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log9表音文字与表形文字之优劣比较

(2010-07-20 11:28:23)
标签:

表形文字

表音文字

汉字

拼音文字

闾丘露薇

——表音文字易变,汉字更能超越时空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积累、挑选过程。文字或符号并非源于某个史前高度文化地区,然后输出到其他区域,而应该是由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书写者独立创造并约定俗成的,并逐渐形成记录声音为主的表音文字和描摹事物为主的表形文字这两大主要的人类文字系统。

表音文字又叫字母文字、拼音文字。这种文字的突出优点在于“方便”,无法避免的劣势在于“易变”。表音文字所有字符都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并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它通过字母记录语音,从而记录语言。其方便性表现在:使用一定数量的符号胜任记录语言的任务,比如英文使用26个字母;便于学习和使用;方便排序等。

表音文字记录语音的功能蕴含着易变性。人群的语言易变,受制于时空变化,这也许是自然法则。语言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发展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地域差别意味着语言差别,是谓“十里之地,乡音不同”。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类习性及语言的改造与制约作用。所以西欧世界虽有可能属同一语系,却形成了数目繁多的语种及其记录它的特定表音文字。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日益密切的分工合作和频繁交流,尽管能够拉近了语言差异,却改变不了语言地域化、多样化发展的现实。

表音文字易变性决定了它“兴也速、衰也速”的命运。历史上,由于文明发展不平衡,一个民族或一群人,文化和语言可能在地缘上实现扩张,也可能发生收缩。随着强势文明的衰落,语言携带着记录它的特定表音文字,也随之淡出历史舞台。二千多年前,中东地区的国际交流语言是希腊语,那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智慧,是亚力山大和他的士兵挥动着的剑与矛;随之,拉丁语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强盛在欧洲各地盛行了一千多年;公元八世纪,摩尔人的军队一手挥舞刀剑,一手捧着古兰经,将阿拉伯语带到北非和中东;后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又借助武力将他们的语言扩张到非洲,美洲和远东。

而今,不列颠把英语推向了全世界。不过,非英语国家对英语的通用语言地位或多或少抱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学习英语有助于吸收有益的文化养分,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人类向来看重自己发出的声音,维护自身语言的尊严也是一个难以退让的原则。

其实,语言只不过就是人类的一种口头交流手段而已,而且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不过,由于人类的傲慢与偏见,总是有意或无意将语言与国家尊严、种族优越感等交织在一起,于是语言也有了爱恨情仇。

 

表形文字是一种脱离语音、脱离语言的文字,它依托于语言、又超脱在语言之上。表形文字通过象征性图形符号,表达语言中的词或者语素的意义,这种图形符号往往通过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来表达简单或复杂的意义;文字的意义和所记录语词的读音具有对应的关系,这种形音义统一的关系是长期约定俗成、由系统规定的。

表形文字在地球上现存的种类并不多,汉字称得上“一枝独秀”。聪明的中国古人意识到了事物状态的相对稳定性以及人类发声的易变性,于是,借助“点横竖撇捺”五种简单笔画及其组合,演绎成系统严整的文字符号体系。

汉字并不是单纯为记录口语设计,相反,它抛开口语,直接去描物状景;就文字的音、形、义三个构成要素来说,汉字的义和形结合在一起,没有分开,义与形关联而不是与音关联。以英语为代表的拼音文字,直接赋予文字的仅仅具有表音功能;其义直接与音相联,形只是用来表音。

汉字结构多样、紧凑,单个字所占空间小但信息量丰富,据说《联合国宪章》用多种文字记录存档,其中最薄的一册便是用汉字书写的。例外,汉字本身就是一幅画,拥有世间绝伦精美的书法。试想,拼音文字如何能够承载每个方块字那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艺术鉴赏价值呢?

汉字的特点赋予了它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穿透性。在交通不发达、交流不广泛的相对封闭落后的古代社会,在地域广袤、方言繁多的东方大地,汉字象夜空中的明灯引导着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东方世界,以“大一统”的方式昂首阔步。百年屈辱使部分近代和现代中国人,特别是部分知识精英的思维方式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在“妄自菲薄、否定一切”的思路下,推论出“汉字是人类文字发展过程中介于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间的一个阶段”,推论出“汉字的拼音化方向一直是改革的主流”等等,他们显然忘记了华夏文明曾经长时间的辉煌,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所占据过的在当时看来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汉字的“繁、难”制约着汉字的使用效率和普及程度。所以说,“更加简单明了,更加不易彼此混淆,以及对事物具有更强的描述能力”应该是汉字未来的发展之路。

(2006-10-30刊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