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一:儿童念诗忽吹散 池塘春草石阑干|

(2015-06-01 07:18:21)
标签:

育儿

分类: 说吧--养心

 

|六一:儿童念诗忽吹散 <wbr>池塘春草石阑干|

 

没时间是最无力的借口,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

                                                    -------伊心《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父母割了韭菜来摘,说回头做韭菜盒子吃。
我坐在池塘的美人靠前,听丫头背唐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上高中时,听过一次小型讲座。非正式的。

讲课的老师是个老爷子,刚刚大病初愈,本来是法国文学的,他却谈起自己对“池塘生春草”的理解来。

我是认真在听,身边的一个女孩子在笑:“他衣服穿反了。”

我定睛一看,可不是,白t恤里外翻了个,接缝都在外面呢。哈哈,老头儿真可爱。

 

他到底都说过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当时的阅历不足以支撑我对什么“池塘生春草”有更多的了解。

可是许多的获得,就是这么不经意,这一点点回忆渗进了我的意识里面。

就像江南故乡春天雪化了,天井里滴滴答答地承着檐上的水滴。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我给丫头讲这首《登池上楼》的历史背景,将谢灵运被逐出京城来到温州后一切。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个简单的句子,朴实朴素。是11联里的第8联
要理解这个简单句子的好,首先需要大致了解历史背景

 

当时人写诗简直是无字无来历,诗人都要先背一肚子典故。

作诗时候要把它们嵌进去,典故越多,在他们看来就越有烘云托月的效果。

若是这典故还生僻罕有人知,诗人就自觉是人生大温拿了。

 

每一句,都是精雕细琢、刻意求工。这样一种以辞害意的态度当然是写不好诗的。

谢灵运这首诗,除了这第8联,也差不多每一联都典丽精工。

短短110个字,用遍了《周易》、《毛诗》、《楚辞》的典故。

 

而就在这通篇的暗喻、典故和暗涌的意识流之中,却有一联,简单到一千五百多年后的小学生都能轻易读懂。

这十个字是如此清新自然,或者本身就是“池塘生春草”:一种新的文学精神就发轫于此。

而这个失意的世家子,也就很快要寄情于山水,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人物了。

后人不再关心他的政治上的坎坷,而永远铭记他的诗歌成就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朴素的观察

这种见微知著的不寻常的观察力,是和“复苏”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人感官的复苏,代表着身心的复苏,而且人的复苏,是在天地万物的复苏之中的。

 

前面的铺陈、后面的推进,都是以这样一句为中心为纽带,而这一句本身,读起来又有点出人意料的淡淡的美。

这十个平凡的字,写出了颜色、声音、节气和好多好多别的东西。

正是大音希声,需要读者自己有了一点点阅历和鉴赏力,才能体会得到这一种绵绵若存的好处。

 

一代代文人骚客都体会到这一句的好。李白说:“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元好问说:“池塘青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红楼梦》中,宝玉病后见满枝青杏,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

 

谢灵运自己,当然是知道这两句的好的

他说:“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我想这倒不是他刻意自谦,而是出于一种对文学的敬畏之心。

愈接近一个领域的核心,人就会有愈多的敬畏之心。

他是那个时代学养最深厚、文学成就最高的人,普通人或可沾沾自喜于小成就,而他必定是有很深的敬畏之心的。

 

昨天中午,太阳很好,我打开被子,上床睡午觉,太阳透过窗子照在身上暖烘烘的

飘窗上风信子开了艳艳的红花,在阳光下香气蒸腾,熏得人糊里糊涂的。

睡到迷迷糊糊时候,听到外面有“砰、砰、砰”的响声。是小孩子在拍皮球吧。

又睡了一会儿,我意识到那是有人在拍被子。

太阳底下,一个个单调、缓慢、闷闷的声音,灰腾腾地升起来,就像缓慢地爆开了一个个金色的爆米花

 

听着这个家常的声音我又睡过去。这阵子很忙,我一直有些失眠

可现在,从身到心,都享受着那么熟悉、熨帖的睡眠。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正在“复苏”了。就这样,我也有了自己的“池塘生春草”。

 

看,我也终于理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