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乔: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形条件在土地利用上的评价

分类: 张其昀李春芬赵松乔陈传康 |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形条件在土地利用上的评价
一、引言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牧业和林业基地,又为我国北部重要农区之一。现有土地面积达14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1/7。
在内蒙古自治区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之中,地形是最基本因素之一。地形条件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利用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不但通过高度、坡度、坡向以及地面组成物质等因子在许多方面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而且还通过它对其他自然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等)所起的作用而发生间接影响。这些影响,随着内蒙古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的日趋合理化,而愈益显得重要。例如过去在内蒙古广大的牧业区(约占土地总面积62%),土地利用上差不多单纯是牧场,耕地极少;先进的牧业生产方式则宜在牧业区中适当地开辟饲料基地和粮食蔬菜基地,以满足牧民和牲畜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样就提出了进一步研究自然条件,寻觅局部有利地点以进行农垦的任务。又如内蒙古的农业区(约占土地总面积18%)和半农半牧区(约占土地总面积7%),由于解放以前滥垦滥牧的结果,牧场和耕地不断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为了迅速而有效地根本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按照土地具体条件,分别进行合理利用和改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地形等自然条件。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1951年、1953年及195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实地观察和访问所得的资料,同时也参考一部分中外学者的有关著作而撰写。由于内蒙古地区辽阔,许多情况尚未详细明了,有些地方甚至还是空白;此外限于作者政治和业务水平所限,疏漏或错误之处必然很多,尚请读者多予指正。
二、内蒙古自治区地形条件的一般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和地形区划略有出入。在地形上,它包括蒙古高原及其外缘地区两大单元,前者又可分为高原本部和边缘山地两部分,后者则由一些性质彼此不同的高原和平原组成。因此,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形条件,难以找出普遍性的特征。但就大部分地区而论,仍可归纳为下列几个特征。
(1)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年广泛分布,而海拔1000~2000米的边缘山地分布也不少。约占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1/2的蒙古高原本部,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地面坦荡无际,分割轻微,风沙可以长驱直入。地面上也有无数波浪形起伏,远看似高阜,近视则成平地,所以古人又称蒙古高原为“瀚海”。在这个广大的高原上,地面虽然平整,但由于深处内陆,东南边缘又有山地屏障,因而气候干燥(年雨量多在300毫米以下),河流稀疏短促,不利于农垦;植被以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为主,草原绝大部分尚保存,为目前内蒙古主要牧场所在。在高原的局部地区,也有一些丘陵和浅洼地,打破地面的单调,成为比较有利农垦的地点。高原本部的东南边缘,即已从事耕种,但由于地势高耸,并且纬度较北,生长季多不到125天,作物限于莜麦、小麦等少数耐寒品种,玉米、高粱等作物不能生长。
蒙古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分布着一系列海拔1000~2000米的中等山地,它们较附近高原地区为冷湿,并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带现象。这些山地都具有西北坡(即面向蒙古高原的一面)平缓而东南坡比较陡峻的特点,东南坡面对东南季风,雨量也比较丰沛。山地的大部分地区以林、牧的利用方式较为合理,但也有比较广大的一些地方(例如谷地和缓坡)适宜农垦,目前蒙古高原边缘山地即为农、林、牧交错地区。
外缘地区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形特征基本上和蒙古高原相类似,海拔1000~1500米,西部高原面保存完整,分割轻微,土质粗瘠,不利农垦,经济上以牧业为主;东部则地面破碎切割,有局部适合农垦的谷地和缓坡,经济上农牧并重。
外缘地区的河套平原和大兴安岭东麓平原则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比较特殊的地形区。河套平原海拔虽达1000~1100米,但是冲积土肥美,地面坡度平缓,为内蒙古最重要的农耕地区,生产小麦、大米、糜谷等粮食作物(前套也多适宜高寒地区的莜麦)以及甜菜等经济作物。大兴安岭东麓则为海拔仅200米上下的河谷平原与低矮丘陵向错综地区,距海又较近,温度、水分以及土壤、植被等条件都较好,为内蒙古重要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并且是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的主要产地。
(2)地质构造比较单纯而地面组成物质较为粗瘠——蒙古高原自二叠纪海侵退出之后,就形成了大陆,古岩层从最古老的结晶杂岩以至侏罗纪的砾岩、粗砂岩,皆削平而成为前白垩纪的准平面。此后,地壳运动限于简单的拗曲和断层作用。前白垩纪准平原经过隆升和拗曲,成为广大的内陆盆地,而在局部下凹地区沉积了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第三纪中新世时,侵蚀旺盛,以前地层又削平而为“蒙古准平面”。渐新世至上新世之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大兴安岭和阴山等边缘山地急剧掀升,同时发生大规模玄武岩喷发,而邻近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相对下降,形成了蒙古高原边缘的显著轮廓。此后为一段较长的侵蚀时期,更新世时又将沉积于蒙古准平面之上的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削平而为“戈壁侵蚀面”。在这个侵蚀面上,再经现代的风蚀和流水作用,刻划出许多局部的浅洼地,同时也沉积了许多风积沙丘和局部冲积平原。
鄂尔多斯高原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地台,从震旦纪以来就没有经过什么剧烈变动,组成高原面的白垩纪砂页岩迄今仍保持着水平状态。河套地区则为一个介乎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地台之间的陷落地带,再经黄河干支流冲积而成。大兴安岭东麓则主要为现代冲积平原和风积沙。
由于上述地质构造和地形发育上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除河套平原等少数地区以外,地面组成物质一般较为粗瘠,不利于农耕事业。这一方面由于准平原化(例如蒙古高原本部大部分地区)和基岩接近地面(例如蒙古高原南部边缘玄武岩山地以及鄂尔多斯高原大部分地区)的结果,地面土层甚薄,并且多岩石碎屑和粗砂,有时甚至石骨裸露,植物生长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花岗岩(例如大兴安岭)和砂岩(例如鄂尔多斯)广布,风化之后形成大量砂粒,以砂粒为母质的土壤,在植被破坏之后,易于形成风沙,目前大兴安岭东麓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情况就是这样。
(3)流水与风同时主要外营力且机械风化作用甚剧烈——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年雨量虽在300毫米以下,常流河比较稀少,但与一般想象不同,流水侵蚀仍占着重要地位,这在蒙古高原内流地区,表现在广泛分布的水路网(这些水路网时常是半干涸或全干涸的,其中一部分与古代侵蚀有关)和到处可见的流水侵蚀痕迹上。在雨量较丰、常流河较多的蒙古高原边缘山地以及外缘地区,流水侵蚀更占着压倒优势。
风力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内蒙古地区也有着特殊重要意义。风力作用在蒙古高原本部一般以侵蚀为主,使广大地面上的细质物体多被席卷而去,古岩床之上只残留薄层粗砂和砾石,对农耕极为不利。在内蒙古高原边缘山地及外缘地区则侵蚀和堆积并重,剧烈的风蚀和广大沙丘、沙层的堆积,都成为土地利用上的特殊困难问题,哲里木盟目前是内蒙古自治区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一部分原因即在于此。夏秋时,从蒙古高原本部穿过边缘山地而下降到外缘平原地区的“焚风”,也往往成为农业上的灾害。
机械风化作用在寒暑剧变而植被稀少的内蒙古地区,也甚为剧烈,而化学风化作用则较微弱,这又是地面组成物质比较粗瘠的一个原因。
三、蒙古高原本部的地形条件在土地利用上的评价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地形,按照地质构造和地面形态,可以划分为蒙古高原本部、蒙古高原边缘山地以及外缘高原和平原等三个单元,情况已如上述。其次,按照地面形态的特点,又可划分为13个地形区,各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土地利用上的评价如下。
我国境内的蒙古高原本部,基本上由下列三个“他拉”和两个丘陵区错综组成,在土地利用评价上的共同特色是:目前和将来都似宜以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
1.呼伦他拉(达赉他拉)
呼伦他拉目前是我国最优秀的牧业区之一,分布于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以西地区,主要由下列几种地形类型错综组合而成:
(1)内陆高平地(他拉)——内陆高平地是蒙古高原本部分布最广大的地形类型,地面广阔而平坦,起伏甚微,蒙语称为“他拉”。它代表通常所称的“戈壁侵蚀面”,它是由于蒙古高原各地拗曲程度不等,分割成若干浅宽盆地,再经长时期风蚀及流水作用而成。这里古岩床业已削平,仅有薄层砾石及粗砂覆盖其上,地下水位低下,再加雨量稀少,风沙猛烈,而生长季较短,一般不利农耕。在许多方面,它和北非及西南亚的石漠(Hamada)相类似。
呼伦他拉地形区即以内陆高平地为主要组成部分。呼伦池(又称达赉诺尔,蒙语意即“大湖”)为他拉的中心兼最低洼处,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海拔约540米,湖周边为牧草丰茂的沼泽。由此向四周,地面渐形隆升,一般海拔650-700米,由于沙丘的环布,往往分割成许多直径一二公里的小盆地,排水不畅,中心时常潴成内陆小湖泊,植被以矮小的禾本科和菊科草类为主,为当地牧民的主要春、夏、秋牧场。
在内陆高平地的北半部,由于纬度较北,雨量及温度条件已允许树木和农作物的生长,极北端的三河地区目前即已发展半农半牧经济;但由于地面平坦,排水不良,表土盐碱聚积,树木较难生长,植被仍以草类为主,并且由于细砂满铺,风力又强,不宜大规模开垦,只在局部可作为农耕地区(例如背风的缓坡),可按具体需要,开辟一小部分饲料基地和粮食基地,其余大部分地方仍应保存为牧场,发展牛、马、绵羊等畜产品较多的牲畜(本区所产三河马,为全国优秀品种之一)。在内陆高平地的南半部,自然条件更差,饮水也成问题,耕地更不宜大量开辟,牧场也需要设法开辟水源,并注意避免放牧过度。
(2)河谷平原,作树枝状分布于海拉尔河等大小河流两岸,比内陆高平地约低50米,地面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牧草繁茂,目前为当地牧民重要草场和冬营地。由于四周有内陆高平地的屏障,河谷气候比较温和,风沙灾害比较轻微,因而农垦也比较有利。
(3)沙丘,绝大部分已固定,散布于内陆高平地及河谷之上,约占土地总面积1/3。沙丘一般作新月形,高出附近地面约10~20米。植被以蒿属(Artemisia
spp.)和柳条(Salix
sp.)为主,覆盖度30%~50%。沙丘不宜农垦,以防治沙丘流动,但在放牧适度的条件下,可充任良好牧场;夏秋时,由于沙丘上通风较好,又比较高燥,为绵、山羊优良的宿营地点。
2.锡林郭勒丘陵
锡林郭勒丘陵介乎呼伦他拉和二连他拉之间,行政上相当于锡林郭勒盟中东部,目前也是我国最优秀牧业区之一(本区所产乌珠穆沁马为我国名马之一)。它主要由下列三个地形类型错综组成:
(1)内陆低丘陵——在本地形区内分布最为广泛,一般海拔1000~1300米(向东北降为500米上下),相对高度数十米至二三百米,它是侵蚀作用的残余物,蒙语称为“乌拉”,峰顶上往往可见“蒙古侵蚀面”的残迹。丘陵顶部坡陡土薄,还有一些裸岩,植被以蒿属、羊胡子草(Festuca
ovina
L.)等为主,覆被度多不到50%,现为质量中等的牧场,以后似仍宜保留为牧业用地。丘陵下部及山麓坡缓之处,以披碱草(Elymus
pseudoagropyron)等优良禾本科牧草为主,覆被度多在50%以上,局部地点还有一些柳条及榆树,目前为优良牧场所在。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大部分地面仍可保留为牧场,小部分地方则在增加灌溉设备的条件下,可以辟为饲料基地和粮食基地。
(2)山间谷地——错综分布于内陆低丘陵之间,大致可分为两类:狭谷性质大体和丘陵山麓相类似,地面微微倾斜,排水良好,土质肥沃,为良好的牧场,并可酌量开辟饲料基地和粮食基地;宽谷则地面平坦,细砂满布,也多盐池(以锡林浩特迤北约100公里的达布逊泊最著名),地形上与平地泉砾岩台地的山间盆地类型相类似(详见下述),但由于较偏内陆,雨量稀少,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因而农垦的可能性较小。
(3)熔岩台地——第四纪时喷发的玄武岩大片分布于锡林郭勒盟中部,造成了土薄草稀的地面,不利农垦,牧场质量也比较低劣(详见平地泉砾岩台地一节)。
3.二连他拉
二连他拉分布于锡林郭勒盟温都尔庙和乌兰察布盟百灵庙以北的广大地区,位置上接近蒙古高原的中心,气候条件更趋干寒,其他自然条件也更为不利,目前是一个水草比较成问题的牧业区,将来绝大部分地面也宜保留为牧场。饲养牲畜以耐饥渴的骆驼、山羊为主,只在少数局部有利地区发展饲料基地和粮食、蔬菜基地。本区地形主要由下列几个类型错综组成:
(1)内陆高平地——分布最为广泛,性质与呼伦他拉相似,只是海拔较高(1000米上下),并且自南而北徐徐降低,自然条件也更不利农垦。
(2)内陆浅洼地——在蒙古高原本部的“他拉”面上,由于现代风力和流水侵蚀的共同作用,刻划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浅洼地,蒙语称为“豪透拉”,一般作碟形,低于“他拉”面20~60米,与后者邻接处往往形成陡峻的崖壁。地势自四周向中心徐徐降低(蒙语称缓坡为“召”),地面松散物质较“他拉”面上为细厚,地下水位距地面也较近,洼地中心有时潴成内陆湖泊。内陆浅洼地分布比较零星,但由于四周有“他拉”屏障,气候略较温暖,地下水位较高,牧草也较繁茂,以芨芨草(Achuatherum
splendens)、碱蓬(Sueda
spp.)等为主,为二连他拉地形区中比较丰美的牧场所在,将来可发展草场,并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召”地局部进行农耕。
(3)沙丘——本区东南部有一个广大的沙丘地区(有些日本学者称之为“浑善达克大沙漠”),大约以正蓝旗为中心,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达150公里。沙丘大部已固定,丛生如蜂窝,高出沙丘间洼地约15~30米,植被在沙丘上以六条为主,覆被度约30%,沙丘间洼地则以蒿属为主,覆被度约50%。为了避免风沙灾害的加剧,沙丘地区绝不宜农耕,并不可放牧过度。
4.乌兰察布丘陵
乌兰察布丘陵介乎二连他拉和居延他拉之间,行政上相当于乌兰察布盟南部和平地泉行政区北部,地势自南而北逐渐降低(武川城海拔约1470米,百灵庙约1340米)。地形与锡林郭勒丘陵相似,主要由内陆低丘陵和山间谷地错综组成,只是植被较差,有些山脊基岩突露,造成峥嵘的地貌。河流多向北流,消失于盐池或砂砾之中。水量不大,但为人畜重要水源。河床蛇曲现象显著,两旁时有明显发育的一二级阶地,宽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在经济上,本区北部现为牧业区,耕地绝无仅有。南部,则近一二百年来已陆续开垦,耕地多分布在谷地及缓坡上,也有一些坡度在15°甚至23°以上的坡地,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加以本区邻近蒙古高原中心,气候干寒,风沙剧烈,在过去“广种薄收”、“倒山开田”极其粗放的农耕方式下,单位面积产量低下,且极不稳定。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北部似仍宜保留为牧场,但在可引河水灌溉的低级阶地等局部地方,可以相应地开辟饲料基地和粮食、蔬菜基地。南部则在农牧并重的方针下,采取立体分布的土地利用配置:碱湿草滩(地下水位距地面不到2米)保留为草场及牧场,放牧大牲畜,并种植一部分耐碱湿的树木;在含盐碱较轻的谷地(地下水位距地2米以上)、土壤较为肥厚的山麓以及缓坡,可集中力量发展农业,但坡度超过3°的耕地即应筑为梯田或采取等高种植等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坡度较陡的山坡则为林、牧地区,现有的坡地应予停垦。
5.居延他拉(嘎顺他拉)
居延他拉范围大致与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相当,中心偏处西北,恰为著名的内陆交替湖——居延海所在,海拔约850米,由嘎顺诺尔和索果诺尔两个内陆湖组成,后者为额济纳河(弱水)的尾闾,远自祁连山蜿蜒而来,为居延他拉提供大量砂粒来源。由居延海向四周,地势渐形升高,至南部边缘高达1500米上下。本区与二连他拉相似,由内陆高平地、内陆浅洼地及沙丘等类型错综组成,地形最大特色为:风的作用更形强烈,沙丘广布而“戈壁”较少。东部地面主要为内陆高平地,由古岩床组成,起伏较微,腾格里沙漠即堆积其上,主要为新月形沙丘,中夹盐池甚多,以吉兰泰盐池最著名。越往西,沙丘规模越大,额济纳河东岸的巴代吉郎爱勒沁,东西绵亘260公里,南北宽约100公里,最宽处150公里,由粗粒砂所组成的沙丘多作西北-东南排列,高达100米以上,最高可达200米,地面景象甚为荒凉。
本区是蒙古高原最深入亚洲内陆部分,东南边缘的贺兰山地又隔绝了海洋季风的影响,因此气候特别干燥,年雨量在100毫米上下,草类生长也很困难,现为比较荒凉的牧业区。将来除极少数有河水供灌溉的沙丘间洼地可酌量开辟一些饲料基地以外,全部宜保留为牧场,饲养骆驼、山羊等耐饥渴的牲畜,并且要特别注意防止过度放牧的问题。
四、蒙古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条件在土地利用上的评价
蒙古高原边缘山地是蒙古高原本部向外缘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内陆流域向外洋流域的分水岭,在土地利用上则为农、林、牧业生产相交错地带。
6.大兴安岭中等山地
大兴安岭中等山地自西喇沐沦谷地向北,耸立于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之间,在构造上它是一个东翼陡峻(具有阶梯断层)、西翼和缓的不对称复背斜,山脊海拔约1000~1500米,喀尔喀河以北山体宽广,是我国最重要的森林狩猎地区,喀尔喀河以南山体较窄,现多为半农半牧地区。本区地形主要由下列几个类型错综组成:
(1)石质山地——主要由花岗岩、石英粗面岩和玄武岩组成,广泛分布于喀尔喀河以北,喀尔喀河以南则多限于山脊地带。它的特色是:相对高度大,坡度陡,土层薄,有时还基岩裸露。垂直分布现象显著,阴阳坡也迥然不同:山脊及阴坡以针叶树为主,阳坡及山麓则多阔叶树。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应继续以林业为主,同时改狩猎为珍贵皮毛兽的培养和大家畜的饲养。
(2)山间谷地——喀尔喀河以南分布较广,可分为两类:宽谷一般宽数百米至数公里,轴心为水面宽数米至数十米的河流,两岸伸展着碱湿的河漫滩,盛长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稗子草(Echinochola
Colona)等高大水草,覆被度70%以上。高出河漫滩数十厘米至数米为谷底平原,地面平坦,地势自河流向西两旁徐徐升高,地下水位距地面较近,土壤多为肥美的冲积土。高出谷底平原数十米至数百米则为丘陵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有显著差别:迎风坡风蚀剧烈,地面多细砂;背风坡则风蚀轻微,土质较粘重。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山间宽谷当采取农、林、牧综合方式:河漫滩为草场及一部分护岸林,谷底平原集中发展农耕,丘陵山地则以林牧为主。狭谷宽约数十米至数百米,与宽谷主要不同之点在于地面起伏较大,地下水位距地面较深,排水较为舒畅,谷地中心也没有河漫滩的发育。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山间狭谷也宜采取农林牧综合措施,但农耕以谷地中心部分最为有利。
7.热河中等山地
热河中等山地分布于昭乌达盟南部(旧热河省北部)及哲理木盟西南端,海拔为500~1000米上下,地势自西北而东南逐级下降,地面分割比较剧烈,但相对高度一般不到500米。本区与大兴安岭中等山地相似,主要由石质山地及山间谷地等地形类型错综组成,但是西辽河干支流冲积而成的肥美平原比较广阔,为主要农耕地区。山麓及山坡也时有薄层黄土覆盖,并且时常形成一些黄土性阶地,高出河谷平原二三十米,宽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由于过去不合理的开垦,天然植被多遭破坏,覆被度仅30%~50%左右,水土流失剧烈,地面多已侵蚀成波状起伏,并多深达10~30米的侵蚀沟。
本区西部地势较高,雨量较丰,地面景观和大兴安岭南部相仿佛,目前经济上以农业居优势。东部则丘陵起伏,气候比较干旱,地面景观和大兴安岭东麓平原相仿佛,经济上目前多为半农半牧和牧业区。不论西部和东部,在合理土地利用上都宜于农、林、牧的综合方式:集中理论在谷地发展农业,特别是种植高产作物(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的灌溉农业;阶地及缓坡以牧场为主,在大力推行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上,也可少量进行农耕;一般山坡则林、牧并重,现有一部分坡地或退耕,或改筑梯田。
8.阴山中等山地
阴山山脉多为石质山地,在卓资以西,脉络比较明显:作弧形环抱后套的是狼山;隔一缺口,向东伸至固阳附近的是色尔腾山;隔小佘太平原蜿蜒于乌梁素海和包头之间的是乌拉山;自西向东矗立前套之北的,则为大青山。这些山地主要由太古代变质岩组成,山势峻拔,一般海拔2000米上下,南北坡明显的不对称:南坡以巨大走向断层和陷落的河套平原相接触,相对高度达1000米上下,山岳形态极为强烈;北坡则为低山丘陵,坡度比较和缓,逐渐过渡为乌兰察布丘陵。在卓资以东,阴山脉络零乱,海拔也降至1500米上下,山坡平缓,峰顶齐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千枚岩、硅岩等组成。
本区在反动统治时代,森林破坏殆尽(目前只在少数阴坡尚有残留),大部分山地沦为荒坡或者贫乏的牧场,水土流失剧烈进行。在合理利用土地方向上,本区当以林牧相结合:阴坡以针阔叶树混交林为主,阳坡则为牧场,在少数谷地也可酌量农耕,目前陡坡上的一些坡地,则宜全部退耕,以达到保水保土的目的。
9.平地泉熔岩台地
平地泉和多伦之间的蒙古高原边缘地区,山势散漫,地面起伏,一般海拔为1300~1500米上下。经济上目前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农业区之一,但仍有大片草原残留,牧业占农林牧副业总收入10%~20%。本区主要由下列几个地形类型错综组成:
(1)熔岩台地——分布最为广阔,由玄武岩造成平台状地貌,海拔1200~1500米,基岩距地面甚近,甚或裸露,因此土层甚薄,植物生长困难。在地面坡度超过3°时,雨天由于地下水在玄武岩面上聚集移动,造成滑溜的有利条件,覆盖其上的薄层土砂,一旦丧失草根网的团凝结构和保护之后,即易全部流失。因此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应以林、牧为主,目前耕垦的一部分台地,应逐步恢复为牧场或林地。玄武岩台地多已饱受侵蚀,被分割成许多“方山”,高出附近谷地数十米到二三百米。
(2)山间浅盆地——在平地泉、丰镇等地附近,分布着许多内陆小盆地,面积数平方公里至数百平方公里不等,中心海拔约1300米左右,往往经风蚀成凹碟形,再潴水为湖(蒙语称“诺尔”),大部为盐水,其中有一部分盛产鱼类(例如丰镇的黄旗海)。湖泊周围的洼地,地下水位距地面不到2米,为平坦的碱草滩,以繁茂的水碱草(Cobresia
stoleinfer)、芨芨草、马兰(Iris lactea pallas var,Chinensis Fischer
Koidz)等牧草为主,为优良的牧场兼草场。距湖稍远,地面渐隆起,地面坡度约二三度,地下水位距地面超过2米,为肥力较低的砂质冲积土,俗称“黄砂土”及“细砂土”,大部已开垦,土层总厚度不过四五十厘米,风蚀作用剧烈,迎风坡上每年被刮去表土可达五六厘米。盆地周围的丘陵及山地高出盆地中心约数十米至一二百米,山麓坡度3°~10°,有栗钙土及暗栗钙土发育(后者限于雨量较丰之处),肥力较高,大部也已开垦。山坡上部坡度超过10°~15°,为短草及裸岩分布地区,只有薄层石质土,牧草以稀疏的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dlis)、飞燕草(Deiphinium grandiflora)、驴扎嘴(Saussurea
glomerata)、山萝卜(Scabiosa
sp.)等为主。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山间浅盆地应采取农、林、牧综合措施,情况与半农半牧地区的山间宽谷相仿佛。
(3)山间陷落盆地——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山地也有一些构造陷落盆地,面积较上述内陆浅盆地为广阔,相对高度也较巨大。例如凉城和丰镇间的岱海,整个湖盆地长30公里,宽20公里,盆地中心的岱海宽10公里,长20公里,海拔1300米。湖周围有湖积物质(砂土、壤土等),高出现代湖面80米、130米及200米均发现古代湖岸线,足证古代湖面较现时为宽广,四周山岭高出湖盆地300米左右,山地背湖倾斜,向湖一面则为陡坎。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山间陷落盆地当与山间浅盆地相似,采取农、林、牧综合措施。
10.贺兰山中等山地
贺兰山耸立于居延他拉东部边缘,主要为石质山地,由片麻岩及砂页岩组成,平均海拔2000米,机械风化作用剧烈,以致山麓堆积物甚厚。东坡较陡(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外),有40多条顺向河倾注黄河,山麓有发育良好的冲积扇。西坡徐缓,有一、二级阶地,向西迅速过渡为居延他拉。
本区现为半农半牧地区,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山坡除牧场以外,还可发展林业(特别在山脊及陡坡),山麓则仍为农、牧并重。
五、蒙古高原外缘地区的地形条件在土地利用上的评价
蒙古高原的外缘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包括下列两个平原和一个奥园。前二者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农耕地区。
11.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介于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平畴相望,沃野千里,水源也甚丰沛,目前和将来都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主要地形类型有下列两个:
(1)山麓冲积扇——广泛分布于阴山山麓,而以大青山南麓最为发育。大青山南坡的断层崖高出河套平原达1000米上下,无数溪涧破山而出,在山麓骤落平原,沉积了许多几乎相互衔接的冲积扇,地面坡度5°左右,砾石突兀,草木稀落,呈一片荒凉景象。冲积扇向南延伸,直至京包铁路附近。在铁路迤北地区,砾石层之上虽有薄层冲积土的覆盖,可进行农耕,但在耕地上,时见砾石成堆,土壤肥力显然远较铁路以南地区为低,并且由于砾石层渗漏剧烈,灌溉也较困难。
(2)河谷平原——河套平原由黄河干支流在一个下陷的构造谷地上冲积而成,冲积层很厚。地面海拔1000~1100米左右,以平坦单调为其主要特色,但也微有起伏,这对土地利用产生了一些影响。
河套平原以乌拉山为界,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套位于乌拉山之东,主要由大、小黑河冲积而成,又俗称“土默川区”,海拔1000米上下,地面平坦。但自黄河河床至大青山麓大致可分为四个微地形地区:低洼的沿河沼泽,目前荒草纵横,将来也宜保留为草、牧场,并发展芨芨草、芦苇等造纸原料;略形隆起的自然堤,目前和将来都适宜发展旱地和水浇地,种植粮食作物(以玉米及小麦为主)和经济作物(以甜菜、油类为主);排水不畅的沿河洼地,在发展灌溉和改良排水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田,并保留一部分草、牧场;平原本部,分布最为宽广,地面情况和自然堤相类似,应集中力量发展旱地和水浇地,并可开辟一部分水田。
后套位于乌拉山以西,海拔1100米上下,地面比较前套更为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由于偏处内陆,气候上已接近沙漠状态,因此“不浇不长”的现象显著,耕地几乎全部依赖灌溉,而丰沛的黄河水源,恰为这种迫切需要提供现实条件。略为隆起的自然堤,则由于灌溉较为困难,土地利用上以牧、农并重较为有利。
12.鄂尔多斯高原
鄂尔多斯高原和行政上的伊克昭盟大体相符合。在地质构造上,它和陕北地区同属鄂尔多斯台地,但本区极少黄土的堆积,海拔高度又较大,因此在地形上可以和陕北分别开来。本区主要由下列三种地形类型组成:
(1)完整高原——分布于中西部,海拔1500米上下,原生构造地台保存比较完整,水平的砂页岩地层接近地面(所以当地人民称为“硬梁地”),地形平坦,略有起伏,也有一些深切沟谷,地面松散物质大部为就地风化的细砂。由于身处内陆,气候干燥,碱湖和盐池散布,地下水位在西北部的“硬梁地”距地面深达四五十米以上,因此除少数地面洼陷、水分条件较佳地区以外,对农耕殊为不利,目前也大部分保留为牧场,但已有部分地区由于过去滥垦、滥牧的结果,大片牧场遭受破坏,农业生产甚为粗放,水土流失严重,并发生暗沙翻明沙等严重现象。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应继续以牧业为主,着重发展山羊、骆驼等耐饥渴的牲畜,并设法解决水草缺乏问题和寄生虫问题,若干农业生产特别不稳定的半农半牧地区(例如杭锦旗第十二区),可考虑恢复为牧业区。
(2)分割高原——大约在东胜县中西部往东,鄂尔多斯高原开始剧烈切割,形成了海拔1000~1500米的分割高原,黄河沿岸的准格尔旗境内,更是山峦重叠,平地极少。分割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业已开垦,耕地集中于低洼的谷地和一部分残存的高原面上,广大的山坡则多为残败的草原和裸岩。在合理土地利用上,当强调农、牧并重的方针,大力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禁止开垦生荒,局部有利农耕地点(例如低谷和山麓)集中发展农业(水浇地以小麦、油料等经济价值较高作物为主,旱地则继续种植糜谷、荞麦等耐旱瘠作物),其余大部分地区则恢复为丰茂的牧场。
(3)沙丘——鄂尔多斯高原的北部和南部边缘,都有广大的沙丘分布。黄河南岸的库布齐沙漠,东西绵亘达200余公里,宽10~30公里不等,沙梁高达30~50米,一部分尚在移动之中。长城沿线自靖边至神木的大沙梁,长达350公里。中部经近几十年不合理开垦的结果,也有若干高2~10米的新月形沙丘散见各处。沙丘间洼湿地俗称为“柴达木”,时常潴成湖泊,水质咸苦,且多肝胵等寄生虫,牲畜饮后易于致病。寄生虫问题目前已形成伊克昭盟发展牧业主要障碍之一。在合理土地利用上,沙丘地区当全部退耕,以封山育林养草为主,待草木茂密之后,才可酌量放牧。
13.大兴安岭东麓平原
大兴安岭东麓平原分布于哲里木盟中东部和呼伦贝尔盟东部,海拔150~250米,古代是著名的科尔沁草原所在地,目前则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仅次于河套平原的农业基地。
北部(大体相当呼盟东部)为嫩江干支流冲积平原,地面略有起伏,谷地和丘陵相间,谷地约占土地总面积1/3。气候上已适合树木的生长,但由于地面洼湿,盐碱较重,植被仍以茂密的高草原为主。目前耕地集中于山麓和比较高亢的谷地上,丘陵则为短草坡和荒坡,也有一小部分耕地和林地。合理土地利用方向当为农、林、牧结合:洼湿草滩发展水田并保留一部分草场,一般谷地及山麓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大田作物,丘陵则以林、牧为主。
南部(大体相当哲盟中东部)主要为宽阔的河谷平原,由西辽河干支流冲积而成。距河稍远有广大的固定沙丘(坨子)和沙丘间洼地(甸子),天然植被皆以草原为主,沙丘上有一部分乔灌木。目前耕地主要集中于河谷平原;在土质松散的固定沙丘上,由于耕耘比较便易,并由于本区温度和水分条件较好,当地蒙族人民也多耕种;而土质比较肥沃、水源比较丰沛、风沙灾害也较少的沙丘间洼地,由于排水不畅和耕垦困难,过去多大片荒芜。在合理土地利用上,河谷平原适宜继续发展农业,特别是灌溉农业,扩大种植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的播种面积;“坨子”应停止耕垦,以防止风沙灾害(目前风沙已成为哲盟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坨子”经过封山育林之后,可以改造为优美的林地和牧场,所饲养牲畜当以耕畜、生猪以及适宜沙丘地区的山、绵羊为主;“甸子”则在改良排水的基础上,扩大农耕,并保留一部分草场。这些合理化措施,解放以后已在积极推行之中。
六、尾语
在以上各节比较冗长的讨论之后,还有必要声明两点:
(1)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自然因素之间相互密切联系,并不能截然分开。本文单独强调了地形因素,并且在许多地方强调了地形因素中的某个单独因子(例如坡度、坡向、高度、地面组成物质等),这一方面是为了分析和叙述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由于本文的目的只在于对内蒙古的地形条件在土地利用评价上提供一些科学依据。要全面了解内蒙古的自然环境,还需要在进一步分析气候、土壤、植被等其他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再加以综合的研究。
(2)土地利用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统一的过程,而以人类经济活动为其主要方面,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合理土地利用的措施,首先要详细考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全面实行农、牧相结合的多种经营,合理考虑全国及内蒙古地区农牧业的地区分工,大力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和单位劳动力的生产量,密切配合工矿运输等产业的发展,照顾土地利用的现有基础以及尽量尊重历史和民族的特点等等),并且应该在社会主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来探讨问题。关于这些,因已在本文范围之外,未予讨论。
(刊于《地理学报》,195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