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星同聚一堂 节目精彩纷呈 天视文艺频道《鱼龙百戏》推出特别节目

标签:
精彩纷呈众星走出去演播室每一次 |
分类: 特别策划 |
《鱼龙百戏》的前身是《曲艺大观园》,创办于1988年9月4日,这是一档纯编辑性栏目,多是剧场实况加演播室解说。
1994年,《曲艺大观园》改名为《鱼龙百戏》。宋东介绍,电视台文艺部为此展开讨论,当时的节目制片人王国强提出了“鱼龙百戏”这一名称,大伙一听都乐了,有人觉得拗口,有人不解其中深意。王国强则表示这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之前他在与曲艺团艺术室主任聊天时,提起解放初期,市里设置文化艺术团体编制,曾有人建议市杂技团、曲艺团合为一个建制,称为“天津市鱼龙百戏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国强回去后详查了《中国曲艺辞典》,印证了“百戏”就是后来说的“什样杂耍”,是从乐府、变文、诸宫调演变而来,至唐、宋时,“百戏”的内容又宽泛了,在勾栏瓦舍已经出现了许多走索、顶缸、蹬技等杂耍艺人,说书艺人的雏型也已出现。“鱼龙”是“百戏”的一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是宫廷俳优一种戴面具的表演。《鱼龙百戏》取此名称,也是旨在强调栏目内容要体现深远的历史性、浓郁的民族性和丰富的包容性。在拜访著名学者、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时,王国强表示想把《曲艺大观园》改名为《鱼龙百戏》,没容王国强解释,薛先生不假思索,立马说:“好哇,好哇!”
节目名称确定后,片头曲的制作也开始紧张准备。由天津著名作家王松作词,曲作家姚明谱曲,中国曲协副主席、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演唱的鼓曲风格片头曲响彻津城,这首“鱼唱三弦鼓曲红,龙吐包袱有相声,百年的绝活逗你乐,戏中有戏情外情”的藏头诗曲更成为众多曲艺观众心中的经典。谈起录制片头曲的事情,籍薇至今记忆犹新:“那年下着大雪,我和节目编导、工作人员一起坐着火车去北京录音。曲子刚做出来我就进了录音棚,连练习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在录音棚边唱边揣摩韵味,录了一遍又一遍。等到录音结束出了棚子,都已经半夜时分了,马路上连辆车都没有了。大家站在路边等车,互相一看都笑开了,一是因为每个人眉毛头发上都落满了雪花,鼻头也冻红了,跟个雪人似的;二是曲子录完,大家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一种成果感油然而生,便一起开心大笑起来。”
1994年1月8日,《鱼龙百戏》终于同广大观众见面, 并请相声泰斗马三立为栏目片头题字。
从1994年以来,《鱼龙百戏》紧跟时代潮流,用心策划每一期节目,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向国内外观众展示着传统艺术的魅力。1996年,《鱼龙百戏》为身患喉癌的相声名家李文华(与姜昆合作)录制了24
段难度很大的相声音配像节目,海内外近40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2002年1月3日起,《鱼龙百戏》再次全面改版,开始现场录制、请观众参与,在天津卫视播出,并邀请著名曲艺编辑张庆长改写了藏头诗:“鱼跃三弦自在弹,龙行四艺满台欢,百家众相千变化,戏演人生一笑间”;2003年6月18日,《鱼龙百戏》克服“非典”带来的困难,增设了电视曲艺擂台赛,吸引了北到黑龙江、南到河南等来自全国的诸多选手登上电视擂台,开辟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先河,用时尚现代的电视手段焕发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2006年、2007年,《鱼龙百戏》应邀赴美国洛杉矶举办《飞越太平洋——2007洛杉矶天津盛大文艺演出》、赴澳大利亚悉尼举办《故里情怀——曲艺精品悉尼演唱会》;2009年春节,应意大利《欧洲华人报》邀请,《鱼龙百戏》赴意大利威尼斯等五个城市巡回演出,与当地华侨共庆新春……
年末将至,《鱼龙百戏》即将迈入第19个年头。为庆祝《鱼龙百戏》开播19周年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建校26周年,《鱼龙百戏》录制了“元旦特别节目——
曲艺名家从这里走来”。众多观众熟悉的老中青曲艺艺术家欢聚一堂,亲情洋溢、暖意融融。
晚会由北方曲校首届毕业生、黑龙江省曲艺团副团长、著名相声演员刘彤和《鱼龙百戏》栏目主持人李佳联袂主持,曲校首届毕业生张楷、景凤凌的一段河南坠子对唱《秋江》勾起了大家许多美好回忆;来自空政文工团的韩冰、刘畅和曲校教师王斌、张尧、王唯智、杨化然用流水报菜名的形式,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带领安冰、王喆、杨菲一同演唱梅花大鼓名段《十字西厢》,四朵“牡丹”(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同台竞放,优美旋律生生动情;第六届央视相声大赛金奖获得者青年相声演员张攀、刘铨淼代表青年演员表演了新编小段,把一百段经典相声名字用贯口的方法串接起来,妙趣横生,令现场相声前辈们赞不绝口;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志宽带领徒弟张楠表演了对口快板《立井架》精彩片段,既彰显老艺术家的深厚功力,又凸显出青年演员接力传承的可喜景象;相声表演艺术家刘俊杰和徒弟许健的新编相声,中国曲协名誉主席、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带领徒弟宋丹红表演的评书《岳飞传》等精彩节目,更令现场掌声不断。此外,晚会现场还聚集了众多曲艺前辈,相声表演艺术家田立禾、杨少华、魏文华、寇庚儒、黄铁良、佟守本,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曹元珠,三弦演奏家张子修,曲艺理论家倪钟之等人到场为《鱼龙百戏》和北方曲校庆生。曲校毕业生、央视著名主持人朱轶,相声演员高晓攀还专门发来祝贺VCR。
河南坠子演员张楷在表演完节目后表示:“这次比平时演出都要紧张。将曲校26周年的活动以《鱼龙百戏》节目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作为同《鱼龙百戏》一起成长起来的演员,希望节目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的舞台,也希望曲艺事业更好地传承下去。”相声表演艺术家刘俊杰表示:“我是从《鱼龙百戏》的舞台上走出去的。这个节目迎来送往了众多曲艺名家,《鱼龙百戏》对曲艺演员来说是巨大的支持和依靠。”
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加强观众的参与度,《鱼龙百戏》进行了多次调整、改版,原来用擂台赛的方式形成与观众积极良好的互动,今年则通过寻访传统艺术的方式走进观众,走进基层,在曲艺的海洋中寻找被掩埋的珍珠。随着寻访之旅的进行,《鱼龙百戏》也在“旅程”中度过了19岁生日。《鱼龙百戏十九年特别节目》以秘笈为线索,通过“夏丹组合”和“兄弟组合”的一路探寻,引发现场嘉宾的大讨论,从而发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别样魅力。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们一起点燃了为《鱼龙百戏》19岁制作的生日蛋糕,现场观众唱起了生日歌,为《鱼龙百戏》送上温馨的祝福。
作为“兄弟组合”之一的张攀刚从央视比赛回来,就直接参加寻访的外景短片拍摄,时间紧张的他转天早晨又飞往武汉录制一个直播节目,节目结束后又飞回天津,连家都没有回就奔赴节目现场,参加“鱼龙百戏19岁生日”的录制。说起《鱼龙百戏》,张攀心里有无数的感动和感激,从一名《鱼龙百戏》的观众,成长为《鱼龙百戏》擂台赛的“十大擂主”,再到央视相声大赛金奖获得者,张攀从《鱼龙百戏》起航,创造出人生中众多亮点:“在《鱼龙百戏》获得周擂主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这让我对于以后走上艺术之路充满信心。在《鱼龙百戏》擂台赛上的磨练,让我积累了大量的比赛和电视经验,所以,站在央视的舞台上时,我也没有觉得生疏、怯场,在曲艺的路上也越走越勇、越走越远。《鱼龙百戏》对我来说像一个家,请允许我用三个字来表白:‘我爱你’。”
特别节目还特意请来3位重量级“前”主持人:张艳秋、苏菲、滕桓,她们回忆了与《鱼龙百戏》结缘的有趣故事,引发现任主持人李佳的感触。从2002年8月1日起,李佳主持了第一期《鱼龙百戏》,作为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新人主持,李佳当时对曲艺不太了解,更谈不上喜爱,但通过这么多年与《鱼龙百戏》一起成长,李佳不仅成为了掌控节目现场的主持人,更成为《鱼龙百戏》的标志之一。
在李佳心中,与《鱼龙百戏》之间的感情已经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表达,它的存在是她生命里的必然,她的存在是它生命中的一个符号,“我和《鱼龙百戏》的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位观众的支持,《鱼龙百戏》有一个固定的收视群体,他们对节目的热爱、对曲艺的执著令人折服。”说到这里,李佳讲述了一个故事:前几年《鱼龙百戏》举行擂台赛的时候,每个月会有一场选拔赛,只有选上的人才能登上电视舞台打擂。海选的第一个地点设在了谦祥益,那天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雨,水深的地方甚至能没过人的腰,车走在路上跟划船似的。李佳跟宋东导演从电视台出发,不远的距离却走了两个多小时。一路上她们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来参加海选。到了谦祥益后,她们在吃惊的同时备受感动,因为不仅有很多人来参加比赛,还有从周边地区甚至河北省专程赶来的选手。“正是因为有了观众的支持,《鱼龙百戏》才能走过19年,走到今天。是观众给了我们感动,给了我们信心,让我们有动力将这档栏目一直做下去。其实,每一次节目结束我跟观众说‘下周再见’时,都有一份期待,我希望再见就是能再次见面,希望能够永远跟《鱼龙百戏》的观众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