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0-10-30 23:17:15)
标签:
原创 |
分类: 质量分析 |
2006年秋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
五年级学生有5个班级,总人数为329人,实考329人,优秀人326人,优秀率99.09%,合格人329,合格率100%;,总分31382.5分,平均分95.39。
二、命题指导思想:
本次命题,以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和“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理念。立足课本,注重数学"双基"的理解、掌握,关注过程,重视方法。力争让考试成为学生和教师的一次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进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评价方式等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1 、全卷试题覆盖面广,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注重试题形式的多样性。
考查以本学期所学内容为主,题型多样,形式新颖,注意人文关怀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试卷题型分为四大部分:计算部分(口算、用递等式或者简便方法计算、列方程计算)、概念部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几何部分(看图计算面积)和解决问题部分。
2、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
(1)注重基础,关注全面。
(3)注重实践,强化应用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运用技能。”这张试卷在着重考查学生"双基"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最基础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判断题、选择题、解决实际问题的题考查了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和能力。
(4)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试卷中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猜想的全过程。例如:填空题第9小题比较长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第六大题第3道计算8.4÷0.6+8.4÷0.4这些题目都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能理解算理,能正确按运算顺序或者按简便方法计算,但学生基本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准确区分哪些能用简便方法,例如学生对第六大题第3道计算题,在计算8.4÷0.6+8.4÷0.4错写成
原式=8.4÷(0.6+0.4)
=8.4÷1
=8.4
学生把这道题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是这次考试中失分最多的一题。
2、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数量关系分析较好,解答问题答的好,但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欠扎实,学生的思维受定势的影响比较严重,有较多学生对填空题第9小题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受平时影响,分辨能力差,失分较多;填空题第7小题少数学生不能正确的比较大小;判断题第3小题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差出错较多;选择题第1小题学生对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不熟练出错较多。
3、各题分析得失分情况(抽15人)
题 |
应得分 |
实得分 |
得分率(%) |
一 |
240 |
236 |
98.3% |
二 |
270 |
258 |
95.5% |
三 |
75 |
71 |
94.67% |
四 |
75 |
70 |
93.3% |
五 |
120 |
116 |
96.7% |
六 |
180 |
168 |
93.3% |
七 |
90 |
88 |
97.7% |
八 |
450 |
431 |
95.7% |
五、改进措施:
1 、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概念网络图,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在落实“双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题目深度的练习,加强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
2、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拼一拼等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由感知到理解的思维过程。
3、更好的做好“生活数学”的教学,注意数学学习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和运用,通过对方法的反思、内化,促进策略的形成。
4、切实落实新课标精神,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独立探索、自主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进一步落实后进生的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