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拉菲现象只是畸形经济的一个表现

标签:
产业经济有限公司葡萄园效应好事文化 |
分类: 葡萄酒市场 |
http://s1/small/6971868fge19a44f51a80&690
http://s7/small/6971868fg7cf5d3c68176&690
此文刊登于《葡萄酒》杂志2011年1月刊。对拉菲的追捧在2011年6月达到顶峰,情似疯狂,旋则一路跌跌不休。今天回头看看,也不胜感慨。
杨敏
首位留法葡萄酒贸易硕士,品酒师,山东蓬莱葡萄酒学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
中心研究员。
问:如何看待拉菲在中国的品牌效应?
答:拉菲在中国产生的名牌效应其实是好事,因为它将葡萄酒作为奢侈品的形象渗透到普通 老百姓心中,这对于整个葡萄酒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拿橄榄油来作对比, 两者都是舶来品,但是由于国内没有一些价格非常昂贵的橄榄油品牌作引导,导致很多品质优秀 价格较高的橄榄油无法打入中国市场,因为大多数人对橄榄油的印象只局限于“超市里几十元一 瓶的调味品”,而葡萄酒不同,拉菲使广大消费者接受了“葡萄酒是高端奢侈品”的概念,这促使 人们愿意花钱去消费和欣赏,给葡萄酒提供了一个“从高端开始”的贸易平台。
现在,拉菲在中国确实引起很多话题,但有话题并不一定是坏事。对于许多内行人而言,拉
菲现在的价格绝对高于它价值本身,但我们必须去思考,中国人要的价值是什么?
毕竟,主导市场的还是消费者,这些人能接受如此高昂的价格,喝的已不是酒本身的品质,
而是身份与地位,花多少钱喝一瓶拉菲,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有人说,拉菲在中国的现象,反
映的是一种中国人畸形的消费观,但这一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拉菲,它反应在经济的各个方面,葡
萄酒只是畸形经济的一个表现而已。如何改善这一现象?这就需要老百姓们提高葡萄酒知识。为
什么欧洲人都不喝了拉菲了?因为他们知道用同样钱可以买到更好的东西!
问:很多葡萄酒爱好者都在关注所谓“蓬莱拉菲”的动向,您身在蓬莱,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参 考消息吗?
答:首先,所谓“蓬莱拉菲”项目,是全称为罗斯柴尔德男爵拉菲集团(Les DomainesBarons de Rothschild(Lafite))在蓬莱的投资项目,并非拉菲酒庄(Chateau LafiteRothschild)。拉 菲集团在2009年3月份和中信华东(集团)有限公司举行了罗斯柴尔德男爵中信酒业(山东)有 限公司的签约仪式,两者正式宣布在山东蓬莱大辛店镇丘山山谷的葡萄园投资项目。
山东蓬莱聚集了许多国内知名的葡萄酒厂,如中粮君顶,也有许多小酒庄遍地开花,这都得 益于当地政府的鼓励政策。10年前,当时蓬莱的市委书记也是一个非常爱葡萄酒的人,而蓬莱 的纬度又和波尔多差不多,于是就提倡在蓬莱发展葡萄酒产业经济。但是,建酒厂酿葡萄酒并非 那么简单的事,即便蓬莱有了“人和”,但天时和地利呢?从拉菲集团的举动看来,他们还是想认 认真真在中国酿酒的。首先,他们选的位置并没有把“景观美”、“易见”等因素考虑在内,而是选 择较为偏僻的山区;其次,虽然蓬莱的纬度与波尔多差不多,但是不代表可以照搬波尔多的葡萄品种和酿酒技术过来。这五六年来拉菲集团都在研究蓬莱那块地,还未公布要种植什么葡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