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旭旦:世界大自然区的划分

(2019-05-17 16:11:06)
分类: 胡焕庸李旭旦周立三吴传钧
世界大自然区的划分
一、区划的目的与意义
对于所研究的对象依其类似性与差异性,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类是研究任何科学所必不可少的工作。陆地表面的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综合体)是世界(各洲)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把陆地表面的地理环境按照其在结构及形成过程上的有规律的类似性与差异性进行空间上的分区是从事研究世界区域自然地理的一件必要工作。
曾有不少自然地理工作者进行过以整个地理壳为对象的按不同自然要素的世界自然区划工作。如有些人根据地球表面热量与水分分布的规律进行了热水平衡的计算与分带,有些人根据陆地表面的生物气候形成与分布规律进行了自然带与自然地带的划分,又有些人则根据陆地表现的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世界地貌区划工作等。前二者是属于根据地带性因素规律所进行的世界区划,后者则为属于根据非地带性因素规律所进行的世界区划,但是二者相结合的统一适用于全世界各大洲的综合的大自然区的区划系统目前还没有能建立起来。虽然在不少区域自然地理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籍中,各个作者在进行区域叙述时都划分了所谓自然地理区域,但是这些区划方案彼此出入很大,极不一致。由于各书协作的目的不同,详简程度不一,在区划所属的等级单位上和区划原则与方法上以及所采用的指标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不能相互比照。有些作者直接按自然带系统来作区域叙述单位,有些作者的区划名义上称为自然地理区,实际上是地貌区,还有些作者则以国家的行政区加以组合来作分区的叙述。
在世界(各洲)区域自然地理的教学实践中,作者深深感到迫切需要确立一个统一标准的,可以相互比照的世界大自然区划系统。要确立这样一个系统,作者认为必须要在明确区划的目前及其等级地位的前提下,根据正确的原则与方法,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指标来进行。
首先必须明确此项区划的目的,为了适应不同的目的与任务,我们有可能编制出以不同指标为依据的不同等地的各种区划方案。就世界大自然区的划分来说,它和为根据自然条件特点以具体规划农业用地与作物布局的景观类型区划具有不同的目的,世界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用于地理教学方面,即通过按大自然区的教学,以认识地表地理环境结构与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世界各大自然区的独特自然地理特征,一方面满足一般人民对世界自然地理的文化知识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各地区国际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自然地理背景,作为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有关基础的知识。
世界大自然区的划分既以服务于教学为主要目的,其中在中、小学与高等学校之间也还应该有详简程度的不同。在中、小学的世界地理教学中,一般只需介绍陆地表面几个大自然景观带和以世界各大洲为单位的一些自然地理基本知识。但在高等学校的地理专业教学中,世界(各洲)自然地理一课的内容就必须在各洲之内进行分区叙述,这就需要在各洲范围内进行大区的划分。
二、关于大自然区的等级地位的探讨
在进行区划时,一开始就遇到的问题是区域所属的等级地位问题,也就是区域的大小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世界地理教学上的大自然区应当是洲以内的最高级区划单位,它的大小应仅次于带,但不属于带。大自然区应当是发生上大体一致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最高级综合自然区域单位。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区域单位,各个地理学者所给予的名称都是十分混乱的。伊萨钦科称之为大区,米尔科夫称之为国,阿尔曼德称之为省,索恰瓦则称之为地区。虽然各人所给予的名称不同,但是对于这一级区域的概念与性质在认识上是大体一致的。例如,伊萨钦科把“大区”看作是根据大陆(洲)范围内经度气候差异和地型构造差异而划分的非地带性高级单位。它和带没有联系,也不属于带。大区按大的地质构造单元来划分,大区间在大陆度和湿润条件上有明显的差异。在一个大区内,可以包括几个地带。伊萨钦科把苏联分为五个大区:即东欧、西部西伯利亚、东部西伯利亚、远东和中亚。
索恰瓦把“地区”作为带的组成部分,一般符合于大的地质构造单元,在地表结构上具有共同的特征,面积广大的地区具有独特的大气环流与气团变性的特征。由于地区的岩层发育史与气候过程的特征,它具有一定的土壤类型组合与生物地理组合。例如苏联的西部西伯利亚地区、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与俄罗斯平原地区等。
米尔科夫的“国”也是带以下的最高级区划单位。国是根据省性原则来划分的。阿尔曼德则称这种非常性的仅次于大陆的高级单位为“省”,并规定省的面积至少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最大可到1亿平方公里。
综上所述,不论名称上的不同,大家对于大自然区这一级的概念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即大自然区(大区、地区、国或省)是仅次于带或大陆的高级区划单位,它具有大体相同的地体构造与地表结构特征,有相对一致的大气环流变化过程、经度气候特征与湿润条件,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土壤与植被类型的组合,其面积不小于100平方公里。正是这样的大自然区才符合于我们世界(各洲)区域自然地理教学中分区论述的目的与要求。
作者对于这样一级的大自然区,同意米尔科夫的意见,主张给予“自然地理国”或“自然国”的名称,因为它像行政上的国一样,相当于带以内的最高级区划单位。但是作者对于伊萨钦科与阿尔曼德把这一级认为是非地带性的单位这一观点是不能同意的。作者认为任何综合性的自然区划不论其等级高低,都应当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相结合的。大自然区或自然国的划分虽然应重视发生上的一致,也可能要以大地构造与地表结构作为划区依据的主要指标之一,但这并不等于它是纯一的非地带性等级单位,在进行具体区划时也不可能不密切参考地带性因素,如热水平衡与自然植被组合等。假如我们把大自然区或自然国仅仅看作是非地带性的,那末,它完全可以根据大地构造单元与地貌类型这个单一指标来划分,就不是综合性的自然区划了,和大地构造区与地貌区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三、关于区划的原则与指标
根据上述理解,大自然区是发生一致的、非地带性与地带性相结合的综合高级区划单位,它从属于大陆,但不从属于带,那末很显然,我们就必须根据发生学原则和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区划。具体地说,必须依据世界大地构造与地表结构上的差异,结合热水平衡与生物气候上的地带性差异来进行分区。
在世界大地构造与地表结构的区划方面,本文所采用的潘诺维姆与布哥可伏世界地貌图(载1953年《苏联海洋地图集》第二册)是目前这方面工作中最佳的范例。潘、布二氏结合地体构造与地貌形态把世界地貌概括为十二大类,并按其地区制成简要的分布图,这十二大类是:
1.前寒武纪结晶岩地盾上的平原、高原与蚀余山地。
2.前寒武纪地台上的平原。
3.前寒武纪地台上的高原。
4.前寒武纪结晶岩山地与山原曾受后期造山运动抬升的地区。
5.古生代褶皱构造的山地与蚀余山地。
6.古生代地台上的平原与高原。
7.古生代褶皱构造与山原为后期造山运动抬升的地区。
8.中生代及新生代褶皱构造山地与山原。
9.中生代及新生代褶皱山地间古陆块上的高原与山原。
10.中生代及新生代褶皱山地间的平原与山前坳陷。
11.火山与地震。
12.近代大陆冰川。
杰夫达利安尼根据地表岩性组成的时代与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也制成了一幅世界地貌图。杰氏根据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把陆地表面分为冰川侵蚀、风力侵蚀及流水侵蚀三大类型,并划出了这三大类型在陆地表面上的分界线。这些分界线对本文进行大自然区划分工作中,也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
在综合反映陆地表面生物气候地带性差异的各种区划图中贝尔格的世界气候分类图,以及马克耶夫的世界自然地带系统图均具有较高的价值。贝尔格的气候分类图不仅很好地反映出气候纬度地带性规律,并且还密切结合自然景观带的分布,在教学上已久经普遍采用。1954年,马克耶夫补充修正了贝尔格的分类带,他把分布在大陆内部和冷洋流冲刷的大陆沿岸的自然带与分布在为暖洋流冲刷的大陆沿岸的自然带,分别开来,列为两个系统来处理分带,较之贝尔格的分带更为切近客观实际。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在本文区划中,作者引用了布德可的世界辐射平衡年总量图(R值,单位千米/平方厘米·年)与世界干燥指数分布图(R/Lr值)而获得极为有益的结果。布德可的干燥指数等值线充分正确地反映出世界自然植被的分布,其中干燥指数值在1/3以下者反映了苔原,1/3~1的反映了森林地区,1~2的反映了草原地区,2~3的反映为半荒漠,在3以上的则反映荒漠。在森林地区中,布德可又以R值的大小来区别寒温带森林(R<40),亚热带森林(R=40~60)及热带森林(R>80)等。在草原地区内则可以R>或<60区分出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见布德可著:地表面热量平衡,1960年科学出版社)。
综上所述,作者选择了5幅分析图作为进行本区划工作的基本资料。这5幅是:
1、潘诺维姆与布哥可伏:世界地貌图(1953年)
2、杰夫达利安尼:世界地貌图(1956年)
3、布德可:世界干燥指数图(1960年)
4、布德可:世界辐射平衡年总量图(1960年)
5、马克耶夫:世界自然带系统图(1954年)
在上述5幅分析图中,作者选择了潘、布二氏的世界地貌图与布德可的世界干燥指数分布图作为划区依据的主导指标组合,以杰夫达利安尼世界地貌图上的外力侵蚀区界及布德可的辐射平衡年总量值作为补充指标,然后以马克耶夫自然地带系统图来进行核对与验证。这就是说,在区划方法上本文采用了主导因素(组合)法与地理相关法相结合的方法。
本区划工作的进行步骤为下列五步:
1.比照各种有关世界自然因素的区划图,并选定其中5幅作为基本分析图。
2.分析研究各分析图的主要内容,并对照其间的相互关系。
3.以洲为单位,根据各洲的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分别进行区划,确定初步区界,勾出综合的世界大自然区的轮廓。
4.反复比照各分析图,确立指标依据,通过指标,或并或分,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正,确定最后区界,制成世界大自然区的成图。
5.列表分析各大自然区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数量指标,并为区域命名。
作者在工作中曾经使用叠置法,把上述5幅分析图的界线用透明纸套合叠置在一起,进行比较,但效果并不好。由于叠置后找不出明显的线索,因此对于界线最后确立帮助不大。
李旭旦:世界大自然区的划分

李旭旦:世界大自然区的划分

四、区划的成果和几点说明
本区划共分大陆为55个大自然区,计亚洲20个,(A1~A20)、欧洲为5个(B1~B5)、非洲7个(C1~C7)、北美洲9个(D1~D9)、南美洲8个(E1~E8)、澳洲6个(F1~F6),各区面积一般在100~500万平方公里之间。对这55个自然区的性质及其划分的依据上还需作下列几点说明:
1.本区划为高等学校地理专业世界(各洲)区域地理的教学目的服务,是分洲划分的,没有打破洲的界限,适当的照顾了习惯上的大地理区概念,必要时,也照顾到国界的完整性,例如苏联与中国。
2.原则上大自然区并不从属于带,例如俄罗斯平原一区内包括自苔原至荒漠的各个带在内,但在大地构造与地表结构大致相同的区域内,如其生物气候条件差异特别显著时,则按热水平衡指标进行必要的分区。例如亚洲东部沿海以及南北美洲中部平原南北间的分区等。
3.本区划在各洲间基本上采用统一的指标,但是由于各洲自然地理特征的不同,在选择主导指标时作了不同的处理,例如非洲整个大陆在地体构造与地表结构上区域差异不大,全洲的热量分布的地区差异也较小,而降水的差异则较大。因此,划分非洲自然区时特别着重采用干燥指数(或湿润度)的指标为主要依据。与此相反,在划分亚洲内陆地区时,则着重大地构造与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
4.遇到地体构造虽然不同,但其所反映的地貌形态则差异不大时,则区划也着重依据热水平衡与生物气候指标,例如欧洲的分区。
5.如地体构造与地貌形态差异均小,但因其地貌的形成过程不同,现代地表沉积物质有显著差异时,则亦加以必要的区分。有时第四纪冰川的界限与现代风力侵蚀区的界线往往是定线的重要参考。例如北美洲D3与D4二区间的界线就是采用了第四纪冰川的南限。
6.不少地区的自然特征具有过渡性,其区界是比较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划区时尽可能照顾到政治区的完整。例如把波河平原划入南欧,把阿尔卑斯山划入中欧,把吕宋岛划入东南亚等。但是,也有不同国家分属于两个以上的自然区内,例如朝鲜与日本的南部与北部分居A13及A14,古巴分属于D4及D9,遇到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可予以合并讲述,不必强行分开,如将朝鲜与日本均作A13区,把古巴放入D9内讲述等。
7.本区划的自然区均兼以符号代表,其命名力求简短,为了避免突出个别自然因素,体现区域的综合性起见,在命名上不采用有关地貌、气候与自然植被等名词。一般以习用的大地理区名冠以方位来定名,例如北欧、南非、高加索、中亚、北安第斯等。必要时也采用流域名称来定名,例如亚马孙区、巴拉圭区、乌拉圭区等,怎样定名才能简明确当,也是值得讨论的。
五、欧亚大陆大自然区的划分
欧亚大陆面积广大,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南起赤道以南,北出北极圈外,具有完整的自然地带系统。大陆东西间所处的经度范围亦广,因此在同一纬度上,其东西岸与内陆的大气环境与气候特征差异较大,兼以在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上的复杂多样,故区划单位数量多,共分为25区。由于大陆上高山系主要作东西走向,甚少南北纵行的高山,因此地带性的表现仍相当显著。
在进行区划时,作者首先采用了横穿在45°N~55°N的布德可的R/Lr=1的界线,把大陆分为南北两部分,此线西起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山,东达兴安岭,反映了温带森林与温带草原的分界。在此线以北,一般说来,地质构造比较古老,地形也比较平坦,大部分地区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的侵蚀与堆积,自然景观为温带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与苔原。但各地区间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仍有局部差异,且西岸为北大西洋暖流所冲刷,湿润的盛行西风深入内陆,东岸为鄂霍次克寒流所冲刷,带有东岸季风气候特征,内陆则比较寒冷少雨,大陆性强。这样,根据地质地貌单元以及气候上的经度省性差异,自西向东分为B3、B2、B4、A1、A2、A3、A4、A5,共九区。
大陆南半部的地质构造比较年轻,地形亦较崎岖复杂,东岸受季风影响,气候比较湿润,R/Lr<1,内陆及西岸受大陆气团控制,较为干燥,R/Lr>1,在亚洲东南部主要根据热量(R值)的大小及其所反映的不同自然景观,自北至南分为A13(R=40~60)、A14(R=60~80)、A15(R=80)、A16(R=80~100)四区。在印度半岛上则根据地质地貌特征分为A17与A18二区。
大陆南半部的西岸具有亚热带地中海型、半荒漠与荒漠型气候特征与景观,自西向东依照R/Lr值的差异,分为B5(R/Lr=1~2)、A19(R/Lr>3)和A20(R/Lr=1~3)三区。最后,在大陆内部的干燥地区则按地貌单元及其反映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又分为A9、A7、A6、A8、A11及A12各区。
六、非洲和澳洲大自然区的划分
非洲位于34°51′S与37°26′N之间,赤道横贯大陆中腰,除南北两端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与景观外,全属热带气候与景观。由于大陆地质基础古老,除南北两端有不太高的褶皱山地外,余均属久经平夷的台地与高原。非洲在纬度上的南北对称性以及地形的平整,形成它在气候与自然景观上的明显地带性排列。赤道附近为赤道雨林,自此向北向南各依次为热带森林草原、热带半荒漠与荒漠和亚热带地中海型景观,分为C1、C2、C3、C4、C5五个区。但非洲东部的古陆基础为阿尔卑斯运动所抬升,形成大裂谷带、地堑湖与火山熔岩的喷流,其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较为特殊,且受来自暖流洋面的常年东南信风的影响,沿海一带气候较为湿润多雨,划分C6区。马达加斯加岛则由于孤立海洋中,其地表结构与生物气候特征与大陆有所不同,亦另立为C7区。
澳洲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下,与非洲南部所处纬度相当,地质构造与地貌分布亦大致相似。但澳洲东西渐在经度上的延伸较广,且东岸沿海山系比较高大,因此,迎东南信风东岸山坡(F2)气候湿润,而处于背风的西岸及内陆荒漠(F5)要比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与纳米布荒漠面积广大得多,干旱程度亦更强烈。澳洲大陆的北部及岛屿(F1)纬度较低,属热带森林草原景观;大陆南端及塔斯马尼亚(F4)属地中海型气候与景观,范围不大。中部的达令河流域为一古生代地台的沉陷部分,气候亦较干燥,因之另立F3区。新西兰远处海外,纬度更高,已进入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之内,具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景观特征,亦另立F6区。
七、南北美洲大自然区的划分
南北美洲的范围南自55°S起,北达80°N以北,纬度上伸展甚远,但经度上的宽度却不大,虽具有完整的自然地带系统,但其规模则较欧亚大陆为小。就两洲的大陆轮廓言,均成北宽南狭的倒三角形。因此,北美洲的寒带与温带范围较热带为广,南美洲则相反,热带所占范围远较温带为广,寒带则几不存在。
在地质构造与地形分布上,南北美洲有极大相似处。在北美洲西部纵贯着高大、宽广而年轻的科迪勒拉山系,东部为古老而低缓的阿巴拉契山地,中部则为哈得孙湾低地、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的广大平原,其北部经第四纪冰川覆盖。在南美洲西部及太平洋沿岸绵延着高大的安第斯山系,东部为古老的圭亚那与巴西高原,中部为亚马孙盆地、巴拉圭、乌拉圭河谷平原与巴塔哥尼亚台地。上述两洲南北纵贯的地形分布大大加强了东西间经度省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纬度地带性规律,只在中部平原区才反映出自然景观的纬度变化。在大山系本身则又以垂直地带性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纬度地带性的正常表现。以上这些特点和欧亚大陆比较起来,显然有所不同。
作者在进行北美洲的自然区划时,首先根据地形分布特点分为东、西、中三部分。西部山地又按自然景观的差异分为D7(加拿大科迪勒拉)、D8(美国科迪勒拉)、D9(中美洲科迪勒拉)与D6(落基山东麓)四个区。东部的阿巴拉契山地则独立一区(D5),它们的轮廓均向南北伸展。北美洲中部因地形平坦,纬度地带性差异突出,自北至南,可按R及R/Lr值及其所反映的自然景观分为D1(苔原)、D2(寒温带针叶林)、D3(温带混交林与阔叶林)和D4(亚热带森林)四个区,它的轮廓均向东西延伸。
南美洲的大自然区体系大陆与北美洲相似,西部山地分为E6(温热的北安第斯)、E7(干燥的中安第斯)和E8(温凉湿润的南安第斯)三区,均具有各自的垂直自然地带系统。中部平原自北至南依次为E1(热带草原)、E2(热带雨林)、E4(温带草原)与E5(温带半荒漠)。东部则为巴西高原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草原景观,另立为E3区。
主要参考文献
阿尔曼德:论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地理译报》,1955年第4期。
索恰瓦: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地理译报》,1958年第2期。
伊萨钦科:《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科学出版社1958年。
格里哥利耶夫:地理地带性及其一些规律,《地理译报》,1957年第1、2期。
米尔科夫:《自然地理区及其内容》,科学出版社1959年。
萨莫伊洛夫:《自然区划方法论》,科学出版社1957年。
马克耶夫:论自然地带系统,《地理译报》,1955年第4期。
布德可:《地表面热量平衡》,科学出版社1960年。
杰夫达利安尼:世界地貌图,原载《全苏地理学会会刊》1956年88卷第1期,文摘见《地理译报》,1957年第4期。
潘诺维姆与布哥可伏:世界地貌图,《苏联海洋大地图集》,莫斯科出版社1953年。
(11)中国科学院:《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科学出版社1959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