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达人秀》初赛第二场的录制中,记者在休息室采访了不少落选达人后发现,很多“草根”抱怨今年评委执法的力度过于苛刻,而他们在台上的表现时间也太过有限。高晓松和伊能静两位评委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了有关选手的疑问。谈及本届达人秀选手的新变化,两人都表示,第二届选手的水平普遍比第一届要高,评委希望看到的是能展现选手蓬勃生命力的东西,“达人秀”只能给选手提供舞台,素材还需要他们自己挖掘。
“达人”更加专业化
今年,第二届达人秀自鸣金开战伊始,即在全国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达人旋风。记者在录制现场也看到,不少达人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水平明显比去年要高出不少。对此,高晓松也表示认同,“第一届永远都是最单纯的,他们是为了实现梦想,不是来实现欲望的。第二届就会有很多人带着欲望来,比如想成名啊,大批的专业院校、团队选手都来了。”
选手水平高了,评判标准会否水涨船高呢,伊能静和高晓松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高晓松表示,“我没有明显的线的标准,唱歌、魔术、舞蹈不是一个东西,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的标准最简单,你展示的是什么,得是那么回事”。伊能静则用具体实例解释,目前最让她看好的是一位玩水晶球的美籍华人,球到了那个男孩子手里,就像活了过来,他连故事也不用说就已经可以打动评委。
寻找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人
记者在现场见证了初赛第二场两天的录制。上半场4个小时的录制用了6个多小时才完成,下半场则不得不拖到凌晨才结束,除了现场各种不可抗原因外,评委对每组选手故事的挖掘,使现场几乎变成访谈节目。尽管如此,落选达人都在台上和评委有了充分的沟通,但他们大多难以接受自己被淘汰的事实,甚至抱怨评委对“草根”的标准太过苛刻。
对于评委和选手之间的观点冲突,高、伊两人也向记者澄清,《中国达人秀》最终剪辑出来评委的话其实并不多,欧美的达人秀评委在录节目中也要求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
伊能静告诉记者,这届的达人秀真的快变成《梦想中国》了,而高晓松则认为,《中国达人秀》不仅仅是寻找个体,他们还有责任给各个阶层的人一个发声和展示的舞台。同时,他也认为,艺术是一方面,故事其实并不重要。“我们都在一样的社会上生活,有的人沉沦了,有的人却绽放出生命光彩。我想说,不是一定要先发财、买房,才能去写歌、写诗,我们想找的就是那些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人!”
■本报记者 王新
(转载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