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姐”不二——访河南坠子名家张楷

(2013-03-28 14:41:15)
标签:

电视报

后辈

称号

悟性

责任感

分类: 津门星空
  初见张楷是在电视台节目录制的现场,作为评委的她看起来端庄素雅,乍一感觉似乎不太好接近;再见张楷是在剧场的舞台上,作为演员的她低吟高唱动人心魄,着实吸引人想对她多些了解;又见张楷是在她布置雅致的家里,作为寻常女子的她性格内敛话语温软,自然而然地将对话者变成贴心老友。
“二姐”不二——访河南坠子名家张楷

被恩师选中唱坠子
  认识张楷的人一般都爱叫她“二姐”,您可别以为这个“二”是无厘头的意思,也别真认为张楷生来就是个性格外向的热情大姐。那这名字从何而来呢?来源一:排行,不只是在家排行老二,进了艺校鼓曲班后张楷还是排行第二;来源二:口碑,张楷性格单纯简单,笑点极低,往往是包袱还没抖呢,她先跟一边儿笑开了。
  张楷是天津大港人,小时的她就有一口好嗓子和一股好胆量,没事往院子里一站扯开嗓子就唱,惹得对面油田区的工人们乌泱乌泱地来围观,就连她去商店买东西都要被售货员“刁难”一番:先唱再买,不唱不卖。一来二去,在家里和学校,张楷胆量有了,名气也有了。
  张楷上初三时,河南坠子名家曹元珠到她所在的学校去选人,张楷的表现让曹元珠眼前一亮。经过考试,张楷同时考上了天津师范学校的声乐系和中国北方曲校,并且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围。于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来了,两所学校的文化课是同一天考试,去哪儿?“因为我就爱唱,爱表演,一心想当演员,去师范学校的话可能将来会当老师,所以我选择了后者。”
  按惯例,刚进曲校的学生都要先学一段京韵大鼓,根据嗓音特点再分专业,张楷没有,直接就被分到了河南坠子班。“后来才知道是曹老师早就看上我了,直接把我挑了过来,但说实话,刚开始我并不喜欢河南坠子。”唱归唱,但河南坠子的发音和韵律张楷初听后脑子里只有一个字:懵。虽然如此,张楷还是让自己耐下性子来认真跟着老师学习。“要么不做,做就一定要做好,这是我的原则,况且老师对我的传授细致入微,我要把坠子唱好,将它发扬传承下去。”
  在《宝玉探病》中,张楷将个人心得巧妙融入唱腔,尤其是回荡全篇高妙无比的“半字赋”,把隐喻内敛回环往复的氛围弥漫到无以复加。在《偷石榴》中,张楷将演员的气息巧妙灌注到角色形象中,唱得人物丰满而颇有内涵。众所周知,河南坠子是边打“简板”边唱,在《擂鼓战金山》中,张楷将京剧中常用的“花盆鼓”大胆融入进来,曾举着肿胀的小手腕苦练两个多月,也正是凭借这部作品,她摘得中国曲艺牡丹奖金奖,成为全国中青年河南坠子演员中第一个荣获牡丹奖的人,同时也是天津市中青年鼓曲演员获得该奖的第一人。在张楷的诠释下,喜剧作品欢快活泼、婉转优美,悲剧则动彻心扉、催人泪下,她的创新作品《春之歌》《秋红赋》等,文字注重描景抒情,唱腔则加入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开创了河南坠子全新的表现形式。
  几十年来,张楷先后获得了天津市第八界文艺新人月新人奖、新秀奖,天津市第三届文艺新星称号,第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河南坠子大赛优秀演员奖和“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称号。“或许在天津,河南坠子算个小曲种,但我很看重它,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它为更多人关注和喜爱,让它慢慢成为演出中观众期待的一场,这就够了,我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二姐”不二——访河南坠子名家张楷

      从坠子到小品 从小品到相声
      虽然是知名的河南坠子演员,但张楷却还有几项更广为人知的副业——相声、小品、影视剧。涉猎如此之广,也令不少业内人感叹张楷的精力和天赋。用张楷的话说,自己当初性格内向,总是不言不语,经常是被发现、被挑选出来参与表演。
      1990年从曲校毕业后,来到天津市曲艺团的张楷和一批学员率先被分到了相声队,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相声作家王鸣禄创作了一个宣传劳动法的小品,选中张楷来首演,这也成为了她的小品处女秀,并且一演即火。看到了张楷逗笑的功力,王鸣禄于是为她量身创作了12集电视系列小品《侉妮进城》,张楷不负众望地将“侉妮”这个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她身上无穷的喜剧细胞。在8集系列电视小品《长途汽车站》中,张楷一人分饰8个不同角色,将多种方言说得惟妙惟肖,成功塑造了干部、民警、知识分子等典型人物形象。之后她又凭借戏剧小品《马路叫卖》、《背人》等,获得2004年CCTV全国戏剧小品比赛最佳表演奖,由她参演的《练摊儿》《雇爹》《繁荣的春天》等小品也开始在舞台上不断露面,且每演必火。在中央电视台小品比赛中,张楷参与表演的《自作自受》荣获了银奖,获得专家和观众好评。从河南坠子到小品,张楷没半点含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倒口”,每次下来都悉心听取王鸣禄等前辈们的指导,包袱怎么抖?情感怎么酿?几年下来,张楷的表演功力蹭蹭看涨。
  如果说从坠子到小品是机缘巧合,那么从小品到相声则是命运必然。既然能把小品演得这么搞笑,那么为什么不试试说相声呢?不只张楷这么想,不少业内人也一致这么认为。于是,1992年,张楷与相声演员常贵德搭档表演了《我爱歌曲》,不久,又与相声演员赵恒合说了《婚姻男女》,并以此在全国相声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演出最火爆的时候,外面狂风暴雨,水位几乎跟剧场座位平了,但台下却依旧座无虚席,观众卷起裤管儿,盘起腿来听,掌声不断。”想起那几年最忙乱的演出生活,张楷感叹:“那是最艰苦的时光,也是成长最快的时期。”除此之外,张楷还在电视剧《一个姑爷半个儿》中扮演热情爽朗的天津大姐,典型的天津人形象因此备受好评。在电影《别拿自己不当干部》里,张楷与冯巩合作,扮演了敢说敢做的女工大魏,快言快语,性格鲜明,这部电影荣获了第十二届华表奖的优秀影片奖。
“二姐”不二——访河南坠子名家张楷

      大家的“二姐”
  一个演员的技艺水准要看观众对他的喜爱程度,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看老师对他的客观评价,一个朋友的个人魅力要看同龄人对他的七嘴八舌。如果将这三条罗列下来,“二姐”张楷无疑有着不折不扣的好人缘儿。
  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孙福海曾这样评价张楷:“舞台上神采飞扬,俏皮伶俐,唱响‘楷’歌无数;生活中朴实无华,不事张扬,享受低调人生。”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则尤其欣赏张楷的气韵:“张楷的发轫和落脚全凭坠子,全凭她独一无二在这个行当的敬业精神,凭她全身心地开掘、研磨曲种的魅力,以及她本来存在的与这一形式共通的艺术潜质。她是在选择艺术中不断认知和发现自我,拓展和丰富自我,在由表及里的同时由此及彼,如锹掘井终于涌动出取之不尽的艺术甘泉。”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曾亲自传授了她时调的演唱技巧,并赞其有灵性、悟性高。而作为张楷的恩师,河南坠子名家曹元珠对她尤为偏爱,“她的成功不是偶然,第一,她有强烈的事业心;第二,她有孜孜以求的上进心;第三,她有敬重长辈的孝心。”
  除了前辈和老师的赞赏外,同学和朋友提起张楷也都异口同声地一片赞扬。相声演员王斌是和张楷合作最多的男搭档,“‘二姐’就是为艺术而生的,她非常坚强,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咬牙克服,希望给别人带去欢笑。”梅花大鼓名家王喆则把张楷当做自己一辈子的闺蜜,“她简单、朴实,随和得让你不得不喜欢她!”而作为后辈,能跟张楷学习坠子,不少学生也都暗自感慨:“张楷老师在艺术上一丝不苟,在传承艺术上更是细致甚微,生活中如母亲般体贴关爱我们,不但教授专业知识,更教导我们怎样做人。”
  “二姐”不二,“二姐”有着对传承河南坠子强烈的责任感;“二姐”不二,“二姐”有着对相声、小品、影视剧等表演艺术痴迷的钻研精神;“二姐”不二,“二姐”是师长、同辈、晚辈等一众人中的“开心果”,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她赢得了大家的青睐。如今,“二姐”已然成为了张楷的代号,不管什么年龄段、什么地方的人都爱叫这个昵称,有的孩子甚至称呼她为“二姑妈”。“我挺喜欢这称呼,我这人本身就大大咧咧,有个简单快乐的生活态度,不是挺好的吗?”张楷提笔轻笑,在采访最后为本报读者认真地写下赠言。
                   ■本报记者 赵晓颖
            (转摘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