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锦钟: 篁岭的保护者与守护者

(2016-03-07 11:53:53)
曹锦钟: 篁岭的保护者与守护者
泠 风

曹锦钟,一个听着极为普通的名字。
但是在篁岭,人们仅凭名字就能知道他是哪一房哪一代的后生,他也可谓是篁岭古村的现代名人。
篁岭古村,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江西域内的石耳山脉一侧,隶属于江湾镇。
七年前,那里还是一个沉寂的僻壤山村;七年后,那里却是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
篁岭的变迁,和一群有眼光有智慧的文化人联系在一起,其中的一位就是曹锦钟。
要了解曹锦钟,必须先了解篁岭,因为篁岭的特点之一,就是全村人都姓曹。

http://s8/mw690/001VIGfOgy6ZViXLd5527&690篁岭的保护者与守护者" TITLE="曹锦钟: 篁岭的保护者与守护者" />

一对夫妇繁洐的一个村子

篁岭的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而且据说,篁岭人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山东先祖,上蔡世家”,这是每一个篁岭人自小就知道的一句话,他们说自己其实是来自孔孟之乡的姬姓后代。
根据乾隆年间抄本《曹氏统宗谱》所载,曹氏的受姓鼻祖为曹叔振铎,他是文王第六子。今天的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一带是曹叔振铎的受封之地,他曾在那里建立了曹国,成为周朝的一个诸候国。后来,曹国为周朝的另一个诸候国宋国所灭,曹叔振铎的后人即以故国为姓氏,山东曹姓就这样繁衍起来。至唐晚期,曹氏后人有在朝廷为官,在河南与黄巢义军的激战中丧生,其几代之后孙辈迁至古徽州婺源,这即是“山东先祖,上蔡世家”的由来。
迁居婺源的这些曹姓人后来分居在汪口、绩溪、大鳙、晓鳙一带。随着一代代人口的增多,他们的地盘也不断扩大,直到南宋初年一个叫曹文侃的青年相中了石耳山脉旁边一处无名的小山,便带着妻子从晓鳙迁到了这里。曹文侃相中的这片山地当年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绿竹,因此,他给这片山林取名篁岭,其意是长满竹林的小山。
曹文侃夫妇在篁岭生儿育女,他们的后代也在这块土地上生儿育女,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篁岭由一对夫妇繁洐成一个近二百户人家的村子,可以说,篁岭人都是曹文侃夫妇的后代,故而他们家家户户都姓曹。
繁而不乱,篁岭人对于自己所属于哪一房哪一辈都记得十分清楚,曹锦钟就是四房的第43代传人。

一条公路引发的一场搬迁

对于篁岭,曹锦钟怀有很深的感情。他出生在一个三代单传的农民家庭,自小就在篁岭的古屋里长大,对于村里那些经年久远的典型徽式建筑和经纬古道可谓十分熟悉。小青瓦、马头墙、粗抱柱、雕镂窗装载着他的童年记忆,村头的书院和祠堂又为他的成长输入了知识养分。篁岭离山下最近的小公路也有三四公里路,相对的闭塞反而使得这里的民风淳朴,民俗悠久,乡村文化的味道也更加浓郁。
看惯了篁岭的云蔼雾绕与青山梯田,闻惯了篁岭的清新空气与山花芳香,走到哪里曹锦钟都觉得不如他的家乡美。在城里读完了师范专科之后,曹锦钟没有像他的众多发小那样离开这座小小山村,他踏着那条走了不知多少次的蜿蜒小路又回到了篁岭,成了村子里的一名小学教员。的确,在曹锦钟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的是篁岭春季黄遍山野的油菜花,夏季烟雨朦胧的石阶路,秋季铺满长杆的晒秋景,还有冬季覆盖了一层白雪的起伏山峦。
可是,景色靓丽的篁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篁岭村里的可耕地大部分都在山脚下,村民们每天都得从山上走到山下,再将一担担稻谷从山下挑到山上;每逢冬季,冻霜薄雪封住了通往外界的惟一小路,村里人一旦遭遇到非得下山救治的伤病,就只能凭着几个壮汉抬着担架一步一步走到岭下;篁岭缺水,冬天吃水更成为大问题,三四里外山涧中的一潭幽泉就是他们冬季唯一的水源,村民们只能靠两只水桶沿着泥泞小路来回挑水,艰辛可想而知。
历史进入21世纪,一条公路拉近了篁岭和外界的距离,眼界的开阔,使得许多新一辈的篁岭人不想再继承祖祖辈辈沿袭下的这份辛苦。
于是,一场搬迁的潜流从暗到明冲击着这个千年古村。
冬季缺水,使得村子里一部分人搬迁了;求医不便,使得村子里一部分人搬迁了;为了孩子上中学,使得村子里又一部分人搬迁了;出外谋职,使得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曾经鸡犬声沸的篁岭村渐渐变得落寞起来,全村180余户人家,有一半以上已经自发迁离,留在村子里的大都是老弱童稚。墙面剥落,窗棂残破,一幢幢没有人住的老房子岌岌可危;檐灯不亮,店面封尘,到处凸显出衰败和清凄。
篁岭古村,面临着有史以来的凋零危机。

一份牵挂抓住了一个机会

年复一年,曹锦钟被调到山外的中心小学,继而又调到远离篁岭的大鄣山希望小学担任了副校长,但在他的心里,依然装着对家乡不舍的牵挂,情深深,意浓浓。
每每回到篁岭,曹锦钟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打小蹦蹦跳跳走惯了的乡路在脚下突然变得发涩。那些木雕松散的旧宅,那些月夜中没有灯光的老屋,那条人影寥落的青石小径,那间檐上生草的祠堂,都成为他的惦念和心中的隐痛。
曹锦钟没有抱怨自己的乡亲,世界在变化,人的眼界也在提高,但他也不忍心看着打小熟悉的村子变得一天比一天静寂,田荒了,房塌了,如果任凭自然迁移的现象继续发展,那这个岭中古村一定会渐渐走向消逝——只是时间的早晚。那时,曹锦钟已经见识过县里不少民俗旅游景点,他当然知道篁岭的文化底蕴,更想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保护,但是却形只影单,力不从心。一次次,一年年,每每从家乡回到学校,曹锦钟都会夜深人静时于灯下写写画画,为篁岭的未来苦苦思索。
机会,终于在曹锦钟的思索与期盼中冉冉而来。2009年,一个叫吴向阳的摄影家来到篁岭,他被这个古老山村和奇特的晒秋景象迷住了。吴向阳不仅是个摄影家,他更是个有眼界有胆识的旅游景区开发者,在邂逅篁岭之前,他曾发现了大鄣山的旅游潜力,从而将那里打造成婺源县有名的风景胜地。这次,吴向阳又在石耳山脉发现了一块被人遗忘的璞玉,他相信,一个经过重新规划的篁岭,必将成为江西民俗文化旅游的炙手瑰宝。
听了吴向阳的的畅想,曹锦钟的心一下豁亮了,这是可以挽救篁岭古村的一个机会,而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则取决于篁岭人。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篁岭后生,曹锦钟决定说服他的族人牢牢抓住这个机会,以保住篁岭古村的根。
多年牵挂与陡然而来的机会系在一起,古村旧貌必将换新颜!


http://s15/mw690/001VIGfOgy6ZViZrbSCde&690篁岭的保护者与守护者" TITLE="曹锦钟: 篁岭的保护者与守护者" />


一个规划换来的一串故事

但要重新规划篁岭并不容易。吴向阳希望通过调查,了解篁岭人对未来生活的需求,然后彼时的篁岭,只是江湾镇某个行政村中的一个小组,村委会根本没有多余时间顾及组里的事情。于是,几个一直对保护篁岭情真意浓的篁岭人成为了联络人,曹锦钟是他们中积极性最高的一个。
为了有规划地保护篁岭的乡土面貌,吴向阳的团队提出了一个建议:实行产权置换,由开发公司买断篁岭老村的所有建筑,根据房屋品质与地段的不同分级议价,再在山下邻近公路的地方建造一座篁岭新村。当然,新村的房舍村民需要出资购买,但价格远比商品房优惠得多。
全村搬迁,卖掉祖祖辈辈留下的老屋,不是一件小事情,而篁岭的事情,则一定要篁岭人来做主。留下的村民奔走相告,迁走的乡亲匆匆赶来,青石小径上的脚步声再次成曲,月夜下的众屋重新喧沸。村民大会激烈讨论的结果,是篁岭人一致同意产权置换,对于水电齐全、医教方便、邻近公路的规划中新村,他们很是期盼。经过隆重的选举,全部由篁岭人担当的村民理事小组成立了,曹锦钟成为乡亲们与开发商之间的主要联络人。大方向定下来后,他牵头代表乡亲们去和开发团队一起研讨整体搬迁的细节:如何补偿,如何搬迁;新村地址,建筑格局;单宅面积,回购价格……当所有这一切有了确定方案,时光已经到了2009年。
然而,期盼归期盼,真的到了论级谈钱那一刻,现实中的问题还是不少。“纯朴却不失唯利”,这是曹锦钟对篁岭村民的一句精僻评价。按照村民大会通过的决议,村子里的老房子依照地势、格局和质量被分成四级,每级按不同面积分别差价,乡亲们就在分级的问题上出现异议。那年冬天,曹锦钟就是在和乡亲们磨嘴皮中度过的,他和理事小组一家一家去拜访那些心里有疙瘩的村民,论为啥你家的房屋会定为N级,聊尽早搬到下山的好处,侃篁岭村未来的发展前景。都是乡里乡亲,曹锦钟不肯讲出那些最挠头的例子,他把所有的努力归纳为一个字——“磨”!“除了自己三番五次去‘磨’,有亲戚关系的,动员亲戚帮着‘磨’;没有亲戚关系的,请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磨’……反正最后是都‘磨’下来了。”曹锦钟欣慰地说。
篁岭村的搬迁从雏形规划到最后完成整整持续了两年。2010年4月,篁岭新村在离老村子三四公里外的山脚下动工,一年零四个月后,一组气势恢宏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篁岭新村落成了。新村里,68幢宽敞大方的独立别墅比肩接踵,二层半青瓦白墙小楼,200多平方米的室内面积,还有前前后后可以栽花种菜的一片园子。这些不到10万一套的别墅让大家尝到了产权置换的甜头,很多人家的老屋拆迁款购置了新居后还有相当的剩余。新村里,还有36套两室一厅居住面积达80平方米的公寓小楼,里面住的是村子里的五保户和一些儿女迁到城里的老人家。除此之外,新村的公屋、小学、卫生站一应俱全,一条宽宽的公路从家门口一直通向七公里外的江湾,就连以前从老村下山的那条小路也变得宽敞平坦。迁到新村,篁岭人只需耕种山下平原的那些土地,山上的耕地,都被新成立的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租赁下来。于是,篁岭的乡亲们每年可以按每亩400斤稻谷的价格收到一笔固定的租田费,这对于曾经人均收入只有数千元的篁岭人也是一笔丰足的补贴。
新村即成,篁岭老村便提上日程开工修复。一个集古村风貌修复与古建筑搬迁移居的徽派文化保护区开始展现。此时,曹锦钟已经成为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教育到旅游,他完成了一个跨界的职业变迁。
又过了两年,篁岭便成了江西省婺源县的一张旅游名片,更以其不可复制的民俗景观与自然景色入围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对于曹锦钟而言,是一种成功,是一份奖励,在保护祖辈留下的篁岭古村的无硝烟战役中,他有幸成为一位冲锋战士。
做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又将自己的职业与事业融于斯的篁岭人,曹锦钟对篁岭的一砖一瓦都那么熟悉,对于这里的一点一滴变化都感到自豪。每每面对远来的客人,曹锦钟会指着脚下那条长1228米的缆车索道娓娓讲起篁岭的变迁,语调中,既透露着他作为一个老篁岭保护者的欣慰,也透露出他作为一个新篁岭开拓者的骄傲。
走在雨后的青石板小径,曹锦钟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村里的祠堂、众屋和一幢幢由精美棂窗和百年木雕装饰的徽派阁楼,讲述着他们是如何与古董贩子竞争保护下这些原汁原味的特色古建筑;他会介绍天街里那些风格迥异的酒店客房,那些曾经的邻里旧居,如今依旧渗透着浓浓的南国田园气息;他还会介绍那些由租赁坡地改造成的精品梯田,由油菜花、孔雀草、牵牛花、一串红和牡丹、紫荆组成的一片片主题公园,会在四时季节带给游客不一样的花海奇观……从天街到悬桥,从五桂堂到晒秋坊,曹锦钟有着讲不完的故事,也有着言不尽的欣喜。

http://s16/mw690/001VIGfOgy6ZViUtg3t2f&690篁岭的保护者与守护者" TITLE="曹锦钟: 篁岭的保护者与守护者" />
簧岭村在历史上出过许多官至京城的名人,至今村前的祠堂中还存有金殿传胪的御匾

http://s9/mw690/001VIGfOgy6ZViVKR1Cd8&690篁岭的保护者与守护者" TITLE="曹锦钟: 篁岭的保护者与守护者" />
冬天的簧岭更显妩媚

但是,最让曹锦钟感到骄傲和欣慰的是,整体搬迁,不仅保护下了篁岭古村,也让迁出半山的篁岭人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因为篁岭景区,很多新一代的村民变身成为职工,仅他所在的公司就有70%的员工是篁岭当地与周边的村民。因为篁岭景区,那些没有放弃耕作的老村民也乐滋滋的,农闲时分,他们会来到景区打工——从大厨、花匠到清洁,那是又一份额外的收入。因为篁岭景区,迁往新村的村民开展多种经营,他们建客栈开饭店,一年四季生意都挺红火……每每聊起这些,曹锦钟的脸上就会露出笑容,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愧于篁岭的父老乡亲。
是啊,老屋是祖辈留下来的,但新路却是后辈走出来的。篁岭的变迁,成就了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故事,中国梦,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成为现实。
篁岭,哺育曹锦钟成长的家园;篁岭,萦绕曹锦钟心头的牵挂!
38岁,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将家乡的保护与事业的拓展紧紧联系,将传统的文化与多元的发展融为一体,世界上还有比这让曹锦钟更为钟情的职业吗?作为篁岭老村的保护者,作为篁岭景区的开拓者,情感与使命注定:曹锦钟,这一辈子都离不开他的家乡——篁岭!
责任编辑 巩大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