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彩:万里黄河东入海 却话小城夜雨时 |


分类: 说吧--养心 |
有些幸福和认同注定不是拼来的。
天堂在左,肉身在右,与其四顾无望的茫然追逐,不如凿壁偷光,让自己活得柔软而敞亮。
夜雨。很温柔的那种。尤其是在我的小店。
这样的夜,能做的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当然,低低的音乐也是不能少的。
如果因为开这样的小店有些意思,那么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会是深层的。
如果我是在学习什么,那么应该是毛姆小说《刀锋》里的拉里。
拉里四处游学,思想逐渐成熟之后,最后决定去做一个出租车司机。
以一个自由而极普通的工作作为方式来谋生。
而背后支撑的,是自我丰富的内心和快乐,不需要依赖外部认可的,自由的渴求知识的快乐。
在秘鲁的黄金海岸,我读过这部小说,并深受影响。
同时还有《月亮和六便士》,也有启发,但刀锋更直接有力。
自由可以有情感,可以有享受,但不能有依赖。
当你依赖一样东西的时候,就存在失去自我的可能。
如果我的自在生活是依靠做了很多年的野火来供给,这家店是靠自己在一力经营而存在。
那么也是一种依赖,一种脆弱的依赖,就像拉里依赖自己继承的那笔不大不小的遗产。
所以开一家自己的小店,每日做那些琐碎的事。
上网。下单。准备货品。招呼客人,煮咖啡。
也能谋生,也能自在,也能继续保持自己喜欢的那些爱好。
跑步。读书。写字。抚琴。画画。学习语言。出门旅行。
获得了更多更可靠的自在的力量。
石油领域里的专业技术,收入高,但适应生存的土壤有局限。
而那些普通的技能,比如开花店酒店修车修鞋修电器,却是有顽强生命力的。
人生根源的问题也许是思考生活的意义,当然大部分人并不太多去思考。
即使偶尔想起,也没有个眉目,让人发愁,索性就不去多想。
人自然是寻求快乐的,那什么是快乐,并不容易得出结论,尽管现成的答案很多。
如果不去思考意义,也并不会因此快乐,因为有很多不可预知的苦恼在等着,有很多束缚总会遭遇到。
如果去思考意义,那么并不代表快乐,相反思考了一点常常更痛苦。
选择麻木还是主动开始痛苦,让人徘徊不已。
《刀锋》里的拉里选择去做出租车司机之后不知道是不是快乐,小说没有交代。
也许他发现和想象的不同立刻就困惑了,也许快乐了一阵,又有了新的困惑,不得而知。
同样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找到内心真正的愉悦,因为我们都只是在路上,也许没有确定的终点。
前几天还读了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
马丁是个出身底层的人,没有受过教育,彪悍,直爽。
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上流社会的一户人家,并爱上了这家里优雅有文化的露丝小姐。
从此他立志学习,遍览哲学,科学,社会学,并走上写作的道路。
他天赋超群,成长很快。
却发现上流社会受过教育的人其实绝大部分或思想僵化或不学无术,而唯一所激励他的爱情最后索然破灭。
写作上他成功了,他却发现既回不去原有的世界,又对新的成功且富有的作家身份感到厌倦。
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最后在努力寻求新启发,去塔希提岛的途中投海自尽。
似乎,当一个人没有意识思考生活意义的时候,固然有盲目的认识,却也不至于太过痛苦。
当你开始寻求意义的时候,你充满希望和进步,然后到了一定阶段,也许又觉得一切没有意义了。
《刀锋》里的对话谈到:古今中外,无数哲人谈到过意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其实在书本里,是不可能找到一个确切的适合于所有人的答案。
半夜十一点,我正打算收工的时候,来了一位姑娘,是常来的客人。
看起来喝了不少酒,她问:”玲姐,你觉得意义是什么?”
我当然无法回答,我想她也并不期望我能有答案。
她接着说:“意义是他们造出来的。我每天深夜收工后,看到每一个人,我都觉得心酸。
每一个人在深夜还没回家的人。我不知道为什么。”
我不知道她确切要表达的意思,但猜想“意义”困扰着她,她并不是看起来的那样没心没肺的爱笑和快乐。
我们从来没有过超过家常打招呼之外的交谈。
刚才,她买了一玫石榴红的滴水挂件和一杯咖啡,临走回头说了一句:“昨夜对不起。”
自从开了这个小店,我几乎未见过真正快乐的人。也许有,是我看不到。
我看到更多是不知所以的人,满是世俗成见的人,换个地方追名逐利的人。
展示给他人幸福标准表象的人,以及在努力寻找意义的带着痛苦和局限的人。
想起前些日子在五大连池的一个深夜,忽然被虚无感深深笼罩。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来到这里,我在寻找什么样的生活,无法回答,虚无得难受。
这些年来,我本以为自己已经变得内心强大,不会再有这样的感觉。
凌晨五点的时候,雨停了,我把还没醒来的姑娘锁在店里,带着杰克去跑步。
天刚蒙蒙亮,街道安静,甚是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