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了解天津,爱上天津 天视公共频道《这是天津卫》 呈现天津历史文化地图
(2012-04-19 14:58:34)
标签:
文化 |
分类: 特别策划 |
主打天津地域文化
作为一档弘扬地方文化的电视节目,《这是天津卫》节目立足天津本土,对天津地方文化进行粗线条的调查,全方位介绍天津近代的历史文化、美食、旅游等,在形式上类似于《这里是北京》,但更活泼一点。节目中,主持人采用体验的方式,近距离去观察、体验,通过当时的布置、场景的还原、情景的演艺,让大家了解天津文化。
《这是天津卫》开播于2010年6月,迄今将满两年,可以说《这是天津卫》的创办并不是一时的兴起,这其中既有公共频道定位于本土、时尚、新锐的用意,也有《这是天津话》栏目的经验积累。在《这是天津卫》之前,公共频道曾播出过一档名叫《这是天津话》的节目,节目主要介绍天津成语和词汇。随着节目的播出,以天津话为契机,编导们渐渐深入而广泛地接触到了天津文化。在对天津文化认知加深的同时,编导们觉得,有必要将《这是天津话》栏目内容扩大,全面地介绍天津文化。于是,这档栏目从介绍天津话变成了全面介绍天津文化,从只有五分钟的节目变成了时长25分钟的周播节目,而节目也正式更名为《这是天津卫》,可以说,《这是天津卫》是对《这是天津话》的延续以及发展。
目前,《这是天津卫》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在2010年开播之初,《这是天津卫》也经历了一段阵痛和担忧,一是编导人员太少,很多工作忙不过来;二则,栏目新开播,正处于尝试和突破阶段,编导们在内容上怕难以把握。但是后来发现,这些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天津市政协文史委以及活跃在各区县的文史专家都给予了栏目很多的支持。《这是天津卫》主编李芗说:“他们主动给我们策划和内容上的支持,我们去一些专家学者家里采访,他们不仅热情招待我们,还为我们提供一些珍贵资料。”
《这是天津卫》主打地域文化这个概念,这也是节目的一大特色。从名字上即可看出,《这是天津卫》是在说天津的事,而这种介绍地域文化的节目在天津电视台还是绝无仅有的。天津在近代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让《这是天津卫》栏目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这是天津卫》虽然主打天津地域文化,但目前在思路上有一个根本上的调整。因为只说过去的事情,观众对这些事情的认知很陌生,不能完全调动观众的兴趣。自今年春节开始,《这是天津卫》开始尝试走出去,不仅介绍天津文化,也和其他的城市文化进行地域上的对比、联动。比如,天津和北京都有梁启超的故居,栏目就两地保护、挖掘历史资源做一些方式上的对比。从春节特别节目到元宵节,《这是天津卫》总共做了四期北京和天津特色小吃的节目,这些小吃在文化上本同出一宗,但在两地的发展又有所不同,编导们将这些不同找出来,然后进行文化上的对比。“只要是和天津文化相关的,哪怕这个东西不是天津原创的文化形式,我们都可以融入到这里来。”
与社会热点结合
《这是天津卫》几位编导都是天津人,对天津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平台可以去弘扬天津文化,而《这是天津卫》就是这样一个平台。但是,随着栏目一期一期做下来,编导们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于是,他们大量购进各种各样有关天津的书籍,搜集各方面的资料,一边做一边去学习。
在介绍天津文化的同时,《这是天津卫》也注重对天津文化进行分类,对一些相关的文化都会成系列介绍。去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这是天津卫》做了民国总统系列,此外,《这是天津卫》对天津的老字号、九国租界等都进行了梳理,并且制成系列片。在介绍天津历史名人、天津建筑时,节目组也注重结合社会热点,引起观众的兴趣。节目策划李超说:“如果我们今天冷不丁地说庆王府,可能没多少人关注,但是我们根据《辛亥革命》这个热点,再去介绍庆王府,大家的关注度就比较高。”去年,天津电视台投资拍摄的《借枪》收视率比较高,节目组根据这个热点话题,找出《借枪》中的天津元素,制作了一期剧中主人公在天津生活的节目。虽然说的还是原来的这些事,但更具有趣味性了。对此,李芗介绍说:“我们这也是取悦观众,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现在电视竞争特别激烈,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不一定有人去听去看。”
在讲述方式上,《这是天津卫》多采用倒叙的方式,先是从当下的社会热点出发,然后进入情境当中,穿插各种内容,一会回到现实,一会又回到过去。对于现在流行的穿越,节目中也会多次运用到。整个节目全长25分钟,但却是一个整体,并没有像别的节目一样,分成一个个板块,全程都是故事性的呈现,两个主持人进入到这个角色之中去体验。如在说甄嬛的那期节目中,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男的扮成乾隆,女的就扮成甄嬛。在讲述乾隆登盘山的往事时,需要一些轻松的内容,节目也穿插了一些地方小吃,让节目更轻松愉快。《这是天津卫》节目全程都是通过主持人亲身体验呈现出来的,有点像旅游性质的节目,但与旅游节目不同的是,文化气息特别浓,节目反映了景点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不单是介绍这个景点如何好玩。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外来人口融入了天津,《这是天津卫》栏目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是天津卫》节目的宣传语是:在这里,了解并爱上这座城市。节目主编李芗告诉记者:“通过看我们节目,首先是了解天津。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再是深入,不管是天津人还是非天津人,最后都能喜欢并爱上这座城市。喜欢这座城市的原因是很多的,有人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有人喜欢这个城市的美食,有人喜欢它的生活,有人喜欢它的景色,方方面面在节目中都会有展现。”
寓教于乐
摆脱狭隘
目前,《这是天津卫》是天津电视台唯一一档介绍天津地域文化的栏目,编导希望在未来将其打造成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扩大外延走出去,与全国各地的文化进行联动。
做地域文化的栏目,一方面是对本地域文化的宣传,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掉入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泥淖。说起《这是天津卫》,很多人马上会认为,这是一档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节目,好像除了天津的事就不报,或者将天津说得特别好,别的地都不如天津好。在做《这是天津话》时,编导们一度曾有过这样狭隘的想法,认为天津的文化特别厚重,特别好,但是随着节目一期一期做下来,觉得不能这么讲。天津这几年发展得很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外国人来到天津,节目首先要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接纳这种文化,给他们一个了解的渠道和平台。李芗说:“为什么说天津的开放海纳百川?你说别的地方好,并不是说天津不好,这其中有和天津关联的地方,有些地方可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关注不仅是昨天,还关注今天和明天,这里边应该有全方位的文化信息,我们也力图打破这种狭隘的地方主义。”
在与北京的地域文化联动中,编导们也害怕会出现这种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一旦过分强调天津文化的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如果北京人说北京如何好,天津人说天津如何好,节目将无法做下去。但是,在实际采访过程中编导却发现不是这样,京津两地文化上那种纽带式的联系是非常好、非常强的。比如北京的内联升鞋业,虽然它属于北京,但内联升的创始人就是天津武清人,现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依然是武清人。文化有时候是排他的,但有时候却是共融的,在节目中,编导就将这种感觉呈现出来了。
《这是天津卫》是介绍文化的节目,很容易让人认为是一个严肃的节目,但《这是天津卫》的一个特点却是寓教于乐。《这是天津卫》的编导们认为,电视不是一个严肃的媒体,做节目不必像写论文那样严肃。电视节目一旦做得过于严肃,就使人失去了兴趣,进而也失去了观众。《这是天津卫》节目虽然介绍天津文化,但却不严肃,而是用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甚至近乎夸张的娱乐方式做外壳,首先让观众去接受,但核心内容依然是与天津的文化相关。如果对80后、90后讲述天津文化,他们或许还有兴趣,如果给更小的孩子讲天津文化如何厚重,他们可能并不乐意去听。这时,节目中就必须用一些特殊的元素,大家对穿越都很感兴趣,节目中就会借用这种表现形式,引起观众的兴趣。
当被问起《这是天津卫》的受众群体时,李芗认为,真正爱天津的人是不分年龄、不分阶层的。有的可能是保安,有的是出租车司机,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海归,他如果喜欢天津,那是真喜欢。《这是天津卫》曾做过一次天津涮羊肉美食节目,节目播出后,在新加坡居住多年的天津籍华人专门找到了那个店家。《这是天津卫》节目对并没有设定观众群体,不是说给高中以上学历的观众或者十八岁以上的观众服务,而是没有门槛,只要观众喜欢,节目努力创造一个让观众喜欢的意境,最终变成天津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观众们看到节目,知道有这些小吃,就可以去吃,知道有这些玩的,就可以去玩。李芗说:“我们不希望观众认为这是一档好为人师、给人说教的节目。我们不狭隘,我们不排斥比我们好的。”
天津文化不是贵族文化,而是和老百姓生活的关联度非常高,这让《这是天津卫》节目更贴近老百姓。天津文化内敛而又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可能不显山漏水,但到五大道去看,都是深宅大院,你也不知道里边住的是谁,但随便挑出一栋房子,都是和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重要联系。天津历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让《这是天津卫》每一分钟提供给观众的都是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