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人杰出创业者贾石琏(JackJia)的出圈记

(2024-03-29 13:44:28)
分类: 创业者资料大全
贾石琏(Jack Jia) 是在美国的第一代移民,也是一位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和科技风险投资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和软件开发。他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二十四岁时怀揣50美元和美国梦来到美国求学,在硅谷大小公司工作了几年后,Jack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创业旅途。他先后四次创业,3年带领Interwoven从0做到70亿美元的市值。目前是Musely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自2019年,Musely经历了100倍的增长成为准独角兽,成为了美国发展最快的DTC远程医疗公司之一。

02 认为创业这件事是天生的,还是某一天突然间变成要想创业的?

03 Jack你觉得创立公司是不是有点非人性的地方?

04 当时你启动这个公司不叫Musely,是叫Trusper。后来怎么变成Musely的?

05 有没有什么魔法,或者说在团队建设上怎么组建一个团队才能把它做大?

06 在这个行业里一开始肯定有很多的壁垒、困难和不熟悉的地方,是如何打破壁垒的?

07 将成功的概率提高十倍,有几个关键点?

08 除了创业四次等大家众所周知的事情,还有其他的东西可以大家分享吗?

 Eugene跟Jack是认识25年的老朋友,因为他们各自的小孩初中和高中都在一起上学,所以正好是有25年的历史。Jack是代表了第一梯队,之前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有共事,也一起参与了很多的事情。其中一件事,是2012到2013年的时候,Eugene创建了中美第一个跨境的孵化器Innospring。整整两年时间,他们做了一个小基金,当时Jack是他们5个大兄弟里代表金沙江创投,Eugene代表的小兄弟叫TEEC Angel Fund是在2010年成立的(就是今天的TSVC,2017年正式易名)。他们一起在这个基金里,关于投资案例上做了很多讨论,给Eugene留下深刻印象,在这期间他们有过很多的争论,事后复盘的时候发现绝大部分Jack都是对的。


10:31 这是一个从0到1创业的问题,Jack在这30年里创立了四家公司,也是活跃的投资人。你认为创业这件事是天生的,还是某一天突然间变成要想创业的?给大家分享一下。


Jack表示,其实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想过很多年,大概从5岁就开始就在想这件事了。在美国大家可能听说过一句话是说“Nature vs. nurture”,创业的愿望和冲劲,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出现的。我自己做了四家公司,也投资了上百家公司,看了很多创业者。最后总结来说,应该80%的创业者都是天生的,很小的时候就想做这件事;另外20%可能是因为周围的大环境把他们给卷进去了。


我自己印象特别深刻大概8岁左右在中国的时候,当时可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没结束。我读了一本书,就讲硅谷的工程师怎么能够创业,从0变成1,或者是100或者是一亿,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我说将来长大以后一定要去硅谷。最开始到美国的时候,先去了Ohio,再去了纽约,在纽约做了两年PHD,不想继续待在那个地方,觉得也是浪费时间,最后把做的那点研究换了一个master degree,驾驶汽车横穿美国来到硅谷。到了硅谷,发现跟自己十几年前想象的硅谷,和实际看见的硅谷是非常吻合的。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圣地,一个梦中人,到了这里大概两三年以后就开始做第一家公司,那时候也不存在大环境,没有什么互联网大潮,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事情。当时中国的PC开始兴起,所以创业初期就把美国好的PC倒卖到中国,第一家公司就是这样做起来的。


所以Jack认为,创业的愿望80%是天性,另外20%如果你自己从来没想过要创业,突然间想做创业的话,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你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难度可能更重要,更需要克服。

 Jack你觉得创立公司是不是有点非人性的地方?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Jack提出,创业这个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反人性的行为。


因为人是一个群体动物,不管很多年前是一个小的村庄,或者是一个社会团体。如果在一个团体里面的时候,你就会自动感觉安全。比如泰坦尼克号游轮快下沉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在船上更安全,因为还能看得见几百上千人都在船上。而下了小船儿去逃命的时候,就有点像是创业了。那反而是不安全的,所以我们实际上是有很多自我保护的。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后来有很多人从心理和生理上做了这方面的研究。就是你一旦创业的时候,是离开你自己的村庄,你活下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其实创业就是你的大脑里原始的自然保护的东西被开启了,你没离开的时候不会觉得。比如你在Google或者其它公司上班时,觉得创业多好,多光荣,多辉煌。一旦你离开了,变成你一个人去做这件事儿的时候,就会像刚才说的,离开了那个村儿,外面会遇到各种野兽,自我存活下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时候你所有的心理和生理的保护机制会自动打开,你脑袋里就会想“oh my God,这是太危险了”,所以很多人其实是被吓回去了。实际上我也认识很多创业的人最后被吓回去的,但是如果你能够克服这种绝望或者是恐惧,那你才可能成功。


这种感觉跟你是否有钱没有关系。在第一次创业的时候你可能没钱,有经济上的困难。但你会发现每一次开始新的创业,特别是前面的一年到三年,只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时候,在市场、技术、产品都不确定的情况下,这种恐惧感和绝望感,是一潮接一潮地向自己袭来。


也许你今天你可能发明了一件东西,觉得非常高兴,幸福到了极点。明天又发现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对,一下又低潮到了谷底,想明天怎么办呢?这一点是需要你生理和心理上去克服的。首先需要自己知道这件事情,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下次出现同样感觉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我已经准备好迎接了。如果能够把这种背水一战产生的副作用心理变成一个正向的能量,去解决你需要去解决的大问题。


讲一个真实的例子,当时Jack考虑投资一位创业者,他在Paypal里面准备了一年多,产品以及雏形都有,然后离开了本来工作的公司,变成自己出来创业。他的身体忽然之间就瘫痪在床上不能起来,导致之后的三个月没办法继续做下去。后来他回到Paypal以后,那些病全都自动没了,所以这样的人出来创业,确实是比较难一些,他的自我保护能力太强了。


 

Eugene认为,创业确实给少数人准备的,如果大家跟风看到别人创业,自己也要创业,实际上是需要考量的事情。并不是劝大家不要创业,这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创业的过程中是一环套一环的,走了第一环以后,才能看得到第二环,后面才能看到第三环,他们也是走了三步路才找到现在真正最大的市场。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块石头不摸的话,肯定摸不到第二块石头,最后连河也过不了,都是一样的道理。

在团队建设上怎么组建一个团队才能把它做大?我们刚才讲了这三个梯队,尤其第一梯队在美国成功的数量还是非常的有限,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Jack认为,团队这件事情也是有点反常识,或是反MBA上学习的传统管理模式。我们一般说找人的时候,不管你是招人,雇人,或者提拔人,一般都是说提拔到经理。我个人的体会,包括看以前苹果公司的Steve Jobs有一个原则“don’t hire bozo”,意思是说:特别在创业公司里,不管是10个人还是1000个人的公司,不管要找一个individual contributor,或者不管要找一个经理,或者不管要找一个VP或者一个C级的人,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的都是要找一个能够亲自做事的人,而不只是一个经理。把一个能做事的人培养成经理很容易做到。但是把一个职业管理人员,让他成为一个真正干实事的人是不可能的。


Eugene强调,这点也非常主流,比如Elon Musk会把这些不亲自去做事的人都裁掉,所以我也觉得这点特别重要。


Jack表示,Elon Musk和Steve Jobs当然都是例外,但大部分公司现在的理念并不是那么好,因为所有的管理人员都看这个人有没有像职业经理人那样的人才背景。而我们不需要,我们在招人的时候,关键是看他能不能亲自去做事情。实际上创业最根本的原理,就是你要自己去做事情,我们内部的一个文化叫做DIY,而DIY是创新中最重要的文化,而不是去找专家。


Jack强调,不管是Musely也好,包括以前在做的其他公司也好,创业的时候找专家来开始其实都是浪费时间,浪费了时间以后还找不到答案。最好的答案是在你自己去做的过程中,才体会到真正的核心在哪里。你自己怎么去做,作为创始人和CEO要怎么做,你最重要的管理人员必须每个人都能够亲自去做,尽管下面可能有100或者1000个人。


就像刚才Eugene说的Elon Musk,他自己亲自去电池工厂监工,Model 3产能上不去的时候他睡在工厂亲力亲为;还有Steve Jobs为什么要亲自去研究iphone的每一个环节,当时Apple已经有几万个人,为什么每天要去做苹果商店原型,在自己苹果园区一年时间每天都要去逛一下。所以这个并不是你下面有很多人就能做得了,你要找的人最关键的是他能够亲自去做,然后才能够做其它任何事情。


 

其实我自己也有MBA,但是MBA不是培养这样的人,而MBA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你需要去解决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人是个问题解决者,以及你的团队全是问题解决的能手,那你至少多了十倍的成功概率。

进到Musely的行业是护肤品,尤其在做美国市场确实是很少,在这个行业里一开始肯定有很多的壁垒、困难和不熟悉的地方。所以你是怎么打破这个壁垒的,尤其是华人,有没有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的在这个行业里?

Jack表示,其实这跟护肤也没太大的关系,实际上壁垒是所有的创业人都会发现的事情,我自己很早就体会了。那Musely最开始为什么要做内容方面?也是因为我个人在做一些关于家里的事情。因为我很喜欢家居装饰方面,就是在房子周围会改造很多有技巧性的东西。在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时候要想把一件事情做成,需要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也是一个常识性的道理,而职业的人往往可以倒过来讲,说不是那么回事儿。

当时我们开始做Musely的时候,也是基于一个创始的故事。因为我喜欢打高尔夫球,就很想在我的家里做一个果岭,找了职业人来做,当时我的邻居是个德国人,他花了50万做了他家的一个果岭。我家比他高一层,我也找了职业公司来报价,后来职业公司给我的报价也很高,需要30万做一个,而我的邻居做了两个。其实这跟创业的规律很像,尽管我没做过果岭,但是听起来就是在沙上面长草,那怎么会到30万这是怎么出来的?职业公司的人给我吹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那时候我作为一个创业者,还在公司做Public CTO,一天到晚飞来飞去时间也不是很多,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去做DIY的事情。但是他说了一句话是说“USGA 标准”,我当时就去USGA的网站上去看一看这个到底长什么样。到了那里就发现这是一个很常识性的东西,第一它没有标准,它只有一个指导准则,除了这个之外,在它旁边放了一个视频拍摄,跟一个购买方式,25块就可以买,买完了以后就看录像,跟我想象的一样那么简单。

但是作为一个外行当时觉得很复杂,那个录像大概五分钟就完了,说明手册大概不到十页,实际上就是12寸的沙,下面放点碎石垫底,然后底下的水流要排的很好,需要用一个像鱼刺一样的排水道。最后我自己还没有动手,找了五个人给他们看了录像帮我做,之后大概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就完工了,仅用了5000块钱,5000块对比30万。这个现在叫做“第一性原理创新”是一个道理。

我们当时在做Musely第一个tip是生活内容,主旨就是这个东西怎么能够省100倍的钱,后来我们发现做公司里面全是这样的事情。当时在做的第一个最重要的防衰老的药,叫trendknown的药,当时我找了一位职业做药40年和美容的专家。还专门把他全职雇佣进来帮我们做指导,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做材料,做尝试。并且给很多家供货单位打完电话以后,最后说我现在把价钱给你降下来了,这一个月的用剂量如果你去Costco买的话,是150块美金1管,他说你要采购10万份的情况下,我可以降到30块美金。

相比之前的价格当然是降了5倍,但是我最终想卖的药就是1块钱一天,30块钱一个月的药量。如果它本身药的成本就已经是30块钱,那我各方面的费用加上去以后药就要卖150块钱,我觉得还是太贵,这时候专家给不了你答案了。

所以为什么在创业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你要亲自去做。只有我们会提出很“傻”的问题,这个药是谁做的,为什么这么贵?他尽管是通用的药,但还是药厂做的。我们就研究它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直接去找化学原料,成本就降下来了,降下来的不是一点点,也不是几十倍,也不是几百倍,是上千倍。我们现在药里面同样这点东西大概是4分钱,就是刚才说的Costco卖你150块钱的东西,需要买十万份的情况下是能降到30万,最后降到几分钱。这样的事情在创业时真正深入进去会发现非常非常多。

比如刚才说的Elon Musk的SpaceX也是一样的道理,购买火箭是7000万一个,要买太贵了买不起,只好去看看火箭是怎么做出来的,就是一大堆铝合金做出来的,铝合金在商品市场上非常便宜,他就干脆自己做火箭了,整个成本就会被降下来。

 

实际上我们在做Musely的过程中,发现几十甚至上百个这样大大小小可以disrupt的,而且不是说给你两三倍的优势,是给了你成千上百倍的优势。刚才说的从150块美金到4分美金,我已经算不清楚多少倍了。这样的优势,为什么没人去动过呢?就是因为传统的人不会去想这件事情,他也不会去问这些很“傻”的问题。

聊一下将成功的概率提高十倍,有几个关键点?


Jack提出,虽然可能存在的关键要素超过三件,但在他看来,最为核心的可能有三项。众所周知,创业的成功概率相对较小,小成功的概率约为10%,而大成功的概率则可能低于1%。至于所谓的“独角兽”式的大大成功,其概率更是低至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尽管这些成功的概率较小,但创业并非一个完全随机的事件,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可控的因素来影响和推动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只要创业者能够遵循这个过程,并持续努力,最终都有可能实现成功。


首要之务是勇于提出“傻”问题。当时他们已成功完成了第一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面部黑斑和皱纹。随后,许多顾客自然地提出疑问,既然脸部问题可以得到改善,那为何不能用于治疗身体上的皱纹和黑斑呢?他们随即向皮肤科医生咨询,询问适用于身体的治疗药物。然而,医生们普遍认为,针对身体的治疗药物并不存在。


面对这一答复,他们并未轻易放弃。尽管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既然医生都说没法治,那就没办法了,但他们仍然坚持探索,他们追问为何身体皮肤的问题难以治疗,而脸部皮肤却可以得到改善。经过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简单。由于身体皮肤的厚度大约是脸部皮肤的五倍,因此常规药物难以渗透进去。药物需要到达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活性部位才能发挥作用,而身体皮肤的厚度使得药物难以到达这一区域。


于是,他们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使用小分子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医生们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种方法尚未有先例。然而,他们并未因此止步,而是开始寻找合作实验室,共同探索这一可能性。经过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了一种能够穿透皮肤的载体,这种载体在医疗领域已有应用,只是他们需要的穿透深度仅需达到一半。因此,他们决定自行研发这种载体,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研发过程中,他们不仅成功提高了载体的质量和穿透力,还降低了成本,因为他们跳过了多个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


这是第一件,即提出许多看似很“傻”的问题,并挑战传统观念。专家提供的信息通常只是常规知识,位于标准偏差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如果你想要创新,你需要寻找位于三个标准偏差最外侧角落的信息,这是专家无法提供的。如果专家能够提供这样的信息,那么他们本身就是创业者。因此,正如之前所强调的,你需要自己提出那些看似“傻”的问题,并不要盲目接受专家的观点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


第二个要点是DIY,即领导者在推动某项工作时必须亲自参与。作为CEO,你不能仅仅指派下属去完成,而是需要亲力亲为。Jack前两天与一位参与过Amazon Prime项目的朋友交流,大概在十年前,当时Amazon已经颇具规模,而Prime团队也有上百人。他询问这个创意最初是谁提出的,对方告诉是Jeff Bezos。这样的创意并非人人都能提出,即使那时Amazon已有五六万名员工。因此,要激发创新,不能依赖全体员工,因为创新本质上不可能被所有人察觉。以Steve Jobs为例,当他第二次回到Apple时,公司已有数万名员工。如果他想要推出的产品能被所有员工理解,那就不是真正的创新。因此,他只能依靠一小群人,大约不到12个人来推动创新,而其他员工可能并不清楚他们具体在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试图建立共识,因为传统的管理培训、共识等在此并不适用,否则会错过时机。因此,他认为DIY的概念非常重要,领导者必须亲自参与并推动。


第三个要点,他们广泛应用的是fail-fast原则。我们都知道,无论是Steve Jobs还是Elon Musk,他们都无法预见到未来。他们只能多做出几步猜测,就像下棋时,可能只能看到两步,而高手能看到五步。然而,成功的道路需要走100步、200步,每个环节都必须成功。在这些环节中,有许多是我们事先无法预见和想象的。因此,我们必须依赖fail-fast。这就要求我们的整个组织必须持续进行测试,并接受失败的可能性。然而,这并不是鼓励我们承受巨大的失败成本,而是要快速失败,并从中学习。因此,我们的组织也必须保持透明。


Jack曾听说Nvidia的Jensen Huang的组织结构非常扁平化,他的CEO直接管理的人数众多。他一直以为他的直接下属大约有20人,但实际上有50多人。对于一个市值两万亿的公司来说,CEO直接管理50多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并不是来向CEO汇报如何更好地管理,而是让CEO了解公司内部正在发生什么。这样,CEO就能更好地了解运营情况,知道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无效。这实际上是信息流的需要,是保持联系和及时了解情况的重要方式。


Eugene强调,特别是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有人建议采取一种试探性的方法,即设计三个产品并询问客户需求。然而,他认为这种方法缺乏必要的自信。对于所谓的专家,Eugene认为他们常常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倾向于向后看而非向前看。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未来仍然有所谓的“专家”,那么就没有创新者的角色。


 

Jack强调,实际上,当你需要寻求专家意见时,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明确你的目标。例如,准备3000元用于创业时,他会邀请3到50个人来喝咖啡或品尝葡萄酒,目的是为了获取他们的观点。当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时,他并不期待听到的答案是“这是个好主意”。相反,他更希望听到的是“你不能这么做,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听到越多的“NO”,并不意味着失败,反而可能更接近成功。如果听到的都是“YES”,那可能意味着你应该放弃这个想法。如果50个人中有45个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认为这个想法太迟、太明显或太简单,那么你可能需要重新考虑。然而,如果你听到了40个甚至50个“不”,那么你应该追问为什么。在得到答案后,你需要将这些不同的观点整合起来,思考你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只有这样,你才能有希望迈向下一步。

除了创业四次等大家众所周知的事情,有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Jack提到,除了基础技术外,如何进入诸如health care等消费者领域,这与他的个性相契合。他透露,刚开始在Ohio待了半年,虽然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他却频繁收到当地人的邀请,共度圣诞与感恩节日。当时,整个城镇仅有100名中国人。除了他和另一位中国人外,其他中国人普遍保持一种类似于唐人街的心态,避免与外界交流。他认为,正是这种开放的态度让他受益匪浅。


在抵达纽约后,他深切地体会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相较于Ohio时的友好氛围,纽约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冷漠。当时,Jack正值夏季并担任着教学助理的职务,时间相对宽裕。因此,他决定寻找一份工作,在长岛担任管家、驾驶豪华轿车并兼任厨师,入住于一对夫妇的家中。据推测,这对夫妇可能是百万富翁,每到周末要前往曼哈顿用餐或观赏百老汇的演出。尽管Jack当时刚刚学会开车,但他自信地告诉他们,能够熟练驾驶这辆长长的豪华轿车。经过测试,他确实展现出了良好的驾驶能力。因此,他在夫妇家居住了大约四五个月的时间。


 

这段经历,使他深入了解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关注点以及忽视的方面,这对他后来从事消费者相关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因此,他鼓励大家尽量多交流,除了与中国人交流外,也应该结交一些其他族裔主流社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这样做有助于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为未来的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科技领域转向医疗护肤行业,您是否有在护肤领域的研究背景或者具备哪些竞争优势?您是如何发现并在医疗护肤领域挖掘出自己的巨大潜力的?


Jack强调,他确实什么都没做过。然而,为了分享生活小技巧,他们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他们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护肤和美容领域,因为这一领域的女性用户的内容相对较多。许多女性愿意分享她们的护肤经验和心得,其中涉及的内容数量达到了上百万。因此,他们将重点从内容转向了商品。


三年的内容积累后,鉴于用户对于护肤品的浓厚兴趣,我们决定打造一个护肤品市场平台,并引入了约3000种护肤产品。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们惊讶地发现,尽管这些产品种类繁多,但绝大多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它们大多只是起到了滋润皮肤的作用,而并未真正解决皮肤问题。这一发现使我们意识到,市场上真正有效、具有实际功效的护肤产品仍然匮乏。


 

经过深入研究,他们才认识到护肤产品能够有效果,无论是去除黑斑、治疗皱纹、促进头发生长还是缓解红脸病,均要依赖于药物,没有药是不能工作的,FDA不让非药性的东西能够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发现护肤药的存在。对于此类药需要处方。鉴于正好Telemedicine的兴起,他们得以轻松涉足这一领域,进而涉足护肤行业。在此过程中,他们积极向医生和药剂师学习,同时汲取其他专家的知识。然而,大家必须明确,尽管知识可以学习,但创新是无法复制的。

请问您当时是怎么样打开这个市场的?怎么在这个行业里头成为一个2020年增长最快的美国DTC远程医疗公司之一?


Jack指出,2020年他们迅速崭露头角,成为Telemedicine领域的150余家企业里增长最快的,实现了约20余倍的增长。然而,他们观察到一个显著问题:当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护肤产品,无论是传统老牌还是新兴品牌,甚至是好莱坞明星的个人品牌,主要目标群体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年轻女性皮肤状况通常非常完美,因此这些产品更多地依赖于故事营销而非实际效果。因此,消费者可以轻易地在一个月内更换一个或多个产品。遗憾的是,市场上鲜有为中年女性设计的护肤产品。他们专注于为30岁至90岁的女性提供护肤方案。对于这一群体,产品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由于她们已尝试过各种产品却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传统品牌或新品牌的产品对她们来说已失去吸引力。要说服这些经验丰富的消费者,必须展示产品的实际效果,这需要数千乃至上万的真实用户反馈和前后对比。


 

市场的成功离不开庞大的患者群体,她们自发地展示使用产品前后的效果对比,成为了Musely最有力的宣传。每年Musely都会策划大型的推广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新用户参与。此外,他们还拥有活跃的社区论坛,每时每刻都有用户在分享自己的使用体验。目前,他们的用户总数已达六十万,其中约十九万,即三分之一的用户都在社区中积极互动。这种以口碑为主的传播方式,使他们在取得实效后,能够自然地获得更广泛的认可。然而,尽管皮肤护理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高达五百亿美元的市值,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很多护肤品只能被称作香水,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仅仅提供了短暂的感官享受。

个人的背景在创业上可能会有一些局限,有很多需要成长的地方,甚至是公司做大了,个人的视野也会受到局限,会认为自己就成为该公司发展的瓶颈。想听听您在公司整个成长过程中,如何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的?


在创业过程中,Jack认为,经验的重要性相对较低。相比之下,激情和才能则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创业者需要拥有强烈的激情,以驱动自己不断前行,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迅速找到解决方案。相比之下,经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但其所占比重较低,可能只占创业成功因素的20%左右。而激情和天赋则各占40%,远高于经验的重要性。在Musely的创业经历中,他认为经验的重要性更是降低到了微不足道的程度,可能仅占5%或1%,因为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


尽管皮肤科领域看似深奥,但经过几位专家的指导,我们能够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同样,制药行业也给人以高难度的印象,但当你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实际上许多事情并不复杂。就如同Tesla通过简化技术击败了底特律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只需一个电动机就能实现高效能,他们在制药过程中也力求简化,专注于最核心的部分。目前,传统的制药方法众所周知,需要经过长达十年的临床试验,投入数十亿美元,形成一个缓慢的循环。经过这样的过程,十年后才能得到一个药品配方,之后可能需要二十年时间来销售这个配方。


 

这是一个反对创新、反对最佳产品的过程。若要与其抗争,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此之前,Jack对药学中的“合剂”概念一无所知。合剂药实际上是最简单、最古老的制药方式,不仅西药采用此方法,中药亦然。人类使用这种方法已有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记录。如今,他们采用最手工、最传统的方式制药,结果他们的价格比制药公司要便宜至少十倍。这是因为制药公司投入的资金、时间和精力巨大,他们只是反对创新、反对快速迭代、反对失败。然而,这就是药品监管的现状。因此,他们发现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他们可以制作药品,采用不同的配方,为每个人量身定制。医生开出处方后,药剂师再根据处方制作药品。

在管理团队的过程中,如何识别出那些表现卓越的员工,以及如何在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方面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


 

Jack强调,其先后进入的多家公司均注重内部晋升。正如之前所提到的,DIY理念的核心在于亲力亲为,因此,团队中的优秀才能主要源于内部。相较于依赖外部机构或资源,他们发现这些途径往往难以达到所追求的创新水平,通常只能获得一般性的成果。在内部团队的努力下,他们观察到,员工是否具备热情至关重要。若员工仅在工作时间内思考相关事务,下班后则不再关心,那么他们很难展现出真正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才能的体现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人可能擅长发现问题但缺乏解决方案,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不擅长发现问题却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两者可以相互协作。理想情况下,他们希望员工能够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在招聘时,他们并不过分看重经验,更注重员工的潜力和能力。对于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只要员工具备相应的能力,他们就愿意给予机会,因为在快速发展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非常迅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