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主持人实现了我的梦想——访天津电台新闻广播播音员赵巍

(2011-03-24 17:13:53)
标签:

赵巍

天津

听众

主持人

广播

娱乐

分类: 封面人物

      赵巍,2004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同年,进入天津电台新闻广播工作至今,担任《新闻909》、《天津新闻》、《法制纵横》等节目的主持人、编辑,获天津电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天津广电集团十优播音员主持人称号。

当主持人实现了我的梦想——访天津电台新闻广播播音员赵巍

     记者你来电台工作多久了,现在主持什么类型的节目?
  赵巍:我来电台工作已经六年多了,一直担任《909新闻》、《天津新闻》等节目的新闻播音工作。今年,我又担任了《法制纵横》的主持工作,这是需要自己采编播全方位参与的一个专题节目,我希望可以让自己得到一个全面的提高,顺应广播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记者看来你对做好主持人很有心得?
  赵巍:我觉得一名现代广播主持人,不能只拘泥于播音或主持领域,这样是狭隘的。应该把眼界放宽,多走出去接触生动的社会、提高自己对于节目的参与度,才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播音和贴近生活的主持风格。记得我的第一次采访就走进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天津市女子监狱,采访对象是监狱女警。听完她们的讲述,一个完全不同于外界想象的大墙内的世界呈现在我的眼前。她们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真情故事催人泪下。有了这些经历,如果遇到类似的稿件,对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的拿捏创作就会大有帮助。
  记者你是怎样走上主持人这条道路的?
  赵巍:我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专业是民航财务会计。这还要追溯到中学的时候,在高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叫我朗诵一段文章,我胆怯地把它读完。谁知,老师说:“赵巍,你怎么不去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呢?声音很好听啊!”就是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好些天,原来自己的声音还可以让别人听起来好听,自己还有这方面的潜力。只可惜,那时已经错过了北广提前招生的日期。我暗暗地在心里定下了目标,希望自己在这方面可以有一技之长。
    记者听说你在大学就一直从事跟主持相关的学生工作?
  赵巍:我的潜能在大学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四年的大学时光,我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泡在了学校的广播站里,同学们戏称我是“以台为家”。从准备一期节目到录制播出,从亲自动手安装设备到设计实现自动化播出,从暑假留校参与广播站的装修到策划实施校园主持人大赛,我和伙伴儿们乐此不疲。在校园广播站,我倾注了大学时代最多的心血和爱,而广播站也成为我大学记忆中最闪亮的一个点。现在想来,这就像为我真正从事广播这个职业的一段大练兵,为我积累了最原始的经验。就像是命中注定与广播结缘,在2004年毕业那年,我通过考试进入了天津电台,当上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
  记者据我了解,在播音业内有一个共识:新闻好播,但播好却不容易。是这样的吗?
  赵巍:新闻看似简单,处理起来却是有许多要领。没有经过播音员处理的新闻听起来就是简单的码字;而播音员遵循正确艺术规律创作的新闻播音作品就会达意准确,让听众听得明白。虽然顺利进入电台工作,但这一路走来却是不平坦的。由于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我对播音主持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粗浅的阶段,认为只要声音好就可以。这个观念也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周围也伴随着出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这一度让我异常苦恼,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具有当一名合格主持人的能力。
  我静下心来想,觉得还是放不下对于播音的这份热爱。于是我找来许多老播音员的优秀作品,反复地听、反复比对。每一位老师的意见、建议我都记下来仔细回味、揣摩。特别是去年,通过电台为我们搭建的人才成长基金这个平台,我有幸拜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铁城为师。铁城老师不顾年事已高,每次都亲自来津为我授课。通过铁城老师的悉心传授和一年的学习,我对播音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意会概念和运用所学,在播音的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么多年体会下来,我觉得新闻播音更多的功夫在台下、在话筒后。一条新闻可能只有短短二三十字、四五十字,但其深藏的大量信息却需要你平时的累积和阅历。所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多听多看也成为我延伸性的一项必修课。

当主持人实现了我的梦想——访天津电台新闻广播播音员赵巍


  记者怎么样应对高强度的广播工作?
  赵巍:工作久了,少了刚踏进广播大门时的那股子冲劲和激情。有时候也会有疲惫感,自己对工作提不起兴趣来。比如像我们的早新闻班,就需要每天早晨4:30起床,5点多到达台里备稿录制,7:00至8:00还要上一小时的直播。常年下来,也会有受不了的时候。由于直播要求高度紧张,所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主持人都有做噩梦的经历。一次,自己坐在直播间,播完标乐,该我说话了,但却怎么也看不清楚稿子上的字,急得我满头大汗。随着空播报警那冷冰冰的机器声响起,我突然从梦中惊醒,顿时庆幸这是在做梦。尽管如此,但每每想到电波那头的听众,就会打起十二分的劲头儿,认真对待每一篇播出的稿件,力争呈现一期精彩的节目。
     记者这么多年你有什么很难忘的主持经历吗?
  赵巍:对听众负责,同样会换来听众的支持和认可。第一次感受到听众对广播的热情是在我刚来电台不久,那一次,我跟随《刘云热线》节目在鼓楼举办室外活动,活动现场人山人海,听众的参与度极高。活动结束后,许多听众来找主持人签字。不知是谁第一个找我签了个字,于是,开始不断有听众来签字,把我围得水泄不通。虽然许多朋友并不知道我这个新人是谁,但却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听众对广播的热情,对主持人的信任。
  主持《枫叶正红》节目是我工作历程中一段难忘的时光。对于这样一个拥有无数忠实老年听众的名牌节目来说,年轻的我刚开始在节目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知道怎样去和老年朋友交流。是一位位似爷爷奶奶般的老年听众的鼓励,让我找到了信心、找准了定位。那段时间也是我收到听众来信最多的日子。字里行间,你能读出他用真心和你交流的那种感觉。而对于我来说,回报听众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心主持好每一期节目,真心与他们沟通。

    记者听说你参与了多次电台的“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
  赵巍:“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是电台的一个老品牌了,许多采编播人员通过去基层采访、体察民情,真正了解了百姓所想所需。这几年来,跟随电台广播援建的脚步,我先后到过河北涉县、甘肃岷县、陕西宁强、略阳县等地。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参与了天津电台对陕西宁强、略阳灾区的广播援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略阳被震裂的广电大楼里,仍然有一群积极乐观的广播人在坚守。就在地震当天的那一晚,他们在简陋的抗震棚里拿起话筒,录制节目,向受灾的民众传递信息、坚定信心。我想,这也是广播人共有的性格、不弃的信念。在这些外人看起来偏僻贫穷的地方,往往有着最可爱、最忠实的广播听众。
  记者工作之余,你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
  赵巍:要说自己有什么生活的理念,我想大概就归纳为知足常乐吧。平时工作很忙,常常是天还没亮就出门,再披着星星月亮回家。于是,我的生活很简单。
  说起自己的爱好,还是和声音有关,那就是唱歌。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太一样,我更喜欢民歌,而最早集中接触民歌也是从广播开始的。我上初中时,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吃完午饭后一个必做的功课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那时山西文艺广播的一档音乐节目。节目中呈现的许多优美的民歌把我吸引住了,于是自己就喜欢上了多姿多彩的民歌,迷上了唱这些经典的民歌。
  我是山西人,自小生长在晋中,而山西历来被誉为“民歌的海洋”。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歌词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像《走西口》、《绣荷包》、《亲疙蛋下河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等一批广为流传的经典民歌都孕育于山西这片神奇的土地。每次,驾车回乡的时候,一进山西境内,我就喜欢把一张集合有山西民歌的CD放进车里的碟机里。听着这些自小就熟悉的旋律,看着窗外熟悉亲切的景象,似乎能闻到家乡熟悉的泥土的味道,抚摸到大杂院的那扇斑驳的木质大门。
  记得在网友的一篇帖子中有这样一句话:用车轮丈量中国。出于对旅行的喜爱,我在网上浏览最多的就是有关自驾游的帖子。我喜欢在路上的那种感觉,喜欢征服进发的感觉。在自驾游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股力量在支撑着你不断地向前。能够开车进藏是我一个中期的目标,因为那一路上的美景一定能涤荡身处喧嚣都市的那颗嘈杂浮躁的心。
    这么多年忙忙碌碌下来,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欠了生活许多东西。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能够放一个长假,去远方旅行,让自己有一个沉淀积累的机会。

当主持人实现了我的梦想——访天津电台新闻广播播音员赵巍


  记者听说你来天津已经11年了,应该比较适应了吧,想家吗?
    赵巍:确实是这样,从1999年来天津上大学开始算起,到现在已经是11年多了。对于天津这座城市来说,我对她的感觉逐渐由陌生转向熟悉,由距离转而变得亲切。现在和大学同学通话,同学都会惊诧地问我:怎么说话有了天津的味道?我想:岂止是语音上的变化,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我俨然已经成了半个天津人,我的血液中也已经融入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和特质。天津人乐活、达观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使我能以一种全新的角度看问题。
  每天清晨,我会和绝大多数天津人一样,摊一套煎饼果子,再来一碗锅巴菜。虽然简单,却有滋有味儿。去年10月,我收获了爱情,和我相爱的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我们也在天津安了家,两个人生活得平静而幸福。婚后的我,自觉多了许多份责任,有对妻子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父母的责任。我希望明年能够收获我们爱情的结晶,迎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我是独生子,离家十余年,平日忙于工作,回家也仅限于过年那几天,对于父母的照顾和关怀少之又少。前一阵子,网上有一个关于“你一生还能和父母在一起多久”的讨论。一位在异地工作的网友掐指一算,自己剩下的一生还能和父母总共待26天。这个数字也是让远离父母的我感到深深地愧疚。所以,今年过年,我们小两口把四位老人都接到了天津,一家人在一起过了一个特别的天津年。以后,我们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好好陪陪父母,多接他们来天津,看看津城的美景。
  播音主持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历练的过程,现在的我,可以说才刚刚摸到了一些门道。未来还有很多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我希望能听到更多听众朋友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支持我。
                                ■本报记者 王燕

 

                         (转载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