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夢想 -by 陶囍

分类: 文人筆下的子華 |
(原文刊於2010年11月7日《明報》)
黃子華說,去年棟篤笑後,有評論說他從此要“淡出”,老友阿強安慰他:“一晚就玩完,點算淡出?”有份在報上抱怨他不再好笑的在下,當場竟有點心虛,不過一轉念,自己此刻還不是真金白銀入場支持?怨歸怨,相比起沉悶不堪的香港,黃子華更有辦法讓想笑的人笑餐飽。當然,這廿年誰也沒有白活,想聽黃子華笑香港人最仇最恨的那些人,休想了。人心肉造,為了自己一時的快樂,要人得罪最有權有勢的人,又於心何忍?要知道,言者有心無意都好,聽者不高興起來,吃官司可不是講玩的。設身處地為黃子華一想,當知以他今日的身分和人脈,“唔講得笑”的清單,應該長過《清明上河圖》。
追夢的悲哀 回到起點
笑自己總還可以。打從《娛樂圈血肉史》,自嘲從來是黃子華的絕活,但一個能夠吸引上十萬人買票看他講笑的藝人,怎麼說都算名成利就,他要拿出什麼來自嘲才有說服力?起初以為不外乎笑自己唔夠靚仔之類,但兩個小時下來,竟然聽出讓人心隱隱作痛的弦外音——黃子華的“悲劇”,在於他太確切知道自己的夢想,是要成為一個得到認同的電影演員,棟篤笑於他,大抵更像一塊踏腳石,任務是為他鋪出電影大道。好幾次,以為鋪好了路,兜轉過後,卻發現前路不通,唯有回到棟篤笑的舞臺,才能發熱發亮。只要有夢想,凡事可成真?黃子華的演繹是,有夢想比沒夢想強,因為後者最終會被有夢想的人逼死!但有夢想又如何?香港電影多的是員警和蠱惑仔,長得像一個“市民”的黃子華,可以爭取到什麼角色?在票房壓倒一切的前提下,“票房毒藥”固然可以不死心地追求夢想,卻最好不要抱怨摔得痛。
學會妥協 隱身江湖
把娛樂圈放大,變成香港,有很多“黃子華”,夢想的是一套,得到的是另一套,更悲的是,什麼也得不到。我們人前人後,勉勵自己勉勵人,做人最緊要有夢想,但在香港,發夢的風險可以很大。你想發達還好,香港好歹是國際金融中心,炒炒金股匯,投資房地產,門路不至於無。你發夢想當個科學家、作家、畫家、音樂家、哲學家?雖不能說門都沒有,但此間的土壤就是不對。你發夢開家小店,賣茶和咖啡,平日讀點閒書,搞點文藝?“市場”會直截了當跟你說不,你的預算,還租不起一方廁格呢!
我們不用對娛樂圈有同樣的夢想,一樣可以明白黃子華的無奈。我們身不由己,隨波逐流,在日複日的營役中,眼看著夢想灰飛煙滅,最終相忘於江湖。對於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來說,怎會不明白“成長,就系由有病,變成無得醫”這定律?我們都是黃子華口中的羊:“咩得,米咩囉!”像黃子華,演戲不成,就專心做好棟篤笑,將就著過日子,當中有些人成功打出另一條血路,更多人在妥協中過著“有囉”又得、“無囉”亦得的生活,末了還要默默忍受在位者的訓示:做人最緊要有夢想!香港人要拿出創意和幹勁、敢想敢做的精神……
在連串的自嘲中,黃子華個人的命運,跟造成這個“悲劇”的社會緊緊扣連,道行不淺囉。單看這點經營餘韻的功力,黃子華距離淡出的日子,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