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天津电视台手语节目《我们同行》(全国第一家手语综合性栏目)正式开播。从那时起,我开始步入一个特殊的岗位——手语主持工作。多年来,倾听残疾人风雨中的渴望,关注残疾人顽强拼搏的人生,传递残健之间的真情,是我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我相信:我们同行,就有美好的人生。
——陈玲
凭借“绝活儿”走上荧屏
小时候,陈玲觉得自己与光鲜亮丽的主持人相距太远,她的梦想是当个老师。从天津幼儿师范毕业后,学的不是手语、也从没接触过手语的陈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和其他几个同窗学友一起来到了聋校。到了聋校之后,她才慢慢开始学手语,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
学习中,陈玲发现,最困难的是手和口的协调。其实,在录节目的时候都是口语和手语同步使用。大家可能觉得,这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周伯通,一心二用、一脑多用。“其实这不是我在到电视台之后才开始练习,在学校的时候,就有过几年的锻炼。每一个聋校老师在教课的时候都是手语和口语同步讲授,最初觉得很困难,总是觉得手跟口不协调,嘴说出来了但是手好像跟不上。时间常了就同步了。”后来,也正是凭借这样一套手口同步的“绝活儿”,陈玲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走进了天津电视台。
1994年5月,正值第四个全国助残日,全国第一家手语综合性栏目《我们同行》正式在天津电视台开播。最初,因为节目的特殊性,栏目组到聋校招了几位当时比较年轻一点的老师共同来主持这个节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磨合,陈玲最终留了下来。在为残疾朋友服务的荧屏“第一线”,陈玲一干就是16年。
陈玲的面孔,可以说是天津电视台几拨主持人轮换当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位。因为这个节目有特殊性,它是面对另一个世界——无声世界的朋友专门而做的,而陈玲的面孔仿佛定义成了《我们同行》的标志符号,大家一提到《我们同行》栏目,就想到陈玲在一个电视的小框框里面不停地用手语和残疾朋友来交流。
会“说话”的手语主持人
多年来,手势好像已经成为了陈玲的一个习惯,特别是在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她经常不自觉地就把手势辅助上去,记者在采访中就遇到过几次。陈玲说:“没办法,已经成习惯了,总是怕残疾朋友看不明白。”
多年主持《我们同行》栏目,很多人都认为陈玲也是位残疾人。一些朋友在活动中和陈玲互动后才知道,她原来是一位健康人,是个会“说话”的手语主持人。“可能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电视上的那个小框框,我就固定在那里面,在不停地比划。我出去采访时,有很多人惊讶地说:‘原来你会说话!’很多人都认为我可能也是个聋人。”
收获到的是平和与乐观
陈玲说,做这个节目久了,最大的收获就是心态的平和与乐观。“不光是我,我们栏目组的每个编辑都有这样的感触,这可能和我们经常接触残障朋友这个群体有很大的关系。在最初接触他们的时候,我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个向上的劲头,一个向上的精神。在我们接触的这些残疾人当中,他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准都不是很高,而且他们遇到的坎坷和困难要比我们多很多,但是他们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确实对我们感染是很大的。你跟他们接触后,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不会悲观,都不会失望,你总有一种向上的劲头,总觉得会冲破这个困难,总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有一个叫金桂芝的塘沽女孩令陈玲很感动。这个女孩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先天残疾,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但她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逢年过节,她都会给陈玲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问候。陈玲记得她在短信中曾说到:“我很少走出去,是《我们同行》让我看到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让我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陈玲说,这样的群体让她更加认识到做这个栏目的重要性,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对残疾朋友,陈玲一直奉献着她的“三心”——爱心、真心和平常心。陈玲说:“和残疾朋友接触久了,你真的会有一种平常心在里面。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弱势群体,其实不光是他们,我们健全人也一样。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献出爱心去帮一把,我想你自己的内心也会很快乐。真心就是我们在面对残疾人的时候,要真心地帮助对方,只是单纯地在形式上的帮助是没有意义的,那是在作秀。我们每一个人还是期望能得到最好的效果,所以用真心去帮助你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你也会非常快乐。”
陪伴《我们同行》走过的16年来,陈玲说,她也曾经动摇过,当时她觉得:“我会一辈子干这一行吗?我怎能一辈子只跟一个群体打交道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是一句很流行的话,我也曾为外面的世界所吸引。但是很短的一段时间,我的心理就转变了过来,因为还是觉得这是一个能够净化心灵的工作,对今后的人生,包括对生活的态度都有非常好的影响。”
最怕看到期盼的眼神
在和残疾朋友接触中,陈玲最怕残疾朋友向她救助一些事情。“大家认为你是电视台的主持人,你的能量会很大,他们会把你的这种能量想象的空间无限放大,认为你什么都能做。当他真的求助于你,你无能为力的时候,你会特别痛苦。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你没办法回绝,而你真的帮不了他,是你觉得最难、最痛苦的时候。”每次接到残疾朋友的求助电话,陈玲和栏目组的成员就会动用一切社会关系,倾其所能地帮他们解决,捐款、捐物更成了家常便饭。陈玲为自己能在这样一个有爱心的团队而自豪,更感谢天津电视台给了她这样一个平台。
和残疾朋友胜似亲人
手语节目是面向聋人的,为了让所有的残障人士都看得懂,《我们同行》除了接触聋人,还接触一些其他残疾人。因此,陈玲和很多残疾人不但成了朋友,甚至胜似亲人。“我有一个肢残朋友,她因病高位截瘫,几乎从胸口以下都不能动,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没办法出门。她大概50多岁,没有成家,一直跟父母一起生活。后来母亲去世,她就和老父亲在一起。老父亲年纪大了,只能照顾她最基本的生活。因此,外出对她来说是很奢侈的事情。她每天在家里只能靠看电视、听广播和外界接触,因此对《我们同行》非常关注。她对写作非常有兴趣,经常会写一些诗包括小说等等。后来为了生活,她就搞文字校对。我们因为拍残疾人组成的文字校对社去采访她,当时跟她聊天,看她的精神状态,真的感觉不出她属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尽管每天做着单一的校对工作,但她仍感觉非常乐观,心态非常好。后来我们采访的时候,发现因为长期坐不起来,她在校对的时候只能每天趴在床上,靠两个肘关节撑着,肘关节已经生成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看完了之后就想掉泪,但是她没有,她说:‘你看我还能靠这种方式为社会服务,我感觉很幸运。’感动之余,我们成了好朋友。”
天津市聋人协会主席陈华铭也是陈玲的好朋友。在陈玲眼中,这个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的小伙子聪明、热情。毕业后,他学有所长,在开发区从事网络管理工作。在他上大学期间,陈玲就多次采访他,他一直致力于聋人的工作,经常为《我们同行》栏目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来二去,他们就成了好朋友。这不,在小伙子的婚礼上,陈玲还成了他的司仪兼手语翻译。
在特殊岗位上坚守
《我们同行》多年来在社会上建立了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呼吁人们更多地来关注、扶持弱势群体,它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就像前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说的,许多人对于残疾人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当你走近他们,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进行沟通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手语,为我们这个社会营造出一种无障碍语言交流的氛围,能让更多的残疾人和我们一起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陈玲说,她和残疾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我们同行》让我有机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关爱,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种幸福。所以今后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坚持、再坚持!”
(转载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