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唱念做打塑形象  谦逊平和道人生——访著名张派青衣赵秀君

(2012-09-13 15:39:13)
标签:

赵秀君

张君秋

秦香莲

梅花奖

天津广播电视报

分类: 津门星空

    赵秀君,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张派青衣,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有《秦香莲》、《四郎探母》、《西厢记》、《望江亭》、《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等。舞台上的赵秀君扮相秀丽,腔调婉转,让人回味无穷;舞台下的赵秀君开朗乐观,话语温和,让人倍感亲切。唱念做打塑形象 <wbr> <wbr>谦逊平和道人生——访著名张派青衣赵秀君

     从舞蹈苗子到梨园新秀
      赵秀君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大学教授,在她的印象中,家中的书香气息要多于文艺气息。但她自幼爱唱爱跳,父母觉得女孩子将来从事文艺工作也不错,于是就在市少年宫为她报了个芭蕾舞班,赵秀君一学就是三年,不仅乐感好,身形、舞步都在舞蹈班里数一数二。就在老师和家长都认为这个好苗子将会在舞蹈领域里有所建树时,一个无心之举彻底改变了赵秀君的人生轨迹。
      那是个流行听收音机的年代,电波里的金曲排行榜就是各种咿咿呀呀的唱段,赵秀君的偶像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和张君秋先生,他们那清甜柔美的唱腔余音绕梁,让她着迷。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秀君的父亲看到天津戏曲学校在《天津广播电视报》上刊登的招生广告。“要不给孩子报名试试?或许可以让她见见一直崇拜的张君秋先生。”这么琢磨着,赵秀君的父亲就给她报上了名,没想到争气的赵秀君一考就进了初试。由于学了很久舞蹈,嗓音宽亮,自然条件好,两轮复试过后,赵秀君从一千多人中脱颖而出。“戏校不是每年都招生,我们那届招了70人,只有五个女生,机会难得,我就去上了。”
      刚进学校,11岁的赵秀君就被要求学习京剧名段《二进宫》,转年,她被分配主攻青衣。初次接触这样唱功繁重的行当,赵秀君感到有些吃力,“我之前没基础,觉得这唱腔太难了,想改学武戏,老师没批准”。她掩嘴一笑,举止间不失舞台上清丽端庄的风范。
  真正让赵秀君坚定学戏信念的是一次和父亲一起听张君秋先生的《女起解》唱段录音,张先生的每个唱词、每个行腔都深深地打入赵秀君的心田,她自此迷上了张派青衣的演绎风格。提起在戏校的日子,赵秀君倒不觉得多辛苦,每天五点四十准时起床上早课,吊嗓子,上把子课、文化课、腿课等,不仅主要练习青衣身形,还要兼学花旦、武戏等其他门类。八年如一日,在这样浓郁的戏曲氛围里,赵秀君渐渐从“门外汉”成长为专业演员。
  从戏校毕业后,赵秀君被分配到天津市京剧团,得到了京剧名家杨乃彭、邓沐玮等的帮助。1990年,为了参加全国京剧展演比赛,赵秀君放弃了可能到中国戏曲学院上学的机会,到北京和蔡英莲学习了一个月的《秦香莲》。之后,天津市文化局的领导带着她到北京,在张君秋先生的家进行汇报考核,由何顺信先生(张君秋的琴师)亲自给她伴奏。那是那年冬天北京最冷的一天,屋外刮着凛冽的西北风,屋内赵秀君的一段《秦香莲》唱得周围几位老师都为她捏了一把汗,曲罢,张君秋先生的眉眼间有一丝惊喜,欣慰地朗声一笑:“行,回去排练吧!”这是赵秀君第一次和自己偶像的近距离接触,得到认可,赵秀君信心倍增,回到天津一门心思地排戏、演出,之后带着这出《秦香莲》到北京工人俱乐部参加了全国京剧展演,并获优秀展演奖。“我那天没想太多,就希望把自己会的完全呈现给张先生看,但陪我来的其他几位老师说他们紧张得不行,生怕我忘词。”
  有了第一份成功,第二份、第三份便接踵而至。之后,赵秀君被推荐为“中国京剧之星”,并先后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演员奖、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文化部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等。对于荣誉,赵秀君不愿多提,她把这些归结为领导的关怀、组织的培养和上天的厚爱,自己不过碰巧幸运而已。她虽用笑容将成功背后的艰辛一笑带过,但谁都知道,机会从不给没有准备的人。唱念做打塑形象 <wbr> <wbr>谦逊平和道人生——访著名张派青衣赵秀君

     拜师张君秋 开启艺术黄金期
      准备好了,机会自然就来了。1991年4月,赵秀君从天津市京剧团调到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在张君秋先生从艺六十周年演出上,赵秀君清唱了一段《秦香莲》中“心如刀绞我的泪难忍”小段,没想到声音刚落,观众就止不住地叫好,掌声居然持续了几分钟不断。这个20出头、一脸灵气的好苗子,坐在台下的张先生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转天,在答谢宴上,领导向张君秋先生推荐了一直对他崇拜有加的赵秀君,希望张先生考虑收徒,让赵秀君在天津好好发展和弘扬张派艺术。就这样,1993年,赵秀君正式磕头拜师,一个她做梦都没敢想的情景居然成真了。
      张君秋,旦角张派创始人,拜师王瑶卿和“四大名旦”,一直在教学方面亲力亲为,收了赵秀君之后,他马上为她量身制作了一份学习计划。“张先生不仅教我张派唱腔,还常常带着我拜访其他老师,让我博采众长。”张君秋先生勇于创新,且扮相似梅(梅兰芳)、唱功似尚(尚小云)、腔调似程(程砚秋)、做工似荀(荀慧生),因此,赵秀君得到的传授可谓营养丰富,博百家之长。但在她的眼中,老师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更值得她毕生学习。
     《金山寺·断桥·雷峰塔》是张君秋先生最突出的代表作,赵秀君决定把它继承下来,但由于这出戏包含有昆腔、西皮、二黄等多种元素,演绎难度极大,大家都不太看好赵秀君能把它成功排演下来,唯独张先生不然。得知赵秀君要排这出戏后,张君秋先生两次直接从外地飞来天津,帮助她创腔、指导。不出所料,赵秀君的执著和坚定让这出戏也成为了她的代表作,并以此获得了中国京剧艺术节的金奖。此后,赵秀君又带着自己的拿手剧目连续参加了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并连续获奖。
  和张君秋先生学戏的日子让赵秀君受益匪浅,老师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他人宽容善良的态度都成为她日后行为的榜样。一次,对自己的表演小有满足的赵秀君兴高采烈地给张先生送去一段自己新录的《刘兰芝》试听,没想到转天老师就来电话叫她去听意见。本以为老师会夸她的进步,没想到听到的却是当头一棒:“‘你嗓子好也不能这么唱啊!’我到现在都记得老师对我的批评。那个下午,张先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我讲解京剧究竟要怎样唱、怎么去揣摩唱段剧情、特定年代的社会背景是什么等等,这是让我终生受益的。”因为有了老师的谆谆教诲,如今的赵秀君一上台就能很好地驾驭住戏中人物的心态,嗓音收放自如,极富弹性和拉力。舞台形象既温柔又不显软弱,角色性格既符合当时年代女性保守矜持的特点,又不失内心的那股倔强和坚韧。
  说起最难忘的学戏经历,赵秀君回想了半天,不好意思地笑笑:“排《韩玉娘》的时候最苦,我足足哭了一整天。”戏中,韩玉娘历经坎坷、奄奄一息,有大段唱词。对于这个角色,气力十足地演绎不合时宜,没精打采地表现又没有美感,病中的玉娘身段要看着柔软,但力度十足,这可着实苦了赵秀君。一遍不行、两遍不满意……因为还有一星期要在中国大戏院首演,之后还要到全国政协那里汇报演出,要强的赵秀君一直挠头,急得掉眼泪。“后经苏德贵老师点播,我茅塞顿开,在北京的汇报演出空前成功。”在赵秀君的演绎下,一出原本是梅派的戏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融入了张派的新意,获得业内外一致好评。
  当被记者问及演出和练习中都遇到过什么困难,赵秀君朴实地笑笑:“我享受演出的每个过程,没什么特难的境况,大家对我照顾有加,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唱念做打塑形象 <wbr> <wbr>谦逊平和道人生——访著名张派青衣赵秀君

     做可以温暖人心的人
      看赵秀君演戏,你会在不经意间被她端庄俊美的舞台形象和简单纯净的个人气质所打动;和赵秀君聊天,你会自然而然地被她乐观平和的心态和温良谦逊的态度所感染。一如她所说的,演员的追求和心态是会带到舞台上的,传统艺术要发挥教化观众的作用,带给他们美好和力量,而不是用功名利禄扰乱人心。
  “我现在最注重的是提高自己的修为,时刻学习新鲜事物,这个过程让我感到愉悦。”在赵秀君看来,演员在台上和台下要和观众做心灵沟通,只有能穿透人心的正面能量才能真正留住观众。“我最崇拜的就是梅兰芳先生和张君秋先生,他们经常不断修正自己,把艺术推向更高的层面;最感谢的是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培养,以及像杜近芳、叶少兰、迟金声等老艺术家的谆谆教导;最倍感温暖的是剧团兄弟姐妹们对我的支持。”
  如今,赵秀君依旧奔波在各大演出中,但她忙中有乐,总是拿着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每场演出,回去反复琢磨,力求每演每新。“一个演员在台上是具有感召力的,除了技艺,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我希望增加自己爱的能量,提高个人魅力,从而对观众的心灵有所帮助,做一个可以温暖人心的人。”
                    本报记者 赵晓颖

            (转摘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