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松乔:中国沙漠和戈壁概况

(2019-01-14 09:12:02)
分类: 张其昀李春芬赵松乔陈传康
中国沙漠和戈壁概况
一、引言
沙漠和戈壁都是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产物。两者主要不同之点在于地面组成物质,前者一沙粒为主,后者则多为砾石或基岩。由于沙粒形成了特殊的自然环境,并造成了特殊的经济利用问题,因而一般又将半干旱地区的沙漠也包括在“沙漠”之内。
我国沙漠和戈壁主要分布于西北和内蒙古六省(区),土地面积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1/9。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水土俱缺,人烟稀疏,许多地方流沙还严重危害工矿、农田、村庄、牧场和道路。因而对沙漠、戈壁的调查研究和改造利用,已成为迫切的客观要求。
针对上述客观要求,1958年10月中央在呼和浩特召开西北和内蒙古六省(区)第一次治沙会议,决定“全党动手,全面动员,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普遍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大量造林种草和保护巩固现有植被相结合”的治沙方针。遵循这个指示,195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近1000人的治沙科学队伍,设立了一个直属治沙试验站,还分别与西北和内蒙古六省(区)共同设立了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和20个治沙中心站,进行定位试验和规划工作,并组织14个考察队,实地调查广大沙漠戈壁的基本情况。1959年9月中央在乌鲁木齐召开西北及内蒙古六省(区)第二次治沙会议,总结了一年来各省(区)及治沙队的工作成果,并对1960年治沙工作和治沙科学研究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安排。
本文主要依据上述考察、规划和定位试验成果,并参考过去中外学者有关著作以及笔者个人实地观察,试对我国沙漠和戈壁概况作一综合报道。
二、沙漠和戈壁的一般特征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约在北纬35°~50°之间,东经75°~125°之间,形成一个广阔的弧形带,海拔高度从-154米(吐鲁番盆地)到3000米(柴达木盆地)。在综合自然(生物-气候-土壤)区划上,也从塔里木盆地的暖温带棕色荒漠土-荒漠草原地带,逐步向东北递变为温带灰棕荒漠土-荒漠地带、灰钙土-荒漠草原地带、棕钙土-荒漠草原地带以及栗钙土-干草原地带。因此,不但沙漠与戈壁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就是沙漠或戈壁本身的地区性差异也是显著的。总的来说,我国沙漠和戈壁的共同特征是:
(1)气候干旱,年雨量稀少(大致自东向西递减):沙漠一般在400毫米以下,戈壁在200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沙漠和戈壁更在10毫米以下。雨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逐年变化较大,有些地方可以整年滴雨不降。
(2)热量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3000小时以上,无霜期120~300天,最热月(7月)一般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温≥10期间积温达2000~5000,足供各种温带作物生长的需要,还有许多地方可以种植棉花。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和戈壁7月平均温度虽只有15左右,日温≥10期间积温不到2000,但由于日射强烈,春小麦等作为仍可一年一熟。另一方面,冬季酷冷,温度年变化和日变化都异常巨大,沙漠和戈壁面上夏秋季午间最高温度常达60~70以上,夜间又可降至10以下。
(3)风力强大:常有四级以上的起沙风,最大风力可达10级,甚至12级,戈壁面上尤为猛烈。例如中国科学院治沙队1959年7月8~9日在托克逊附近实测,沙丘上风速为17米/秒,戈壁上则达27米/秒。这也是丰富的风能资源。大致以东经98°为界,线以东多西北风,愈往东,夏秋季节东南风愈趋强烈;线以西,则多东北风,至塔里木盆地克里雅河西北,主风又转为西北风。流动沙丘即顺着主风向力向前移动,每年移动3~5米以至20~30米不等,最大的可达100米以上。
(4)地面基本平坦,地面组成物质在沙漠以沙粒为主,戈壁以砾石和基岩为主:沙源主要为附近岩石风化产物、第三纪及第四纪沉积物以及现代河流冲积-洪积物,经风力就近搬运堆积而成。砾石主要由附近山地的岩屑碎石,经流水和重力作用就近坡积、洪积和冲积而成。基岩的出露是由于长时期的准平原化作用而形成。
(5)雨量稀少、蒸发旺盛:在地面组成物质易于渗漏的条件下,几乎完全没有当地地表径流所形成的河流,但有若干附近高山冰雪融水所补给的河流注入,成为当地主要的水源。地下水源也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贫乏,但表现出很大的地域差异性,一般是东部地区和山麓地带以及河流沿岸水量较多,矿化度较低,为改造利用沙漠和戈壁的重要水源之一;其他大部分地方则水量、水质都较差,甚至埋藏深达数十米或百米以上。砂砾所含水分也是重要水资源。沙丘上一般干沙层(含水率在最大吸湿量之下)厚不过20~30厘米,其下即为较稳定的湿沙层,含水率达2%~3%,可供植物生长之用;丘间低地沙层含水量更为丰富(民勤沙井子地区达9%~23%),可作为改造利用沙漠的基地。
(6)植物生长较为困难,一般植被稀疏矮小,种属不多:温都尔庙-百灵庙-鄂托克-定边一线以东地区为干草原,广大的贺兰山以西地区为荒漠,两者之间为荒漠草原。但与过去想象不同,沙漠和戈壁并不荒凉可怕,沙漠中约有一半面积是固定半固定沙丘,生长着400种以上沙生植物,若加以合理利用,并加强管理,仍是良好牧场,其中一部分还可进行开垦。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也生长着一些红柳,边缘地带还有许多胡杨林和红柳包,可供改造利用。广大戈壁植被虽多在1%以下,并有大片寸草不生之处,但在祁连山地、马鬃山地以及内蒙古二连附近等地区,梭梭、红柳、锦鸡儿等大型灌木和许多其他草灌生长良好,覆被度可达20%~30%,基本上已达到绿化的要求。
(7)一般土壤剖面发育不佳,土层薄,质地粗,水分和养分缺乏,而盐分(特别是碳酸钙和石膏)含量丰富:在荒漠地带,戈壁因具有砾面,其下并有坚实不透水的结皮层,不利于植物种子的发芽和成长;但砾面和结皮层也起着保护底层的水分和细粘物质的作用。地带性土壤的温都尔庙-百灵庙-鄂托克-定边一带以东地区以栗钙土为主,贺兰山以西地区为灰棕荒漠土和棕色荒漠土,两者之间则为棕钙土和灰钙土。
三、主要沙漠和戈壁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按照水分和热量条件,结合植被和土壤情况,并相应考虑大地构造、地貌轮廓以及沙漠和戈壁面积对比等因素,可以划分为七个地区(见中国沙漠与戈壁分布图)。兹将各地区的沙漠和戈壁的基本情况,简单阐述如下:
1.塔里木盆地沙漠和戈壁
塔里木盆地(包括河西走廊的疏勒河流域)的沙漠和戈壁具有近似同心圆的分布状态,盆地边缘为山麓洪积砾石戈壁带,内侧为绿洲所分布的冲积平原带,其余盆地绝大部分地区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邻近的一些沙漠。沙漠、戈壁面积共约43.6万平方公里(疏勒河流域不包括在内),其中沙漠面积33.1万平方公里,而流动沙丘又占其中绝大部分,是我国最大的、改造利用也最艰巨的沙漠。
这里在全国自然区划上属于暖温带棕色荒漠土-荒漠地带,日温≥10期间积温为3200~4500,干燥度15以上。年降水量70毫米以下,以若羌、且末一带为最低(不到10毫米),由此向东、向西递增。自四周高山倾注盆地中的河流,除沙漠边缘的塔里木河、叶尔羌河、疏勒河等终年有水以外,其余在注入沙漠中100~200公里后即行消失。地下水也作近似同心圆分布:在山麓洪积砾石带前缘深20~30米,矿化度1~2克/升;冲积平原北缘深5~10米,矿化度3~5克/升;墨玉、皮山一带沙漠古河床深仅2.5米,矿化度增至10克/升,已不适于灌溉之用。风向在尼雅何以东,以东北风为主,且末最大风速达40米/秒,流沙向西南以东;克里雅河之西,以西北风占优势,沙丘向东南推进。尼雅何和克里雅河之间,则为过渡地区。
西起喀什、东至若羌的昆仑山北麓冲积平原,是风沙较剧烈地区,急需加以治理。在这里,人口和农田密集,人为破坏植被严重,而东北风、西北风以及多种多样由于山地反射而产生的次要风向,在绿洲内外形成许多移动速度很大的沙丘(以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为主),直接威胁农田、房屋和公路。例如,英吉沙附近一段不到2公里的公路,每年需要以2000~3000个劳动日花费在陆面清沙和改道工程上。其他盆地四周冲积平原地区,或由于位处背风侧(例如塔里木河沿岸),或由于沙源不多(例如若羌至安西之间),风沙灾害均较轻,只有一些较零星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以及已固定的草灌丛沙滩分布。
盆地中心是广大的流动沙丘分布地区,目前由于荒无人烟,风沙灾害尚不大,治理可以从缓。但在古代,流沙曾掩埋许多繁荣的城市和道路。将来这里石油等工矿企业兴起之后,也需局部进行治沙。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覆盖在第四纪沙质平原上,沙源即由附近地区供给,中心为高50~150米的综合型新月形沙丘,其间杂有较低矮的垅岗沙丘,边缘部分则以高10~30米的新月形沙丘链为主。各种沙丘绝大部分是裸露的流动沙,但在丘间低地可偶见稀疏的红柳丛,边缘的古河道畔尚可看见成片的红柳和胡杨,例如和田河西侧的植物带宽达1~1.5公里。大沙漠的东、西部情况则不同:克里雅河以东,水分条件较差,植物稀疏,全部以综合新月形沙丘为主,一般高70~80米以上,最高达250米;克里雅河以西,河流较多,地下水位较高,生长着茂密的红柳和胡杨,沙丘类型在马扎尔塔格山以北多为最高50~100米的裸露金字塔形沙丘和综合新月形沙丘,山之南侧以高20~25米的裸露综合新月形沙丘和垅状沙丘为主。
山麓洪积砾石戈壁各地宽度不同(最宽达200公里),砾石层厚度也不等。这是水土俱缺、人烟稀少的地区,由于为害性不大,治理可稍缓。戈壁上也有一些零星小沙堆,自然条件较好,植被也较茂密。
2.准噶尔盆地沙漠和戈壁
准噶尔盆地沙漠和戈壁位于一个不等腰三角形盆地之内,并和塔里木盆地一样,盆地中心是广大的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四周为绿洲及山麓洪积砾石戈壁。沙漠、戈壁面积共约13.2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但它的分布与塔里木盆地不同,其纬度较高,四周山地封闭较不严密。一般自然条件较好,主要属于温带灰棕荒漠土-荒漠地带,日温≥10期间积温2500~3500,干燥度4~9,年降水量70~150毫米(自西向东减少),冬季有积雪,因而植物区系比较丰富,覆被度也较大。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流动沙丘仅占3%,风沙为害不大。
流动沙丘主要集中于东部的阿克库姆沙漠,年雨量(特别是冬雪)较少,地面起伏,断续分布着东北走向的新月形沙丘链和综合新月形沙丘,仅生长稀疏的沙拐枣、三芒草、花棒等。在西北风的吹扬下,流沙向东南移动。准噶尔盆地内风沙灾害较剧烈地区有二:一为布尔津城附近,山麓洪积扇和河湖阶地上的半固定沙丘,由于不合理破坏植被,形成了局部流沙,威胁着绿洲;另一处为精河附近,由于同样原因造成的局部流动沙丘,妨碍着铁路的修建。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堆积在第四纪冲积平原上,在西北风和西风的影响下,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大沙垅带,高30~50米。向南北两侧,沙丘高度逐渐降低,南部边缘为片状沙地和多种类型沙丘,北部边缘则为广大的丘间低地。整个沙漠以半固定沙丘占优势,边缘部分多已趋固定。常见植物有白梭梭、梭梭、多种蒿属及多种短命植物,覆被度在半固定沙丘为25%左右,固定沙丘达40%~50%,形成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当地农牧民的优良冬季牧场。
山麓洪积扇为广大砾石戈壁分布地带、人烟稀少,植被稀疏,改造利用条件较差。东部的诺明戈壁,具体情况还了解不多。戈壁前缘则为人烟和耕地较密的绿洲地带。
3.新甘蒙毗邻地区戈壁
本地区包括新疆东部博格达山与库鲁克山之间的广大地区、甘肃河西走廊马鬃山地区,以及内蒙古额济纳河以西地区,主要特点是戈壁广布而沙漠较小,具体情况尚不甚明了。
这里是全国最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干燥度都超过10。在自然区划上,大部分地区(新疆和甘肃境内)属于暖温带棕色荒漠地带,日温≥10期间积温从东部山地的2000上下以至吐鲁番的5417。风向,在东部多为西北风,西部以东北风为主。
戈壁在本地区不但分布集中,而且类型复杂,改造利用方向和措施也不同。按照成因和地面组成物质,我国戈壁可分为5个类型,而本地区皆有代表:剥蚀(侵蚀)石质戈壁,作带状分布于马鬃山及库鲁克山山前地带,准平原化显著,大部分地方基岩裸露,水土极端缺乏,植物覆被度不到1%,以红砂、泡泡刺、勃氏麻黄等为主,改造利用条件比较艰巨,可以缓办一些;剥蚀(侵蚀)-坡积-洪积粗砾沙漠,分布于内蒙古额济纳河以西等地区,地面覆盖薄层粗砾,水土缺乏,植物覆被度一般在1%上下,以红砂、泡泡刺、包大宁等为主,改造利用也可从缓;坡积-洪积碎石和砾沙戈壁,分布于马鬃山地及库鲁克山地,戈壁与石质低山及山间盆地相错综,戈壁有较厚砾石曾覆盖,土壤以瘠薄的石膏棕色荒漠土为主,植物多为耐旱瘠的红砂、泡泡刺、合头草、勃氏麻黄、梭梭等,一般覆被度1%~5%,在局部有条件地方可进行开沟穴种灌木和牧草等;洪积-冲积砾石戈壁,在山麓广泛分布,砾石层厚10米以上,水土和植被条件略较上述类型为好,局部有条件地方可采取种草、造林等改造措施;冲积-洪积沙砾戈壁,分布于河流沿岸及洼地之中,水土和植被条件最好,额济纳河沿岸还有梭梭、胡杨、红柳和沙枣林。此后,一方面当保护现有植被,进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可采取农、林、牧、副综合措施,短期内化戈壁为绿洲。
4.柴达木盆地戈壁和沙漠
柴达木盆地的戈壁和沙漠与塔里木一样,位于一个大致呈椭圆形的盆地内,但与后者不同,其沙漠面积较为零星,并与广大的戈壁交错分布于山麓洪积地带,盆地中心则为盐湖沼泽。沙漠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戈壁约4.5万平方公里,两者合占盆地土地总面积的30%。
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戈壁之中,只有这里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达2600~3000米。因而夏凉冬冷,无霜期仅100~150天,日温≥10期间积温仅400~1400,年降水量除东部稍大以外,其余多在30毫米以下,并且愈向西,愈趋干旱。干燥度在东部为2~9,西部为9~20。一般干沙层达40厘米。四周高山有40多条河流下注,为盆地带来丰富的水源,年总量约达50亿立方米。风向以西风为主,最大风速可达40米/秒,流沙不断向东迁移,西部流动沙丘每年移动速度可达20米。
沙漠多堆积在洪积和冲积平原上,以新月形沙丘链为主,高10~30米,其中流沙约占70%。近年由于不合理樵采和开垦,破坏灌丛,引起流沙面积的不断扩大。例如东农场二战西北角在原来的固定沙地上形成了高30米的流动沙垅,站部曾准备搬家。流沙在西部的祁曼塔克山北麓和东部的夏日哈至铁圭一带分布较为集中,其他地区作小片零星分布。固定半固定沙丘风沙为害不大。植物以旱生的灌木、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常见植物为红柳、梭梭、木本猪毛菜、优诺藜、麻黄、盐瓜瓜、沙拐枣等。
戈壁广布于山麓洪积扇的中上部,在盆地南部宽10~30公里,北部宽数公里至20公里。地面组成物质自山麓向盆地中心逐渐变细,改造利用条件跟着变好。一般戈壁地区水土俱缺,除有洪水漫流的侵蚀沟上有梭梭和麻黄生长以外,几不见植物。
5.阿拉善沙漠和戈壁
本地区包括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地区以及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属于温带灰棕荒漠土-荒漠地带,年降水量30~12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日温≥10期间积温2000~3200,干燥度4~20,全年盛行西北风。有额济纳河、石羊河等较大河流自祁连山地注入,但绝大部分地方无地面径流,沙漠和戈壁广布。
戈壁主要分布于阿拉善地区的北部和西部以及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北麓一带,可分为四个类型:剥蚀(侵蚀)-坡积-洪积粗砾戈壁,分布于阿拉善北部;坡积-洪积碎石和砾沙戈壁,主要分布阿拉善北部和中部;洪积-冲积砾石戈壁,分布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以及冲积-洪积沙砾戈壁,分布于各较大河流中下游两岸。
沙漠面积尤为广大,按照地理位置和改造利用的难易,可以分为下列四个:
(1)河西走廊东部零星沙漠:分布于民勤、高台、金塔等地区的北山南麓的冲积-洪积平原上,由主风吹扬和堆积当地冲积-洪积物而成。以流动小沙堆、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为主,高数米至二三十米,移动速度每年10米上下,危害绿洲的村庄、农田和道路,迫切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同时,丘间低地面积广大,地下水和土壤条件较好,加以人烟较稠密,特别是群众拥有丰富的治沙经验,都是治沙工作的良好条件。流沙边缘也有一部分固定半固定沙丘,当地称为“柴湾”,生长着沙蒿、红柳、白刺、花棒、沙拐枣等植物,为丰富的植物资源,并为绿洲的屏障,当继续进行封育,并提高合理利用效益。
(2)腾格里沙漠:位于阿拉善东南部,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主要特点是沙丘与湖盆交错分布,后者已查明的有126个,共占土地总面积20%左右,自然条件较好,现为重要牧场,可作为治沙基地。沙漠南缘以格状新月形沙丘链为主,一般高10~30米,每年向东南移动约7米,直接威胁包兰铁路和黄河,需要重点治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都位于荒漠草原和荒漠的过渡地带,比深处荒漠地带的巴丹吉林等沙漠有利得多,有希望迅速改造成林牧业基地。
(3)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阿拉善东北部,面积1.4万余平方公里,一般是高6~8米的新月形沙丘链,大部分流沙覆盖在古代冲积物和湖积物上,不断向东南移动,威胁农田和公路,老磴口一带并直接泻入黄河,需加以重点治理。沙漠内部湖盆数量较少,残存有成带的白刺堆,西部边缘还有成片的梭梭林,但由于不合理的放牧和樵采,林地都成了半流动的沙地,已威胁到吉兰泰盐地的安全。
(4)巴丹吉林沙漠:分布于阿拉善西南部,西、北部分别以古鲁纳湖和拐子湖为界,东、南分别限于雅布赖大山和北大山,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流动沙漠,也为全国最高流动沙山所在,改造利用条件艰巨。
沙漠中心主要为复合型沙山,由许多沙丘复合而成,迎风坡和背风坡上还有重叠的沙丘,一般高200~300米,最高达400米,多作北30°~40°东方向排列,移动速度很小。沙山的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但一般干沙层厚不过30厘米,沙生植物尚可生长,估计有植被地段约占1/3,覆被度5%~10%。西半部以沙拐枣和籽蒿为主,东半部以籽蒿和沙竹占优势。沙山之间又有许多洼地,面积一般不超过0.5平方公里,洼地中心往往有盐湖,共达100多个,其中有名称的91个,最大的伊和吉格德,面积约1.5平方公里,水深6.2米。湖水虽不能供饮用或灌溉,湖底和湖畔并有结晶盐块或碱块,但湖滨多泉水,质量俱佳。一般洼地地下水埋藏深度不过2.5米,海韭菜、海乳草、芨芨草、芦苇等牧草组成的草甸生长茂密,现为重要牧场。
沙漠边缘以新月形沙丘链为主,排列方向皆为北20°~50°东,一般高3~20米,西及西北边缘可达80~100米。丘间低地面积较小,地下水埋藏较深,湖泊和泉水很少,植物很稀疏,并有大片地方根本没有植物生长。再加居民稀少,劳动力缺乏,改造利用较困难。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的厚拉力斯沙漠,位于雅布赖盐地附近,面积不大,为高3~5米的新月形沙丘链,通过一个狭长沙带(梭梭嘴)与巴丹吉林沙漠相连。由于流沙已威胁到盐池和公路,需要即加治理。巴丹吉林沙漠东北的亚玛雷克沙漠,也多为高5~6米的新月形沙丘链。
6.蒙宁甘荒漠草原地带沙漠和戈壁
在内蒙古中部(温都尔庙-百灵庙-鄂托克-定边一线与贺兰山地之间)以及毗邻的宁夏、甘肃境内的棕钙土-荒漠草原地带。年降水量约200~4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日温≥10期间积温约2000~3000(自南向北减少),干燥度1.5~2.0,风向仍以西北风为主,但在阴山以南地区,夏季以东南风占优势。本地区沙漠和戈壁面积仍属广大,但与贺兰山以西的荒漠地带相比,分布已较零星。
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乌兰察布),海拔900~1500米(自南向北倾斜),为广大的戈壁分布地区,古岩床业已削平,仅有薄层砾石和粗沙覆盖其上。植被稀疏(但与荒漠相比,已较为茂密),常见植物有锦鸡儿、猪毛菜、蒿属等。目前多为蒙古族牧民的牧场。此后应以天然封育和划区轮牧等保护现有植被措施为主,在工矿城市近郊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局部洼地,则可重点建立饲料基地和蔬菜粮食基地。
库布齐沙漠覆盖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边缘的黄河阶地上,东西长约270公里(东部一小段已进入干草原地带),南北宽15~70公里不等(西宽东狭),新月形沙丘链作西北60°和东北60°方向排列,一般高10~30米,大部分流动,植被稀疏,散生着沙蓬、沙米、沙竹、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流动沙丘边缘也有一部分为沙蒿、小叶杨、锦鸡儿、白刺等植物所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风沙灾害以南部边缘较为剧烈,亦为治理重点所在。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又由于过去一二百年内滥垦、滥牧结果,破坏了植被,原来的固定沙地又部分被风力吹扬而成零星的小沙堆,迅速移动,为害巨大,应进行治理。
宁夏河东沙漠零星分布于宁夏中部及北部。流沙在陶乐一带主要覆盖在黄河阶地上,灵武、盐地一带多覆盖在鄂尔多斯高原边缘丘陵上,稀疏的植被以白沙蒿、沙米、沙竹、木蓼等为主。一部分固定及半固定沙丘主要植被有黑沙蒿、猫儿刺、锦鸡儿、红砂等。
7.内蒙古东部沙地
内蒙古在温都尔庙-百灵庙-鄂托克-定边一线以东的栗钙土-干草原地带,也有一些沙地,但分布比较零星,自然条件也较为优良,年降水量达250~5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减少),日温≥10期间积温2000~3000,干燥度仅1.0~1.5,夏季东南风势力也较为强大。主要沙地有:
(1)毛乌素沙地: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边缘(极西部一小段已进入荒漠草原地带)。流沙覆盖在榆溪河和芦河冲积平原上,面积10230平方公里,主要是高4~6米的新月形沙丘链,作东北-西南排列。每年约向东南移动3~5米。丘间低地地下水深不过2~4米,有的仅0.5~1.0米,或甚至泉水出露,矿化度也很低,为改造利用提供良好条件。固定及半固定沙地多在流沙边缘,面积约22.170平方公里,沙丘内含水率达3%~4%,地下水也高,改造利用较易。
(2)小腾格里沙地:分布于锡林郭勒盟的阴山北麓,海拔1100~13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50~150公里不等,90%以上为高10~15米的垅状固定沙丘,8%为高10~30米的半固定沙丘,仅2%为高20~30米的流动新月形沙丘链。沙源主要为当地洪积-冲积物,经西风及西北风吹蚀堆积而成。沙地又可分为东西两半:西半部属于淡栗钙土-干草原亚地带,自然条件稍差,流沙较多,植被以锦鸡儿-油蒿群丛为主,覆被度20%~60%;东半部为暗栗钙土-干草原亚地带,以冷蒿、羽茅等为主,并有柳、榆等乔灌木,覆被度达60%~80%,为当地蒙族人民的优良牧场。
(3)呼伦贝尔沙地:零星分布于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海拔600~800米,以高10~20米的新月形沙丘链为主,绝大部分已固定。植被以蒿属和柳条为主,为当地牧民重要冬季牧场,改造利用条件和小腾格里沙地相似。
(4)科尔沁沙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东麓的西辽河两岸,为过去著名的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海拔仅150~250米,以高10~20米的新月形沙丘链为主,绝大部分已固定,一般覆被度达50%~60%,常见植物为蒿属、黄花苜蓿、碱草等牧草,封育地段还可见榆、胡枝子等乔灌木,改造利用条件较全国其他沙漠为优良。但也有一小部分沙丘由于不合理开垦和放牧结果,沦为“白沙坨子”(流动沙丘),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严重风沙灾害地区之一,需要加以治理。
四、对沙漠和戈壁改造利用的初步意见
综上所述,改造利用我国广大的沙漠和戈壁,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上是迫切需要的,而沙漠和戈壁并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荒凉可怕,它们也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在党和政府的全面领导以及群众的热烈支持下,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吸取苏联先进科学经验,改造利用沙漠和戈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另一方面,改造利用100多万平方公里左右的沙漠和戈壁是一项非常巨大而复杂的任务,必须从国民经济需要出发,按照具体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工作。为此,在乌鲁木齐召开的西北及内蒙六省(区)第二次治沙会议上,将全国沙漠和戈壁分为下列三个类型,各类型的治沙方向和治沙措施各不相同。
1.流沙为害严重类型
本类型包括毛乌素沙地、宁夏河东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流沙、青海柴达木盆地流沙,以及新疆塔里木盆地喀什至若羌间冲积平原等流沙剧烈为害地区。治沙任务为采取一切有效方法,遏止流沙继续为害,进而全面进行合理土地利用。主要具体措施为:
(1)结合经济发展规划,进行全面治沙安排:治沙是一项综合性任务。例如要固定流沙和防止流沙再起,就必须大力保护现有植被,否则流沙是永远治不完的。要保护现有植被,必须解决当地居民的燃料、饲料、木料问题,否则,治沙工作是很难贯彻的。因此,必须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治沙工作人员密切配合,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安排。
(2)植物固沙:用栽植或播种植物等生物措施来控制和固定流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经济的措施,因为它不但化沙漠为绿洲,同时能生产木料、燃料和饲料。植物固沙达到最大效果的途径,除提高栽培技术和苗木种子品质等方法以外,主要在于选择有利种植地点(例如丘间低地),选择适宜树种、草种和栽培方法(例如干草原地带沙地上可以扦插或栽植黄柳、沙柳、木蓼、小叶杨等,或插种白沙蒿、差把杆蒿、花棒等,而荒漠地带的流沙上可栽植或直接播种白沙蒿、沙拐枣、差把杆蒿、白梭梭等),以及选择适宜的林种及其结构(例如绿洲内当营造由乔、灌、草混合组成的防护林带)。
(3)工程措施:在自然条件暂时不适于植物固沙而对控制流沙又迫切需要时,可进行工程措施,主要方式有插沙障、卵石和粘土镇压等。进行选择时,应考虑固沙效应,同时也要就地取材,以降低成本。
(4)引水拉沙和淤灌:水是治沙工作的保证条件,必须用一切办法发掘水源(河水、洪水、泉水、地下水),有条件处并可引水拉平沙丘(例如榆林),或进行淤灌。
(5)改良盐碱土:沙区丘间低地和湖盆内,盐碱土广布,可进行排水、深耕、种草、盖沙施厩肥等措施,逐步改良为粮食和饲料基地,并作为治理流沙的据点。
(6)采用新技术:通过试验,已知赤霉素、维生素、同位素等对某些植物有促进生长作用,应继续试验和提高。太阳能和风力是取之不尽的能源,也应逐步加以利用。此外,物理治沙(例如应用风沙流结构和运动的特点,不使流沙发生堆积现象)和化学治沙(例如应用化学药剂固定流沙),也宜进行试点研究。
2.植被条件较好类型
本类型包括内蒙古小腾格里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乌兰察布沙漠、额济纳河两岸戈壁、腾格里沙漠大部分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固定半固定沙丘,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带和红柳包以及准噶尔盆地沙漠绝大部分地区等,植被条件较好而风沙为害较轻的地区。在治沙方向上,以对现有植被加强管理和提高利用并进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为主。主要治沙措施,除进行经济全面规化(特别是新开垦地区)以外,按照地区具体性质,进行下列不同措施:
(1)在沙漠和戈壁残存的胡杨、梭梭、沙枣、红柳等林带,应设置必要机构,负责抚育更新。如选择典型地区进行抚育更新和栽植播种的半固定研究。
(2)半固定沙地及部分植被较好戈壁,以封沙封滩育草为主,必要时,加以人工播种和飞机播种乔灌木和牧草,促使植被迅速恢复而演变为固定沙地。
(3)固定沙地和湖盆是优良天然牧场,应着重进行合理轮牧、合理樵采,保护现有植被,进而采取改良草场、打井挖泉、栽培药用植物、建立粮食和饲料基地等改造措施,使它们成为以牧为主,牧、林、农综合利用的永久宝库。
3.大沙漠中心及大戈壁类型
本类型包括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等大流沙中心以及绝大部分荒漠地带戈壁,自然条件特别严酷,改造利用特别艰巨,并由于远离绿洲,人烟稀少,风沙灾害不大,治理可以放缓一步。在这里,目前主要工作是进行调查考察,做好区划和规划,并摸索改造利用的方法。同时,鉴于植物天然更新特别困难,应严格保护一草一木。
在大沙漠中心,目前也可按实际需要(例如工矿企业附近),并以条件较好的局部地段(例如湖盆和古河床)为基地,采取一些植物固沙和工程固沙措施。在水土条件较好(例如冲积-洪积沙砾戈壁)而且需要较迫切(例如工矿城市近郊)的戈壁地区,也可进行开沟穴种和引水灌溉等,栽培乔灌木和农作物。这在甘肃酒泉嘉峪关和新疆吐鲁番葡萄沟都已有了显著的成绩。
(刊于《地理知识》,1960年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