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花大鼓名家籍薇的艺术人生

(2013-03-14 14:36:15)
标签:

电视报

第一位

艺术人生

委员会

全国性

分类: 津门星空
  籍薇,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花大鼓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任中国曲协北方鼓曲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说唱文艺协会理事、天津市政协常委、民盟天津市委员会常委。1987年,籍薇拜梅花大鼓名家花五宝为师,其代表作有《二泉映月》、《黛玉葬花》、《钗头凤》、《睡美人》、《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及长篇曲目《牡丹仙子》等。
梅花大鼓名家籍薇的艺术人生

  多次被拒不言放弃
  籍薇从小就喜爱唱歌,她的嗓音柔和甜美、非常动听,上音乐课时还常引得老师听她的歌声。中学的时候,籍薇参加了学校的宣传队,是一名优秀的女中音,当时进部队当一名优秀的女文艺兵是她最大的梦想。遗憾的是,籍薇两次应征入伍都被拒之门外,只因她被认为出身不好,自此,她文艺兵的梦想破灭了。老师不忍如此好的嗓音被埋没,便带着籍薇到各艺术院校参加考试。虽然因政审不合格被一次次拒绝,但天无绝人之路,籍薇最终以出色表现赢得了天津市曲艺团的青睐,1973年她考入曲艺团学员队,正式踏上了曲艺工作之路。
  进团之后,籍薇被分入京韵大鼓专业,师从小岚云。机会来之不易,也会让人备加珍惜,“我那时候学习非常刻苦,每天五点多起床跟着老师学习发声,风雨无阻。”努力就有机会,付出总有回报,籍薇在严格的学习要求下业务水平飞速上升,成为青年学员中的尖子生,很快就开始跟团参加演出,还成为攒底演员。1976年,天津市曲艺团恢复梅花大鼓演出,迫切需要优秀的青年演员来继承发扬,籍薇因优秀的条件和出色的成绩成为老师眼中最合适的人选,她也因此成为“文革”后第一位学习梅花大鼓的演员。
  “从京韵大鼓改唱梅花大鼓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虽然两者用的简板和鼓是一样的,但拿法不一样。京韵大鼓主要是三眼一板的打鼓方法,梅花大鼓的音乐性比较强,重在抒情,从拿法、鼓点、基调、演唱等各方面我都要重新学起。”为了尽快掌握梅花大鼓的方式技巧,籍薇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用,在单位练习时怕吵到别人,就在鼓上围一块毛巾、板的两边捆上手绢,自己照着镜子练习,在家里她就敲枕头、打床帮、拍大腿。赵学义、韩宝利等老师还专门为籍薇设计唱腔,在众多老艺术家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之下,籍薇初学到在全国调演中一炮打响,仅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1979年,籍薇参加首届全国曲艺大赛获得全国奖,从1981年至1990年,全国性的大赛共举办了三次,她包揽了全国鼓曲大赛的一等奖,还成为鼓曲界唯一的一名“三连冠”演员。“我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悉心栽培,小岚云、骆玉笙、小映霞、赵学义、韩宝利、花小宝、花五宝等各位老师不仅从业务上对我倾囊相授,在做人做事上也教会我很多,这样我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
  收获荣誉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籍薇苦过、累过,但她从未放在心上。“我记得那时候还闹了一个乌龙事件。我刚二十岁左右时候,正处对象。那时候为了演出《黛玉葬花》,我脑子里整天想着怎么才能把林黛玉那种借花喻己的哀婉状态唱出来,为了好听,老师还专门在表演中加了几句越剧唱段,我还得把越剧唱会。有一天我晚上去对象家里吃饭,但是总也呆不住,就想着早点离开,因为晚上电影院要放越剧《黛玉葬花》,我得去学习观摩。到了七点多钟,我找个借口说要回家洗衣服,匆匆忙忙就走了。当时对象还纳闷,觉得我心不在焉是不是有什么事,就追着我出去,结果看到我奔电影院方向去了。在电影院里,我一边看,琢磨着越剧的行腔、动作,一边还用手比划着,旁边一个大妈好奇地问我,‘姑娘你怎么了?’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想学一下。结果等到电影结束,我刚从电影院出来就被对象堵在了门口,他上来就问:‘你跟谁看电影去了?’吓了我一跳,我赶紧解释清楚才没让他误会。”籍薇在艺术上的用心使得她的表演感动了很多观众,甚至有人说:“听籍薇唱《黛玉葬花》,什么都不用带,带着手绢就行——擦泪!”
  女儿是最忠实的观众
    “好的演员不仅要有好的嗓子,还要投入感情,要用心去拨动观众的心弦。作品和演员的血肉灵魂融合在一起,声音造型跟形体造型结合在一起,全身心投入,才能塑造出一个有情、有灵、有声、有容的节目。”籍薇表示。
    如何找准演唱时的感觉,籍薇有一个自己的小秘方:“女儿总是我的第一个观众,有时候我琢磨出不同的唱腔,实在拿不准哪个好时,我就会去征求她的意见。”女儿珊珊是妈妈最专业的观众和忠实的粉丝,从小听妈妈唱戏,耳濡目染的她在话还说不利索的时候,就能说出众多的唱段了。“女儿在唱歌方面很有天赋,说起来也能头头是道。当我问她要选哪个唱腔时,她会坐那细细聆听,听完后就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她觉得哪个好,最后我就会选那个。我记得有次特别逗,女儿说完意见之后还小心翼翼地问我,‘妈妈,我跟您商量个事好不好?您能不能跟团长商量一下,在作曲后面加我的名字。’”谈到女儿时,籍薇眼里充满了感动和母爱。
    1984年,由侯宝林带队的中国说唱艺术团首次赴美演出,籍薇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演员。“那时候我的女儿才十个月。当时集训一个月,去美国演出一个月,回来之后女儿都不认识我了。”演出的首站设在了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几千名观众的热情更是点燃了现场。“我刚上台的时候还担心,老外和华侨们对梅花大鼓熟悉吗?会不会有隔阂?团里的演员们也为我担心,都聚在舞台台口看我表演。没想到的是,我刚唱几句,下面就有观众喊,‘好弦儿!好鼓儿!’雷鸣般的掌声就此响起。看到观众如此热情,我唱得也更加起劲了。下来之后,侯宝林老师一把抱住我高兴地说,‘好孩子!祝贺你!’原来他也一直在底下为我捏把汗。”表演结束后,籍薇得到一致地赞赏,当地报纸还给她封了个“技美双绝”的雅号。
    众多的演出占据了籍薇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当被问及女儿对此是否会埋怨时,籍薇说:“珊珊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她对我的工作一直全力支持,但是她越懂事,我却越心疼。”十几年前,北京电视台到天津来录制以三峡为题材的梅花大鼓作品《峡江图》,团里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籍薇。按照以往,只需要稍微对传统唱腔进行改动,就能录制节目,但籍薇觉得,这样一个大气磅礴的作品,如果能够加以改革创新,以交响乐队作为伴奏,肯定更能唱出祖国山水巍峨雄壮的气势。于是籍薇自己花钱请老师合作,设计唱腔、解决配器、找录音棚,每次排练还都带着七八岁的女儿,忙得不亦乐乎。终于到了要录音的那天,籍薇怕没有闲暇照顾孩子,便把女儿锁了在家里:“我一会就回来,你要是有事就打电话。”不凑巧的是,籍薇没走多久,家里的电门跳闸了,屋里一片漆黑。女儿怕黑,哭着给籍薇打电话:“妈妈,我害怕。”籍薇虽然很心疼女儿,但正处在录音的关键时刻,没办法立刻回家,就叮嘱她别乱跑,并告诉她哪有手电筒,让她乖乖在家等她。“等到我把节目录完回到家里,已经好几个小时过去了。我打开门一看,珊珊一手拿一个手电筒照着,手电筒因为快没电都已经是黄光了,我看到那么小的一个人儿蜷缩在沙发上,脸上还挂着泪痕,心都揪起来了,上去就把女儿抱怀里了。”说到这里,籍薇忍不住落下眼泪,“这么多年来,我对工作问心无愧,对女儿却是万分歉疚。”
梅花大鼓名家籍薇的艺术人生

    勇于创新筑新篇
  工作上无怨无悔的付出,也让籍薇收获了众多荣誉。自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籍薇荣获国家级、地方级奖项几十项,曾获中国文联首届“德艺双馨青年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新中国曲艺“60年中青年艺术家”、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十行百杰等荣誉称号,被授予“七五”、“八五”立功奖章,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中央文化部“文华奖”、中国“金唱片奖”、首届法国巴黎中国曲艺节“卢浮节目奖”、“全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金奖等国家级曲艺赛事奖项。与梅花大鼓朝夕相处的四十年造就了如今誉满津门的籍薇,籍薇也使得梅花大鼓艺术再度深入人心,很多人表示就是因为听了籍薇的梅花大鼓,才爱上了它。曲艺理论家薛宝琨教授评价籍薇:“像籍薇这样的演员,成为艺术家是毫不过分的,可以预见她是将梅花大鼓艺术带入二十一世纪卓尔不群的风云人物。”
  籍薇成为了梅花大鼓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为把梅花大鼓更好地发扬传承下去,她又开始在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中国北方曲校担任客座教授。对于教学,籍薇有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她不是采用传统教学,而是教学生如何随着演唱发声,哪段该轻柔、哪段有转音,在哪个点上用哪只胳膊、哪条腿使劲,换气时怎样做到既让观众看不出来又发声自然……这些都是籍薇在几十年演艺生涯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我教学生唱《葬花词》,唱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有学生发声时不会转弯,我说,流行歌曲大家都会唱吧,比如孙楠的歌曲《I Believe》,‘I believe,你还在那里等待’,“待”用的就是转音,把这种技巧融入到《葬花词》中,转音的部分不就会唱了吗?”
  从其他姐妹艺术甚至流行歌曲中汲取优点特色,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籍薇的这种创新赢得了专家的认可,也受到观众欢迎。有人评价说:“籍薇的演唱继承传统而不泥古,锐意革新而不媚俗。”在唱腔设计和字里行间之中,籍薇融入了自己的审美和思想,她的风格不再是以温柔多情、以男欢女爱为特点的梅花大鼓,而是多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通过一次次大胆尝试,籍薇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完成了从演员到艺术家的飞跃,而这一切正是源于她敢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既要保留优秀的传统,又要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时代在前进,曲艺艺术也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符号,只有敢于尝试,传统艺术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作为一名曲艺工作者,作为梅花大鼓的传承人,我希望借着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将梅花大鼓之声敲得更加响亮、传得更加遥远……”
                          ■本报记者 李新蕊
               (转摘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