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臺上臺下——黃碧雲

(2015-05-29 17:34:03)
标签:

黄子华

分类: 文人筆下的子華

 黃碧雲(摘自《揚眉女子》)

 

  我們小時候很喜歡看戲;其實不是喜歡看戲,而是喜歡看戲的熱鬧氣氛。從前的鄉村地方,每年舊曆三月二十三日便會演神功戲,五夜四日,開鑼那場永遠是《六國大封相》,戲棚真是熱鬧,人來人往,嗑瓜子吃糖果,一幕與一幕之間,臺上還會有人跑出來買藥。總之是吵,老遠都聽得見……現在不一樣,大會堂、新光戲院上演的戲文,「藝術」的成分太重,「民間」氣息倒是缺了,而我一致認為戲劇是屬於人民大眾的,姑勿論是戲曲還是話劇,正襟危坐的坐在空洞的房子裡看,總是文明得過分,有點做作。

 

  中國戲曲最能保留人民藝術那種自然而粗野的人味,正如西方戲曲的鼻祖——極神聖的戴歐尼斯劇場,其實一樣粗野,劇場露天,演員戴著面具,一樣有樂師吹吹打打,觀眾、婦女、小孩、官員混雜;發展到羅馬可以坐萬多人的圓拱劇場,劇場的粗野性質並沒有改變。即使是中世紀的教化戲劇,演那些宗教故事,還是教育群眾的手法;伊麗莎白劇場其實是由四處賣藝娛樂大眾的劇團而建立的,原先沒有討好「知識分子」的意思;那是大概室內劇院正式建立,如義大利的Teatro Olimpico,法國的Hotelde Bourgogne,戲劇才漸漸成為一門「藝術」,供達官貴人、有識之士觀賞,據說當時巴黎各大戲院門前養活了不少替人開馬車門的乞丐呢。

 

  當戲劇的中心自歐洲南部(希臘、羅馬)一直往上移(巴黎、倫敦),戲劇的文明程度便愈厲害,成為high culture的一部分;踏入二十世紀,戲劇更加學院化,現實主義、象徵主義、現代主義、史詩劇場等等名堂不少,今日看話劇可以是一種姿勢,如《請君入甕》的觀眾都是小白領居多——為何圓規劇團演出《暴風雨》,觀眾又是洋人居多,顯然語言成了一個隔濾,但莎劇一經翻譯,起碼扣掉五十分,勿論如何,我還是以工作的心情,跑去看了《請君入甕》。

 

  我遲到,甫坐下,赫然發覺臺上演小生的居然是吾友小華。他一開聲,我便認得他了;因為離得遠,他的神情都看不清楚,但還記得他的體態,以及他的聲音。大家有好幾個月沒見,此刻我竟在臺下,莫莫聽著他唸臺詞,我忽然這樣掛念他,坐在那裡,我斷斷續續想起一些過去的小事情,我聽他唸:「死亡這樣可怕」——我記得我們吃午餐;他唸「生活令人疲累、厭倦,受著年老、痛苦、禁錮的煎熬」——我記得我們共過事;他唸「這一切,比起死亡,都是一個天堂」——我記得我們一起唱過歌;我忽然熱淚盈眶,我不知道是爲了紀念他,爲了莎士比亞,還是爲了逝去的日子。——如果我記得《請君入甕》,都是爲了臺下的小事情。

 

  後來我到後臺找他,與他吃飯,問他:「近日怎樣呢?還有和女朋友走嗎?」他答:「好,我們都很平淡。因為一離一合很浪費時間。」我說:「何必茍且?」他說:「我們這年紀……愛情已不可能是最重要。」

 

  舊話說「人生如戲」,其實不對,尤其是舞臺愈是知識化、凈化,戲劇就不是生活的鏡子。臺上的一切都過於偉大,而我想,臺下這一點點極瑣碎、無聊,茍且的牽掛,心情,才比較接近原始劇場的粗野性質。

 

  小華還想做一個偉大的演員;他的偶像是馬龍白蘭度,他問我,是否要做一個偉大的作家,我苦笑,他叫我去找西蒙·地·波芙娃,然他今日只是個小演員,而我呢,鏡花水月,一事無成——如果我和小華有甚麼感情的話,一定建基於對方卑微的境況而生的一種深刻的同情;如果沒有了這臺下的同情,我們怎可能為臺上的弒父弒母、生存死亡而感動;怎可能。

 

  後來我到後臺找他,與他吃飯,問他:「近日怎樣呢?還有和女朋友走嗎?」他答:「好,我們都很平淡。因為一離一合很浪費時間。」我說:「何必茍且?」他說:「我們這年紀……愛情已不可能是最重要。」

 

  舊話說「人生如戲」,其實不對,尤其是舞臺愈是知識化、凈化,戲劇就不是生活的鏡子。臺上的一切都過於偉大,而我想,臺下這一點點極瑣碎、無聊,茍且的牽掛,心情,才比較接近原始劇場的粗野性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