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述彭:南岭山地的自然基础

(2020-12-29 08:13:27)
分类: 中国地学.读书笔记
南岭山地的自然基础
湘赣桂粤四省边境的复杂山地,总称南岭。大致沿北纬25°分布,随地异名。过去把湘桂边境的越城岭、都庞岭,湘粤的萌渚岭(香花岭)、骑田岭,赣粤的大庾岭,合称五岭山脉。其实北面的九嶷、万洋、诸广,南面的连山、九连山,也都与五岭不能分割。这些山岭,一般高度在1000米左右,有些最高峰也超过1500米。低凹的山口,大都只有200-400米。
南岭不像秦岭那样整齐雄伟,主要分水线非常曲折,并不与峰顶连线相符合,中间还有许多平易的山隘,山势比较散乱。如果从地质构造上来看,更找不到任何显著的脉络。拿一般山脉的特征来衡量,仿佛也是个例外。因此,究竟南岭何在的问题,在学者们之间,曾经引起过一番热烈的争论。
但是,在地理上讲,南岭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西连云贵高原,东接武夷、杉岭,绵延几百公里,构成了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虽然只是一带中等山地,高度并不很大,但东南中国的广大丘陵、盆地区域,一般海拔不过500米左右,南岭鹤立鸡群,相对的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再加之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接近北回归线的纬度,距南海平均只有300公里,一方面已经足够阻止或延缓寒潮南下,使粤、桂南部,冬温不致降低得太多。另一方面又阻隔着来自东南海洋的影响,加强了湖广盆地气候的大陆性。气候上的障壁作用也不能忽视。此外,南岭对于我国南北交通线的阻遏作用,不但在古代历史上表现得非常显著;就在今天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也继续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需要考虑。
贵州高原的东南角,地势渐低,很少达到1000米。但自此往东,沿着湘桂两省的边境,山势反见挺拔,分隔开广西和洞庭盆地,这便是南岭山地的西端。沿湘桂铁路到兴安的附近,东西两侧都能望见高山的行列,耸起宽谷盆地之间,相对高度就有七八百米,显得分外巍峨。西北侧是大南山、苗儿山和越城岭,东南侧是海阳山、都庞岭和大面山,后者最高达2200米,是南岭的最高峰。这些都是一群走向20°东长穹形的孤立山体,花岗岩的峰峦为砂页岩的岭脊所环绕。山麓冲积扇上的花岗岩巨砾和红土,据说有些是高山冰川的冰水冲积。
融江与沅江和资水之间的分水相当明显,较低的山隘也都超过500米,而桂江与湘江之间的分水却特别低平。海阳河原是湘江的上游,在兴安修凿运河,分引海阳河水跨过20米左右的红土低岗,流向桂江,称为“湘漓分脉”。
湘江南岸的第一支流便是潇水。潇水上游流过一片变质岩台地(海拔约1000米),造成深切峡谷。穿过道县盆地以后,下流又是一段石灰岩的峡谷。石灰岩的十字型结构很发育,峰林景色与兴安以南相近似。潇水东面的九嶷山,虽然也是一座狭长的穹形山体,但走向是西北至东南的。与前述各山体不同。
溯潇水东源跨国白石关就是广东的连县地堑,它的东西两侧断层崖都很显著,走向南北,切过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地层。西侧砂岩、石英岩上升成为千余米的高山。其中大雾山高达1500米。东侧大东山延展20余公里。北面的华阴山,走向南北,花岗岩构成山体的轴部。
从连县地堑东北角,翻过神头岭就是临武。临武城据背斜背陷落而成的走廊中。走廊原是耒水的谷地,后来被武水袭夺,中间就没有显著的分水岭。谷地相通,香花岭(1200米)、骑田岭(1600米)均有花岗岩构成,走向近乎南北,中夹石灰岩向斜带,灰岩反复紧密褶曲,而地面被夷平成为800-900米的高原状准平原。临武南面的云祖仙,南延至乳源200余公里,峰峦衔接,称傜山,海拔1700米。西部的变质岩与东部砂岩灰岩所成山列,也都超过700米。
云祖仙北与五指峰(1715米)、瑶岗仙(1000米)相对,并与骑田岭、香花岭环抱着坪石盆地。武水源于临武西境,向东流贯盆地中部150公里,切成70-80米深的崖岸曲流。盆地中部是红色砂岩,造成二三百米的丘陵。外缓是石英岩与灰岩。武水自坪石以下,就横过走向东北至西南的石英岩与灰岩中,凿成70公里的乐昌峡。谷壁挺直,两岸高山千余米,河面最狭只有20米,每公里落差达3米。峡谷的生成,与南岭南坡强烈的向源侵蚀有关,也似乎是沿着岩层的软弱地带。武水在这儿切过南岭的峰顶连线,夺取了坪石盆地的水流,把分水推移到坪石以北的褶岭。褶岭、香花岭以北,向北流的耒水、春陵水上游,在南岭山区一段,也是两岸削壁,比降大、水流急、险滩多,和武水大致相同。
瑶岗仙的东北,沿着湘赣边境,总称诸广万洋山地,山体由花岗岩基构成,高达1800米,山势嵯峨,为南岭最主要的一支。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井冈山,就在万洋山的北端。
诸广万洋以东,南岭山地更显得零乱。大庾岭、大平架、九连山和梁野山都是花岗岩背斜所成的不相连属的几条平行山岭,走向东北至西南,大部不到1000米。各岭间的向斜槽谷比较宽阔。沿大庾岭南麓发育的浈水,大致向西南流,右岸(北侧)是七八百米的梅岭,左岸南侧,是1000余米的乌岭、帽岭。相当于向斜槽的是一连串的红岩盆地,海拔只150-300米,重要的县城如南雄、始兴都位于盆地之中,浈水贯穿着南雄,始兴盆地,向西流与武水汇合于曲江。它的上源与信江的分水界小而不显著,且同在一向斜槽之内。河流似乎原向东北集中,后来才被袭夺改成现在的流向。赣粤边境的分水线横过这些平行谷地,由万洋山到武夷山,向南弯曲作半圆形,环抱着赣县盆地。
总的来说,南岭完全不同于我国其他的大山,不是连绵一贯的山脉,而是一连串的花岗岩体所成的山簇。中间夹杂着或大或小的红岩和石灰岩盆地,并有许多低平的交通隘道。这就是南岭的地形特点。
以构造线而论,南岭可以分为三段:西段指湘黔边境和迤北的山地,受广西山字型弧与新华夏式构造以及东西褶皱带的影响[这些构造线的类型,都是根据李四光先生中国地质学上的分类,把褶皱轴、断层线和节理的走向一并考虑,以东西向平行,复式褶皱为主的称为东西褶皱带;以北北东至南南西走向的褶皱断层为主的称为新华夏式;以两翼成弓弧形,中间箭杆南指的称为山字型弧。虽然这是动力地质的分类,但山岭的走向往往是这样构造线的反映]。广西弧完成于白垩纪末,新华夏式构造则于第三纪以前发生。它们对湘西、黔东边境的南岭山地影响颇大;在龙虎关以西,以至恭城、平乐、宜山、河地,沿北纬25°纬线两侧地带,三叠纪以前地层中的东西褶皱带及冲断层,穿插于广西弧的内部,非常明显。城步以南,龙胜以北的褶皱轴南北两端又都下坠,显受东西横褶的影响。八十里南山所见的东西走向的花岗岩体,局部轴向大都偏东。
湘桂夹道以东,为南岭中段,就是所谓五岭的分布地带。合成一个略向西南扭转的湘南山字型构造,西翼不仅沿都庞岭发展,而且包括阳明山和九嶷山,南达姑婆山附近,转折而趋东北,虽受新华夏式等局部干扰,主要褶轴及花岗岩分布,仍守着弧形轨道。湘南弧的东翼掠过香花岭、骑田岭等处而达瑶冈仙,经郴县附近而入资兴,在资兴东北八面山,走向似近南北,似为反射弧的脊柱,弧顶最南端在临武与连山之间,似为内部西侧(都庞岭等处),仍可见到东西构造线的干涉。再加上新华夏式的影响,构造线就更加复杂。新华夏式与弧形东翼重接,使北或北微偏东走向的构造,形成压倒的优势。诸广、万洋、八面,以至白石岭、黄土岭、九峰、傜山等,延长不下二三百里,崇山大岭高度都在1500米以上,这一花岗岩基也最为完整壮大。
诸广傜山一线以东,南岭的东段,也似乎有一个山字弧形,叫做赣南弧,西翼包括诸广、万洋的一部分,在信丰东南转弯,经过江西东南,东翼插入闽西。在地形上表现为赣南盆地的边缘山地。在赣南、粤北占首要地位的,却是新华夏式构造。北起泰和,南至九连山,平行地排列着五个复式背斜,间隔着五个复式向斜。南面的大庾岭、龙源坝和九连山三个复式背斜,就是习称的南岭。
纵观南岭全局,显然是三种体系的构造线穿插综合的结果,表现出三种不同方向的力的矛盾。这种矛盾存在于每一个地段,不过各段的主要矛盾表现不同:新华夏式褶皱在东部的作用最强,而山字型构造穿插其间;山字型构造在西部表现比较突出,也稍受新华夏构造的干涉。至于东西褶皱带,只是南岭最原始的雏形,已被后来二种构造所压倒,对于山岭的构成,现在看不到显著的作用了。
事实上,蜿蜒在湘赣桂粤的边境,顺着复式背斜和前面弧出露的伟大花岗岩基,才是现在的南岭山地的主体。大量花岗岩基的侵入,主要是燕山运动产物,这些花岗岩基在地表的分布,有时暴露极广,有时局部仍为变质岩所覆,亦有仅露出顶部而成单独的岩柱或岩瘤。
花岗岩基不仅是山地发育的基础,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这些花岗岩多属酸性深成岩,氧化作用强烈。自地壳深处涌出的岩浆,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产生分化作用;晚期的残余岩浆又再度活动,特别是在表面及邻近的变质岩中所造成伟晶岩脉中,拥有丰富的钨、锡、铋、钼矿床。
燕山造山运动的花岗岩侵入与复背斜隆起以后,所造成的高山,除少数山顶外,久经侵蚀,已成为显著的削平面,湘南马侯岭(香花岭、骑田岭间),粤北傜山西侧的上开封桥(石灰岩向斜顶部),以及赣南峡山一点,尚可看到残余。而第三纪以前坚硬岩层的高山,高度相差,海拔800-900米,相对高度约400-500米,高度也大致相若。当时南岭南北两侧许多向斜盆地中并开始沉积红色岩系。接着南岭造山运动发生,红色岩系上升,并发生块状断裂,侵蚀成为平缓起伏的丘陵,相对高度150-200米(海拔350-450米),并于局部山间盆地中,沉积砾石层。这级砾石台地,现已高出河面约50米,下至现代河床,尚有局部的红土阶地和冲积平原。可见南岭山区断续的上升和下切作用,仍在继续之中。
经过这几个蚀积阶段的雕塑,现在的南岭山地,按地势可分为三级:最高为花岗岩基的山峰,海拔1000-1800米;其次是古生代厚层灰岩、砂岩,主要是变质岩所成山岭,海拔约800-900米;再次为山间盆地边缘的红岩丘陵,海拔约400米,高出近代冲积河谷和盆地不过100余米。
顺着南岭北坡流向长江的主要是资水、湘江和赣江,顺着南坡流向珠江的主要是桂江、北江和东江。它们的上源和支流,水量都很丰富。切割那些坚硬变质岩和砂岩、灰岩,形成许多峻峭的峡谷。较大的如武水的乐昌峡,在千余米的石英岩、灰岩高山中切穿峡谷,它的上流为坪石红岩盆地,从坪石盆地经褶岭到耒水上游,中间只有海拔300余米的断层谷,两岸高山反不及乐昌峡雄伟。又如湘江上游经黄沙河断层谷,伸入广西东北的向斜谷地,与桂江分水更低,“湘漓分派”的顶点,海拔只205米。为通过南岭山地的水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除石灰岩区的桂江外,这些河流流出峡谷以后,都分别流过较高(海拔150米)一级的小型红岩盆地,再切过边缘的红岩峡谷,然后汇集到较低的一级的大型红岩盆地(海拔100米左右)。
大型盆地中最重要的是衡阳、赣县和曲江。从这些盆地流出去的河流,也还要穿过峡谷。因此衡阳、赣县、曲江和桂林都成为南岭山地交通线辐集的中心。跨过南岭的南北交通干线,主要有下面三条:
(1)衡阳桂林之间古称兴安道:溯湘江过观音滩到祁零盆地,再经黄沙河谷地到兴安。秦汉时代的劳动人民,就把湘江上源的水流引过谷地分水,西向流入桂江。用36道闸门,造成了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兴安运河。后来又经过这条道路,修筑了湘桂铁路,就更看不到南岭还有甚么阻隔的作用了。
(2)衡阳曲江之间古称褶岭道:沿耒水稻耒阳城,都属衡阳盆地,地势平坦。耒阳以南,水路通过一段两岸陡峭、水流湍急的峡谷,或由陆路取道高亭附近的断层槽谷,两侧都是二叠纪、石炭纪石灰岩煤系,都可以进入另一红岩盆地。不过高度上升到200米,上至郴县一段,又穿行于二叠纪灰岩山地之间,翻褶岭400米的山口,就到坪石红岩盆地。取道乐昌峡谷,顺流而至曲江,粤汉铁路大致就循着这条路线。
(3)赣州曲江之间古称梅岭道:自赣县沿池江向斜西南行,南康大庾之间,又是一个枣形的红岩盆地,高度约150米。大庾以南,翻过大庾变质岩和花岗岩背斜山地,有宋嘉祐重修的梅岭关古驿道。在石英岩、千枚岩中凿石级,宽3米,长1400米,工程十分艰巨。现代的公路,该循小梅岭,高度都在400米左右。梅岭以南穿过一段砂岩丘陵,降到南雄盆地,循环水一再穿过一些小型的峡谷,便到曲江。
穿过南岭的隘道虽然还有许多,但是上述三条大道具有比较突出的优点:隘道最低,高度不超过400米;路程最短,南雄、大庾之间,宜章、郴县之间,均不过40余公里,而兴安道更有运河相接;都有现代交通工具,修建了铁路和公路。所以它们不但在古代交通史上相当著名,现在也还是华中、华南区与南洋交通的重要门户。
散乱的山簇和平易的隘道,使南岭在气候上所表现的阻隔现象,远不及秦岭那么显著。不过只能是不够显著而已。如上所述,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的屏障作用依然是存在的。
南岭的地理位置,恰好在台风行径的北缘。岭南的广东沿海,台风雨占全年雨量20-30%以上,而岭北的衡阳、汉口、南京,台风雨几乎不足轻重,平均不足5%。
又以一月温度为例,岭北的衡阳为4.3,岭南的香港为15.4,纬度不过相差5°(北纬27°和22°),平均每纬度相差2.2,可见南岭山区对于鞭长莫及而有冷重的寒潮,确还有一些屏障作用。
我国境内,绝对最低温度,始终在零度以上的只有岭南。最低温度零度等温线约为北纬24°附近,大致与南岭相符合。此线以北,霜雪是司空见惯的,每年很少例外。而岭南则绝无仅有。无霜期几近全年,稻米两熟,盛产龙眼、荔枝、甘蔗、木瓜等热带果品,可以栽培橡胶、金鸡纳树等热带经济林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古代诗人吟咏大庾岭的梅花,早有“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股”的诗句。
单独作为一个气候区域来比较,南岭要算全国最广大的多云、多雨的地区。
我国雨量分布的规律,大致江南多于江北,近海多于沿海,山地多于平原。南岭春夏面对东南与西南两种季风,首当其冲,而它们凝结的高度又很低,因而整个山区,平均雨量都在1500-2000毫米左右,只有少数走向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山间谷地,才低于1500毫米。
南岭山区的年雨量曲线,也有它的特点:南坡每年出现两个高峰,以5,6月的最显著,次为8月;而北坡每年出现三个高峰,以6月为最显著,4月次之,8,9月又次之。因为夏初锋面停滞在山区附近,阴雨连绵,形成匝月的梅雨。7月梅雨北移,北坡夏季风过南岭且稍有下沉现象,山区受单纯热带气团的控制,雨量稍减;8月台风来袭,雨量稍增,不过纬度已高,只够形成稍次的又一高峰而已。9月以后长江流域副高压产生,雨量就急速下降了。所以春季雨量特多,南坡占全年雨量30%,仅次于夏季(40%);北坡占39%,且超过夏季。
在附近河流的水文曲线上,也反映出同样的趋势。
全年雨日,一般在150日甚至175日以上,仅次于云贵高原。其中雷雨日数之多,则在云贵高原之上。我国雷雨日数的分布,与上述雨量的规律基本一致。
除云贵高原之外,南岭山地又是云量最多地区。春夏半年,经常在十分之八以上。推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第一是纬度较低,离蒙古高压中心很远,冬季半年当海陆变性冬季风交绥的要冲,天气阴沉;第二,因为山岭分布杂乱,无论对于冬季的东风或东北风,或夏季的南风或东南风,都有迎风抬举的作用;第三,便是因为山峦起伏,锋面停滞徘徊,彷徨不进的结果。
由于云雨丰沛,气候温湿,山区植被成长非常迅速,红壤黄壤广泛发育。加以南岭隘道平易,南北植物区系,便于交汇混杂,而高山相对起伏,往往超过千余米,所以植物种属更加繁多,无论垂直与水平分布,都很复杂。
就乐昌附近南坡所见,山间盆地和冲积河谷中,主要开辟水川。大部分丘陵地区,上覆红壤,种植油桐和油茶等经济树林,也适于大量发展柑桔和杜仲的栽培。不过也有局部的红岩丘陵,冲刷强烈,很少利用。其中坚厚的砾岩和砂岩,层理整齐,常成类似喀斯特的地貌,被称为“丹霞地形”,往往成为奇秀的风景区。粤北赣南丹霞地形都很发育,坪石车站所见的金鸡岭就是很好的例子。400-800米的山地上,针叶树分布极广,多属松杉,赣南粤北,为南方著名林木产地之一。低洼丘陵与谷中洼地,多香樟等阔叶林木,林下羊齿植物及葫芦、百合、五加科等经济植物也非常丰富。葱绿一片,显具亚热带常绿林的景色。800米以上的高峰,遍布黄壤,漫草丛生,甚至石骨嶙峋。但这种山峰所占面积的比例较小,就整个南岭山区来说,地上资源和矿产一样,是极其多样而丰富的。
[本文曾载于《地理知识》1954年9月号。并承罗开富先生提供宝贵意见,谨此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