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焕庸:古生物与大陆漂移

(2021-01-29 12:33:48)
分类: 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叶良辅
古生物与大陆漂移
(一)大陆漂移对古生物的影响
由于整个地质时期大陆一直是在漂移之中,其结果必然影响气候带和沉积层在各大陆上的分布并随时发生变化。自从新全球构造论确立以来,才能对于古生物在分布和演化等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在全世界分布的情况。对此,过去往往感到很难解释,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大陆漂移的过程而得到具体的解答了。同时认识到在整个显生宙期间,各种生物的生长和消灭以及它们是怎样在各大洲上作辐射状分布的。
大陆漂移不仅直接影响过去生物的分布、变异和消灭,同时还有许多间接因素,如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陆面积的增减、海面的升降、海水的盐度、海洋中营养物质的增减,以及古地磁的倒转(反向)等,都对生物的存亡和变异起着很大的作用。
大陆漂移首先会引起所在纬度的变化,接着便产生气候情况的变化,它们会直接对各种生物产生适合或不适合的环境。例如温度的变化对于食物的供给是有直接影响的。气候带的变异也是使得生物种类发生地区性差异的原因。一般来说,越近赤道的地方生物的种类最多,也最复杂。
板块构造的作用使得大陆或者分裂或者碰撞缝合,这样必然对于动植物区系的分布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古生代时原始大西洋(约拔特斯洋)的产生和消灭,显然对于当时生物的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洋盆的消灭也就引起海洋生物种的消灭,但反过来它也会促使陆上植物和动物的新的发展。例如在泥盆纪时,由于泛大陆的出现,就会促使生物具有全球一致的特征;在大陆分裂的时期,就会促使生物种的变异和发展它们的地区性的特色。因此可以看出,大陆的分散和孤立性能够促使生物适应于新的环境情况,这样就必然引起生物种的变异和多样性。从晚石炭纪到中生代的2亿年间,在泛大陆时期,各大陆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爬行类保持着它们的统一性。而从晚白垩纪到新生代的1亿年间,由于泛大陆的解体,各大陆发生分散和孤立,因此哺乳类就发展得很快,并形成了它们的多样性。实际上,它们的主要发展只是在古新世到始新世的1000-2000万年期间。
胡焕庸:古生物与大陆漂移
许多海洋动物的变化和多样性,往往是同海平面的升降变化相联系的。在整个显生宙时期,除去造山运动以及大陆的分合以外,板块构造的机制控制着世界海洋的海进和海退。在洋底扩张的时期,新洋脊的产生必然使得大面积的洋底升高,这样各大陆必然会发生海进;相反,假如海底扩张停止,洋脊就会下沉(它的总量远比海沟下沉带的下沉体积要大),这样就引起洋盆体积的扩大,在各大陆必然会发生海退。现在世界的洋脊总体积大约是2.5×108立方公里,足够使得大洋洋面升高500米(瓦伦丁Valentine和穆尔Moore,1970年)。所以大陆的合并就会发生海退,而大陆的分散就会发生海进。最显著的例子如下:
(1)海退 晚元古代形成超大陆,加里东——阿帕拉契和海西运动形成了二迭-三迭纪的泛大陆。
(2)海进 晚元古代超大陆的分裂,特别在早侏罗纪和中白垩纪泛大陆分裂的时期。
在1.1-0.8亿年前(中白垩纪)非洲同南美洲分开,南大西洋洋脊形成。无论大西洋和太平洋这都是一个洋底迅速扩张的时期,这就造成大规模的海进,大陆架的面积这是几乎增加了1倍,尤其浅海的面积大为扩大。目前洋底扩张的速度是处于正常时期,在6000-5000万年前的古新世时期曾经有过一次大的海退。
在海进时期大陆架有海水覆盖,这样增加了海生动物的生境的面积,海洋动物总的种类也就增加了。相反,海面迅速下降使大部分浅海消减,这样,浅水生境也减少了,海生动物的营养品和生活环境都会因此而减少,动物种类必然也跟着减少,最后还使若干种动物消灭了。图8-1(寒武纪到新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科数增减图)是表示从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大陆合并和分裂与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各时代的科数的增减变化情况对比示意图。图下方是表示大陆的分合情况,其中可以看到在前寒武纪晚期和二迭-三迭纪时有两次泛大陆的出现。这样,海生动物的科数都特别少,约在100科左右,其它时期是各大陆的分裂时期,特别从白垩纪至今是大陆最分散的时期,海生动物的科数达到了最高峰(据瓦伦丁Valentine和穆尔Moore)。胡焕庸:古生物与大陆漂移
海水盐度的变化影响海生动物的生活。在干燥地带蒸发沉积的大量形成,使海水的盐分因此而减少。在二迭-三迭纪时期,有较大面积的蒸发岩形成,其长度可达4000公里,宽度为600公里,厚可达7公里(据金斯曼Kinsman,1975年),当时世界大洋海水的盐度显著降低。由于海水盐分的降低,致使当时日本附近在二迭纪和三迭纪的交界时期,大量的软体动物都死亡了。
海洋中营养物的供给对于海生生物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在泛大陆的形成时期,浅水大陆架的季节性变化增加了,这样也就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相反,在泛大陆分裂时期,各个小面积的大陆由于在面积上变小的,气候也因此变得不那么极端,季节性的气候变化也减缓了,海水垂直的混合作用已显得不那么重要,大陆架上水中的营养物因此也大为减少。其次,洋底扩张释放出大量的矿物质营养物进入大洋中,在1.12亿年前,由于洋底扩张使得水中营养品大量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在中白垩纪时期有大量石油的油层形成的原因(参见图3-12)。
下面我们简要地谈一下关于古地磁的磁向倒转对动物所产生的影响。
(1)海进而具有正常极性时期与海退而具有混合极性时期(即极性时而正时而反)。例如在白垩纪时,有一时期海进盛行,这是一个长时期的极性正常时期;而在早三迭纪则是一个混合极性时期,也是海退时期。又如,在新生代也是这样。海退是同海生动物种类的减少和灭绝有关,而海进时期是同海生动物的大量发展相联系的。
(2)地磁极性倒转时期和动物的灭绝。据海斯(Hays,1971年)利用深海岩芯的研究发现,在最近250万年中,放射目的8个种(单细胞海生微生物)绝灭了,其中6个种是在极性倒转时期绝灭的。在比这更早的时期,大约三分之一的原来生存的种(其中包括恐龙在内),是在白垩纪末期绝灭的,那时正是经过长期的正极性时期变成混合极性时期。同样,在距今2.25亿年前的二迭纪末期,大量动物的绝灭是同磁向倒转有关的。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极向的倒转始终是过去生物绝灭的一个重要因素。
显然,问题还是存在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呢?可以提出多种设想,例如气候变更、宇宙射线的增加(这同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有关),或者当时极性倒转时期磁场的应变作用降低。也有人认为,这是磁性的效应对于生物的作用,或者是太阳质子照射破坏了臭氧层的作用所致。
(二)生物演化与环境
根据瓦伦丁(Valentine)等的研究,在整个显生宙时期,由于大陆的分裂和合并,所有9个主要无脊椎动物门底栖各科的演化情况已见于图8-1。一般来说,图8-1显示出的早寒武纪和早三迭纪(在单一泛大陆时期),动物的科数是最少的;而在晚古生代和晚中生代-新生代,由于大陆的分裂,科数是最多的。在整个显生宙的6亿年中,科的数目一直是增加的,图上科数少的时期就是有些科的动物显著地绝灭了。虽然整个趋势是科的数目有所增加,但这主要是由于中生代到新生代,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引起动物区的分化的结果。胡焕庸:古生物与大陆漂移
图8-2(显生宙各时期几种动植物群的增减图)是显生宙各时期各类动植物的增减曲线示意图。图上部的曲线表示化石植物增减的情况,中部是化石无脊椎动物增减的情况,下部是化石脊椎动物的增减变化情况。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和中生代到新生代的交界时期,正是动植物大量减少和绝灭时期,中生代结束后,新生代开始时期是动植物显著增长时期。
据派珀(Piper,1974年)的研究,元古代的泛大陆到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到寒武纪晚期三角形的欧洲板块四周都被海水所包围(这些海洋的消灭,就形成加里东——海西和乌拉尔造山带);同时北美洲同南大陆分离。此时赤道位于北美中部、欧洲北部,经过西伯利亚和南极洲。大面积的大陆架由于寒武纪的海进,形成大量石灰岩和礁岩,这些都是由于当时海生生物生长了钙质硬壳而形成的。从前寒武纪晚期广泛分布冰川的情况来看,寒武纪晚期的气候有所改善,由于当时气候的改善以及暖和浅水的大陆架广泛分布,因而使得生物大量增长和分异。
前寒武纪同寒武纪的交界是生物大量发展产生骨架的时期,这样也就有利于化石的保存,同时这也是海生生物的突然发展时期。海生9个无脊椎动物门是在早寒武纪出现的,下寒武纪化石的种多达900个以上,换句话说,到中奥陶纪海生无脊椎动物经过1.2亿年达到了全盛时期。在寒武纪三叶虫的发生尤其突出(虽然到寒武纪末期,有三分之二的科就绝灭了),此外还有菊石和笔石。在奥陶纪,洋底广泛扩张,腕足类、笔石、菊石、鹦鹉螺以及珊瑚和层孔虫等都演变成世界性的种,底栖的笔石并演化成浮游的类型,最早的鱼类也出现了。志留纪时海进达到了顶点,产生了广泛的珊瑚礁石灰岩,浅海广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因此志留纪时大陆架的动物广布于全世界,具有全球性的特征。自此以后,动物从海洋进入大陆的淡水水域,同时也就产生了陆上维管植物和真正的鱼类。所有这些都说明,古生代晚期是一个生物的大发展、大变化时期。
在晚古生代时期(3.95-2.25亿年前),大陆又合并组成泛大陆。这样,在早泥盆纪时,前加里东海(约拔特斯海)闭合;在晚石炭纪,前海西还闭合;到二迭纪,前乌拉尔海闭合。这样的结果,首先就消灭了很多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居留地,因而也就大量减少和绝灭了很多生物种。其次,在臭氧层形成以后,也就产生了适宜于居住的大陆生境,因而也就进入了植物和脊椎动物的时期。胡焕庸:古生物与大陆漂移
图8-3(三迭纪爬行类和晚古生代两栖类的纬度分布图)是三迭纪爬行类和晚古生代两栖类的纬度分布情况示意图。其中(a)是代表三迭纪爬行类在现在的纬度上分布的情况;(b)是三迭纪爬行类在古纬度上的分布情况;(c)是代表晚古生代两栖类在现在纬度上的分布情况;(d)是晚古生代两栖类在古纬度的分布情况。显然,通过(a)与(b)和(c)与(d)的比较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b)、(d)的情况下,才能反映出这些动物在南北半球分布的规律性。
石炭纪时,主要的海进在低纬度地区形成广泛的浅水灰岩沉积,大量的羊齿植物形成了煤层。高纬度的煤层植物以冈瓦纳的舌羊齿最著名,这是一种寒冷地区的植物,它的分布是同冰川沉积在一起的。
石炭纪时陆上生物发达,先有两栖类,以后演化成爬行类。植物方面有许多高大的林木,如鳞木和封印木等可高达30米。
海退开始于石炭纪末期,一直延续到二迭纪,此时造礁珊瑚衰亡了,它们被钙质海绵生物所代替。二迭纪腕足类动物的分布可显示出古赤道的所在。当爬行类盛行的时候,两栖动物也就衰落了。在晚石炭纪和早二迭纪,陆生动物的分布支持了古纬度的材料,它说明北美和欧洲当时是联合在一起的。此时松柏类植物发展了,各种世界性的昆虫也出现了。
二迭纪末期,所有的大陆又并合在一起。在并合的过程中,由于几次的造山运动,因而有些海洋被消灭了,最后形成了泛大陆。这样,在二迭-三迭纪的交界时期,有大量的生物被消灭,海生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等都消灭了。植物受到的影响较小,但脊椎动物却受到较大的影响。到中二迭纪,无颌纲脊椎动物消灭了。在二迭纪和三迭纪之间,大约有75%的两栖类动物的科和超过80%的爬行类动物的科消灭了。
在中二迭纪到中三迭纪的3000-4000万年之间的这段时期内,泛大陆向北漂移了大约30°纬度。在晚三迭纪,北美洲和冈瓦纳大陆之间产生了裂谷,这是泛大陆开始分裂的表现,其它大陆的分裂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期间。在这些构造时期中曾引起广泛的海进,从而造成了面积广大的大陆架,这有利于大量浅水无脊椎动物的再分异,而在分开了的大陆上脊椎动物继续发展和分异。
在三迭纪,动物区系大部分是世界性的,只有少数具有主要的分区特征。在爬行类中,陆上的恐龙发展了,在海上演化成蛇颈龙和鱼龙目,在空中则演化成飞龙目。在晚三迭纪,爬行类中的哺乳类从兽孔目中得到了发展。这时在陆上的植物得到了大量的发展,重要的有类棕苏铁、木贼、松柏类、蕨类和银杏等。
在侏罗纪,那些从古生代残存下来的或者在三迭纪产生的动物继续趋向分异,菊石和有孔目是繁盛时期,同时还有海珊瑚和海绵等遍布于浅水大陆架,两栖类的蛙类和浮游植物的菌类、被子有花植物和始祖鸟等出现了。陆上爬行类以恐龙为最主要,爬行类的飞龙发展到可以飞翔,只是哺乳类发展得较慢一些。重要之点在于这时已不象三迭纪时陆上动物区系具有世界性那样,到中侏罗纪晚期,原来具有世界性的菊石和箭石已发展成为一个北方区的特征。同特提斯区有所不同,在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动物区的分异达到了高峰,这同广泛海退时期是相符合的。同样,植物的分布也表示出纬度气候的地带性,形成了一个宽广的赤道带和南北两个呈东西向的极地带。这种情况从早三迭纪一直继续到早白垩纪。
在白垩纪,特提斯海闭合了,北大西洋张开了,冈瓦纳大陆部分开始分裂。但是在1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同7000万年前的侏罗纪一样,还是处在同一个纬度的位置。在侏罗纪终了时,没有产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因此三迭纪所有的生物一直到侏罗纪还继续发展着,两栖类的蝾螈产生了,陆上、海上和空中飞行的爬行类发展到了顶点。最为突出的是被子植物的辐射发展,它代替了当时的裸子植物。在整个中生代时期爬行类是具世界性的,因为虽然发生大陆漂移,但各洲之间还有足够的联系,因此恐龙和当时的其它动物还可以到处广泛地移动。
白垩纪末期是一个大变动时期,大约全部生物种的三分之一绝灭了,其中包括菊石、箭石以及大部分的陆上、海上和空中飞行的恐龙、鱼龙和飞龙等。在整个爬行类中,只有鳄鱼、蛇、鳖、蜥蜴等能够继续生长到第三纪。在白垩纪和第三纪分界的时期,环境过程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白垩纪长期的海进以后,这时发生了海退;另一是白垩纪正常的极性时期至此时改变成为第三纪的混合极性时期。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前已述及。
在整个第三纪时期,动物和植物继续分异,其结果是一方面增加了经向的区域性,这是由于大陆漂移分散而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向纬向延伸,使高纬度的大陆架浅水变冷以及纬向气候带的分异等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物区。最后,自中新世之后,南极洲就产生了冰川。
在第三纪中,生物史的变化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在距今大约1000-2000万年时期,哺乳类动物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是由于原来的爬行类大量被消灭后为哺乳类动物广泛分布提供了陆上、海上和空中的空间。始新世时,灵长目、象类、犀牛、猪、啮齿目、马、海豚、海牛、鲸、蝙蝠以及各种现代的鸟类和现代的许多植物都出现了。
经过晚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脊椎动物的发展(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受到大陆古地理的影响最大。冈瓦纳大陆在晚中生代就同劳亚大陆分开了,这样就使得南北两大陆互相分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动物区系。
许多有孔目如抱球虫、货币虫等在第三纪迅速发展,腹足纲、瓣鳃纲和造礁珊瑚等是最普遍的非脊椎动物。胡焕庸:古生物与大陆漂移
图8-4(水杉和巨杉等在更新世冰期前后的分布)是表示在第三纪时期,全北区广泛分布的几种植物经过更新世冰期之后,现在只在极小的面积范围内还有残存。如图中的水杉(Meta-Sequoia)现在只残存在我国川鄂湘边境一带;水松(Glypto-Strobus)现只存在于我国闽粤边境一带;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只残存于墨西哥湾沿岸;红杉(Sequoia-Sempervirens)和巨杉(Sequoia-Dendron-Gigantea)现在只产于美国西岸。胡焕庸:古生物与大陆漂移
图8-5(长鼻目冰期前后的分布区)是表示长鼻目过去和现在的分布情况。长鼻目在更新世早期差不多是遍布于全世界的,而现在只分布在古热带地区的非洲和南亚、东南亚等地。胡焕庸:古生物与大陆漂移
图8-6(更新世冰期的白令海陆桥)表示更新世冰期时白令海峡成为陆桥,当时亚洲和美洲是相连的,许多动物如亚洲的猛犸象、熊、鹿,美洲的马、骆驼等可以互相往来。
(三)世界陆地动植物地理区
目前世界陆地动物和植物地理区,都鲜明地显示出受到大陆漂移的影响。动物和植物区系的划分,基本上是相近的。
在北半球,主要包括北美、欧洲和亚洲绝大部分组合成为全北区,这是由于第三纪以来世界大陆的分布大体已接近于目前的情况,不仅亚洲同欧洲早已连成为一个大陆,而且北美洲的西北部同亚洲的东北部位置十分接近。在第四纪冰期时,大洋洋面降低,两个大陆是完全相互连接的;就是在今天,海水虽然已经分隔着这两个大陆,但由于白令海峡是个浅海,冬半年经常结冰也便于动植物的相互交往。因此,无论在动物和植物方面,这三个洲都有大体近似的动植物区系。北部的苔原和针叶林带完全是更新世冰期以后才形成的年轻景观。在全北区中不包括南部的热带森林和热带草原,因此它的动植物区系比较贫乏,不象热带地区那样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哺乳动物中的长鼻目为例,在更新世冰期以前曾经广布于全世界,经更新世冰期后整个全北区中各种长鼻目动物都已绝迹,现只残存在古热带区的非洲热带地区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但如猛犸象的化石却大量发现于亚洲北部,猛犸象的尸体还大量发现在冰冻层中,甚至它的肉还保存新鲜可食的程度,这都说明它们是在更新世冰期时被消灭的。
许多松杉类植物树种在第三纪时广泛分布于全北区境内,经过更新世的冰期之后,水杉仅在我国川鄂湘边境以极小的面积残存下来,成为现代的活化石,而在其它地方的则已全被消灭了。水松也是如此,现在也象活化石一样仅残留在我国闽粤山区。现时残存于北美的落羽杉和巨杉,过去却是广布于北半球各大陆上的。同样,银杏在白垩纪时曾广布于全世界,现在只在我国东部和日本还有残留,也成为活化石了。
在全北区以南的动植物区系,一般分为包括非洲大部分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的古热带区;南美和中美则形成新热带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诸岛所组成的澳大利亚区。
上面所说的全北区的面积最广,几乎包括北部各大陆在内,这是由于它们几近于连续的分布,因而大都具有相近的类似性。南部各大陆在二迭-三迭纪时期,虽曾组合成冈瓦纳大陆,但自白垩纪以后各大洲就互相分离,而且分别漂移相距很远,这样就形成了这几个区的极大差异性。下面简要说明几个分区:
(1)新西兰区 包括新西兰的三个岛屿,即南岛、北岛和斯图尔特岛等。新西兰动物区系是现代地球上所有动物区系中最古老的一个动物区系,它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存着中生代末期的特征。其特点是:a)本区没有在地球上其它地区已经成为统治种类的哺乳类动物,本地产的哺乳动物只有两种蝙蝠和一种家鼠(Rattua),两种蝙蝠中的一种新西兰蝙蝠为特有种。b)鸟类同样地表现出极其特殊的形态,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具有特有目——无翼目(Apteryx)、两个特有种——鸮鹦鹉和啄羊鹦哥以及不久以前绝灭的巨大恐鸟。全区总共有87种巢居鸟,而大部分都是本地特有的。
胡焕庸:古生物与大陆漂移
新西兰动物区系所表现出的这种古老而原始的特点,只能用新西兰在中生代后期脱离了澳大利亚大陆,而那时地球上还很少哺乳动物(也没有蛇类),只是在白垩纪末期才出现等来解释。这些都有助于说明该区与其它大陆隔离性。
(2)澳大利亚区 本区包括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伊里安、俾士麦群岛和帝汶。澳大利亚动物区系的特征,按其古老原始性来说,仅次于新西兰动物区系而居第二位。本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有:a)原兽亚纲为本区所特有的哺乳动物。它们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解剖形态方面的许多特征很象爬行类和鸟类。b)后兽亚纲动物在本区特别丰富,其中有袋目是本区固有的(即在本地发生的)。c)真兽亚纲的哺乳类动物很小,仅有翼手目、啮齿目和食肉目的澳洲犬。其它真兽亚纲哺乳类动物完全没有。d)在鸟类和鱼类方面,澳洲的鸵鸟和澳洲肺鱼都是本地的特有种。
(3)新热带区 本区包括整个南美、中美以及西印度群岛。新热带动物区系是非常丰富而多样化的,其主要特征如下:a)贫齿目(犰狳、大食蚁兽和树懒)为固有种。b)有袋目包括两个亚目:多门齿亚目和新袋鼠亚目。其中新袋鼠亚目为特有亚目,总共只有四种。c)阔鼻亚目的猿猴类种类很多,它们既是固有种又是特有种。d)缺少其它大陆所具有的哺乳动物的科和目。
由于南美洲在中生代早期还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以后才逐渐向西北漂移。开始时它同北美洲是不相连接的,以后由于中美陆地形成才使之同北美相连接,这样是能使南北美洲之间的动物互相往来彼此勾通。但是北美洲长期和亚洲大陆相连接,往来勾通比较频繁,而南美洲虽然大部分面积位于热带地区,但还是具有本大陆的特征。同澳大利亚区相比,它的原生古老性和特殊性不象澳大利亚那样突出。
(4)马达加斯加区 本区包括马达加斯加和塞舌尔群岛、阿米兰特群岛、科摩罗群岛和马斯克林群岛等,本区具有古非洲动物区系的特点。其主要特征表现如下:a)食虫目的森得猬科为特有科。灵长目中的原猴亚目种类非常丰富,其中狐猴科为特有科,具有原始的特有的灵猫科动物。b)缺少所有遍布于整个非洲的各类哺乳动物,特别是缺少偶蹄目和高级的猿猴亚目动物。c)鸟类很丰富,大多数为特有种。d)爬行动物种类贫乏;鱼类也很特殊,没有真正的淡水鱼。另外,本区具有大量树栖食果类动物,但没有大型的草食动物。
马达加斯加原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在泛大陆期间与非洲相连一起,因此在古生物群方面同非洲有相似之处。但自白垩纪与非洲分离之后,这里便成为另一独立发展的动物区系,在特征上又与非洲有着很显著的差别,这是大陆分合对动物演化发展的结果。
(5)古热带区 本区主要包括撒哈拉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阿拉伯的南部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等。本区系是典型的大陆动物区系,种类非常丰富而多样化。其最主要特征如下:a)本区特有的目和科非常多,其中鸵鸟目为特有目,仅存非洲鸵鸟一种,长颈鹿科和河马科等为特有科。b)本区所特有的高级哺乳动物群如长鼻目和犀科等,但缺少一般分布很广的各科哺乳动物,如熊、鹿和山羊等。c)鱼类中非洲肺鱼和多鳍鱼为特有种。大型草食动物很丰富,尤其是羚羊类,大型的食肉兽也比较多。
总的说来,从生态方面来看,本区动物区系的群落内个体数量非常多,这说明了其动物区系的古老性。
从中生代末期泛大陆分裂之后,非洲便具有较长期的独立分离的历史,因此,动物得到独立的发展而具有其独特的动物区系特性。但由于它北面与亚欧大陆相连,使许多全北区的动物可与之交往。撒哈拉在自然环境方面具有屏障阻隔作用,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过渡特征。
印度大陆同样如此。印度陆块在白垩纪脱离冈瓦纳大陆之后往东北漂移,最后同亚洲碰撞缝合一起。碰撞的结果使得一些原来全北区的哺乳动物被带进印度,但由于受到高高耸起的喜马拉雅山的阻隔,因此在动物区系特征上仍具有古热带区系的特性。印度至今还没有发现500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经研究表明,印度最古老的哺乳动物是从中始新世(约4500万年前)开始的。虽然最早的印度的哺乳动物同在蒙古发现的有相似性,但它在其它大陆已经进化了,而在印度却还没有独立进化。这些都表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缝合是在距今约4500万年以来的事,这同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开始于渐新世(3500万年前)的推断是基本一致的。
世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一方面起因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受大陆漂移分合的影响。我们根据以上所述的情况,可以概括成下列几点:a)大陆上各部的动植物区系由北向南表现出愈来愈大的差别。在南半球各大陆或岛屿上,动植物具有显著的差异。b)各个不同的类群中最古老的动物现在只发现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如肺鱼、鄂蜥、鸵鸟、单孔类和有袋类等。c)现在的分布区仅限于北回归线以南的许多种类,其化石却发现在北回归线以北;相反的,仅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动物,却从未在北回归线以南发现其化石。d)北半球的动物迁移到南半球,在新的环境下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条件而顺利地变成本地种,相反的事实却不存在。
北方大陆面积广大又互相联系,因此成为动物主要发展中心,南方大陆互相分散而面积又小,因而各地动物的差异性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