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玉昌地貌学文选》读书笔记

(2022-08-14 21:47:02)
分类: 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叶良辅
《沈玉昌地貌学文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汉水河谷的地貌及其发育史”结论
(1)汉水河谷以丹江口为界分为两大段,丹江口以上它与秦岭东西褶皱带平行,丹江口以下则和西北-东南方向的荆山与大洪山的褶皱和大断层线一致。
(2)沿汉水河谷盆地与峡谷相间,丹江口以上尤其明显。黄金峡以下所有盆地内都有第三纪红色岩系堆积,盆地的面积亦较大。黄金峡以上盆地内无第三纪红色岩系,除汉中盆地外,面积都很小。此种盆地与峡谷相间的地貌,对于建筑水库很有利。
(3)河谷内的阶地明显而又比较普遍的有四级,即高出河床10m以下的河漫滩阶地、10~15m的冲积阶地、30~40m的红色粘土阶地与70~80m的综合阶地。但在钟祥以下缺第二级阶地,钟祥至丹江口之间也很少发现,在黄金峡口的渭门和汉中盆地则有150~200m的第五级阶地,显然由上下游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所造成(B.E.哈茵:大地构造,张文佑译自野外石油地质工作者手册,1955年)。
(4)现在汉水河床上普遍发生堆积作用,无论在峡谷或盆地内都有或厚或薄的冲积层,从5m至30、40m不等。这似可认为现在汉水的负载已超过了它的侵蚀能力,目前河床并不继续下切。在钟祥以下,自从红土阶地形成后一直在下沉和堆积中。现在丹江口以上河床的堆积很可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增加了河流负载的结果,而沔县以上的河床沉积则显然也受到汉惠渠拦河坝的一些影响。
(5)前人已经指出:汉水上游与嘉陵江上游的支流之间曾经发生过河流袭夺,从袭夺发生以前的故河道“引嘉济汉”在地势上是可能的,但由于袭夺以后的新构造运动使地壳隆升,黑水河已下切很深,故河道内的分水岭高出嘉陵江平水位约200m,必须修筑高坝或筑输水隧洞才能把嘉陵江的水引过来。
(6)汉水上游河谷内主要的水利问题是灌溉用水不足,中游是灌溉与洪水问题,下游则为排水问题。根据地貌条件,作者认为郧县以上,除汉中盆地外,没有修建大水库的地点,将来第一期水利枢纽应该在郧县与钟祥之间选择一适当地点。
汉水河谷各段的开发应各有重点:A)钟祥以下应以排水和有计划的蓄洪为主,虽然亦有灌溉上的一些问题,但并不严重,因为下游雨量较多,降雨的季节分配尚能满足农作物的要求。B)钟祥至丹江口有广大的平原,迫切需要灌溉,故本段应以发展灌溉为重点。本段的位置比较接近武汉市和黄石市等大工业基地,发电亦属重要。C)丹江口以上至洋县基本上是峡谷,间夹一些小盆地,是修建水库的理想地区,惟郧县以上盆地太少又太小,
对于解决汉水的防洪问题没有多大帮助,故应利用郧县与均县两个较大的盆地作为水库,,并用以灌溉唐白河平原,这样可使防洪、发电与灌溉结合起来,获得多目标开发的利益。
D)郧县以上峡谷重重,石泉以上几乎不能通航,以致西北和中南水上交通隔绝,经济上影响很大,故这一段的开发应以照顾航运为主,发电为辅。E)汉中盆地应继续发展灌溉,不仅要利用汉水千流修筑水库,增加汉惠渠的灌溉面积,还应在褒水、渭水等支流上修筑水库,一方面可以扩大灌溉面积,同时也可以减轻汉中平原的水患。F)沔县以上既没有广大平原,航运亦不重要,应以小规模发电为主。
总之,各段的开发重点应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但在进行全流域梯级开发时,不能忘记航运和筏运问题,因为汉水流域70%以上是山地,将来必然会有大量木材、山货、农产品和矿产品向外输出,食盐、布疋及其他日用品的输入。
“滇西金沙江袭夺问题的兄”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1.石鼓附近金沙江的马蹄形大拐弯与北北西-南南东和北北东-南南西的共轭构造有关,并不是河流袭夺作用的结果。洪文村附近不是袭夺弯,在洪文村与玉龙山之间也没有袭夺弯的痕迹。
2.洪文村与剑川的宽谷主要是沿着北北东-南南西大断层发育的一连串的断陷盆谷,它的北段为石灰岩溶蚀洼地,中段为宽广的第三纪九河红色岩系盆地和河东断陷溶蚀盆地,南段则为剑川断陷湖盆地。这一宽谷形成的时代约在第三纪末第四纪初。
3.第三纪时,金沙江与澜沧江及红河上游礼社河之间的一些盆地大多数是封闭的,盆地内沉积了各自的地层,砾石层的岩性成分很不一致。在玉华山上升以前,剑川和洱源盆地可能互相沟通,犹如现在的弥苴河贯穿了洱源、邓川、大理三个盆地一样。
4.漾濞江是一条不大的山地河流,河谷狭小,与洪文村至剑川之间的宽谷地貌很不相同,似非金沙江故道。洱海东南的波罗江为一小河,河谷内的沉积物均系本地物质。波罗江与红河上游礼社河之间的定西岭垭口是二条大断层的会合点,不是古河流的水口,更不能认为是金沙江的故道。
“长江马鞍山河段历史变迁概况”结论
1.春秋战国以来,长江马鞍山河段河道摆动的最大范围左岸不超过和县县城,右岸不超过采石矶。和县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江边的一个渡口。
2.汉唐以前,长江左岸有许多湖泊,江湖通连,其后逐渐淤塞,群众筑堤围垦,江岸向右推进。右岸的变化较小。至唐代,整个河段的形势已与现今的大致相似。
3.至少1000多年来,马鞍山河段就已分为左右两汉的分汊性河型,从1842年有实测地形图以来130多年内,左汊为主汊,右汊为支汊这种形势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形势在近期内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4.历史上沙洲的变化濒繁,但自唐代以来,江心洲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江心洲左侧、长江左汊内很少出现沙洲,右汊内沙洲较多,变化不大,近期有淤连趋势。
“黄河下游孟津小浪底至郑州花园口的河谷地貌与河道演变初步研究”结论
(1)本段黄河可分为三小段,小浪底到宁嘴为山区河流,宁嘴至邙山头为半山区河流,邙山头以下为平原河流。在河谷地貌上有四个特点:(1)河谷横剖面不对称;(2)阶地发育,明显的有四级,它们的相对高度分别为5~15、40~70、100~120、200m;(3)河谷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弓背形;(4)河型沿程变化,宁嘴-连地断层以西是山区河流的性质,断层以东地壳相对下降,河谷豁然开朗,水流散射,泥沙大量堆积,河流开始游荡。
(2)黄河过宁嘴以后,两岸有许多大弯,右岸尤其多,著名的有12个,我们称之为岸湾,它们的平面形态如挂钩,现代岸湾的形成与水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根据现有资料的分析,得到如下关系式:《沈玉昌地貌学文选》读书笔记
(3)铁谢以下河床泥沙沿程冲淤交替变化与河床宽窄变化的联系不明显,这可能由于黄河泥沙极为疏松和易于起动,因此一方面具有巨大的冲淤变幅,另一方面它也具有迅速适应新的水沙条件的自动调节能力,因此,河道有可能大幅度的加大或减低自己的抉沙能力。由于自动调整的过程十分迅速,所以各个交替河段的距离也不很大,伊洛河、沁河等支流的汇注,对黄河泥沙产生稀释作用,也使沿程冲淤交替现象复杂化。
(4)黄河出宁嘴谷口以后,比降转平,河谷横剖面突然放宽十多倍,水流散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广大的冲积扇,在冲积扇上河床不断加积,主槽不断摆动,这是造成本段河道游荡的主要原因,至于泥沙粒径细小、边界可动性大等等是次要的原因,它们有助于游荡性的加强。至于游荡的强度,我们认为除了应该考虑主槽摆动的速度外,还应该考虑主槽可能摆动的最大幅度和主槽摆动的频率。
(5)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后,本段河床下切,但仍保持游荡的河型,这主要由于下切不多,也由于河床形态的变化必然落后于水沙条件的变化,因为必须经过一个塑造河床的过程。
(6)下游河势的变化受上游河势的变化影响很大,在本河段内有三个值得注意的挑溜点:铁谢、孤柏嘴、枣树沟。对花园口及其以下的河道演变而言,枣树沟挑溜点的关系很重大,沁河口现代冲积扇的发展对稳定枣树沟以下至京广铁路桥之间的主流线是有利的。
“川黔之间的地形与铁路建设”结论
1.川黔之间的主要山脉与主要河流大致作西南-东北向,与川黔铁路线成斜交,就现有的工程标准而论,大桥和隧道似难避免,工程艰巨,尤以黔省为甚。娄山以北,铁路线从贵州高原下降至四川盆地,在这个斜面上,綦江和赤水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河谷都可利用。单就河谷本身而言,以綦江河谷为有利,但其缺点是松坎以南至遵义之间的娄山,较遵义三叉坝附近的为高厚。
2.川黔之间有三级“平地”:1250±m、900±m及300±m。铁路线经过这三级地面,工程都比较容易,尤以1250m一级为佳。但各级“平地”之间,地面分割破碎,坡度亦大,工程较巨。
3.川黔之间石灰岩层分布很广,地形特殊,伏流与地漏子对于铁路建设颇有妨碍,铁路线必须避免经过地漏子密集的区域及伏流表面岩层已不稳定的区域。此外尚须谓查明伏相间的河流的最高洪水位与洪水量,务使路面的高度与桥涵的净空能适合实际需要。
4.黔境乌江河谷深嵌入地,地面坡度与乌江及其支流河谷的坡度相差很大,造成地形上的不整合现象,在尚未具备建造高桥的条件下,宜尽可能利用乌江两岸的支流河谷,藉以避免乌江高桥。
“河谷地貌研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几点体会
(1)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地理工作者综合水利工程的河谷地貌研究工作,是一条支援农业的广阔途径,也从而可以充实和发展我国地貌学。
(2)研究河谷地貌应同时注意现代过程和历史过程。在方法上野外考察、定位与半定位观察和室内分析试验应相互结合,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详细的可靠材料,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解决问题较彻底。
(3)我国河谷地貌研究过去已有一定成绩,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待提高。现代科学进步一日千里,地貌工作者必须亲自掌握日新月异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获得精确的材料,才能更好地为生产实践服务。
“云南大理地区农业水利地貌条件的初步研究”结论
1.大理地区为云南省的主要农业基地之一,它具有优良的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洪涝灾害是大理、邓川、洱源三个盆地的共同问题,尤以邓川最为严重。应该开挖西洱河,炸去天生桥借以增加泄洪能力。如果把洱海的最高水位降低到1974m以下,则基本上可以免除邓川的水患。
2.冲积洪积扇是本地区的农业基地,但由于近期冲沟和切沟的活跃,山洪猛烈,堆积物质粗化,耕地面积损失很大,必须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
3.疏浚剑湖的泄水道海尾河,可以涸出大片耕地,同时应控制杉罗菁河和石菜江的来水量。这两条河流山高谷深,具有利用大爆破方法修建水库的有利条件。
4.利用洱海的水灌溉宾川、巍山和鹤庆等盆地是完全可能的,但必须注意防震和喀斯特地区的防渗问题。这三个可灌地区中似应先考察宾川灌区。
5.西洱河水能的开发与洱海水位的降低是有一定矛盾的,我们认为大理地区的电源可以利用漾濞江来解决。
“湖南衡山的地文”结论
从衡山地文的研究,可知衡山的肇基远在白垩纪之末,当时衡山的范围比现在更大,后来经过长期的侵蚀,夷为准平原,构成衡山的花岗岩即在此时露出地面。第三纪初期,衡山准平原被红色岩系所掩盖。第三纪末期发生造山运动(衡阳运动),衡山花岗岩发生断层,使它分成东西两块,西边的上冲地块即为今日的衡山。
因断层作用而造成现代的衡山以后,地文发育的历史可分为四期,即1000m化石准平原的发掘,700~800m、300~400m、和150m等四个侵蚀阶段。发掘1000m化石准平原的侵蚀过程中,红色岩系被剥落,而1000m准平原仍得保存于山顶,实由于红色岩系与衡山花岗岩抵抗侵蚀之力相差悬殊,而尤其重要的,在发掘过程中,衡山距离当时的侵蚀基准面较近从700~800m,300~400m及150m等侵蚀面的存在可以证明。
现在衡山的地形,显示出断层山地的特色。前山为断崖地形,平行山脊、三角面、V形河谷、扇状缺口、悬谷等地形都很显著。后山为单面山与猪背山发育之区。
后衡山发源的河流约五十条,前后山约各占半数,这些河流大都是顺向河。前山顺向河发育在断层崖面上,后山顺向河则发育在红色岩系的地面上,后来红色岩系被剥落,各河流上游遂直接下切于衡山花岗岩。前后山的顺向河由于被后成河劫夺的结果,水系型式遂由放射状逐渐变为环状(Annular pattern)。
前后山的顺向河都在侵蚀衡山,但流向相反,他们之间的分水岭正在日渐缩小与降低,就目前形势而论,前山顺向河的发育条件比后山顺向河为有利,衡山分水岭已经并且将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向西推移与降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