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白鹤 爱心永相传 天视《滨海1时间》推出“拯救白鹤”连续报道
(2012-04-26 14:43: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特别策划 |
“希望这是一个开端”,这是天津志愿者“拯救白鹤”行动受到国际关注后,国际鹤类基金会发来的感谢信的标题。“拯救白鹤”也是记者第一次做这么长时间这么深入的连续报道:从3月30日发第一个新闻专题,之后每天一到三条新闻不等的持续跟踪,一直到4月19日暂告一段落。天视滨海频道《滨海1时间》是30分钟的日播新闻,每天匀出3到6分钟来播报“拯救白鹤”行动,这背后除了新闻人的职业敏感,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对生态的关怀,同时,这也是出于对我们的观众的信心:他们同样是富于爱心、关注环保的。
好心人发现中毒白鹤
“拯救白鹤”的新闻线索是第一时间参与救助白鹤的志愿者王建民提供的。王建民也是我们最近一期人物专题《滨海人》的主角,我和摄像秦向虹刚做完对他的采访,转天3月24日,也就是在北大港湿地发现中毒白鹤的那天,他分别给我们打了很多电话求助。因为面对这样一只“世界极危”的珍稀动物,救助工作要慎之又慎,他期待见多识广的媒体人能够指明方向。志愿者的这种焦灼让我们发觉这是一个珍贵的、不可复制的选题:这是一个极珍贵的物种,这里有人对动物的情感。
中毒的白鹤经过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及时解毒,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志愿者们又陷入了新的焦灼:掉队落单的白鹤难以完成迁徙。感谢志愿者的信任,他们再一次向我们求助。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周海翔教授取得联系之后,周教授建议我们把白鹤尽快送到迁徙的下一站——沈阳獾子洞湿地。当时,救护中心还有些许犹豫,因为以前从未尝试千里送白鹤,而且送这么珍稀的动物,路上也怕有闪失。这时,媒体的沟通平台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牵线搭桥,志愿者、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和周海翔教授直接通话,当即拍板,转天一大早出发。
千里送白鹤一波三折
天津志愿者“千里送白鹤”可谓壮举,为更好地记录,天视滨海频道特地安排了双机位拍摄,调遣了两位经验丰富的摄像师与我合作,一位是曾用5年时间制作获奖纪录片《老人与鸟》的秦向虹,一位是刚顺利完成冬季达沃斯论坛报道任务的张宝祥,再配上经常开车出远差的专业司机谷为今,我们四人之前就互相都有很好的合作,这次组成报道小组更是配合默契。
送鹤队伍浩大,除了报道小组,还有志愿者6人和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3人。为了能按原计划天黑前放飞,我们报道小组4月1日早上7点左右就到达了位于静海的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之前,我们连夜把所有的机器设备(包括长焦、广角、监视器、回传系统等)全部进行了调试,并且准备了第二天的干粮,做好了全天不下车吃饭的准备。结果,4月1日头一回坐车的白鹤一路状况不断,晕车、拉稀、喝水等等,一行13人即便都在车上解决了早饭、中饭和晚饭,750公里的高速公路还是足开了11个小时。早上不到8点半出发,晚上7点半到达,这时天已全黑,专家建议,为了白鹤安全,放飞后延到第二天清晨。
虽然旅途奔波,但鹤群就在眼前,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准备第二天的放飞仪式。我们也协商好分工,张宝祥负责长焦远调白鹤回归鹤群,秦向虹负责捕捉放飞时天津志愿者的表情等等。然而,在大家把白鹤送到休憩点后,周海翔教授发现白鹤得了有鹤类癌症之称的禽掌炎,这个消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两位摄像师及时地记录下了整个病情发现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表情。在现场很慌乱的情况下,我们得知沈阳猛禽救助中心的王唯彦医生对禽掌炎手术有很多成功案例,就督促周教授预约了转天中午的手术。
这时候,我们更深地体会到,在这场救助行动中,我们不仅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一切安排妥当,已是夜里近1点,志愿者和我们为赶第二天4点起来拍鹤群,尽早出发去沈阳做手术,就住在村里。尽管只有3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可是,为保证及时把白鹤因病不能放飞的消息发回“家里”,我干脆不睡了,通宵做完了送白鹤路途和白鹤得禽掌炎的两则消息。
因为我们都知道白鹤极为珍稀,全世界只有3000来只,而通过寻像器、监视器,亲眼看到其中的1000多只,亲耳听到它们休息的时候和飞翔的时候的不同叫声时,我们心情激动,又不免感伤:鹤群就在眼前,里面可能就有我们送来的白鹤的家人,但它却不能归队。我们要即刻送它去150公里之外的沈阳市区做手术。
獾子洞湿地在一个村庄里,我们带的无线网卡没有信号也就算了,没想到到了沈阳市区还是一点信号没有,节目发不回去,怎么办呢?我们从天津出发之前也和当地镇政府联系好了借用他们的宽带,但由于意外发现白鹤患禽掌炎,计划被全盘打乱,我们得抢时间去沈阳市区。到了沈阳猛禽救助中心,依然没有网络,我们一商量,谷师傅开车带我去附近找网吧把节目传回去,两位摄像则盯着手术。虽然编导和摄像记者是一个团队,不能两人离老远的“放羊”,但现在非常时期,大家分工协作更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回来之后看素材,宝祥的广角镜头盯手术特写,秦老师标头照顾全景、外景和人物表情。宝祥在手术的过程中问了一些观众肯定会关心的问题并记录了下来,秦老师抓拍到了手术做完之后,志愿者挥手向白鹤依依不舍道别的画面,这些都是难以再现的第一现场,非常宝贵。等我回来做专家采访的时候,两位摄像已经近5个小时没敢去上厕所了,因为总怕错过什么。
4月2日,为白鹤做禽掌炎手术的主刀医生非常自信地告诉我们,手术很成功。于是,志愿者们4月3日一早就回津了,我们多待了一天,手术24小时之后,也就是3日下午还跟踪了一下术后伤口情况。的确,白鹤炎症见好,医生说白鹤的伤口状况比他之前成功治愈的三例都更好,没准比他预计的时间还要短就能恢复,如果它能赶上春季迁徙的末班车,今年还有机会出2只小鹤!我们都高兴极了,因为之后这只鹤至少半个月每天都是换药、养伤,暂时不会有新的进展,栏目组就叫我们先回来。
可是,4日下午我们开车快到天津的时候,我接到世界自然基金会周海翔教授的电话,说这只白鹤开始不吃不喝了,他们非常担心,因为去年也有一只白鹤出现这种状况,几天之后就死了,一解剖发现是严重肝硬化,这只会不会也这样呢?周教授和王医生正到处联系相关机构和专家,争取尽快给它做一次体检。当时我们就停车给组里打电话报告,要不要赶紧回去?组里考虑再三,让我们还是先回津休整一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出发。我们都抱着侥幸的心理——万一白鹤只是情绪不好,或者消炎药影响了胃口,说不定晚上又吃饭了呢?回到天津之后,有志愿者找到台里来,说想看看白鹤的最新视频资料,他们也接到了沈阳专家的电话,因此等不及晚上看节目了。志愿者的这种迫切的心情让我们感动,更觉责任重大。
连线辽宁台 共同关注
天津志愿者千里送白鹤的事情在辽宁当地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虽然我们在獾子洞湿地只待了一天,但是当地村民都知道了,我们把白鹤送去沈阳做手术之前,很多老乡还来找我们合影。而到了沈阳给白鹤做手术的时候,《沈阳晚报》的文字和摄影记者3人也赶到了现场。4月3日,《辽沈晚报》的记者又向我们了解了事件的始末,并发了一篇长篇报道。4月5日,白鹤做体检,这是全国也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只野生白鹤做体检,沈阳当地的志愿者全程拍摄下来,并提供给我们,让更多关注白鹤命运的天津观众能够看到。4月6日,我们又连线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他们给我们发回了一条关键性的报道,晚上我收到辽宁台的素材的时候,已经能看出白鹤非常虚弱了,辽宁台记者在连线时也表达了她对白鹤状态的担心,我特别问到专家们当时的情绪,她说喜忧参半,未来渺茫。当晚十点多,我没忍住,还是给周海翔教授拨了电话,电话里他的声音非常低沉,听得出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4月7日中午,白鹤去世了,辽宁台发回的这些视频就成了白鹤在世时最后的影像资料。辽宁台做了一组综合报道,主题就是一只白鹤背后牵动着津辽两地这么多人的心,这也是我们连续报道的感情线。
志愿者在行动
4月7日中午,我接到了之前提供白鹤体检视频给我们的辽宁志愿者的电话,他在电话里告诉了我白鹤去世的消息,他说太难受了,就给我打了这个电话。我当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这一切发生的也太快了!我再打电话给秦老师和宝祥,他们也都不敢相信。当天下午,我本来约了参与“拯救白鹤”行动的天津志愿者到海边,大家一起谈谈救助白鹤之后对爱鸟、护鸟的一些延伸感受,得知白鹤去世后,我都没忍心挨个打电话告诉,只是把集合的地址改到了当时发现白鹤的北大港湿地。大家接电话的时候情绪不是很高,见面之后我才知道,这些一直紧密关注着白鹤命运的人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白鹤之死的消息。来到北大港湿地发现白鹤的现场的,除了当时救助白鹤的天津志愿者,还有一些从北京赶过来的志愿者,很多志愿者都是一到户外就撒欢儿的摄影爱好者,但当时现场大家一片沉默,这时候感觉当记者有点残忍,因为一问他们就会问哭一个。朝夕相处了几天的这么可爱的自然精灵,这么多人为它付出了这么多精力和感情,结果还是没能救活,太可惜了。白鹤虽然走了,但这次行动更激起了志愿者自发护鸟的决心。当场就有几个随行的大学生表示要加入志愿者队伍,并号召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在4月10日沈阳法库举行的首届“国际白鹤节”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湿地国际的专家们,都因为知道天津志愿者的救鹤行动,而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之后,总部在美国的国际鹤类基金会,还给天津志愿者发来了感谢信,感谢并鼓励天津志愿者护鸟行动再上一个台阶。
4月15日天津市第31届“爱鸟周”上,市林业局、滨海新区农业局在组织活动的时候,也专门感谢了《滨海1时间》栏目的连续报道,认为报道起到了对有关部门的监督、督促和唤起天津市民爱鸟、环保意识的作用。全程参与救助白鹤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周海翔教授还专程来到天津参加爱鸟周活动,并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提了很多建议。这些建议都被欣然接受,这让天津志愿者以及从北京赶过来的护鸟志愿者都十分振奋,大呼“在天津找到组织了!”
白鹤“回津”
目前,天津志愿者和我们报道小组正计划第三次奔赴沈阳,取回白鹤标本,这只白鹤与天津的缘分还将继续,我们节目也还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