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创业者”—盲人母亲胡冬梅【2010年29期】
(2010-07-20 11:23:23)
标签:
盲人女儿创业者浮力胡冬梅河西区情感 |
分类: 特别策划 |
如果看得见,她就会每天亲自接女儿放学、帮她默写、检查作业,更好地帮助她学习;
如果看得见,她就会在明丽的清晨带年迈的父母到花园锻炼身体,让他们安享晚年;
如果看得见,她会和丈夫一起阅读这个城市的变化,手挽手静看夕阳西下的美丽余辉……但这些只是假设,对于今年42岁的胡冬梅来说,失明是她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不久前,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新城市·新空间》栏目和都市频道《都市报道60分》栏目报道了本市盲人母亲胡冬梅的感人事迹,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了胡冬梅的家,走近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盲人母亲。
失去光明的痛苦和不便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坚强的胡冬梅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她不希望因为自己而影响到整个家庭,她还要给孩子做榜样,给家庭出力量。她教自己正视现实,拒绝做弱者,用乐观的态度去重新筹划未来的人生。
“眼睛看不见后,我不能工作,不能出去和社会接触了,于是我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家庭当中,把经营这个家当成一项事业去开创,也算半个‘创业者’吧。这就是我给自己设定的新目标。”胡冬梅微笑着调侃说,“其实对于盲人来说,做家务也是熟能生巧,没有什么神奇的。我看不见后别的感官会更加灵敏,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屋里什么东西摆放在什么地方,我心里都是亮堂的。”
采访期间,胡冬梅热情地带记者参观了自己布置的新家,她告诉记者,从家具的挑选、屋里的布局设计、房间的巧妙利用、窗帘床单的花色搭配,直到家人衣物的购置,全部是她一手经办。平时,她都是先让丈夫和孩子把要做的事情讲给她听,她的头脑中会迅速把这些事情勾勒成型,然后进行准确判断。
失明后,胡冬梅一直注重个人技能的培养,她说这是经营自己“事业”的基本条件。她学习织毛衣,看不见加针减针,就通过计算,让毛裤转圈织成两片再缝起来;学习拆洗棉被,她摸索着针脚,不顾手上被针扎的划痕;学吹葫芦丝,她记下大段乐谱,为父母带来生活的乐趣;学英语,她同步辅导孩子的学习;学计算机,她苦背五笔字根、练打字,和丈夫交流,并且帮居委会撰写稿件……
“经营家庭这项事业首先需要一套良好娴熟的技能,可能这对普通人来说也不是一件易事,但我有信心。我规定自己从家务开始:地要扫得一丝不苟、衣服要洗得干干净净、玻璃擦得一尘不染、被子缝洗得舒适、饭做得营养可口,无论是择菜、洗菜、切菜还是蒸馒头、烙饼、包饺子,凡事一点点来。当然,我也有被桌椅绊倒的时候,也有把手扎破、切破的时候,也有把被子缝反、针脚错乱的时候,更有灰心丧气、失落难过的时候,但我告诉自己,所有这些都是过程,只要想干、用心干,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采访正值烈日炎炎的午后,屋外有聒噪的知了吵嚷,细心的胡大姐怕记者太热,于是麻利地起身来到窗前,拉开窗帘,关上窗户,开启了空调,这些动作仅仅花了几秒钟的时间,动作娴熟迅速得仿若她看得见一切。她的脸庞会随记者的脚步恰到好处地改变朝向,在阳光映射的脸颊上绽放出美丽的笑容。
自胡冬梅失明后,父母可以说是她内心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用长辈所独有的深沉的爱为女儿付出着。母亲常时不时地带她逛逛商场,帮家人挑选衣物,用语言帮助她描绘商品,做她感知世界变化的又一双眼;父亲一有时间便会和她同去学吹葫芦丝,当她识记乐谱的眼睛,两人互相为伴切磋,其乐融融。
“在家里,老人们总是营造出一种和谐、温暖、平等的环境,他们不让大家用好奇异样的眼光打量我,拒绝外人刻意的嘘寒问暖,也从不让大家感到命运对我们的不公。这是父母对我最大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感到很有力量,真的觉得很踏实。”胡冬梅用手比划着,“他们就是一个港湾,是我家庭和睦的最大保障,无论何时累了倦了,都可以信任停靠。”
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提及坚强和成功这类字眼,胡冬梅并不认为它们用在自己身上很合理,因为在她看来,家庭的支撑、丈夫不离不弃的陪伴才是她全部精神力量的来源。
“他是个聪明坚韧的人,由于工厂不景气,几经辗转自谋生路,目前在大港工作,每天往返市区很辛苦,临走前会把屋子收拾利索,让我出行方便,会摆放好我顺手可以拿到的东西,挪开有危险的物品。我刚失明的时候女儿还小,他就要更多地负责接送和辅导她学习,陪我锻炼、熟悉家里各项物品的摆放,帮我练就那些如今看来娴熟的技能,没有半点嫌弃和烦躁,他真的很让我感动和感激。”说起丈夫,胡冬梅红润的面庞漾起幸福的微笑。“其实他内心的情感也是很丰富的,我身残对他的打击也很大,家里的生计一下子全靠他了,但他从不抱怨或刻意安慰,他用平和的心态、默默的行动让我感受到了平等,一种和以往一样自自然然平凡的普通人生活。这对我很重要,让我可以放稳心态,安然地经营这个家,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胡冬梅在经营家庭生活中最注重的就是女儿的成长。最初她会利用各种方法教她识字、读书,因此小葛畅一年级的时候就几乎没有生字障碍了;然后,胡冬梅坚持陪女儿上奥林匹克班,一起做题,一起讨论;女儿大一些的时候,胡冬梅和她一起去上绘画班、音乐班,旁听后根据所学去辅导她,还有剑桥英语、新概念英语、华英数学提高班……一路走来,葛畅也是样样优秀,先后两年连获河西区小学声乐比赛一等奖和市级三好学生、河西童星、津门好少年、河西区坚强孩子俱乐部优秀会员等荣誉。后来由于离学校太远,为了让孩子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胡冬梅考虑再三,决定把家从东丽区丰年村搬到了河西区。虽然新家的房子不大,她却很快为孩子收拾出了一间独立学习生活的温馨小屋。在这里,葛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学校新华中学,并且进入了重点班。葛畅经常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并担任主持人,和同学代表天津市参加过全国少工委主办的云南玉溪夏令营,还曾代表河西区坚强孩子俱乐部,在天津电视台《心里话》栏目做了题为“让孩子学会坚强”的访谈节目。
“就是在这期节目里,只有十一岁的女儿很后悔地告诉主持人自己曾欺骗我的一件事。当时因为想要安慰我,女儿说丢失的杂志已经找到,结果让我生气。她在节目里很内疚地说——‘我蒙骗妈妈是对她的不尊重,没有把她看成普通人。’这句话让我很感动,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女儿是那么地理解我,她长大了。”胡冬梅静静地为记者讲述着女儿的故事。她坐在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读屏软件,为记者播放那段访谈的画面,沧桑的面容上泛出幸福的神采。“教育孩子就是我这项事业的核心啊,有了读屏软件后,我可以更好地和外界保持交流,上网了解年轻人都在关注什么,减少和孩子的代沟,通过读各种电子书充实自己,方便及时和家人交流思想,做好孩子的母亲兼朋友。”
这些年,胡冬梅先后被评为“自强残疾人”和区、市级“优秀母亲”;2007年,她的家庭被评为区、市级“文明家庭”,她本人跻身区团委主办的“感动在你身边”十大杰出青年之一;2010年,胡冬梅又被提名“天津市十大杰出母亲”候选人,她撰写的文章多次刊登在《天津日报》东丽版上……
采访期间,胡冬梅一直尽量避谈自己如何努力走到今天。她说,自己的生活就像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这像极了她的生活,来自父母、丈夫、女儿的理解和关爱,就是托起她的这一浮力,他们给予了她失去的全部重量,弥补了她因失明而造成的所有问题。“我不是阿基米德,我撬不起整个地球,好在我的家人是我全部的力量来源,如果没有他们托住,我就会沉浸水中窒息。”胡冬梅爽朗地笑言,“所以我要振奋,要有动力和目标,要将家庭作为一项事业去开拓,这样才对得起大家为我的付出!”
的确,如果说胡冬梅失明后全力经营家庭生活算是一次自主创业的话,她无疑是成功的,她的自身资源得到了最大的优化开发,并且拥有一个得力的“合伙人”以及可靠的“智囊团”为保障,结出的成果也是那么优秀,她的努力也因此而值得,正如她所说:“三点决定一个平面,如果没有父母、丈夫、女儿这三个点的话,我这个平面可是不存在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