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荘讀子
荘讀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17
  • 关注人气: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2021-01-27 11:04:24)
分类: 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叶良辅
大洋发展阶段
前面已经指出,洋底是年轻的,具有新生的性质,大约2-3亿年洋底便要更新一次。这已从许多地球物理和同位素定年法等测定的资料得到证实。在板块构造看来,大洋不是永存的,它有一定的演变发展过程。大洋的诞生是从大陆张裂开的裂谷带开始,今天大陆上的许多裂谷如东非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等,可看作是大洋演化的初始阶段,J.T.威尔逊称之为大洋发展过程中的胚胎期。在这一阶段中,最初由于地幔物质的上涌,地表被抬起成为穹窿并发生张裂,大陆地壳因此而被拉裂开。这是地幔物质随即沿裂谷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至此,一个新的大洋便分娩了。之后,大洋的演化序列如表1(洋盆发展周期的阶段)所示,即经过幼年期而到成年期,最后经老年期而消亡,最终在地球表面留下一个残迹——地缝合线。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图3-1(大洋发展阶段示意图)是概括地显示大洋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情况。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a.大陆壳发生断裂(如东非裂谷)。
b.红海阶段,大陆壳互相分开,产生新洋壳。
c、d.大西洋阶段,洋壳逐渐扩大,大陆向两侧漂移,大西洋继续发展。
e.太平洋阶段开始,洋壳开始俯冲。
f、g.太平洋阶段,俯冲后随即消亡。
h.地中海阶段,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互相接近,原来的特提斯海逐渐缩小,今地中海是特提斯海的残余,在其两侧形成褶皱山脉。
i.两个大陆相接近、碰撞,如印度和青藏高原缝合线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j.大陆发生张裂,中间产生洋壳,大洋的第二个轮回已经开始。
(一)东非裂谷
东非裂谷是大洋演化的一个现代例子,北美东部的三迭纪盆地是一个古代例子,它们都可以代表洋盆发展的最早阶段。
裂谷显著地位于一个穹窿上面,因此,在其两边发育有相对着的水系。区域性的水系自穹窿的外侧流出,而局部地区性的水系是从裂谷的谷墙一侧流向裂谷底部,这样也就产生一些淡水湖泊。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一些非海洋性的蒸发岩,如在阿法尔低地。在北美东部的三迭纪盆地中,有从附近断层崖壁所产生的花岗岩质的砾岩。
在裂谷阶段,其特点是有在原地形成的河流或湖泊的陆相沉积以及还有一些非海相的蒸发岩,同时裂谷喷发,形成玄武岩岩盖。
原始大洋海湾时期具有两方面的发展:一是在裂谷谷地的两侧有新的洋壳增加,这是由于大陆边缘向外张裂的结果;另一是同大陆陡壁相比,盆地的谷底相对于大陆陡壁下沉了,接着就有少量的海水从附近的大洋流入。在这个阶段有四种类型的沉积物沉积起来:
(1)假如纬度是在赤道两侧30°以内,而水温(>20)适宜的话,就会有碳酸盐、珊瑚礁形成于浅海中,如现在红海两侧的情况。据计算,在红海洋底扩张中,大陆边缘沉陷的速度是1-4厘米/千年。珊瑚礁的生长痛这种缓慢下沉的速度同时进行,因而可以保持长期的发展。
(2)海洋性沉积层在狭窄海盆中的海水可以形成厚达7公里的蒸发岩。
(3)氧化的深海洋流的流动只限于红海阶段,这就减少了洋底的缺氧情况,现在在红海里以及在北大西洋的下白垩纪的沉积层中,都找到了富有腐殖质的含碳的淤泥。
(4)在红海中,盐水沉积富含硫化金属(Cu、Pb、Zn)、铁矿和锰矿。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图3-2(大洋分、合的理想板块边界图)中,(a)为大陆上的不规则的断裂线;(b)为大洋所分开,中间为洋脊和转换断层,两边海岸线曲折是受三合线的影响,岸上有“盲谷”;(c)在大洋闭合的时候,两侧大陆在缝合线上受到高压可能产生奥非奥层(岩套)。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二)扩张中的大西洋
大西洋虽然比太平洋小得多,可是它具有比太平洋高达4倍的流域面积。大西洋面积9336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总容积332百万立方公里,最大深度(波多黎各海沟)9218米。
大西洋洋盆的中间有一个“S”型的洋脊,北面从冰岛起,南到果夫岛,再向东面就同印度洋里的洋脊相连。中大西洋洋脊在100年之前就发现了,这是一道巨大的水下山脉,它从洋底升起高约3000米左右,绝大部分都在水下1500米左右,但是却有许多高的山峰升出在海面以上成为一些岛屿。
洋脊的中部有一条很深的裂谷,宽达30-50公里。整个洋脊差不多正位于大洋的中央,经常被东西向的转换断层所切断,这种转换断层东西延长成为显著的断层线,有些延伸达2000公里。在赤道地区,这种转换断层作为一种构造成分特别重要,因为它把洋脊逐渐从西向东移动达4000公里,在两条转换断层之间它把洋脊本身切断并位移。转换断层的方向始终与洋脊方向垂直。沿着洋脊及转换断层的中央位移部分,都是地震震中所在,一般都是浅震,而向两侧延伸出去的断层线却没有地震。
对大西洋中的各岛屿以及洋底沉积研究的结果,证明中大西洋洋脊完全是岩浆岩的产物,洋脊中央属于现代时期,由洋脊中央向东西两侧延伸,距离越远年代越老,东西两侧完全是对称的。根据这些古地磁定年的资料而总结成为洋底扩张的理论。这里洋底扩张的速率每侧为2.4厘米/年,这比东太平洋洋隆洋底扩张的速率要慢得多,而同印度洋西北部卡尔斯堡洋脊的扩张速度大致是相当的。
从洋脊中央向两侧延伸,地势逐渐降低,这是洋壳在形成以后一面向两侧扩展,一面又逐渐下沉,这显然是由于洋底岩石冷却下沉的结果。整个洋脊的宽度可以延展到3000公里(几乎占大洋的一半面积),沿着洋脊中央部分普遍有火山活动。1963年冰岛南岸由于火山突然喷发,形成了一个新的塞尔特赛小岛。中大西洋洋脊的顶端还在连续发生地质活动,有些地方经常大量喷发,这就成为洋底继续扩张的岩层的来源,如横亘于北大西洋北部的有格陵兰、冰岛、法罗群岛等的水下山脉。在南大西洋东侧就形成鲸鱼海岭。最近在亚速尔群岛的近期活动以及在它附近从西向东的复杂地形,都说明这是界于欧非两板块交界处的活动的产物。
在中大西洋洋脊到两侧大陆边缘,是广大的深海平原和大陆隆起的巨大的由沉积层所构成的大陆坡。在大陆附近的地方,由于从陆上带来的沉积很多,洋底火山基底已被深深地淹没掉了。在大陆坡的外侧有很多巨大的峡谷,这些都是来源于陆上的水下物质向大洋中转运的通道。例如阿根廷隆起盖满了南极洲的陆相碎屑沉积物。在靠近大陆坡处沉积层的厚度往往超过5公里,而表面的软泥沉积层一般不超过1公里。根据洋底钻探结果表明,在北美和北非附近的陆源沉积物最早的时间可以上溯到1.7-1.6亿年前的侏罗纪(它是大陆的边缘,是大陆的一部分而不是洋壳)。
整个大西洋东西两岸的结构不同于太平洋,在那里只有很短的两条海沟,一条为波多黎各海沟,它位于北纬20°附近,主要是美洲板块和加勒比板块水平移动的产物。在南大西洋,另一条短小的南桑德韦奇海沟是美洲板块局部下沉(俯冲)的结果。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大西洋产生的最早时期是在侏罗纪,距今1.95-1.35亿年以前,北美离开非洲和南美向西北漂移,它漂移的速率大约是3厘米/年。在1.5亿年以前,中部大西洋已经张开,大约有今天宽度的30%,但是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的北端还是同非洲和欧洲各自连接着的。
原始大西洋逐渐向北延伸一直达到爱尔兰的边缘,这是由于当时欧洲向东旋转逐渐离开了北美洲。在那时候,罗卡尔水下高原是大陆地壳的残余小块已同欧洲分开了,它虽然已经脱离欧洲,但是还同格陵兰连接的。
南美和非洲漂离的时间是在晚白垩纪,大约在最早裂开之后的5000万年,就在这个时候,欧洲的比斯开湾由于伊比利亚半岛反时针移动而形成。
格陵兰和罗卡尔水下高原之间形成洋盆是在距今6000万年以前,当时挪威海也开始在形成。
由于全球泛大陆的逐渐分离而形成今天各大洲所处的位置。在最近的2亿年中,全部陆地都有较大的向北移动趋势。它们纬度的改变以及侏罗纪前各大陆之间的原有海道逐渐变宽,使得各个洲的环境有很大改变,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大洋洋流。在距今1.25-0.25亿年之间,在高纬度的深海洋盆逐渐连接起来,这样,大西洋的海水就能大规模地同极地区海水互相交流。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图3-6(约拔特斯洋)是用古生物来证实原始大洋经过分裂开来之后又闭合的反复过程。从图3-6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所显示出来的情况看,大西洋与太平洋可能是相通的。它在北美和欧亚大陆之间的发展过程,在古生代时期曾经经历过五个造山期:
(1)加里东造山期:上志留纪-下泥盆纪(英国、斯堪的纳维亚东部);
(2)阿卡迪亚(Acadian)造山期:中泥盆纪(阿巴拉契亚);
(3)海西造山期:上石炭纪(欧洲);
(4)阿莱干尼(Alleghanian)造山期:上石炭纪或下二迭纪(阿巴拉契亚);
(5)乌拉尔造山期:二迭纪(欧洲-西伯利亚、乌拉尔缝合线)。
同样,图3-7(加里东造山带)是许多学者经过调查研究之后,表示出对不同地区(加拿大、纽芬兰、英国等)的分合演化过程。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南大西洋的分开(南美洲与非洲的漂离)是从1.2亿年前开始的,这时冈瓦纳大陆逐个地分离开来。当时在非洲大陆上有很多热点(火山),然后沿此发展成为一条裂谷。3000万年前,板块上开始近期的火山活动。由于洋底的继续扩张,南美洲分开的速度加倍进行,洋脊逐渐西移(这时非洲是相对稳定的)。洋脊是沿着若干热点连成一条线,在洋脊稳定时期,两侧产生成行的热点,从洋脊延伸到大陆海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是个热点,热点是在原地不动地成为一个热库,而洋壳是移动的,因此在洋壳上便形成一条火山链。火山距热点越远年龄越老)。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四)缩减中的太平洋
太平洋在世界大洋中是最大的,面积约1.79亿平方公里,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平均深度为4028米,总容积约723百万立方公里,最大深度(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太平洋是过去泛大洋的剩余体,过去是环绕着古代泛大陆的。在他的整个历史中,太平洋的面积是逐渐缩小的,这是由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产生并扩展的必然结果。
洋盆的缩小主要由于边缘海沟洋底下沉的必然结果。环太平洋分布着火山和地震带,通常也被称为“火的环带”。这些边缘的地带如日本、加利福尼亚和南美沿岸等,现在还保存着1亿年来太平洋洋底被破坏的痕迹。太平洋边缘的下沉速度远比其它大洋为快,它周围的海沟也比其它大洋的更深,马里亚纳海沟的洋壳向菲律宾下沉的速度约达到10厘米/年,汤加海沟位于新西兰以北,深达10882米,大约为洋盆平均深度的2倍。
环太平洋的海沟中,每年消亡的洋底达2.59平方公里,太平洋周围是世界最活跃的下沉带。位于太平洋东南部东太平洋洋隆,其新洋壳的增长速度也比其它任何洋脊的增长速度更快。西太平洋向西延伸的速度达到16.3厘米/年(每1万年中约1.609公里),中美和南美的海沟下沉速度是中大西洋洋脊扩张速度的5倍。在洋隆附近,以裂隙喷发的熔岩持续不断。
太平洋洋盆的东半部构造比较简单,除东太平洋洋隆以外,有两条较小的正在扩展的洋脊,一条是加拉帕戈斯断裂带,另一条是位于智利海外的智利海隆。
洋底的地势以东太平洋洋隆为最高,向两侧逐渐降低。从加利福尼亚到夏威夷之间的洋底还在变深,其年龄从东到西逐渐增加。在加利福尼亚外面以北,东太平洋洋隆是缺失的,在美国华盛顿州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西仍有些洋脊的残段。所有这里的洋脊以及原来在东太平洋的洋壳,都已经在过去3000万年之中同大陆碰撞并俯冲到美洲大陆板块的下面去了。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除上面所讲的洋隆和海沟以外,东太平洋最突出的构造是东西向的断裂带,它们是狭窄的具有高的断层崖壁的条带。还有延长近1000公里的火山岭脊,它们已是不活动的残余部分。此外,还有很多水下火山,有些是孤立的,有些则是连续成条带状,这可能是板块在热点之上移动而形成的。
太平洋的西半部构造比较复杂,它们的地质历史还不十分清楚。它们的洋壳比东太平洋洋隆附近的较老。这里有很多火山链,如夏威夷西北的洋脊及其以北的天皇洋脊。此外还有许多海下平顶山。西太平洋还有许多大面积的火山高原如所罗门海底高原等,这可能是大量熔岩流组成的,类似于大陆上的哥伦比亚高原和印度的德干高原。
现在介绍一下太平洋的构造地质。
(1)阿留申弧和白令海 在1亿年以前,太平洋底的最北部分称为库拉(Kula)的板块向西北移动,最后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大陆边缘的海沟中消失了。可是在1亿年前这个巨大的大洋板块产生一个东西向的断裂,因而把它北面的洋壳隔离开来,这个下降带向南移动到这个新的断裂带上,以后就变成现在的阿留申海沟。原来已经废弃的海沟被填充部分,以后便被填塞成为一个化石海沟,它们的岩石和构造现在还清楚地暴露在东西伯利亚的科利亚克(Koryak)山脉中,这里原来的太平洋地壳就停止下沉,不再向西北移动了。现在的白令海盆就是由原来的洋底形成的。白令海大约有一半面积是简单的水下大陆架。当这里升起为陆地时即作为陆桥而沟通亚洲和美洲之间的交往,过去许多动物种(包括最早的人类)通过此陆桥进行交往。
在新的阿留申海沟建立以后,这里的下沉带附近就形成一条安山岩的火山带。这种火山弧发展成为现在还在活动的阿留申群岛弧。连接阿拉斯加和勘察加半岛的这条洋脊长约3200多公里,它成为一道水下屏障使白令海得以接受来自四周大陆上来的风化残余物质,并全部沉积在这里。目前沉积在阿留申海沟附近洋壳上的物质只有很薄的浮游生物的沉积物,而在白令海深海平原上的大洋地壳则堆积着几公里厚的沉积物。
(2)南美的海沟 太平洋北部和西部的许多海沟,使得太平洋洋壳有些已经俯冲到另一个大洋洋壳之下,例如上面提到的阿留申和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的洋壳已俯冲到了新形成的边缘盆地地壳之下去了。在东太平洋,洋底以同样的速率(达10厘米/年)俯冲到南美洲的大陆以下去了。这里没有岛弧,它们的火山活动发生在安迪斯山中的高大火山线上,组成的熔岩同太平洋西部岛弧火山岩是非常类似的。
除喷出的熔岩以外,还有其它成分的岩层,上升潜入在大陆地壳中,以后被风化作用暴露出在很高的安第斯山上。这类岩层中有些富含铜、银、铅、金等各种矿床,它们过去被印加人开采,现在成为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的主要经济资源。南美附近的海沟发生过许多世界最大的地震,有些地震是发生在安第斯山以下很深的深度,造成巨大的灾害。例如1970年5月31日海沟壁墙处发生的一次严重地震引起了大陆上的山崩,死亡人数在4万以上。
因此,对南美海沟地质过程的长期研究具有两种目的,一是为将来地震作出预报,另一是研究许多矿床的位置。
(3)西太平洋的弧后海 在板块构造和洋底扩张等理论被地质学者和地球物理学者多数人接受之后,人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西太平洋地区的构造和地质研究方面来了。在这个地区,最外面是一条海沟,海沟的内侧有一条火山岛弧,这是一般的情况。但是也往往存在着一定距离之内有两条活动的海沟,在它们之间有许多活动的和不活动的或者成为化石了的构造性建造。在西太平洋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有世界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深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和菲律宾海沟等。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西太平洋的每一主要海沟都伴随着一条地震带,这就是下沉大洋板块的分界线,还有一条活火山形成的岛弧。广阔的菲律宾洋盆从琉球群岛到马里亚纳群岛延伸1600多公里,洋盆洋壳产生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最老的西面菲律宾洋盆的形成方式被认为是同白令海相类似,大约在5000万年以前;一条新的海沟在老的太平洋洋壳之内形成——可能是沿着一条早先就有的断裂带——还有一条火山山脉,这同阿留申弧相类似;在它的靠大陆一侧,又产生出帕劳-九州(Palau-Kyushu)洋脊。
阿留申和菲律宾地区的历史是有些不同的。琉球和菲律宾海沟现在还是活动的,菲律宾海洋壳是在它的向陆一方俯冲消失。可是,大约在2500万年前,由于洋底扩张又产生了新洋壳,大约在1000万年前时形成了帕里西维拉(Parece Vela)洋盆,现在它已经死去而被一条化石扩张中心所分开。马里亚纳海沟是最新形成的,附近有正在活动的火山弧已靠着海沟,西马里亚纳洋脊下沉在海面以下,过去有火山活动,现在已经停止了。中间的马里亚纳洋盆还在逐渐变宽,这是由于洋底扩张的关系。这个地区现在正进行仔细而详尽的考察以研究地壳形成的机制,因为这些情况和中洋脊是相类似的。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五)消亡中的地中海
大西洋是在逐渐扩展中,太平洋是在逐渐缩减中,而地中海则是处于逐渐消亡之中。
地中海原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特提斯海位于北方的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之间,东西延伸。由于南北两个古陆逐渐靠近,特提斯海的东部由于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同亚洲板块缝合之后,东部特提斯海就归于消灭,喜马拉雅山系就是缝合线上所形成的的山脉。而西部特提斯海由于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靠近以后,形成了阿尔卑斯山系,今地中海就是古特提斯海的残余,将来也有可能归于消灭。
今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成为东西延伸的一个陆间海,西至直布罗陀海峡,东到黎巴嫩、叙利亚海岸,东西延长4000公里,总面积将近300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00米,最深的希腊海沟5000米。海水的蒸发量约为降水和流入河水总量的3倍。
地中海具有非常复杂的地质历史,海底地貌也十分复杂,具有许多海岭、海槽和较深的海盆。同其它大洋不同,在整个地中海中大陆架面积非常狭窄,只在亚得里亚海北部有较宽的大陆架。较大河流如罗讷河、埃布罗河和尼罗河河口外都有伸出的水下三角洲。地中海边缘的大陆架上有许多深切的河口外延的峡谷。
以西西里岛为分界,地中海可分成东西两部分。西地中海除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里群岛以外,巴利阿里海盆海底比较平坦,第勒尼安海盆深3000-4000米,西西里岛和非洲海岸之间的突尼斯海峡最浅处海深不足500米。
东地中海海底地貌和构造非常复杂,爱奥尼亚海盆深3000-4000米,希腊海沟最深处达5000米。此外,东地中海海岭东西延伸直达塞浦路斯岛,在海岭南北有一系列的深海海槽,深约4000米左右。爱琴海是一个较浅的古板块。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图3-13(地中海阿尔卑斯的板块)是表示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地区以及阿尔卑斯造山以前大陆基底等情况。阿尔卑斯造山以前的大陆基底,在整个地中海之中可以分出许多小的板块,较重要的有亚得里亚板块、爱琴板块、爱奥尼亚板块和土耳其板块等。它北面的亚欧板块和南面的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都是外侧的前陆。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图3-14(白垩纪大陆分布和沉积物)是表示1亿年前白垩纪大陆分布和矿床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出,界于北方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特提斯海已经在逐渐缩减之中。
现在的地中海区还分布着许多活火山和地震中心,又名的活火山如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爱琴海南部的桑托林火山等。
(六)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
(1)印度洋 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积736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20%,平均深度3890米,总容积为292百万立方公里,最大深度(爪哇海沟)7450米。
印度洋洋底最突出的是有一个倒“Y”型的中洋脊系统。西南印度洋洋脊向西南延伸,绕过南部非洲,这一段也叫大西洋-印度洋洋脊,再往西同大西洋洋脊相连;东南印度洋洋脊经过澳大利亚南面处,也叫南极-澳大利亚洋脊,再往东就同东太平洋洋隆相接;北部的中印度洋洋脊向北行偏西为南北向的卡尔斯堡洋脊,也叫阿拉伯-印度洋脊,在西北端与红海的断裂系统相连接。这三条洋脊都具有断裂带,并且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带,它们就是洋底扩张的中心。阿拉伯半岛同非洲分开是晚近2500万年间的事情。
在印度半岛之南,另有两条南北向的古洋脊,在半岛西面的叫查戈斯-拉克代夫洋脊,附近有一条查戈斯海沟;东面的一条叫东经90°洋脊。在东经90°洋脊之东有沃顿海盆,西南印度洋洋脊以南有克罗泽海盆。在印度半岛两侧的印度河和恒河河口以外都有面积较大的水下三角洲(扇)和向外延伸得很远的水下河槽。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从喜马拉雅山山地带下大量的冲积物,孟加拉冲积扇是世界最大的一个,其沉积物的总体积达193万立方公里。东经90°洋脊长2800公里,由火山岩组成;初成时与海面相近,有煤、泥煤与泻湖沉积,现距海面达1700米。
印度洋的东北部,在苏门答腊和爪哇岛的西南面,有一条延伸很长的海沟,最深处7450米,这是澳大利亚板块(有时也称印度板块)俯冲在亚欧板块之下的深大海沟,过去200万年以来十分活跃,在印尼岛弧之上分布着大量的活火山。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在一天之内经过四次爆发而使该岛大约有三分之二被消灭了。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利用地磁条带以及洋底钻探的材料,我们已经正确地定出洋底发生的年龄。大约在1.4-1.3亿年之前,古老的冈瓦纳大陆分裂了,首先是非洲和澳大利亚分开,其次,印度半岛从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分开的时期大约在1.1亿年以前。
在7000万年以前,印度陆块还停留在赤道之南。在印度陆块东南的东经90°洋脊处有一系列的岛屿露出在海面。沃顿海盆深约5000米。
在5300万年以前,东经90°洋脊形成一条连续的水下山脉,南北延长达30度纬度。沃顿海盆、西部水下高原和洋脊逐渐扩大。到3600万年以前,印度洋的轮廓已大体和今天的相近似。中洋脊的东部原来位于澳大利亚北面,目前在澳大利亚南面向东延伸,洋底扩张的结果使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的海面更加宽广了。
(2)喜马拉雅山脉与雅鲁藏布地缝合线 印度陆块原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十九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所著《地球的面貌》这部巨著中就曾提出冈瓦纳大陆的设想。根据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的地层、构造、古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确定这些陆块过去是联合在一起的,即所谓冈瓦纳大陆。关于这几个大陆的分合历史我们在后面再阐述。仅就印度陆块而论,它的岩层同上述各大陆是可以连接起来的,特别是著名的舌羊齿化石遍布于这几个大陆。这些大陆发生过冰川,从这一洲到另一洲的冰川擦痕的方向都是完全可以连接起来的。这些都证明印度陆块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
胡焕庸:大洋发展阶段
上面已经说过,从1.1亿年前印度陆块开始同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分开。在早先的冈瓦纳大陆与北方的劳亚大陆之间原有一个特提斯海。印度板块向北漂移逐渐同亚洲大陆接近,最后,印度板块同亚欧板块碰撞以后,印度板块的前缘便俯冲插入到亚欧板块之下;一方面使得青藏高原逐渐抬升,一方面就在缝合线附近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一向有世界屋脊之称,自从六十年代末期板块学说建立以来,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几次到喜马拉雅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察。现已得出结论,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原是印度陆块北缘的一部分,印度板块同亚欧板块的缝合线是在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一线附近,这是一条复杂的构造变动带;在这条构造变动带的南北两侧,其地层发育和古生物化石类型都是不同的。同时,它也是一条不同沉积区的分界线,所以雅鲁藏布江一线是划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深断裂,有人称之为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它就是南来的印度漂移地块同亚欧板块碰撞的界线。大约在早第三纪末期(4000万年前),原来存在于南北板块之间的东部特提斯海便从喜马拉雅山地区完全被消灭了。
我国的地质学者已经在喜马拉雅山北坡找到了舌羊齿的化石,这样就有力地证明喜马拉雅山脉确实是印度陆块北缘的一部分。
根据古地磁学研究的结果,印度板块至今仍以大于5厘米/年的速度向北移动,而喜马拉雅山山脉仍然在不断上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问题,至今还有各种争论意见,尚待继续加以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