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德基:甘肃河西地区的地貌

(2019-08-24 08:06:48)
分类: 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叶良辅
甘肃河西地区的地貌
(*本文系《甘肃省河西地区草原调查综合报告》(甘肃省畜牧厅草原工作队铅印本,1965年12月)第一部分,收入本文集时,略有删节。)
一、前言
甘肃的河西按习惯是指乌鞘岭以西,实际上仅限于走廊部分,而河西地区应包括走廊南北的山地,范围就扩大了。现在的河西把行政区划上的武威、张掖、酒泉三个专区都划归河西,它南至柴达木盆地北部,向东越过乌鞘岭,扩大到黄土高原以内了。若以黄河为界,大河以西叫河西,大河以东为河东,那么河西的领域除了三个专区外,还有兰州市区大部分,定西专区的皋兰,靖远、榆中部分地区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部分,估计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据草原队初步测算为31025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2/3以上,是一块广大的地域。
河西是个狭长地带,东西距离超过1000公里,深处大陆内部,最近处离大海将近2000公里(直线距离约1200余公里),西部则远在2000公里以上,自然面貌东西分异非常明显;南北较狭,天然条件也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拟从地貌成因方面分析,可能对草原利用和改良有所帮助。地貌虽然不是一种资源,但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无不受它的影响。下至矿产,上至水、土、生物等,甚至气候,这一切都和地貌有关。所以地貌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地面各种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分异,人们已经认识到和总结出三条最基本的规律。其中有一条就是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和发展都决定于地面的高低变化。我们可以这样说,地面上没有地貌的隆起,依附其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就不会有垂直地带性,所以把地貌这个条件认识了,搞清楚了,对其他自然条件的认识是有益的,从而才能合理的利用自然和科学的改造自然。
为了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就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即内力和外力,因为地表形态是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长期发展的结果。
二、地质基础于地势概观
地质基础
广义河西所在的地质情况,就大地构造概念讲,可以概括为三大单元[1],即南面为祁连地槽褶皱区北部和阿尔金山断块东部,在地貌上是连续的,北面为阿拉善台块和北山(马鬃山)块断带组成的古地块(二者中间有断陷)与南北之间的走廊凹陷过渡带(或称河西走廊边缘拗陷)[2]。
在祁连地槽褶皱区北部主要岩层有古老的变质岩系和侵入岩系(当然其中也有未变质的水成岩)。变质岩系中包括黑云母片岩、大理岩、石英片岩、硅质岩、千枚岩、板岩和变质砂岩等。侵入岩系有花岗岩、辉长岩、超基性岩等。
古地块在弱水以东,有我省的合黎、龙首山地,系阿拉善台块边缘褶皱区,通称为走廊北山;涉水而西,就进入马鬃山区,为北山块断带,又名之为甘肃北山。合黎、龙首山都以太古代片岩、片麻岩为基底,间有花岗岩侵入体,但古生代地层在龙首山占有很大比重,构成山的主体[3]。中、新生代地层出露在龙首山北坡和西侧,分布相当普遍。该地层在合黎山西侧又占有很大优势,向西延伸到金坛县境[4]。
马鬃山区是经过长期剥蚀的地台区,火成岩出露十分广泛,南部和北部几乎到处可见。中部凹陷地区有上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的沉积[5]。第三纪红层在考察路线所经过的60公里戈壁一带有较大面积的分布,构成低山前的垅岗地貌,颜色鲜明,引人注目。第四纪初期的湖相沉积仅有局部遗存,如碱泉子西侧所见。山区低洼平坦处绝大部分为第四纪风化松散物质所覆盖。
走廊凹陷过渡带的地质构造东西是不相同的。玉门镇以东属地槽边缘拗陷区,以西为阿尔金山山断块向东延伸部分,也有人认为系阿拉善地块西延部分,另以“安西地腰”名之[6]。走廊拗陷区是以前震旦纪褶皱和加里东褶皱为基底的,上覆上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其中玉门砾岩(第四纪初期或第三纪上部)和第四纪沉积层有些地方沉积厚达1000多米,所以走廊大部分是一个沉降地区。不过走廊内部有些地方又是以上升为主的。如玉门镇以东的宽台山,黑山(嘉峪关山)都是上升地区。特别需要提出的,酒泉南面的文殊山还是晚近地质时代褶皱成山的。再如丹城西南了高山和城以东的定羌庙山(又称绣花庙山),熊子山、大黄山(焉支山)、黑林掌(大马营滩东侧)等,全是走廊内部断裂隆升地垒型山地。在西部自双塔水库延展到安西截山子一带的山地,是一条准平原化的低山。由于上述诸山段的隆升,把走廊内部分隔成为大小不等的许多盆地。所以地质构造与地势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地势概观
乌鞘岭以西的走廊高平地,海拔高度约为1000~2600米,最低处约拔海900米。在东西长达1000余公里途程中,高低相差才1600米(或1700米),平均每公里不到2米(1.6米~1.7米)。地势平缓,这对农业机械化是十分有利的。
走廊南面的祁连山(又称走廊南山)和阿尔金山,地貌上是一脉相承的高峻山岭,东段的乌鞘岭(3045米)中段的扁都口(3700米)和西段的当金山口(3600米)是公路经过的三个较低的分水岭,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它们附近的山岭海拔大致为3900~4200米左右。乌鞘岭以西的山岭高度变化大致在4000~6000米之间。如武威以南的冷龙岭(扁都口以东,4739米,5253米),肃南南面的雪大坂(5678米),酒泉南面的祁连山(5934米),玉门市南面的大雪山(6209米)以及阿克赛西南的雪山(5400米)等可作为走廊南山和阿尔金山高峰的代表。乌鞘岭以东的山岭,比较闻名的有毛目山(毛毛山)、老虎山(寿鹿山)、长岭山等。这些都是祁连山系东延部分。
走廊平地以北的山地是断断续续的。最东开始于民勤的红崖山(黑山头),向西延展,是一条低山。到山丹北面才有龙首山的崛起,海拔3440米,自走廊望去,具有中高山形势。往西为合黎山又下降到2000米(2060米)左右的低山。到了黑河与北大河之间和金塔以南地区,地面遭受长期剥蚀,已发育成为准平原化剥蚀浅丘(或高地),相对高度约5~10米至100~130米不等,并有丘间盆地镶嵌其间。金塔西北,山势转峻,具有低山形势。这里已近入马鬃山区东南边缘。
马鬃山区是一块中山、低山,准平原化的丘陵,浅丘、残丘和戈壁平地相间的地带。大马鬃山是这里最高峻的一条山岭,最高山峰海拔达2792米,相对高度600~700米,山势雄伟,具有典型的干燥剥蚀中山的外貌。低山和准平原化高地(包括丘陵和浅丘)海拔变化在1400米~2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2000米,相对高度由数米,10余米,20~30米至200~300米不等。平坦的滩地海拔也是因地而异的,由东部1300米左右向西升高到2000米上下,最高可达2100米,如大马鬃山南麓的洪积扇顶。这些滩地都是戈壁草场,为牲畜饲料基地。
最后需要提及的,还有乌鞘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连城至华藏寺,松山南大山(或称宝泉山)一线以南和以东,这里已进入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高原的海拔一般为2000~2200米左右,庄浪河谷以西,黄土塬顶海拔最高可达2600米左右,黄河切割最深的河谷,如靖远县城附近约1400米(1397.8米)左右。所以黄土高原在这里最大的相对高度可达1200米,最低只有50~60米(如石洞寺附近),平均一般切割深度约为400~500米到500~600米。其间还有一些平坦的川地、盆地和崛起的石质山地交错穿插。按地势大致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河谷川地和盆地,第二级为黄土高原(绝大部分为梁、峁状黄土塬),第三级为石质山地。
上述各区地势的变化都与地貌营力发展不平衡有关,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三、地貌营力的分析和地貌发育过程
河西地区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要了解它们的形成,应先从塑造地貌营力着手。
地貌营力的分析
地貌营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内营力和外营力。内营力主要是指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分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老构造运动包括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在内及以前各次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是继承老构造运动的活动现象。河西地区地貌基本轮廓奠定于老构造运动,后续的新构造运动对现在的地貌也有很大的影响。新构造运动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如此众多,一般不容易在短时间内为人们所察觉。但是,地震对某些人来说是亲身经历过的,它就是新构造运动表现最猛烈的一种形式(火山现象也是新构造运动)在短时间内使地面就发生变化,这里不打算涉及地面因地震发生变化情况的介绍。河西地区因新构造运动对地面发生显著变化的,有以下几个地貌特征:
第一,夷平面(或称古剥蚀面)在祁连山北坡走廊内部和北部山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表现为成层性地貌。
现分别举例说明如次:
祁连山区自武威到玉门市南山北坡一带有不同等级的夷平面(或古剥蚀面)分布。
武威南祁连山有三级夷平面(据李吉均):[7]
第一级,黑鄂博掌夷平面,海拔3800~4000米或更高;
第二级,冬青顶夷平面,海拔2800~3200米;
第三级,盆地夷平面,海拔2400~2600米。
肃南梨园河与黑河之间也有三级夷平面(据草原调查队):
第一级,黑台子,海拔3200~3300米(前沿),3500~3600米(后沿);
第二级,牛心墩台滩,海拔3000~3100米;
第三级,马厂滩,海拔2600~2700米。
其他有夷平面分布的地方,如张掖西武当山西北的平顶山(2948~2022.5米)、花寨子以南和以东的大平顶(3011米)、小平顶、韩口顶(2886米)、大都麻顶、小都麻顶等,都是夷平面残余部分[8];向西有肃南西北的小青沟山(垒山,3701米),鱼儿红以南的夷平面和昌马盆地北部照壁山顶夷平面等[9]。
在走廊内部夷平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东部的大黄山区可以分为三级:
第一级,大黄山顶部,海拔3978米;
第二级,大黄山西北部,海拔2700~3000米;
第三级,绣花庙山,海拔2540~2600米。
在第三级夷平面上向东还有岛状残丘的分布(永昌-绣花庙之间),剥蚀夷平面现象非常显著。大黄山东南的黑林掌系一中部隆起的夷平面,海拔3200~3300米(山地顶点3362米)[10],西大河切入其中,形成两半个峡。这一级与大黄山西北部第二级夷平面相当。
西部宽台山(或称宽滩山)以西,赤金峡附近有三级夷平面的发育,不过规模较小,幅度也不大,当地海拔为1810米。
第一级,赤金峡夷平面,相对高度80~100米;
第二级,峡西夷平面(暂定名),相对高度10~30米;
第三级,戈壁夷平面,相对高度2~5米。
走廊北山、山丹的红寺湖到马莲湖一带也可见到三级夷平面:
第一级,趄坡山夷平面,海拔2100(2068米);
第二级,孤山夷平面(暂定名),海拔1990米;
第三级,戈壁夷平面,海拔1970米。
当地干谷河床海拔1960米,第三级夷平面高出河床约10米,具有广阔阶地平原地貌特征,为瀚海盆地所在。
马鬃山区内部普遍有两级或三级夷平面,海拔高度因地而异。
第一级夷平面,相对高度30~50米;
第二级夷平面,相对高度15~20米;
第三级夷平面,相对高度5~10米。
这些夷平面由于地面切割,多具有干燥剥蚀丘陵或浅丘平原的外貌,概称之为准平原化高原(或高地)。另外引人注意的,在小马鬃山北侧,相对高差100~200米内可以见到五级剥蚀台地高出当地滩地之上,这种形态反应了马鬃山区中部凹陷地区间歇性隆升的特点。就上述各地夷平面规模和幅度大小不同的情况来看,夷平面不仅时新构造运动有力的地貌特征,而且也可作为划分大地构造单元重要形态标志之一。活动的地槽区上升最大,比较稳定的地台区上升量小。由此可见,形态与内力关系的密切。
第二,多级的河谷阶地,源出祁连山的河流普遍有三级阶地,多的可以出现六级,甚至十级。就我们调查范围内和其他有资料可考者,阶地发育是十分众多的,自东而西,扼要述之如次:
武威盆地南缘普遍有三级阶地,最多有五级,各河情况不一(据李吉均)[11],分别举例如下:
1.黄羊河在哈溪滩有三级阶地(T1比高3~4米),(T2比高30米,T3比高95米)。
2.杂木河在毛藏寺有两级阶地和三级阶台(T1比高2~4米,T2比高41米,三级阶台比高分别为100米、150米和200米)。
3.南岔河在四沟寨子的横剖面上有五级阶地(T1比高3~5米,T2比高35米,T3比高45米,T4比高75米,T5比高80~120米)。
4.西管河在石咀子和九条岭一带也有阶地发育,石咀子有四级阶地(T1比高8米,T2比高15米,T3比高50米,T4比高100米,据地质队资料);九条岭附近有两级阶地(T1 5米,T2 50米)。
5.另外各河在出山处还有洪积扇阶地的发育,如金塔河口有两级洪积扇阶地和一级河流阶地(T1比高9米,T2比高43米,T3比高92米);西管河口有五级洪积扇阶地(T1比高12米,T2比高40米,T3比高50米,T4比高100米,T5比高120~140米);杂木河河口在磨咀子有四级洪积扇阶地(T1比高8米,T2比高20米,T3比高35米,T4比高70米)。
据酒泉至永昌地质普查报告的资料,祁连山各河出山处均有阶地发育[12]。
我们看到的阶地,在祁连山北坡有下列几处:
1.肃南红弯寺梨园河两岸有六级阶地(T1比高2~5米,T2比高25米,T3比高35米,T4比高65~75米,T5比高110米,T6比高200米),在第六级阶地面上有岛山残迹,地面宽广,系代表一级夷平面,但有深厚的砾石层和黄土的覆盖,流水作用非常显著。
2.肃北党城湾以南的党河口有九至十级阶地遗迹(T1比高2~3米,T2比高8米,T3比高13米,T4比高18~28米,T5比高38米,T6比高48米,T7比高68米,T8比高93米,T9比高138米,T10比高148~168米,顶面为肚腹台子)。第十级阶地顶面即为肚腹台子,系党河和它东面的一条支沟(康沟)之间的夷平面。
3.肃北二道川沟谷两岸有六级阶地(T1比高5~10米,T2比高35~40米,T3比高90米,T4比高130米,T5比高180米,T6比高35米)。第六级阶地当地叫做平达坂(海拔3480米),系一级夷平面。
4.肃北鱼儿红盆地内有四级阶地(T1比高10米,T2比高130米,T3比高160米,T4比高200米),盆地为东西向,盆底海拔为2650~3100米左右。
5.山丹大马营南面的扁都口河谷两岸有五级阶地(T1比高5米,T2比高15~20米,T3比高25~30米,T4比高100~120米,T5比高130~140米)。
祁连山内部也普遍有两级到三级阶地发育,如哈尔腾河谷中游南岸有三级阶地(T1比高5~6米,T2比高20米,T3比高50米),有些地方的高阶地已被破坏成为丘陵,但山顶砾石层的分布仍甚普遍。
至于走廊内部阶地,嘉峪关以东比较显著,嘉峪关附近北大河有五级阶地(T1比高2~3米,T2比高5~6米,T3比高10米,T4比高15米,T5比高18~19米);他如山丹永固间马营河两岸的阶地以及永昌金川河两岸的五级阶地[13],这些都属于走廊内部河流阶地。
嘉峪关以西进入马鬃山区,在芦草沟(红旗泉)以北有古河床遗迹,流水切割后形成一至两级洪积扇阶地。
第三,成层镶嵌的洪积扇,这种现象在党河口两侧非常明显,自上而下,有四级洪积扇,前三级具有洪积扇阶地形势,虽多已破坏,但轮廓还是十分清楚的(参见素描图)。最近一级洪积扇叠置在第五级河流阶地上,规模比较小。
第四,河道的迁移,这种现象在走廊内部也不乏其例,如北大河(讨赖河)在嘉峪关附近,因黑山间歇性的隆升,使北大河逐渐向东迁移。从嘉峪关附近几个古河床遗迹来看,证明新构造运动循嘉峪关断层继续在活动,使北大河相继向东南迁移至文殊山西北面(参见图1)[14]。
在大黄山以西,有民乐的童子坝河河道迁移,该河原经黑城堡流入马营河,以后西迁至永固之西,现有一部分水又改道西流,显系受大黄山地垒不断隆升,迫使河道西迁所致(图2)。
其他如高台南面的榆木山也是新构造运动表现比较强烈的地方,黑河在走廊内部河道北迁,是与榆木山晚近强烈上升分不开的。另外大黄山以东还有两条河流(西大河和东大河)发生向东或东南迁移(上述各河迁移现象皆据地质普查资料)。
第五,褶皱隆升与逆掩断裂,褶皱隆升的山地,走廊内部最明显的例子,首推酒泉南面的文殊山,文殊山主要地层为玉门砾岩,在褶皱过程中还发生了断裂。走廊南山与走廊平地边缘接触地区,大都是逆掩断层关系,老地层逆掩在新地层之上,地貌上高下悬殊现象也十分显著,如酒泉南面堡子滩的松大坂沟西侧石炭二叠纪地层逆掩在红层之上,一侧高山陡立,一侧低丘伏处,地势急转,了无过度余地。他如党河口西侧,老地层与新地层的关系也是如此。
第六,沉积深厚的平地,在走廊内部有许多盆地,地势平坦。其下有深厚的第四纪沉积层。根据物探资料,仅中上更新世地层就厚达500~700米,这种现象表明,新构造运动期间是个沉降地带[15]。
其次是外营力,外营力对于地貌塑造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深刻的,主要有下列数种:
第一,冰川作用,包括古代冰川作用(第四纪)和现代冰川作用,这种作用在南面山区很普遍,使人容易观察到的,例如祁连山北坡,古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东段下限为3000米,中段3560米,西段下达3700米;现代冰川作用下限东西也很不相同,东段3600米,中段3850米,西段4500米[16]。阿尔金山东部与祁连山西段有些类似。这两种作用所塑造的地貌,最容易识别的,有冰川槽谷、冰川阶地、冰斗、角峰、刃脊等。
第二,雪蚀和寒冻风化作用,这种作用也以祁连山区位最普遍,海拔3600~3700米以上和雪线以下,因寒冷剥蚀造成碎石流,山坡普遍发育为灰白色碎石流带,其下限有些地方可达3200~3300米左右,植被几乎全被破坏。阿尔金山东部亦有类似现象,但远不及祁连山东段显著。走廊内部大黄山北坡亦有显著的碎石流带,与高山草甸犬牙相接,界线十分清楚。这种作用造成石河、倒石堆、碎屑等,这些成为山地河流砾石的主要来源。
第三,流水作用,这种作用也以祁连山区为最活跃,侵蚀、搬运与堆积过程虽然普遍存在,山区仍以侵蚀为主,走廊内部则以堆积占优势,因此二者之间出现了峡谷、阶地、洪积扇相连续的地貌。其次流水作用在黄土高原也是十分活跃的。
第四,风力作用在干燥地区是强而有力的一种营力,它所塑造的典型地貌有沙丘、白龙堆、石蘑菇、风蚀凹地等。这种作用在走廊内部、北山(包括甘肃北山和走廊北山)、苏干湖和哈尔腾河一带都是很突出的。
第五,干燥剥蚀作用,由于热胀冷缩作用对于干燥地区地貌发育的影响格外显著,故称为干燥剥蚀,水在这中间也有一定的媒介作用。干燥剥蚀塑造地面形态,以马鬃山区最为典型。
另外人类的经济活动对地面地貌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特称之为人为地貌,这种地貌作用在黄土高原比较显著,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记录,它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
上述各种自然外力是互相交错的,它们以不同程度的强度和作用因时因地经年历月地对地面进行塑造。
地貌发育过程
现在的地貌是经历一个较长发育过程的。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是十分强烈的,本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嗣后趋向稳定,地面普遍遭受破坏,发育成为准平原,地势平缓,在低洼处沉积了深厚的老第三纪红层。迨至第三纪中期产生影响深远的喜马拉雅运动,本区,特别是祁连山有较大幅度的隆升,使原来夷平地面成为山顶,如哈尔腾河南岸的平顶冰川,海拔5200米左右,系山顶夷平面,平顶冰川下的夷平地面可能肇始于白垩纪之末,经过喜山运动,隆起成为平顶山地,相对地势不超过600米。之后,又进入一个稳定阶段,奠定了现代水系。在断陷的洼地接受新第三纪的沉积,周围产生新的夷平面,如哈尔腾河分水岭地区的托逊堡(4660米),地面平坦,可作为此期夷平作用的产物,它和北坡第一级山麓夷平面相当。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地面又发生隆升,在山麓堆积了玉门砾岩,气候由干热逐渐向干冷转化,红层不复再见,山麓第二级夷平面也于此时形成。接着山地复因褶皱断裂上升,气候趋向湿冷,山地普遍发生冰川,是为冰期。冰期和冰期以后,本区在原有的地貌基础上相继发生过间歇性升降和小规模的褶断运动。这时山麓出现第三级夷平面,第三级山麓夷平面(与第六阶地相当),曾遭受冰期和间冰期的影响,其上的岛山和深厚的砾石层可资佐证。同时因山势高峻,河谷冰川获得充分发育,本区第三级阶地和它以上的几级阶地的发育与冰期中间冰期的冰水侵蚀堆积有关。冰期后,流水作用虽然减弱,仍造成第二级和第一级阶地。同时气候更趋向干燥,风成和堆积地貌在走廊内部获得很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今日的地貌。
总之,祁连山区在喜山运动之后,曾发生过大幅度的隆升,从红层分布的上限和古夷平面的高度来看,初步估计上升量在4000米以上,这对走廊内部干燥气候环境的加强有很大的影响,外营力的分异就更加显著了。地面形态多种多样乃是必然的结果。
四、地貌类型及分区特征
1.地貌类型
(1)分类原则与等级
地貌类型的划分应该考虑到两个问题,第一是地貌类型区划原则问题,其次是地貌类型等级系统问题,本文仍遵循以成因为主,适当的考虑形态的原则,以之作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是比较恰当的[17]。
其次就是地貌类型等级问题。一般按空间分布面积的大小,把地貌分为巨、大、中、小、微五类,这是值得参考的。甘肃河西地区范围广阔,地面变化很显著,我们初步采用三级分类法,即大、中、小地貌(或介于中、小之间的过渡类型),或称之为类、亚类和型三级。必要时还可以划分亚型,用1:1000000地形图作为底图,划分到型就可以了。据此,我们划分地貌类型的原则和等级概括如下表所示:
地貌类型等级——————分类原则
第一级,类——————成因
第二级,亚类——————成因-形态
第三级,型——————形态-成因
由上表可知,形态在划分小地貌类型时,把它作为首先考虑的标志。
(2)河西地貌类型划分系统
河西地区的地貌类型,我们初步分为四大类、十九亚类和三十七型,现分别举例说明如次:
.侵蚀剥蚀的构造地貌(类)
1.高山(亚类)
绝对高度大于3500米。
A.现代冰川、寒冻和流水作用强烈破坏的高山(型)。
相对高度大于1000米,如走廊南山中有现代冰川的雪峰。
B.寒冻(季节性积雪)和流水作用强烈破坏的高山。
相对高度大于1000米,如走廊南山有泥石流发育的高山。
2.中山
绝对高度为2000~3500米。
A.侵蚀作用的中山
相对高度大于1000米,如走廊南山北坡准平原化(夷平面或古剥蚀面)的中山(包括高中山)。
B.剥蚀作用的中山
相对高度为500~1000米,如高台南面的榆木山,嘉峪关以西的黑山、宽台山(或称宽滩山)等。
3.低山
绝对高度小于2000米,但高原型的低山绝对高度可以大于2000米。
A.侵蚀作用的低山
相对高度小于500米,如肃南大河区一带的山梁。
B.剥蚀作用的低山
相对高度小于500米,如酒泉南面的文殊山。
4.丘陵
山地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称为丘陵,其中相对高度小于50米的,可以分别以垅岗、浅丘等命名。
A.侵蚀作用的丘陵
如松山滩西南的红层丘陵。
B.剥蚀作用的丘陵。
如山丹马营河以西的丘陵。
5.山间盆地与构造宽谷
山间盆地亦可称为山间构造盆地。在河西地区,山间盆地较多,可分为下列四型:
A.切割较深的山间盆地
盆地内部相对高差为50~300米,或称为盆地低山丘陵[16],在永昌、武威以南,有皇成滩盆地,金塔河上游盆地,张仪堡-古浪盆地可作为代表。
B.切割中等的山间盆地
盆地内部相对高差为30~50米,如天祝盆地。
C.切割较浅的山间盆地
盆地内部想多高差为30米以下,如松山滩盆地、永泰川盆地等。
D.构造宽谷
构造宽谷形态上与山间盆地有些近似,暂作为“型”处理,必要时也可以另分为“亚类”。这种地貌在祁连山内部相当普遍,如庄浪河中、上游,黑河上游,党河中、上游,洪水坝河上游,北大河(讨赖河)中、上游,疏勒河上游,哈尔腾河中、上游等都是构造宽谷。
.侵蚀剥蚀地貌
6.剥蚀残丘
A.岛山(孤立的)
如民勤西北的莱菔山,红寺湖趄坡西北的狼心山等。
B.岛状山(成群的)
如景泰的一条山,民勤的东部,哈尔腾河中、下游分界处等。
7.准平原化高原(或高地)
准平原(或夷平面)化高原包括山顶齐平的剥蚀丘陵和切割轻微的平顶低山。
A.基岩戈壁高原
如马鬃山区南部、北部和星星峡山以西广大地区。
B.薄层风化土层覆盖的高地
如景泰的田老八梁。
8.黄土塬(或黄土高原)
A.强烈切割的黄土塬——峁状黄土塬
如石洞寺以北的黄土丘陵。
B.中等切割的黄土塬——梁状黄土塬
如黄河以北的黄土山岭。
9.河谷地貌
A.峡谷
源出祁连山各河出山处都形成峡谷地貌。
B.河谷盆地与平原
这类盆地与平原的形成以流水作用为主,河谷盆地,如肃南县城所在的红湾寺河谷盆地;河谷平原,如庄浪河中、下游河谷平原。
10.风蚀地貌
A.白龙堆(或称雅丹地形)
如疏勒河中、下游沿岸有这类地貌的发育。敦煌七里镇以西,白龙堆地貌也很典型。
B.风蚀洼地
如景泰白墩子一带。
.剥蚀堆积地貌
这一类也具有准平原化的特征。
11.山间剥蚀洪积高平原
马鬃山区内部的滩地,按面积大小可再分为大、中、小三个型。
A.小型的滩地
如碱泉子、音凹峡等。
B.中型的滩地
如芦草沟滩、马鬃山煤矿以西的滩地等。
C.大型的滩地
如上、中、下盐池滩地和明水以西的120里戈壁等。
12.山前剥蚀洪积倾斜高平原
如大马鬃山北麓,平原宽达26公里,准平原发育十分典型。
13.山麓石质戈壁(石漠)高平原
如民勤红沙岗井一带。
.堆积地貌
14.山麓和山前洪积冲积高平原
A.巨砾戈壁倾斜高平原
如当金山北坡长草沟至沙带之间,傍沟两岸,巨砾点点,远望似羊群出牧。
B.砾石戈壁倾斜高平原
如玉门桥湾以北。
C.砾石戈壁倾斜高平原
如武威、酒泉一带。
D.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
如敦煌至党城湾沿党河一带。
E.薄层黄土覆盖的倾斜高平原(包括黄土性物质)
如祁连山或走廊南山北麓,北大河以东至长岭山北坡的洪积扇形高平原。
15.河流冲积(淤积)平原
如走廊的绿洲(包括耕地和荒地)
16.湖积平原
如民勤的湖区。
17.沼泽平原
如张掖、临泽、高台一带,苏干湖周围,滚坡泉之北等。
18.沙地
A.覆盖沙
如肃北的沙带与敦煌鸣沙山之间,有大片覆盖沙地。
B.流动沙丘
如民勤的东、西沙窝(东沙窝即腾格里沙漠)。
C.固定和半固定沙堆
走廊内部有零散分布。
19.沙山
如敦煌三危山至党河湾一带的沙山。
2.地貌分区
地貌分区和地貌类型区划一样,需要考虑分区原则和等级系统。
(1)地貌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关于地貌分区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原则,我们初步认为以综合标志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原则是比较合适的[19]。所谓综合标志的涵义是什么?它们的特征包括大地构造(其中也考虑到岩性和小构造),地表形态,新构造运动,地面组成物质(或第四纪松散物质),地面构造(如低山、丘陵、平原等),地面切割深度,坡度,高度(绝对和相对的),现代地貌作用和地貌发育过程等。这些特征在某一地区不可能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就必须考虑主导标志。在地貌分区中,应该以成因和形态相结合作为主导标志。其次就是地貌类型在地域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这应该是划分地貌区域的主要依据。
(2)区划等级系统与主要区划
等级系统就是从大区到小区,B.Г.列别杰夫教授建议中国地貌区划采用五个分类单位:[20]即地貌地域,省,地区,区和小区。中国地貌区划采用了三级分区系统[21]。它们是:第一级,地貌区;第二级,地貌地区;第三级,地貌省。甘肃河西地区的地貌区划,为了畜牧业的需要,暂时划分两级,必要时也可分至三级。全区共分六个一级区(相当于全国二级或三级区)和十八个二级区。
各级地貌区区划的原则是一致的,但赖以划分的主要标志是有区别的。
一级区主要以大地构造为基础,再结合地表形态和地面组成物质。
二级区应当注意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还要考虑到地面组成物质,现代地貌作用和地貌发育过程。
三级区应当把地表形态和现代地貌作用作为主要标志(本级区划从略)。
总之,每一个地貌区要有一两个典型的地貌类型,以便体现地貌区域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地貌区以二名法或三名法为原则,因而我们采用了地理位置和形态,如哈尔腾河中、上游宽谷,或地理位置、成因和形态,如马鬃山区北部(地名)准平原化(成因)中山、低山与滩地(形态)。
分区说明
.陇西黄土高原西北部
陇西黄土高原西北部是陇西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东面和南面以黄河为界,西面止于省界,北界以连城北面的吐鲁坪(夷平面)边缘一线向东,经青衫岭,接华藏寺南面的宝泉山(又称松山滩南大山),再向东接宋家梁,直抵红山峡上口。本区的地质基础系祁连地槽褶皱区东段古生代断陷地带,复为中生、新生代所充填的红层盆地,其上又为第四纪黄土所覆盖,赓续遭受流水切割,地面破碎,成为梁峁状黄土塬(或高原)。由于地面结构和发育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个二级区,即1,东部黄土梁峁盆地区;2,西部梁峁谷地区。
1东部黄土梁峁盆地区
本区西界,北面自宝泉山东端,向南循秦王川西部边缘延伸,下达兰州河谷盆地的桑园峡一线与2分界。本区除黄河外无较大河流贯流境内,但沟谷异常发育,多具树枝状向沟源推进。物质移动显著,峁状黄土塬占优势,其间充填的沟谷川地也很发育。组成本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有:(1)剥蚀作用的低山,如魏家大山、宋家梁、检金山等,其上有薄层黄土覆盖,多系荒山草坡。(2)梁峁状黄土塬,其中峁状黄土塬占优势,呈浑圆形黄土丘陵外貌,景观比较单纯。(3)盆地,如秦王川、郝家川、刘家川、吴家川等,名为川,实际都是些盆地。
2西部黄土梁峁谷地区
本区除黄河外,还有庄浪河、大通河、湟水几条较大支流,地面也很破碎,不过梁状黄土塬占有很大比重,这里主要地貌类型有:(1)梁状黄土塬,这些破碎黄土高原从谷地望去,都具有黄土山岭外貌,海拔最高可达2600米;(2)河流谷地,如庄浪河下游谷地、湟水下游谷地和黄河谷地。这些谷地两旁阶地异常发育,少至三级,多达六级。有些谷地又具有盆地形式,如八宝川盆地是大通河下游在黄土区的最大的一个盆地,通称为河谷盆地,像这样盆地在黄河沿岸发育更多,峡谷与盆地相间出现,成为葫芦状地貌[22]。
上述两区位于黄土高原范围,以农业活动为主,畜牧业比重不大,结合水土保持,植树种草,可以解决部分饲料。
.祁连山北部山地与阿尔金山东部山地
本区东接黄土高原,西达甘新边境,地貌上是一脉相承的。大地构造上分别划分为祁连地槽北部和阿尔金山断块东部。通常以当金山口作为二者的分界线,我们在这里也暂从旧说,初步分为下列四个二级区:1,北祁连东段高山;2,北祁连中段高山;3,北祁连西段高山;4,阿尔金山东部高山。
1北祁连东段高山
本区以民乐以东的扁都口作为西界,东接黄土高原,南达省界,北邻走廊。构成这块山地的山脉主要为冷龙岭。在它北面还有永昌南面的摩天岭,武威南面的西顶山(包括莲花山)和古浪南面的毛毛山,毛毛山东延为老虎山。这几条山大致和冷龙岭平行,具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地貌类型主要有:(1)现代冰川、寒冻和流水作用强烈破坏的高山;(2)寒冻(季节性积雪)和流水作用强烈破坏的高山;(3)侵蚀作用的中山(包括夷平面和中高山);(4)山间盆地(或称构造盆地)与构造宽谷;(5)中等切割的黄土高原(或称梁状黄土塬)。
2北祁连中段高山
本区东起扁都口,西以北大河峡谷(讨赖河)为界,南面以疏勒南山北部省界为止,包括托赖南山、托赖山和走廊南山。地处祁连地槽褶皱山地最雄厚部分,河西大河发源于此。主要地貌类型有:(1)现代冰川、寒冻和流水作用强烈破坏的高山;(2)寒冻(季节性积雪)和流水作用强烈破坏的高山;(3)侵蚀作用的中山(包括夷平面和中高山);(4)剥蚀作用的中山;(5)侵蚀作用的低山;(6)剥蚀作用的丘陵;(7)构造宽谷;(8)河谷盆地;(9)峡谷。
3北祁连西段高山
本区以北大河峡谷与东段分界,西界暂以当金山口为止。在这个范围内,自南而北,有党河南山(乌兰达坂)、野马南山、野马山和自肃北东面的黑达板向东延伸至昌马堡北面的照壁山。地势普遍高峻,号称五河发源地区,现代冰川仍有所发育。地貌类型主要有:(1)现代冰川、寒冻和流水作用强烈破坏的高山;(2)寒冻(季节性积雪)和流水作用强烈破坏的高山;(3)剥蚀作用的中山;(4)构造宽谷;(5)山间盆地(或称山间构造盆地);(6)峡谷。
4阿尔金山东部高山
本区东以当金山口为界,西达甘新边境,当金山口迤西百余里有雪峰耸峙,当地叫做大雪山,海拔5400米,为当金山东部最高山峰。雪峰之南有一高山(3929米),当地才称之为阿尔金山,雪峰以西在甘肃境内又名安南坝山。所以阿尔金山东部在省境之内,东部由两条山脉组成,迤西则只有安南坝一条山脉。不过这里需要指出:在当金山口分水岭以北,有一个东西狭长山间盆地,有些地质学家以此作为划分北祁连地槽和阿尔金山断块的分界线[23]。地貌类型有:(1)现代冰川、寒冻和流水作用强烈破坏的高山;(2)寒冻(季节性积雪)和流水作用强烈破坏的高山;(3)剥蚀作用的中山。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边缘盆地与宽谷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处于祁连地槽褶皱区,阿尔金山断块和柴达木台块交接地带,一部分属于柴达木盆地范围,另一部则处于褶皱断陷区内。所以有盆地,也有构造宽谷。从地面形态结构来看,可以分为下列两个二级区:1花海子(或称苏干湖)盆地;2哈尔腾河中、上游宽谷。
1花海子(或称苏干湖)盆地
公路一出当金山口,即进入花海子盆地。山口分路处,西去冷湖117公里,东南去大柴旦217公里。地面开阔,山麓洪积扇以10‰~20‰坡度向湖盆缓倾下去。湖盆西通冷湖,东与哈尔腾河下游连贯在一起。主要地貌类型有:(1)湖泊、沼泽和湖积平原;(2)由山麓洪积扇组成的碎石和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盆地边缘全是;(3)流动沙丘;(4)剥蚀作用的中山,如南面的达肯大板,其西端又称赛什腾山;(5)剥蚀作用的低山,分布在北面盆地边缘;(6)岛山,低山之前有岛山星散罗列。
2哈尔腾河中、上游宽谷
哈尔腾河自东向西流,注入苏干湖,系一构造宽谷。北面为乌兰大板(又称党河南山),南面为察汗鄂博图岭,山顶有平顶冰川发育,岭南为小哈尔腾河,河南之山又称土尔根达坂,实为达肯达坂东延部分。主要地貌类型有:(1)岛状山,分布在中、下游分界处;(2)剥蚀作用的丘陵,系高阶地破坏后的梁峁状丘陵,基底为第三纪和白垩纪红层;(3)阶梯状河谷平原,主要由三级阶地和河漫滩组成;(4)洪积扇,有的镶嵌在阶地中,有的叠积在河漫滩上;(5)流动沙丘,主要分布河流下游南岸傍山地带。这一区按大地构造应包括3范围之内,为了利用方便,暂和苏干湖划在一个大区。
.走廊高平原
甘肃河西走廊目前是指乌鞘岭以北,东起于古浪峡口,西止于星星峡这一段。旧日的走廊,东通中卫,西达南疆,地势上也是很平坦的。大地构造上东段属地槽边缘拗陷带,同时它的东北面又和阿拉善台块相接触,地势非常开阔,荒漠影响及于黄土高原的边缘。西段遥与塔里木台块相连,山脉平行排列,其间地势平坦,畅通无阻,统名之为走廊高平原。兹按地面结构不同,初步划分为下列四个二级区:1大靖景泰低山高平原;2石羊河中、下游高平原;3弱水(黑河)中、下游平原;4疏勒河中、下游高平原。
1大靖景泰低山高平原
本区东界黄河,南接黄土高原,西面以长岭山、老虎山(寿鹿山)一线为界,北面则为浩瀚的腾格里大沙漠。地处黄土高原与沙漠过渡地带,地貌景观独具特征。地貌类型主要有:(1)剥蚀作用的中山;(2)剥蚀作用的低山;(3)薄层风化土层覆盖的高地;(4)构造宽谷;(5)风蚀洼地;(6)薄层黄土覆盖的倾斜高平原(山麓洪积扇);(7)流动沙丘;(8)固定和半固定沙堆;(9)岛山;(10)岛状山。
2石羊河中、下游高平原
本区西以大黄山为界,东面与腾格里大沙漠为邻,南界祁连山北坡,北抵省界。这里主要地貌类型有:(1)侵蚀作用的中山(包括夷平面和中高山),如大黄山;(2)剥蚀作用的中山;(3)剥蚀作用的低山;(4)岛山;(5)岛状山;(6)薄层黄土覆盖的倾斜高平原(洪积倾斜高平原);(7)河流冲积(与淤积)平原(即绿洲);(8)湖积平原;(9)山麓石质戈壁(石漠)高平原;(10)砾石戈壁倾斜高平原;(11)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12)覆盖沙;(13)流动沙丘;(14)固定和半固定沙堆。本区必要时还可以划分下列四个三级区:2A武威盆地(或高原);2B民勤盆地(或高平原);2C潮水盆地;2D大黄山中山低山区。说明从略。
3弱水(黑河)中、下游高平原
本区东邻大黄山,西以北大河与白杨河分水岭为界,南阻祁连,北与龙首合黎山交界,概属弱水流域的范围。地貌类型主要有:(1)剥蚀作用的低山;(2)剥蚀作用的丘陵;(3)河流冲积(与淤积)平原;(4)砾石戈壁倾斜高平原;(5)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6)河流冲积(与淤积)平原;(7)湖积平原;(8)沼泽平原;(9)流动沙丘;(10)白龙堆。本区还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三级区:3A,新河盆地;3B,大马营盆地;3C,民乐盆地;3D张掖盆地;3E酒泉盆地;3F金塔盆地。说明从略。
4疏勒河中、下游高平原
本区东以北大河和白杨河分水岭为界,西面止于甘新边境,是一个狭长地带。地质构造上,东部属地槽边缘拗陷,西部则为地台边缘断陷带,地面结构是有差别的。地貌类型主要有:(1)剥蚀作用的低山;(2)剥蚀作用的丘陵;(3)沙山;(4)巨砾戈壁倾斜高平原;(5)碎石戈壁倾斜高平原;(6)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7)湖积平原;(8)河流冲积(与淤积)平原;(9)覆盖沙;(10)流动沙丘;(11)白龙堆。本区可分为下列五个三级区:4A,赤金湖盆地;4B,花海子盆地;4C,玉门盆地;4D,安敦盆地;4E,哈拉湖盆地。说明从略。
.走廊北山山地
走廊北山的东头应该从民勤的红崖山(黑山头)算起,不过在河西堡以东都是些断断续续的低山。以西虽属低山,山势比较完整,所以本区的东界起自河西堡,西延止于弱水的正义峡附近,是一个由中山和低山组成的狭长山地。至于东面那些低山,作为武威盆地和潮水盆地的边缘山岭来处理。顺便提一下,大黄山北面的定羌庙(现名绣花庙)山,熊子山和东延到永昌北面的山地,则划在大黄山中山、低山这一区内。
本区由于地面结构不同,可以划分为下列两个二级区:1龙首山中山、低山;2合黎山低山。
1龙首山低山、中山
龙首山系指山丹城北一带山地而言。本区东起河西堡,向西止于张掖北面的人宗口,南靠走廊高平原,北以省界为界。从地质构造上来看,本区应属于阿拉善地台(或台块)边缘褶皱带,以逆断层和走廊高平原相接触,成为褶皱断块山。龙首山(海拔3440米(根据后来的测量高程,最高峰海拔为3978m。——编者注))主峰高出走廊约1000米,断崖形势格外显著。B.A.奥勃鲁契夫认为走廊北面的龙首山脉属于祁连山构造系统,也是值得注意的[24]。因为所谓南山系的岩相在龙首山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地貌上绝不能同祁连山混同起来。这里地貌类型主要有:(1)剥蚀作用的中山;(2)剥蚀作用的低山;(3)基岩戈壁高地(夷平面或平顶山);(4)岛山;(5)砾石戈壁倾斜高平原;(6)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
2合黎山低山
本区自人宗口以西,直达弱水河滨,概属本区的范围。合黎山(2060米)包括北武当山在内,是一块石质剥蚀低山。它的基底仍是太古代变质岩系,上覆地层为侏罗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风化剥蚀后,成为崎岖不平相对高差500米上下的低山,地貌类型比较简单,这里主要有:(1)剥蚀作用的低山;(2)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3)流动沙丘。
.甘肃北山山地
弱水以西,疏勒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统称之为甘肃北山山地,即一般所谓的马鬃山区。实际上马鬃山区只限于甘新公路安西星星峡段以东的山区。这条线以西不属于马鬃山区的范围,故名之为甘肃北山山地。
广大的北山山地准平原化现象非常普遍,只有中部褶皱断裂隆升成为中山、低山。西北部如明水一带,花岗岩广泛出露,低山又占有很大的优势。其余地方准平原化高地和剥蚀洪积滩地则成为地面主要结构。因此,本区可再分为下列四个二级地貌区:1马鬃山中山低山;2马鬃山区东南部基岩戈壁高原,低山与滩地;3马鬃山区西南部基岩戈壁高原与滩地;4马鬃山区北部准平原化低山与滩地。
1马鬃山中山低山
本区包括音凹峡西北的库克乌松乌拉山,芦草沟西北的小马鬃山,通畅口东西的大马鬃山和明水一带的黄岗岩山地。其中只有大马鬃山(最高峰海拔2792米(后来的数据是2583m。——编者注))为中山,其余皆系干燥剥蚀低山。地貌类型主要有:(1)剥蚀作用的中山;(2)剥蚀作用的低山;(3)山间剥蚀洪积高平原(即滩地);(4)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5)砾石戈壁倾斜高平原(即古河床)。
2马鬃山区东南部基岩戈壁高原,低山与滩地
本区西以兰新铁路的峡东为界,东抵弱水西岸,南界走廊高平原,北以马鬃山果勒古河床为分区界线。组成地面的地貌类型有:(1)剥蚀作用的低山;(2)基岩戈壁高原;(3)山间剥蚀洪积高平原(即滩地);(4)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5)流动沙丘(主要分布在东部)。
3马鬃山区西南部基岩戈壁高原与滩地
本区以甘新公路西侧的玉石山为其东界,西、北均以省界为限,南临走廊高平原,地质构造上仍属北山块断带,地层以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和海西期黄岗岩为主。地貌类型有:(1)基岩戈壁高原;(2)沙砾戈壁倾斜高原;(3)岛状山;(4)剥蚀作用的低山。
4马鬃山区北部准平原化低山与滩地
蒙边境为界,东界内蒙。地质构造北部属于戈壁天山槽背斜的范围,南部则为北山块断带[25],准平原化现象很显著。地貌类型主要有:(1)剥蚀作用的低山;(2)基岩戈壁高地;(3)山前剥蚀洪积倾斜高平原;(4)岛山;(5)岛状山;(6)山间剥蚀洪积高平原;(7)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8)沼泽平原;(9)流动沙丘。
五、意见和建议
基于上述的分析和区划,我们对河西地区的地貌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此,结合草原利用和改良,特提出下列几点意见和建议。
1.关于草场类型问题
草场类型的划分是利用和改良草原首先应该确定的事。我们在这里单从地貌来考虑,提出一个河西地区草场类型划分方案,很不成熟,仅供参考。
河西地区草场类型划分方案
1)祁连山
祁连山区是河西地区畜牧主要活动场所,可初步划分如下四种类型:
(1)宽谷型,如庄浪河上游的永丰滩,黑河上游的八字墩等。
(2)盆地型,如天祝的松山滩,肃南的皇城滩等。
(3)夷平面型,祁连山北坡普遍有夷平面的发育,至少一级,多则三级,地形平坦,是良好的牧场,走廊中部的山地(主要指大黄山)也属于这一类型。
(4)前山丘陵低山型,如肃南的大河区。
2)走廊高平原
(1)山麓洪积倾斜平原型,从阿尔金山北麓到长岭山北麓都有宽狭不等的洪积扇形平原的分布,特别自北大河以东,地面有薄层黄土性物质覆盖,条件更为优越。
(2)中部沙丘地带(包括民勤的东、西沙窝)。
(3)绿洲中间的草滩(包括低山高地间的草滩、滨河傍沟草滩)。
3)北山区
A.走廊北山(龙首合黎山区)
(1)中山低山型
(2)湖滩型或山前戈壁高平原型,如红寺湖、马莲湖等。
B.甘肃北山(以马鬃山区为主)
(1)滩地型,如盐池滩、一百二十里戈壁等。
(2)山麓剥蚀洪积倾斜平原型,如大马鬃山南北山麓。
(3)中山低山型。
4)黄土高原
(1)河谷与盆地型(其中以河漫滩为主)。
(2)黄土梁峁坡地(包括其中的沟谷)。
(3)石质山地。
2.关于草场水淹问题
水草丰美是发展畜牧业两个必备的天然条件。河西地区有些地方草是很好,就是牲畜饮水有些困难,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初步提供一些线索,仅供勘测水源时参考。
1)马鬃山区
马鬃山区是一块地广人稀的天然牧场,气候干旱,水源比较缺乏。充分挖掘地下水,牲畜饮水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下列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1)古河床,发源于小马鬃山东麓的马鬃山果勒所遗留砾石层,是一条古河床,旧日规模相当可观,现在的红旗泉(芦草沟)正位于这条古河床的南岸。沿这条古河床布置一些井位,汲取地下水是很有希望的。它北面有大马鬃山崛立,洪积扇发育,受水面积大。而古河床又是当地的侵蚀基准面,地势低,地下水一定向古河床底部集中。这是可以设想的。
(2)滩地洼陷中心,地势地下,地面水和地下水都要向这里集中,打井汲水是有条件的。
(3)地形天然转折处,往往是断层水或裂隙水储蓄和出露的地方。
2)肃南大河区
肃南大河区河东一带草场广阔,问题就是缺水,就当地地质地貌条件来看,汲取地下水是大有希望。地质构造上,它是榆木山和垒山之间的一个洼陷红层盆地,南北两侧地层向中间倾斜,盆地内部,红层之下,老地层不是一个夷平面,而是起伏不平的,它和红层接触处等于一个地下天然拦水坝,在它们附近打些较深的井,提取地下水,牲畜饮水是可以解决的。同时该地沟谷地貌异常发育,说明地面过去径流还是很丰富的。只是由于晚近地质时代气候趋向干旱,红层的渗漏,不易形成径流,少量雨雪水都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向低处集中或流向他处,以致地面缺水。此外,引用地面水和积雪,配合起来,解决牲畜饮水,那么,这块草场的利用和改良是很有前途的。
3)山麓洪积扇地带(主要是祁连山北坡)
河西祁连山北坡称为河流的就有51条(加上庄浪河共计52条),沟谷的数目可能比河流还要多。自西段的安坝山北坡到东段的山岭山北坡一带都有洪积扇发育,并且都有不同植被类型的草滩。如果利用雨季多水的季节,把有水流的沟水拦蓄起来,以备牲畜终年饮用外,多余的还可以用管道或暗渠灌溉少量的土地。这样作,既多点,又分散,把那些地方辟为窝子,牲畜饮水方便,还可以避风,一举两得。
3.关于草场交通问题
草场现代化,交通就是首先考虑条件之一,这又和地貌有关。祁连山区的草地是河西地区的主要畜牧基地。要改善交通条件,第一充分利用天然河谷通道;其次是选择缓平的岭脊线,克服峡谷地段的障阻,也是必要的。
4.关于干热风的问题
干热风(通称热东风)对于河西农业威胁很大。干热风究竟从哪里来的?还没有完全查明。我们初步认为来自腾格里大沙漠,先谈一个亲身体验,再论地貌分析。记得我们乘汽车自张掖西行,先要越过黑河的河漫滩地带,时值盛夏,凉风拂面,给旅人以清快之感,一旦进入沙丘地段(相传古黑水国遗址所在),则炎风扑面而来,热不可当。前面已经提到,走廊的东段,大靖以东,顺着长岭山北麓,沿黑山、青岭至黑山峡下口一线,没有山地阻挡,一直是贯通的。并且,山麓洪积倾斜平原的北缘,就是沙丘起伏、黄沙弥漫的腾格里大沙漠,200多公里间,未稍间断。登山了望,宛若沙海。东南季风越过牛首山(青铜峡一带的山地)后,循宁卫(中宁中卫)平原,进腾格里沙漠,长驱直入,可西达玉门关。因此,河西的干热风与东南季风超越腾格里大沙漠上空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最新研究,河西走廊的热东风很可能与青藏高原季风环流有关。——编者注)。
我们充分利用和合理改善现有草场,这是完全正确的。节流之外,还要开源。绿化沙漠,改变下垫面,这是减轻或消除干热风威胁的最根本的措施,也是开辟新草场长远奋斗的目标。
1964年12月于兰州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参见87~94页,142~152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2]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大地构造图(1:4000000),1959年。
[3]甘肃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甘肃河西走廊酒泉至永昌间,1:200000综合地质-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书,1958年10月。
[4]甘肃省地质图(1:1000000)。
[5]同[1]。
[6]同[3]。
[7]李吉均:祁连山东段和武威盆地的地貌及该区农业地貌区划,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干旱会议学术论文,1964年9月,打印稿)。
[8]1:100000的地形图。
[9]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祁连山地质志第二卷,第一分册23~26页。
[10]同[8]。
[11]同[7]。
[12]同[3]。
[13]同[3]。
[14]同[3],附图有修改。
[15]同[3]。
[16]同[9]。
[17]王德基、徐叔鹰、尹爱光:甘肃省地貌区划(兰州大学第二次科学讨论会论文,1959年,铅印稿)。
[18]同[7]。
[19]丁锡祉、裘善文等:吉林省地貌区划(草案),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选集(自然区划),34~59页,科学出版社,1962年。
[20]B.Y.列别杰夫:地貌区划原则及地形成因分类问题现状,参见中国第四纪研究,第一卷第一期,44~60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2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地貌区划(初稿),57~60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22]王德基:兰州地区地貌类型区划,中国第四纪研究,一卷二期,46~60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23]中国大地构造图(地质部编制)。
[24]徐近之编:青藏自然地理资料(地质部分),12~18页,内部资料,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25]同[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