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长喜:相声如马蜂 不能没有“刺”

标签:
文化侯长喜天桥相声马三立娱乐 |
分类: 读者俱乐部 |
“我小时候家住北京天桥附近,所以很小就开始听相声了,记得第一次听的段子是《反正话》,乐得我把裤子都尿啦!那时我才六七岁。”侯长喜告诉记者,童年的耳濡目染对自己后来走上相声表演之路影响很大,尤其在成为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的再传弟子后,他对相声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把握。“相声属于市民文化,首先要能逗人乐,其次要能使人有所收获,而讽刺就是相声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之一。我觉得相声就像马蜂,必须要有讽刺这根‘刺’,如果没有了‘刺’,马蜂就成苍蝇了。”
侯长喜告诉记者,作为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的再传弟子,他不仅从马老身上学到许多表演技艺,同时马老对相声表演的认真执著也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值得他和现在的年轻相声演员虚心学习:“马三立先生每次演出都非常认真,出发前先在家里把整个段子默念一遍,在去剧场的路上心里再默念一遍,到剧场后台再和搭档预演一遍,这样精心磨合出来的段子能不好吗?另外我注意到,马三立先生有的相声作品虽然表演了很多年,但是段子里的台词几乎一句都没有改过,甚至连手势都几十年不变,为什么呢?因为相声表演需要严谨。”说到相声的现状,侯长喜认为:“现在的相声表演往往随意性太强,这对相声的发展不利,容易使相声偏离轨道。另外,现在的相声内容过窄,真正有功力的作品太少。相声演员必须要尊重相声,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表演的内容不能过于低俗,否则就是糟蹋观众,同时也是在糟蹋演员自己,更是在糟蹋相声。”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侯长喜不仅一直活跃在相声表演舞台,同时创编了《反骄破满》、《黄粱梦》、《没劲》、《广告漫谈》、《愿者上钩》等大量深受观众喜爱的相声作品。“相声演员应该做到两条腿走路,一是说相声,二是写相声,如果只有一条腿走路会走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