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晚如何走出瓶颈

(2011-02-17 16:18:36)
标签:

娱乐

张春生

西单

春晚

晚会

分类: 特别策划

    2011年的央视以及各地方台春晚已经落下帷幕,接踵而至的是关于春晚这一话题的热议,大家纷纷针对各种形式的春晚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否定和不满。究竟是晚会的形式太过陈旧,还是观众太过挑剔了?春晚应该怎么办才好?面对本来就众口难调的受众,春晚如何迈好下一步,重新焕发青春?本报记者近日对有关方面进行了采访,看看大家对如何办好春晚都给予了怎样的建议。  

 

    演员:去粗取精  挖掘传统 
  春节联欢晚会在长期的发展和变化中逐渐成为一场全民的文化娱乐盛典,从过去央视春晚一枝独秀到现在各地春晚之争硝烟弥漫,包括今年开始流行的网络、动漫等一系列新兴春晚形式,都让观众目不暇接。乱花渐欲迷人眼,仿佛节目越新、奇、特越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如果说过去在家看春晚是过年唯一能选的娱乐模式,那么现在上网、旅行、聚餐、唱卡拉OK等众多纷繁的选择已经成为对春晚收视的一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晚会导演就不得不想方设法按照受众的多种喜好安排节目。参加过多次春晚录制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对本报记者表示:“春晚现在备受争议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要改善它并不难,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传统。因为在春节这种传统节日中,老百姓还是觉得越民族、越传统的才越亲切。中国历史悠久,所以在这种延续已久的民俗文化中,怎样创新是需要斟酌的,因此春晚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千万不能浮躁。”
  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春晚是凭借着家庭式、欢乐式以及熬夜式三个特点走进广大百姓的心中,应了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喜好。每逢春节,数不清的在外务工人员克服各种艰辛回家过年,就是为了与家人团圆,而团圆就是要一家人共享亲情,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共享亲情的最佳选择就是围坐一起收看精彩的春晚,因此在这个时刻,越能唤起人们昔日回忆的节目越有韵味。譬如,随意性大的网络流行语用在舞台上并不一定让人耳目一新,反而容易被认为是过于牵强和矫情,而“中国红”一直是春晚中不可替代的主打色,零点倒计时始终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经典老歌的旋律永远能唤起众人附和一样,传统的东西并不等于陈旧,它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
记忆,流行在人们心中。


电视人:注重编排  突出特色
     有人说春晚就像一个大容器,演员和节目放进来就会变身为容器固有的形状,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有人说,做好春晚这顿大餐实属不易,拼盘好吃可味道太杂,因为要顾及太多,反而容易失去自己的特色。曾主持过多次天津电视台春晚的天视主持人管军认为:“近年来,随着媒体对春晚宣传力度的加强,观众的期待值和口味越来越高,这是目前春晚并不尽如人意的一大原因。每一个电视媒体人都应尽力做到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节目的走向,要客观分析受众的需求,把晚会的编排工作放在重中之重,这就像写文章,起承转合衔接得是否得当,是全文成败的关键。”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成功并不在于你拿到一副好牌,而在于你能打好手上现有的这副牌,言外之意是指思路的重要性。策划春晚也是如此,同一场演出,不同编排产生的效果自然是迥异的,一台好的晚会既要有团体的统一思路,又要有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每一个春晚导演都会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把最好的节目奉献给大家,但事实上我们还要考虑资金、资源、地域特色等方方面面。春晚这种大型晚会不像专题性晚会主题那么明确、特色那么鲜明,节目的编排如果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基本形态、人们生活变化和老百姓最想看到的东西,就应该是一台非常不错的晚会了。”曾导演、策划多台天视春晚的天津电视台文艺频道副总监倪音海,从导演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加入新鲜元素是编排手段之一,草根明星能否和春晚真正融合,是否能让不同欣赏口味、年龄、文化背景的观众对此认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大餐固然好吃,但如果拼盘做得过于繁杂,成为一桌大杂烩,是容易让人尝不出特色的。看来,春晚要想摆脱困境,关键还是要重视内容编排和核心特色,否则就如同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观众:贴近生活  广纳人才
  电视媒体的受众是广大观众,他们对一台春晚的优劣往往会有自己的见解。面对春晚舞台上层出不绝的新老面孔,24岁的观众郑先生对记者表示,希望春晚对歌舞、相声、小品、魔术等节目人才的选择再广泛一些,多关注流行元素,不能总靠某个组合、某几张老面孔来支撑门面,“看了这么多届晚会,我觉得歌舞类节目中,依然是《千手观音》让我印象最深,其他舞蹈没有足以让人记忆深刻的创新处;歌曲演唱也总是把前几年流行的曲目放到今年的舞台上,所以有一定滞后性。”说到语言类节目,郑先生笑言:“我觉得春晚的相声一直是软肋,多年来,传统相声留下了很多经典段子,而现在春晚的相声却有零散笑话拼凑而成的嫌疑。希望导演能给更多新演员机会,给语言类节目表演更大的自由度。”
  近年来春晚筹备的声势越来越大,场景搭设越来越豪华,但是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引发共鸣的节目却越来越少,仅仅靠几个台柱子来支撑一台4个多小时的晚会,是匮乏想象和后备人才的体现。“春晚导演应该大力挖掘后备人才,创造更贴合大部分群众审美需求的节目。不仅要有歌颂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作品,同时又要尽量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看了十几年央视春晚的冯女士对记者表示,“为演而演,是春晚的一大弊病,也是春晚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专家:准确定位 面向百姓 
  面对今年春节期间刚落下帷幕的一台台春晚,各方议论纷至沓来,“小品都用上影视演员了,难道黔驴技穷了?”“我们看不懂艺术家高端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节日里只要简单的热闹、开心就成。”贬损甚至大于褒扬。针对这些辛辣的评价,本市著名文艺评论家、原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张春生为春晚支起了招,向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
  张春生说,春晚陷入进退两难困境的原因之一,是很多人把它的定位搞错了,“春晚不过就是各地在春节期间为大家奉献的一台集各种优秀资源于一体的晚会,不要硬扣什么文化大餐的帽子,我们要求它质量高点情有可原,但它始终不过是一种娱乐方式。”他指出,就像理想和现实间总有距离,观众的期待和节目本身也总是存在落差,“几十年的审美疲劳后,我们已经进入了欣赏多元化、表现多元化和百花竞放的时代,因此,贴近百姓的春晚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张春生认为,像《我要上春晚》一类的节目已经拉近了普通百姓和春晚的距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还远远不够:“群众的艺术智慧很高,春晚绝不能闭门造车。其实春晚节目组可以举办类似‘春晚节目征集大赛’这样的活动,囊括群众性歌词大赛、小品大赛、创作文本大赛等,从年初开始甄选人才,最后一起汇总到晚会上。导演应该善于把百姓的智慧真正提炼出来,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而不只是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这样有限的个体。”与此同时,张春生还强调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央视可以联合地方台的资源,地方台可以联合各自区县的优秀节目,大家只有把优质资源集合在一起,才能挖掘出最有内涵的东西,而这同时也将极大地避免文化资源的浪费。”可见,如果春晚可以准确定位,联合各方资源、拓宽渠道,让更多观众的呼声反映到节目中,春晚昔日的辉煌还是不难拾回的。
  春晚是全民同庆的平台,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电视媒体,都会借此机会为老百姓奉献一顿集优秀资源和震撼视听于一体的超豪华娱乐大餐。虽然舆论对春晚的批评一直未停,但也正因如此才证明它存在的重要性,或许,对一个旨在提供给大家娱乐消遣的综合晚会来说,我们有时候过于苛责了。如今的春晚担负了太多,被束缚了太多,不仅要承受万众瞩目的重压,还要从被套牢的有限资源中寻回自我。对上亿观众来说,保证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但面对大家的微词,作为每年伴随人们辞旧迎新的一场盛宴,春晚仍然有许多事情可以做。
                                        ■本报记者  赵晓颖   

 

                                  (转载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