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解读

(2024-10-14 20:32:00)
分类: 中国地学.读书笔记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解读
葛全胜 王芳 张学珍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和气候学家,于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他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术部委员(院士),长期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领导和组织《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地理学学科规划》等中国大型地理科学知识工程,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一代宗师。1934年,竺可桢先生在《地理学报》创刊号发表论文“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内容包括我国古籍中记载的季风、中国季风的成因、印度季风及其与中国季风的异同、季风与中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等。这篇文章首次对中国的降雨分布和季风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解析,同时对该地区气候系统复杂交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文章的观点对于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最早利用现代气象观测数据开展了季风相关研究,指出了中国季风的进退规律,原文提到“且我国之夏季风起来也渐,自北而南,凡需两阅月。三月东南季风已见于渤海沿岸,至五月而其势力始扩张至台湾海峡,冬季风之来也其势骤,不出一月而已弥漫全国矣。此其原因,乃由冬季西伯里亚高气压之中心实在蒙古,密迩华北,故我国各部所受影响,自必远较印度为大也”。这一论述指出了中国夏季风四月初到六月底呈渐进式北移,从四月初在广东沿岸开始,一直到六月底才扩展到东北诸省。这表明夏季风在中国的生成和发展是缓慢的,历时两月有余时间才完成由南及北的移动。与夏季风相比,冬季风在我国生成发展的时间尺度较短,通常在一个月之内即完成由北至南影响全国。同时,该论文还分析了季风的成因机制,指出中国冬季风生成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即由西伯利亚高气压系统驱动,其中心位于蒙古、靠近华北,并在空间尺度上阐述了冬季风对中国的影响大于对印度的影响。这些结论有助于理解不同季节、南北不同空间区域季风特性的差异。
竺可桢先生认识到东亚季风环流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有明显关联。他最早指出了我国降雨的形成机制,以及我国降水的区域性分布受东亚季风的影响,主要是由东南季风携带自南海的水汽造成,认为“……足知降于我国各部之雨泽,乃由东南季风自南海挈载而来”。在降雨的形成机制上,不仅笼统提及东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也指出其他多种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太阳辐射、大气锋面以及气流等,认为“……然东南季风所含水气非使其上升则不能酿成云雨。而上升之道或由于山岭之梗阻,或由于日光辐射之吸收,或由于不连续面,或由空中之旋流。因是而有(甲)地形雨,(乙)雷雨(丙)飓风雨与(丁)台风雨之别”。他还指出了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出雷雨、台风降水、飓风强降水等在我国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华北地区等的具体分布情况,认为“……在我国东部连绵不绝嶙峋巍峨之山岭,尚只限于局部,故地形雨不占重要位置。雷雨除华南而外只限于夏季六、七、八各月。台风雨影响于闽粤沿海最大,而集中于七、八、九各月。飓风雨则各月皆有,惟华北在冬季因空气干燥,故虽有飓风而无雨,华南则冷气流已成强弩之末,故终年飓风甚鲜,长江流域所受于飓风雨赐者独多,此所以长江流域各月雨量之分配亦较华南、华北为平均也”。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自本论文发表至今,国内学者对于东亚季风的形成演变、东亚季风与我国降水关系以及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格局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定量研究,研究结论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给出的定性认识。随着气候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更加丰富,然而竺可桢先生当年的科学认识仍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对于当今气候学和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功绩不可磨灭。
竺可桢先生的科学研究对我国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开创了我国现代气候学的研究,对我国现代气候学、自然地理学发展具有奠基性和引领性作用。他最早研究了东亚季风与我国降水变化的关系,给出了我国降水空间变化的科学结论,这些工作对于我国自然地理分异规律的认识、对于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奠基性作用,从而推动了气象气候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同时,相关工作队气候变化动力学、流域水循环、自然灾害防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领域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竺可桢先生的科学研究为我国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导。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方面,我国东部的南北降水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南北水资源禀赋显著差异,这些相关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状况,对南北地区的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应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他最早给出了气候变化中降水变化的规律,对于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起到直接的科技支撑和指导作用;在自然灾害防控方面,了解东亚季风环流的演变以及对我国夏季强降水时空格局的影响,进而准确科学地预估了未来中国东部强降水空间分布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灾害,为相关灾害预警提供了宏观科学依据。
作者介绍:葛全胜(1963- ),男,安徽安庆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0942M),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mail:geqs@igsnrr.ac.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