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绳武:罗布泊的几个地理问题
(2020-11-09 13:49:26)分类: 张其昀李春芬赵松乔陈传康 |
罗布泊的几个地理问题
[此文所引用资料,主要依据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提出的多篇专题论文,尤其对于王树基、夏训诚、樊自立诸同志的图文,引用更多,特此致谢!作者附注]
我国文献记载最早而闻名中外学术界的罗布泊,在历史时期的位置及其范围,虽有不少变动,而从未干涸过,但从1972年以来,我国干旱内流区第一大湖的罗布泊,彻底干涸,而消失在卫片图与新出所有地图上,因之又产生了不少新问题。
近百年来,由于国内外不少地质、地理及考古探险工作者,在不同时期,经过不同路线,到达罗布泊洼地的不同地点,由于所见不同,而有不同认识与不同解释,引起学术上的许多分歧与争论,使罗布泊成为充满自然之谜的神秘之地,实因罗布泊地区的气候极其干旱,风蚀地貌极其复杂,地面交通极其险阻,环境极其恶劣,限制了人们深入而全面的考察和认识致然。
为了澄清对罗布泊地区许多不正确的认识,探索人们对这一干旱地区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组成各专业30多位科研人员参加的罗布泊综合考察队,于1980至1981年间,先后三次深入罗布泊地区,北起库鲁克塔格,南止阿尔金山北麓,东起北山残丘,西迄塔里木河下游,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路线近5000公里,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科学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写出专题论文33篇,在1982年9月,召开了罗布泊科学考察学术讨论会,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个人参予这次大会,对罗布泊的认识有所提高,今将几个地理问题,依据个人意见、简述如次:
一、名称问题
罗布泊的性质和特点,反映在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上。成书于公元前5-8世纪(春秋时代)的《山海经·北山经及西山经》、均称罗布泊为泑泽,《说文解字》云:“泑泽在昆仑下”,晋郭璞解云:“水黑色也”。因为各河洪水入湖,加上强烈东北风使湖水发生逆时针环流而渐澄清,湖滨多芦苇水草及腐殖质,微带青黑色,湖水盐分积累,类似青海湖,故名泑泽。
《史记·大宛列传》称为盐泽,以湖滨广布盐滩,湖水甚咸,故名。
《汉书·西域传》称“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
成书于6世纪的《水经注·河水篇》称罗布泊为牢兰海。以其位于汉楼兰故地而得名。
《大唐西域记》称楼兰地区为“纳缚波故国”,“纳缚波”为当地民族语(可能是突厥语),或即罗布泊的原音。
清初1761年(乾隆26年)成书的《水道提纲·西域诸水》则云:“蒲昌海,即古盐泽,今曰洛普鄂模”,按洛普实为罗布的不同译音。
1762年(乾隆27年)编成的《皇舆西域图志》及1832年(道光12年)成图的《大清一统舆地图》,均称罗布泊(或罗布淖尔),有人说是蒙古语,意为众水汇聚之湖。这与纳缚波(楼兰区)的原意,不全一致,待考。
二、游移湖(交替湖)问题
罗布泊据近期考察证实,并非游移湖[夏训诚、樊自立:罗布泊并非游移湖,1982年打印稿],也非周期性交替湖,更非什么盈亏湖。一般干旱区的内流河,在出山口的冲积扇面上或在平地进入湖盆洼地中心的干三角洲上,随着河道的左右摆动,在冲积扇缘或三角洲前缘洼地的终点湖,往往改变其位置,但总离不开湖盆洼地的基本范围。有时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以致河流改道或流量减少,往往使原来的终点湖干涸,在河道下游的某一地点,形成新的终端湖,或以人工水库代替河流终端湖,这种事例,在历史时期所见不少,于今犹然。
我国历史文献关于罗布泊的位置,早有明确记载。并注记在一般实测地图上,即以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洼地为集水中心,在不同时期,随着入湖河流水量的大小,湖面也有大小,但从未越出洼地的范围。
塔里木河下游西起群克,东止孔雀河口,南至车尔臣河口及台特马湖的大三角洲前缘洼地,为与阿尔金山走向平行排列而呈东北向的一个断陷洼地,约在东经88°40′-91°30′,与北纬39°20′-41°10′间,拔海概在800米等高线的范围内,东西最长达210公里,南北最宽处130公里,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中有三个斜长湖泊,西南的台特马湖,近期堆积层厚度较大,已高达807米,中间的喀拉和顺湖高800米,东北部的罗布泊,湖底海拔778米,为洼地最低处。前述大三角洲上有许多条古河道,现今大部由库鲁克沙漠所覆盖。北缘为孔雀河谷,南缘为塔里木新河道及库尔勒若羌公路所通过,1876年间俄国人普尔热尔瓦斯基(H.M.Пржеальский)考察罗布泊地区时,他当时只到北纬40°以南的喀拉和顺(喀顺淖尔),实是塔里木河在三角洲改道后形成的一个新湖,所以是淡水湖,也是深1米(3.5英尺)左右的芦苇沼泽,他错认为是罗布泊,与他所带《大清一统舆图》所注记在北纬40°以北的位置不同,他便认为中国地图有错误。实则罗布泊是咸水湖,当时仍然存在,只是他没有到过那里。他的文章发表后,引起国际上的争论,从此被不少人称罗布泊为游移湖或交替湖,后来有“游移湖”专书问世,引为地理奇谈。德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首先提出疑问,他认为普氏所见到的,不是真正的罗布泊。1900年斯文赫定到达罗布泊区发现楼兰古城,并测得古城以东附近有海拔777-810米、低于喀拉和顺(拔海790米)20多米的低地,他推断罗布泊的湖水不久将回到旧湖盆。1921年由于人为原因,塔里木河下游改道东流,经孔雀河道注入罗布泊,因此斯文赫定提出罗布泊有1500-1600年为周期而交替改变位置的“理论”。
1905年美国人亨廷顿(Hungtington)至罗布泊考察后,又提出“盈亏湖”的理论,他认为2000年前,罗布泊的面积很大,后来收缩,中世纪它又扩张,近代又收缩,原因是随着气候湿润和干旱的变化而水量有增减,由大海变为小湖。
1906-7年,斯坦因(Stein)至罗布泊测出1/253万地图,他否定了赫定的观点,认为罗布泊的气候,从古干旱,不同意有周期性气候变化。
1934年我国学者陈宗器同赫尔纳组成中瑞联合考察团,考察罗布泊后,又提出罗布泊是周期性交替湖的意见。
1954年苏联地质学者B.M.西尼村根据考察资料认为罗布泊的迁移,是由于构造运动,使基底发生块状变动的结果。
1960年Э.M.穆尔扎耶夫不同意西尼村的意见,认为罗布泊的迁移,是河流改道的结果,不可能由于新构造运动致然。
1979年科学院综考队地貌组认为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水中心,在历史时期罗布泊从未倒流至喀拉和顺盆地去过,也不可能和高出20多米的喀拉和顺交替,只是湖的积水面积有大有小,这与入湖的河水流量有密切关系。
三、范围问题
《汉书·西域传》云:“蒲昌海……广袤三百里,其水渟居,冬夏不增减”。
《水经注》则云:“广轮四百余里,其水澄渟冬夏不减。”
清初成书的《河源纪略》云:“罗布淖尔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北有池三无名;南方有椭池四…”。
《水道提纲》云:“洛普池渟而不流,东西长。南北狭,周百余里”。
斯坦因认为罗布泊自西南至东北长160里,最宽处90里,东北以沼泽地域疏勒河尾闾相通。
陈宗器认为罗布泊东西长600里,南北宽250里,面积950平方公里,略呈葫芦形。
以上只是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可知不同时期的罗布泊形态,及其水面范围与轮廓大小是多变化的。
从王树基近期测绘的地质图知,罗布泊洼地的湖泊沉积开始于晚第三纪,在库鲁克塔格南麓与北山之间略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长达400公里宽20公里左右,第四纪初期(Q1)的新湖泊沉积,在中南部,随着新构造断裂线呈分割互不连属的条状分布,东西长不到200公里,宽在10公里上下。第四纪末期(Q4)具盐壳的近代湖泊沉积,仅限于洼地中心,略呈三角形整块分布,各边长达120公里左右,远大于五十年代以前的罗布泊。
据调查1959年的罗布泊,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到1972年后,由于塔里木河中游大量用水,下游水源断绝,终使罗布泊完全干涸而消失在卫片图上。据文献记载,1972年前的罗布泊形态和积水大小虽有变化,但是它从未干涸过。
四、干湖盆的耳轮线或环束问题
由地球资源卫片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罗布泊干湖盆有明显的线条,组成似耳朵轮廓的图案,这种环状线条在北部有八道,南部有四道,说明湖水由北向南,逐渐退缩,问题是环状线条怎样形成的?
据考察凡是地势较低,湖水退出较晚区,盐壳较薄、厚仅10-15厘米,表现青色,盐分以硫酸盐氯化物为主,质地蓬松,人行陷脚,因而光谱反射能力较弱,色调灰黑。东北部较高处湖水退出较早,形成的盐壳,质地较硬,盐分以氯化物为主,光谱反射能力较强,呈灰或灰白色。这种反射能力强弱不同的光谱,形成灰白和灰黑色的图案,在卫片上显出不同色调接触处的耳轮线。最外一圈耳轮线,就是全新世和历史时期罗布泊湖面的最大范围。
总之,耳轮线的形成,是由于盐壳的形态及盐分的组成不同而引起的。故耳轮线为湖水面变化遗留下来的痕迹,而略呈同心半环状分布,圆心在东经90°25′和北纬40°10′之间,是一个没有出口而完全封闭的洼地。说明在历史时期,罗布泊湖水的变化与湖泊的位置,从未越出最外圈(即780米等高线)的耳轮线。这也可以说明罗布泊与喀拉和顺(790米)两湖,不可能相互游移。
五、洼地的盐壳问题
罗布泊洼地拔海778-820米间,它是塔里木盆地东端最低处,因而也是塔里木盆地内水分和盐分聚集的中心,这就是故称盐泽的自然根据。由于洼地内积盐面积广阔,强度大,形成坚硬而深厚的盐壳[樊自立、李培清:罗布泊的盐壳1982打印稿],为洼地的主要特点,盐分以氯化物盐类为主,也有钾盐的累积。盐分来源于注入洼地各河流的地面径流及地下潜流,中以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所带盐分为主。
盐壳总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是国内的积盐量最多区之一。
据王树基考察洼地盐壳,可分为五个类型:
(1)埋藏盐壳
分布在洼地北部台阶的新老方山系沉积顶层,厚30-40厘米,上覆20-40厘米的干燥沙砾层,为第四纪初期湖水范围的标志,当地交通困难。
(2)垡块状盐壳
主要在洼地西北部阶地及湖中小岛上,高出现今湖面2-4米。代表第四纪末期的湖水范围,人行无阻,车行十分困难。
(3)厚层龟裂状盐壳
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洼地中心,即卫片耳轮线范围内。龟裂片的直径0.5-0.1米,裂缝宽5-15厘米,盐壳厚30-50厘米,最厚达80-100厘米,棱角突起,汽车不通,人行也极困难。它是由全新世及历史时期的湖水涨落进退而形成。盐壳表层龟裂挠曲成尖角突起,最高可达80-100厘米。由于湖水退缩时停留久暂的不同,形成不同宽度与粗糙度的盐壳带,反映在卫片上明暗相间的环束线,有人则误认为是湖岸堤。
(4)薄层龟裂状盐壳 主要分布在罗布泊最后消失的湖盆中,厚10-20厘米,较松软,人车均可通行,过后留有辙印。
(5)棱角状盐壳
主要在洼地东部的阿奇克谷地(疏勒河下游尾闾)及南部的湖盆与山麓洪积扇缘过渡带,有锐利坚硬的尖角突起,棱角高10-20厘米,不是湖相沉积,也有属于湖盆中形成的盐壳,应属滨湖矿质盐土类型。人车均难通行。
由上可知罗布泊在第四纪初期的范围很大,以后逐渐缩小,直至最后干涸。凡由湖水形成的盐壳,都有龟裂特点,不同于湖滨的棱角状盐壳,也知罗布泊自第四纪以来,一直存在于洼地中部,湖水从未越出湖盆的范围。进入历史时期,湖面不断缩小,且由于湖泊西部断裂陷落,湖水从东向西退缩,直到变干以前,没有发生过游移的事实。
六、洼地的龙城地貌与新构造运动问题[王树基:罗布泊洼地及其周边新构造运动的研究,1982年打印稿]
罗布泊洼地的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是塔里木盆地的集水中心与侵蚀基准面,洼地以干燥少雨、高温、多风沙、地表崎岖不平为主要特点,因而交通不便,环境恶劣,旅游考察维艰,长期难得准确的认识。
洼地北部及孔雀河下游、铁板河口附近的南北两岸,雅丹地形发育非常典型,有如龙似城的形态,故从古有“龙城”之称。所谓“龙城”或“白龙堆”区,实即典型的雅丹(维语)地形分布区。雅丹外貌,千姿百态,有像鲸鱼,有像巨轮,亦有似城堡者,景色十分壮观,一般高15-20米,最高达30米。下部为富含石膏的中新统-上新统的灰绿色沙质泥岩(N1-2),上部为上新统-下更新统淡棕色泥岩层(N2-Q1),“龙城”以南20公里处,已进入晚期湖盆区,地表为疏松盐壳。从此再向东8-17公里间,有近东西走向的蚀余雅丹群,比高2-6米,全由富含石膏的泥岩组成。下层为黄色层,时代略同“龙城”下部(N1-2),中为60厘米的灰绿色层,上部为80厘米的浅棕色层。
洼地北部的孔雀河故道区,老开屏一带,河岸有两级阶地,一级比高2-6米,二级10-15米,宽数公里,为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反映。
洼地东部的北山西南麓,近罗布泊区,有两级岸蚀阶地,比高分别为7-8米与15米左右,显示第四纪以来地壳缓慢上升的结果。
洼地西南侧,塔里木河及车尔臣河故道入湖处,有三级河流低阶地,一级高1.3米,宽50-100米,二级高1.8-2米,宽200-300米,三级高2.2-35米,宽1-2公里。各级表面均为坚硬盐壳,愈高盐壳愈厚而硬度愈大。
洼地东南部的库姆塔格前缘,有明显的陡坎,比高20米左右,呈北65°东方向延伸,约200公里(包括阿奇克堑谷地段),实际为阿尔金山北麓断裂带,这是由新构造抬升而形成的库姆塔格台地。
历史资料表明罗布泊洼地的地震,在内部很少,多发生在边缘断裂带,最大地震,发生在阿尔金山北麓断裂带,达6.5级(1922),同一地带在1977-79年间,发生过三次4.9-5.5级地震,1970-1981年间,洼地及邻近地区,发生过≥2级的小地震达25次,说明洼地至今并不安宁,还在活动中。
总之,洼地本身相对下降,而周围地区则缓慢抬升,尤其北部的“龙城”一带,具有拱曲运动,边缘山地主要表现为断裂和断块活动。因构造隆起的强度不同,而显示出地貌形态的不同。
必须指出、本区新构造运动,对罗布泊本身的演变,并未起重要作用,罗布泊的变化,主要是以塔里木河入湖水量的多少及其尾闾河道的改变而变换其大小和位置的。
七、洼地与古今交通变化问题
罗布泊地处西域的咽喉,也是我国中原和西域间的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为我国历史时期由疏勒河谷地经玉门关,联接塔里木河中上游谷地的中继站,也是由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第一站。现今又是青新公路必经地,也是由且末、若羌、通往库尔勒和乌鲁木齐的必由之路。拟议修建的青新铁路,也要通过塔里木河下游三角洲西南缘凹地所形成的绿色走廊,河西走廊至南疆,如能通过疏勒河下游的阿奇克堑谷至上述三角洲北缘凹地的孔雀河谷,无疑是一条最捷径。历史上的主要通道在河西走廊能与现代交通吻合,而在南疆的孔雀河谷走廊与阿奇克堑谷间,未始不可以恢复利用古代通路,关键在现今的人们如何合理分配孔雀河及塔里木河下游的河水流量问题。如果像五十年代以来不给二河下游放水,势必使罗布泊干涸而成死角,像现今一样。西汉出玉门关的北道,必须经过楼兰及土垠等中继站,除盐壳及北部“龙城”(白龙堆)区乏水草外,其余大部地段,多有足够的水源和草料,且气候温和、冬不很冷,12月中旬正午气温可达10,且9月至次年3月间无大风,由于春多风沙,夏季酷热,所以历来旅游者多选冬季到此。
据1914年斯坦因考察,发现罗布泊东北部至敦煌间丝绸之路古道的存在,可以沿途散落的古钱币、珠子及箭簇为证。
中西交通始于秦汉以前,公元前九世纪,西周穆王(前985-980年)的西征,固定路线则形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对沟通丝绸古道作出了重要贡献,西汉为保护这条通道,于公元前101年,已设使者校尉,前68年首次任郑吉为护鄯善(今罗布泊至若羌区)以西使者。前60年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野云沟策大雅一带),以保护通过罗布泊南部和北部的南北两道。
魏晋时期,西域长史驻罗布泊北岸的海头。
楼兰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后汉因另辟自车师(高昌、在今吐鲁番东南)至焉耆(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一道为新北道,以避白龙堆之厄,因之原经三陇沙,过楼兰的北道,变为中道而渐废弃,由阳关经鄯善(今若羌)的南道,仍然畅通。
八、罗布泊与楼兰王国的兴衰问题
位居罗布泊西岸作为东西交通中继站的罗兰王国兴衰之原因,长期是一个争论的问题。[黄区房:1.罗布泊区考察史。2.罗布泊地区古丝绸之路的研究,1982年打印稿]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是由于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楼兰的衰亡,如亨廷顿、西尼村、陈宗器等,持此观点;另一种认为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利用河水引起的,如傅仁麟、苏北海及日人长泽河俊等。我们认为罗布泊区近几千年来,自然环境一直是干旱的,如古尸(据C14测定约4千年)及汉简的完整保存,可为明证。《汉书·西域传》云:“楼兰王国,当白龙堆、乏水草,地沙卤、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这可表明从汉代就是乏水草的沙卤地。《水经注》云:“龙城(白龙堆)、故姜赖之墟,胡之大国也,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硬也”。这可表明魏晋以来,盐壳广泛存在。
据记载汉代楼兰王国的居民,仅有1.4万人“民随畜牧逐水草”。从已发掘出的随葬物、知当时居民为从事畜牧和渔猎的部落。
楼兰当中原通往西域最便捷的要道,公元前176-126年间,《史记》据张謇报告,即有“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的记载。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汉使傅介子刺杀依附匈奴的楼兰王安归,另立尉屠王,改国号曰鄯善。因此《汉书·西域传》云: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圩泥城”(今若羌)。
早期作为西域政治、经济、交通枢纽的楼兰,后来衰落,终至荒废,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条件上楼兰作为西域北道必经地,虽较便捷,但沿途乏水草,多风沙,且有白龙堆及盐漠之厄,为避免这些困难,最好改道,取由今玉门市经蒲类至车师的新道,但此道路较远,且近匈奴,不够安全稳定,后来经高昌(吐鲁番)的新北道畅通,楼兰便由衰落而废弃。
九、罗布泊是否已经消失问题
如就现在地图上所注记的罗布泊论,它确已干涸,但作为塔里木河终端湖这一地理概念的罗布泊,并未消失,只是转移其位置而已,[陈汝国:楼兰地区环境演变。同上]最近塔里木河的终端湖,实是铁干里克西边的大西海子水库,它位于东经87°30′与北纬40°35′处,这也就是现今的“罗布泊”。当然它的位置和成因,不同于历史时期的罗布泊。
未来的罗布泊,究应恢复在罗布泊洼地内,抑应保持现况,事在人为,只要合理安排塔里木河中下游的用水量,不再扩大中游的农垦规模,不但现在的大西海子水库,能够继续存在,还有可能放大量河水给下游的阿尔干和罗布庄,继续维护并扩大此一绿色走廊与现代交通线,在合理用水条件下,尉犁卡拉站的年径流量,有可能由10亿多方增加到15亿立方,也有可能分水给孔雀河谷与罗布泊旧湖盆地以恢复历史上的罗布泊和另一条东西流向的绿色走廊与“西域北道”的历史交通。
[杨利普:“罗布泊”条(初稿)《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1982年]
前一篇:褚绍唐:试论地理学科的特点
后一篇:冯绳武:川黔交界区方景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