾问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所提出的概念,大香格里拉的范围是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大三角区,西至西藏的林芝地区,东到四川的泸定,包括岷江的上游,北至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及石渠县最北端,包括了青海果洛州及甘肃最南端一部分,南到云南丽江一线。
此外,沿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对大香格里拉地区的文化地理寻找路线和生物物种采集路线,《大香格里拉》创作团队先后两次前往法国寻访拍摄;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万神文化线索,栏目组先后前往柬埔寨和湄公河三角洲的越南拍摄。《大香格里拉》不仅在地理足迹上呈现出“香格里拉”区域之“大”,更是在文化影响和情感共鸣上,唤醒世界对中国悠久且极富生命力的人文理念的关注。
记录中发现记录的意义
“Things happen on the
road(事情总发生在路上)”,谈及拍摄过程中的艰辛和危险,尹畅说:“在《大香格里拉》拍摄过程中,我们的汽车陷进泥里是最常发生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会在野外迷路,宿营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但作为电视人,作为纪录片拍摄者,我们不畏艰辛、不怕危险,只为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
采访中,尹畅为记者讲述了拍摄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当代著名诗人于坚在其所著的《众神之河》中提到澜沧江——湄公河的第一座神寺嘎萨寺。读到书中描绘的源头景象以及嘎萨寺的神圣庄严,尹畅一定要去追寻源头,去见一见传说中的嘎萨寺。历经五天的长途跋涉,尹畅和团队成员终于踏上了海拔逾五千米的高原,到达了嘎萨寺所在的位置。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地理原因,嘎萨寺无法继续保留,要被拆除,喇嘛们另寻新址又建了一个嘎萨寺。“我们很幸运地拍摄到了最后的嘎萨寺,寺庙已经被清空,几乎没有人再踏足那里了,只剩一个小喇嘛留下来护院。”尹畅说:“我们在这座寺庙即将一无所有前到达了这里,拍摄到它最后的情形,这也让我们意识到,记录就是要抓住每个时刻、每个瞬间,否则稍纵即逝之后便无法再目睹其中的美丽。”
在四年的拍摄路途中,《大香格里拉》创作团队邂逅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偶遇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也用一个个镜头记录下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文景观的动人之处。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尹畅和团队成员奔赴灾区,记录下这个三江源核心区的美丽和脆弱。尹畅说:“在当地最大的救灾区,到处是灾民和救灾人员,大家忙着救灾,很少人会注意到每天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位喇嘛在湖边的每个树上写下汉、藏两种文字的‘水’字,用这种方式提醒大家,这里是干净的水源,不要往里面扔垃圾。仿佛从天而降那么一个人,默默地在做这样一件温暖的事情,令人肃然起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被我们遇上、抓住、记录下来,后来他也成为了我们的朋友。”
从未想过拍摄的终点在哪里,尹畅和团队成员们一直在路上,想要一直拍下去,“我们越拍越觉得自己知道、了解的太少,越拍越觉得能呈现出来的大香格里拉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我们没想过什么时候结束,只想尽力把这部纪录片做得更好、做到最好。”也许,正是这种纯粹的心态,《大香格里拉》在制作完成后呈现出来的惊人面貌让人为之慨叹。尹畅说,如果观众能被《大香格里拉》的画面打动、被其中的人物触动,产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思考,那么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就达到了。
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
《大香格里拉》播出之际,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对这部纪录片给与了高度评价。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表示:“天津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有非常好的专业团队,因此才能够拍摄出这样一部成功的、纯粹的纪录片。《大香格里拉》具有浓郁的故事之美、哲学之美、解说之美、画面之美、音响之美,通过主持人尹畅庄重纯静的诉说,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曾成功拍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著名电视编导、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综合运营部主任陈晓卿表示,在观看《大香格里拉》后,自己被深深感动:“许多人去看香格里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其他一些表现香格里拉的电视片大都只是片断式的介绍,而《大香格里拉》团队显然对香格里拉有着完整的认识,因此对香格里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这在同类题材作品中非常难得。”他认为,天津电视台有非常好的纪录片创作氛围,在创作中不局限于本土题材,而是具有开阔的创作视野,拍摄的纪录片作品非常大气。
专程赶来参加研讨会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认为,《大香格里拉》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这部纪录片不只是简单地拍摄山光水色,而是有细节、有人物、有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面立体的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