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课改同行
(2011-11-30 23:05:48)
标签:
教育新课程探索评价关注学生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转变师生角色,营造和谐氛围
在开展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而应把自己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会、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9加4的加法时,以往我会在一开始就把凑十法教给学生,而现在我并没有急于把凑十法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说你打算怎样算。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9再往后一个一个地数,10、11、12、13;有的说:10加4是14,那9加4就是13;也有的想凑十法。这样,能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有一种轻松感。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转变课程观念,灵活应用教材
新教材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教材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呈现形式丰富而开放,注重和学生的实践应用相结合。在教学中我就尽量用好、用足它,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但在实践中,我也意识到教材只是传授某知识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但并不是惟一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可以创造地使用教材。
如:在一年级上册“愉快的周末”实践活动中,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这样设计:安排了4个小组活动——篮球组、跳棋组、踢毽子组、跳绳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份活动记录,由一个学生监督,另一个学生记录。4个小组分别开始活动,轮流记录,完成4项活动后,开始计算,填出得数,得分最高的还可以获得奖励,最后向全班反馈小组记录结果。教师把记录结果检查后,让学生根据记录情况继续提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检查,谁最快谁就先获得奖励,最后全班统计结果,评选优胜小组。学生激动异常,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全班充分合作交流,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一切教学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样讲授才有利于学生接受,而是要首先考虑怎样设计学习情境,怎样引导才有得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去感知、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的“再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还可以发展质疑批判,求导创新的态度和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和嘴巴等感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想象、实践,尤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尽量不用老师的嘴代替学生的嘴,给学生充分“讲话”的自由。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转变评价方式,发挥激励导向功能
在过去重视终结性评价,现在注重过程性评价,由教师的单一评价已转向多样化互动评价,尊重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整体发展。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现在,我知道了,对学生评价时,不要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我们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发展的、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为了更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这个学期,我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如:在知识技能、情感体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让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在评价表中留有一栏给家长对学生的合理评价。这样改变了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做法。
另外在课堂中,也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而且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班内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小组内的相互评价等。如:我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节课中,用不同的图形拼成了机器人呀,轮船呀,汽车呀。让学生分别找出各种图形,并用不同的颜色涂出来。完成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评一评,觉得谁找的正确而且涂的又漂亮的就是本组的冠军,并把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看,在小组内评出的冠军中再让全班学生一起参与评出本班的冠军。这样学生自己评出的冠军对他们来说是最公正的。重视学生评价,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