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南 敲开心灵的那扇门【2010年30期】

(2010-07-26 11:11:06)
标签:

电视

嘉宾

主持人

节目

张南

中国

文化

分类: 封面人物

张南 <wbr>敲开心灵的那扇门【2010年30期】

    张南,天津新闻广播主持人,高级编辑。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经主持《红绿灯》、《夜访百家》、《新闻夜谭》等节目,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十佳公共栏目奖,多次获得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2006年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连续三届获得天津市十佳节目主持人称号。让我们走近张南,感受她的心路历程。
    带着真诚、智慧走近芸芸众生
    记者:你心目中的主持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定位?
    张南:在人们眼中,主持人是个风光无限的职业,而对从业者来说,当个访谈节目主持人其实是对自身职业耐力和素质的一种励炼。每天陪伴在主持人身边的是一只小小的话筒,而要将眼前这小小的话筒励炼成一支金灿灿的话筒,不仅需要付出和耕耘,更需要有一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和坚守的勇气。我庆幸我拥有这份坚守的勇气,也十分感激天津广播给了我坚守的力量。对电台节目主持人来说,要有崇高的事业目标、平和的心态、坚韧的毅力、始终不息的职业追求。这话听上去有点大,有点宏观,但当你从事这个工作有点年头,或者期待自己能有所突破、有所收获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听上去有点宏观的概念,实际很微观,每一个都可以决定你的工作成效,一样都不会少。
  记者:你做主持人那么多年,据说主持访谈类的节目是你的强项?
  张南:自从2001年1月1日担任访谈节目主持人开始,让我获益匪浅的是这十年中和两千多位嘉宾一起度过的时光,那是一次次心灵交汇的震撼。我所做的节目是一个以“丰富精神家园,感悟别样人生”为宗旨的谈话类节目,通过对社会各行业人士的访谈,给受众一些启迪、信心和感动。
    记者:主持新闻访谈类节目最大的困难和收获是什么?
    张南:要说困难,寻找这些嘉宾就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如果说收获,那就是我们找到了两千多个不同类型的嘉宾。而且,在和这些嘉宾的交流中,我阅读到了两千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生,也从他们身上收获了两千多种不同类型的人生体验。
  记者:我们一般的理解,做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大多应该是智慧型的、人生感悟很丰富的那种?
  张南:其实,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节目的定位决定了节目的难度。每天光熟悉被采访嘉宾行业的基本特点,就是一个难度和强度很大的工作。其次,嘉宾的层次落差大,嘉宾当中有劳模、有商人、大学教授、留学海外的医学博士、体育评论家、专业音乐人士等等,如何与嘉宾站在同一层次上对话,其本身就是一项挑战。
    记者:在主持和采访中,突发事件在所难免,你是怎样处理的?
    张南:直播节目中,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关键在于看自己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对交谈中话题走势的预判能力和嘉宾听众的情绪变化的把握能力等。碰到过一次很离谱的情况,一个知名歌手做客节目,本来准备得挺好的,但上节目前,他突然面临其他媒体关于其绯闻的炒作,心情很不好。节目开始后,他突然表示不愿做了。我就开始放他的歌,然后从他的歌开始谈起,慢慢平复他的心情,20分钟以后他才调整到做节目的状态,最后终于把节目完成了。
  记者:你采访的嘉宾中让你印象深刻的都有谁呢?
  张南:那是我采访蓟县民间泥塑家于庆成的时候。于庆成的泥塑出名以后,许多媒体前去采访,使他没时间静下心创作。而这些媒体又往往走马观花,没写出于庆成真正的精彩之处,所以农民出身的于庆成得出一种结论,与媒体打交道浪费时间。于是当我慕名前来时,他为我摆了一桌“鸿门宴”。席间他不断向我“请教”,“请教”对京津两地艺术家的看法,“请教”中外媒体宣传报道口径的看法……最后他终于露出了农民式的憨厚的笑容,高高兴兴地请我们参观他的工作室、展览馆,还带我去他家中。他向我叙述了他的“另类”泥塑给他带来的苦恼和欢乐。通过这件事使我深深地感到,真诚可以敲开嘉宾的心扉,主持人自身的素质和文化底蕴是架起心与心交流的桥梁。
    感悟别样人生   丰富精神家园
    记者:看来你从嘉宾身上也感悟到很多人生哲理?
    张南:每一个嘉宾都展示了一种人生,而每一个嘉宾的人生就是一本书。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在把他们的人生故事传递给听众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打动我。每一次和嘉宾的交流就是一个不断收获的过程,收获他们的经验、收获他们的思想、享受着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我主持的是励志类人生访谈节目,着重于主持人和访谈对象的“一对一”的交流,使听众在主持人和访谈对象平白话语的碰撞中感受出思想的火花,产生听众、主持人、访谈对象三方同步的情感共鸣,探求极具个性的人生真义。
    记者:说说印象深刻的嘉宾吧。
    张南:一个叫李东辉的盲人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平和、什么叫坚强。李东辉在大学毕业以后,因为一场大病而失去了光明。期间他几次在鬼门关前徘徊,并且失去了婚姻和爱情。在做节目之前,我甚至担心他的这种苦涩会让我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到节目开始以后,直播间中洋溢的却是李东辉身上的那种乐观和平和。他对我说:“失去了眼睛这是我的不幸,但我在黑暗中可以看到在阳光下看不到的东西。这是我的幸运。比起一些先天失明的盲人来说,我已经很幸运,因为我曾经有过23年的光明,我上过大学,我知道父母是什么样子的,我也知道漂亮女孩是如何地漂亮……”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我已经听了很多,而李东辉的故事让我感动的不仅是他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毅力,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对待困难的那种现实、平和的态度。他说:“当你面临不幸的时候,人人都会告诉你要坚强,但是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坚强,只有靠自己。”这是李东辉的生活体验,我想这也是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所应该拥有的精神素质。
    花未全开月未圆
    记者:在主持的过程中,你是怎样使自己一直保持工作激情的?
    张南:在工作中我有疲劳的时候,也有踯躅不前的时候,但没有懈怠过。因为我对工作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过。米卢曾经说过“态度决定一切”,我很喜欢这句话。从事这个职业是我的选择,坚守这个职业,也是我的决定。如果你喜欢某一个职业或者事业,你自然会充满激情和创造力。此外要懂得欣赏自己的工作。电台的节目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可以获奖,但并不妨碍所有的节目都可以成为好节目。尽自己所能,将自己的节目做成一档受听众喜欢的节目,同样也可以,而且应该可以成为自己工作的动力。
    记者:工作之余,你采取哪些方式来给自己充电?
    张南:读书、看报、看杂志、看电视新闻、上网浏览,读一些业内新闻、同行的文章,等等,并不刻意采用一种固定的充电模式。但我对所有的资讯都保有一种职业的敏感,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我也参加过一些专业的研讨班,但我觉得,专业的研讨对于系统地了解一个学科是有帮助的,对自身的修养来说,主要还是靠平时积累。比如可以关注社会上讨论的热点,关注对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甚至网络上的评论,这都有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记者:看来,你的事业让你对人生的认知更加丰富?
  张南:是的。从2001年到2010年,一路困难、一路收获、一路前行。我曾经看过白岩松写的一段话,深有同感:“直到今天,看着屏幕上的自己,我仍有一种陌生感,做的不多却得到虚名很多,这是电视送给我的恩惠,却让我一直不安。因此我必须告诉自己:背靠大树自己却并不是大树。”
  所以,我因为感恩常常自省,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们都不是大树,但都很努力地在大树上绽放,有一句话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我很欣赏那种境界。在心中总有灿烂花开的梦想,总觉得那是一个需要一生追求的高度,就总有光明的期待,总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转载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