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老人说心急不能吃热豆腐、“慢”工出细活等俗语,意思是做事要细心、有耐心。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对“慢”字理解更深了,做老师,更要懂得对学生的细心与耐心。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产生的烦恼就是学生粗心,比如做数学题时,哪都对了,但最后的得数抄错了,结果被扣了分,而学生竟然自己检查不出来!最让老师生气的是,下次考试时同样的错误还会发生。比如上学期班级中的张高全同学,说实话真是个聪明的好孩子,数学课堂表现非常出色,不但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善于思考,积极回答,更能够常常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质疑,有时独特的思路让老师为之佩服。但是他的作业与试卷正确率不高,起先我觉得他做事马虎,态度不认真,多次批评与指导后,有所进步,但期末复习中还是常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我与他约定:老师与你一起考,只要你超过老师的分数我就奖励你一张名信片,我估计他会错的地方自己也故意小错一点,让他觉得有希望超过我。还不时提醒他仔细检查,确定无误后给我,但非常遗憾,他很难得到我的名信片,他也好几次哭鼻子,我也常常急得埋怨他不争气。家长也常因为这原因而恨铁不成钢,希望我能想想办法。在反思中我发现:其实我忽略了一个问题,当一个成人在检查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有非常清楚的步骤,来逐步、逐项地检查,因此能够有效地检查出问题所在,在心理学上把这种智力活动称之为“智力动作”,稳定而有效的智力动作是保证完成作业迅速、准确的重要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心理动作,张高全同学缺乏的就是这种心智技能,由于性格与习惯形成的,所以再怎样告诉自己要细心要努力可能都效果不好。我发现自己教学中虽然教了他知识,但往往还没有将这种有效、稳定的心理动作纳入训练的范围,因此,他作业出错的主要原因可能并不是主观上不想努力,或不够细心,而在于他检查作业的心理动作是无章法、无组织的,因此不能有效地防止错误的发生和有效地检查出错误。作为老师不懂得这方面的教育,只知道“急功近利”,因此一味地埋怨学生不细心,不努力,还认为自己已经“放下身价”与他一起做试卷,并采用了激励方法,还是效果不明显,我觉得主要责任在学生身上。
其实现在想想,说他“不用心”是一种将问题简单化,是开脱自己责任的做法,它绝对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上学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做练习试卷时,我对学生说:“我也来试试”,原因来自于在一次试卷分析后,我指出了一些不该错的题后,大胆的学生说:“老师你也来试试”。我提醒自己能够重视学生的这句话。也希望每个老师听到这句话时不要生气。自己试一下,就知道不错有多难,就会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耐心,要懂得“慢”的教育艺术,那么当学生频繁出现同一错误,"屡教不改"时,我们就会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愿意让老师满足、高兴的,愿意听从老师的耐心指导。而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慢”的教育一定会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健康的学习活动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只要良好的学习氛围,才会保护良好的学习动机,才会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活动在愉快、平和的心境中持续下去,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又想起老人的话:慢就是快,快反而慢!慢的教育真的是艺术,在新学期需要我们潜心研究与实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