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回首光辉岁月 勿忘我与你同行

(2010-12-16 16:15:12)
标签:

苏菲

点播音乐

节目

听众

主持人

娱乐

分类: 特别策划

    天津电台文艺广播《点播音乐》迎来22岁生日 昔日主持人接受本报专访 
          再回首光辉岁月勿忘我与你同行

    1988年,一档全新的流行音乐节目悄然来到了听众身边,它不仅设立了全华北地区第一家电台流行歌曲排行榜,优美的旋律更是吸引了每周近6000人次投票,拥有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听众,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歌坛的辉煌历程。它就是天津电台文艺广播品牌节目《点播音乐》(现更名为《新音乐60分》)。在《点播音乐》22岁生日之际,节目的几位昔日主持人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为读者讲述了无比温馨的流年过往——

 

王晓彤:
一直相伴 不曾走远

 再回首光辉岁月 <wbr>勿忘我与你同行
  

     1990年至2008年主持《点播音乐》,后任天津电台文艺广播总监至今。
  “这里是《点播音乐》,大家好,我是王晓彤……”主持节目这么多年,虽然我一直力求每次节目开头有所变化,但我说的最多的还是这一句。主持《点播音乐》近18年,我习惯了和电波一起呼吸,与音乐共同成长。刚进入电台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因为当时《点播音乐》的收听率极高,在主持了几期节目后,就有许多听众对电波后的我非常好奇了,想要一睹“庐山真面目”。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下节目后刚出大门,就感觉身后“嗖”地闪过一个高大身影,开始我还没在意,后来我用余光发现这个裹着绿色军大衣的人怀里抱着个收音机,一动不动地歪头看着我。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我们节目的粉丝,因为喜欢《点播音乐》,所以每天守在大门外,想看一看那些用声音和大家交流的主持人究竟长什么样。门卫告诉我,像这个年轻人这样的听众有很多。还有一次,一个热心听众跑到电台,一定要进来看看我长的究竟是什么样子,结果被警卫拦住,甚至惊动了110。这些事让我非常受触动,寒冬里守候着如此执著的听众,坐在话筒前的我每每想起这些就充满动力,总想竭尽一切所能去把节目做好。
  这么多年以来,《点播音乐》节目组每天都会收到一麻袋一麻袋的信件,而主持人根本没有时间一一给听众回信。我更喜欢把心思用在节目本身,在节目里回馈给大家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那时,一位北京的听众每天都寄信给我,全部是手写的长篇感言:“我不管你怎么想,我也知道你从来不回信,但我会一直坚持写到你回信的那一天!”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他的坚持也让我寄出了做节目以来唯一的一封回信,我告诉他:“谢谢你对节目的支持,你改变了我,希望你天天开心。”他后来告诉我,是《点播音乐》让对生活悲观失望的他重新乐观起来,让他在电波中找到了温暖和信心。直至今日,这位听众还依旧每天准时守候在收音机旁,和我们的节目相伴,在美好的音乐里赴一场历时22年的约会。


邓亚菲:
记得我们有约

   再回首光辉岁月 <wbr>勿忘我与你同行


  1989年至1991年主持《点播音乐》,后任天津电台音乐广播副总监,2010年退休。
  《点播音乐》是一片沃土,培养了几代编辑、主持人,而所有在此播洒过智慧和汗水的人都明白,没有离不开人的节目,只有离不开节目的人。我喜欢《点播音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办公室被我们装扮得很温馨,整面墙壁贴满了听众寄来的漂亮贺卡,窗前大大小小的花盆里总是郁郁葱葱。此起彼伏的幽默、不时爆发的笑声、快乐的工作氛围让同事之间的关系轻松而简单。有时下了节目回来,一推办公室的门,大家都站起来叫好,原来大家都在听着节目。我把那一段的工作经历看作是珍藏在心中的一片净土,同时也一直笃定地相信我们的节目能带给人们快乐和温暖。现在每每回想自己在《点播音乐》和大家开心工作的时光,都有一种初恋般的感觉,真实而美好。
  记得一次,我在节目中播放马兆骏的歌《我要的不多》,“我要的不多,只要你一点点温柔感受……”温婉的旋律从电波里缓缓流出,我被这歌声感动了,我在节目里说:“其实大家在社会上打拼都很辛苦,并不是真的要追求到全世界最丰实的物质,人们真正所需的往往只是失落时一个坚定的眼神、疲惫时一个会意的微笑、郁闷时一句亲切的问候,只一点点就让人如品香茗。”播放歌曲时,我亦犹未尽地还要和身边的苏菲说些什么,话还没出口,就看到苏菲的脸上淌出了两行热泪,那情景让我深深触动了。
  我最后一次主持的那期节目叫“记得我们有约”。这是我完成的最艰难的一次主持,因为自己总是忍不住哽咽,尤其是节目的最后播放叶欢的那首《记得我们有约》,应景的歌词好像在低诉我对大家的不舍。前段时间,我为《点播音乐》录制生日祝福,突然有种恍如昨日的感觉,同样是这样一个暖暖的冬日,同样是这样一份激动的心情,不同的是花开花落、物换人移。我在话筒前重复了十九年前告别《点播音乐》时,流着泪和听众说的那番话:“记得我们有约,约在日出的那一天,就在誓言的终点,以爱相见。今天在此相聚,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认出彼此,你好吗?”


苏菲:
做节目就是传递幸福 

    再回首光辉岁月 <wbr>勿忘我与你同行


    1988年至1993年主持《点播音乐》,后在天津电视台主持文艺节目。
  常有人问我做节目这么多年有什么感受,我只总结了两个字:幸福。主持人传递给听众和听众反馈回来的双重幸福,一直是我做节目多年来最珍贵的收获。我1986年从中国传媒大学(当时称“北广”)毕业后来到天津电台,依稀记得那是1987年11月24日的中午12点,我和林平在直播间里完成了《点播音乐》的首次直播,那种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档极受欢迎的节目播放条件非常简陋:直播间是临时改装的,卡带要自己去音像店淘。但这些阻挡不了主持人的热情,无论谁听到好的旋律,总是第一时间拿到节目中播放,和听众分享。每逢春节,我们会安排“午夜大点播”,节目从开始的一个小时,慢慢延长到后来的三个小时。至今我还记得我跟王浩志值班时,办公室门口的小黑板会画上一只小猫和一只小老鼠,那是大家开玩笑时给我们取的外号。有时,我下班路过大学校园,能看到很多学生从宿舍到食堂一路带着收音机、跟着乐曲哼唱,《点播音乐》成了当时每个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内容。前不久,天津电视台主持人王喆还跟我说:“苏菲老师您知道么,您主持《点播音乐》时还念过我写的信呢!”一时间,我又被记忆拉回到那个纯真的年代,感慨良久。
  回想那段日子,有件事一直让我记忆很深。一天,在办公室,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轻轻推门进来,面容沧桑,双眼布满血丝。他用怯怯的声音请求我,说想替孩子给他妈妈点首歌,因为孩子的妈妈已经去世了,他不想过早告诉孩子,他说要把点播的这首歌录下来,将来放给孩子听,希望孩子体谅自己的苦衷。我听了眉头一紧,说不出的酸涩顿时充满内心,当即表示让他放心,一定帮他把这份特殊的祝福传到。至今,那个男人佝偻的身形和沧桑的眼神还仿若眼前,质朴而真诚。我知道,能为他们传递祝福是我最大的幸运和幸福。

 


何西:
难忘青葱年华 

   再回首光辉岁月 <wbr>勿忘我与你同行


    1992年至1994年主持《点播音乐》,目前在北京经营一家培训机构。
  我刚主持《点播音乐》的时候已经在电台兼职,记得第一次坐在话筒前的我紧张得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说什么,后来经过前辈们的指点,我才慢慢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可以说,主持《点播音乐》的日子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期。那时,听众和主持人沟通都是通过写信,《点播音乐》于是更多地成为大家交流、互动的平台。从1993年开始,新歌逐渐层出不绝,几乎每周都可以有新的旋律为大家放送,罗大佑、陈淑桦、苏芮、黑豹、魔岩三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和脍炙人口的旋律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节目拥有一大批以学生为主的忠实听众,而这些当年的听众现在也大多年近中年了,不得不让人感慨时光荏苒。
  记得一次,摇滚歌星崔健来天津开演唱会,作为歌迷的我早早来到现场,跟着欢呼,扯着嗓子跟着他唱,结果我晚上主持节目时竟说不出话了,光张嘴不出声。这对于当时年轻的我来说打击不小,巨大的挫败感像浪头一样拍打着我,自己这才明白做主持人的责任所在。还有一次主持“梦中人”小板块,我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这封信从头至尾把我45分钟的节目一字不落地记录了下来,真不知道这位听众是费了多大的劲去录音和校对的。眨眼间,《点播音乐》已经22岁了,曾经歌坛的风向标如今依然在电波中飞快地转动,希望承载着众多祝福的它继续鲜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蓝迪:
和旧时光照面

    再回首光辉岁月 <wbr>勿忘我与你同行


  1988年至1994年担任《点播音乐》客座主持人,现居广州。
  我能走进电台纯属机缘巧合,我想如果没机会主持这挡节目,那我也一定会是《点播音乐》的忠实听众。我到电台做节目,不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关键是它能点燃我的激情。正因如此,我格外珍惜每一次上节目的时间,老觉得一个小时呼啦一下子就过去了。那些在《点播音乐》的日子每天都充满活力,新鲜感十足。这里有一群年轻人,每个人都很有个性,而这个集体不仅包容这些千差万别的个性,还为这些个性的发挥提供了舞台和空间,这一点难能可贵。在一些听众看来,《点播音乐》颇有传奇色彩,其实这种传奇正是出自于这个集体的包容性。记得我第一次坐在话筒前非常紧张,第一句话就说错了——那时《点播音乐》有一个赞助商,主持人需要口播“本节目由某某公司赞助播出”,而我给说成了“赞助播映”,真是特别尴尬。
  1980年末到1990年初,北京还没有音乐台,而天津电台的《点播音乐》在中波播出,覆盖范围很大,整个华北都能听到,节目在北京有许多听众。有次我去北京采访一位歌手演唱会,竟然遇到了专门给《点播音乐》主持人献花的北京听众,让我非常感慨这个节目的影响力。后来我离开《点播音乐》去了北京,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是一家唱片公司的工作人员,他的第一句话就说:“你是蓝迪吧,我是《点播音乐》的听众!”所以,我对这个节目总是充满感激,无比怀念那段笑傲江湖的时光以及那群一起工作的同伴。

  在《点播音乐》迎来22岁生日之际,节目的多位主持人纷纷表达了对节目的无比怀念和对听众的美好祝福。曾经主持了8年《点播音乐》的丁牧告诉记者,自己最想感谢那些默默无闻为节目做出奉献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节目。现在担任天津电台滨海广播主持人的王浩志表示,《点播音乐》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回味,同时让每个人受益匪浅。22年中,《点播音乐》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数不清的美妙音乐,更饱含无比美好的回忆,让人们一生回味,一生珍藏。
                         ■本报记者  赵晓颖

 

                         (转载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