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为人处世要常留感恩之心
(2010-10-24 11:57:38)
标签:
杂谈 |
君子仁在心中,即使和其他平凡的人同居一室,但只要心里有仁,就可以知远近、知天地了。中庸思想里的“仁”,当然也就囊括了“感恩”,而要区别的就是,感恩不同于恻隐之心:它是一种博爱的心态,是一种博爱的处世态度。待人待事,有了感恩的心,就会对他人宽容、温和,才不会走上极端。
湖南有一对姐妹,小的时候因为不小心而落水,被一个过路的好心人救了上来,而那个人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两姐妹和她们的父母都觉得,生命是人家救的,却连一声谢谢都没有对人家说,一家人决定要找到这个恩人,一定要当面对他说声“谢谢”。这一找就是二十年,父亲去世了,两个姐妹和母亲接着千方百计地继续找,终于找到了这位恩人,为的就是感恩。两姐妹跪拜在地上向恩人感恩的时候,她们两人和那位恩人以及过路的人都禁不住落下了眼泪。
作家肖复兴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那天,我在崇文门地铁站等地铁,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从站台的另一边跑了过来。他问我到雍和宫坐地铁哪边近,我告诉他就在那边。他高兴地又跑了回去,我看见他妈妈在那边等他。等了半天,地铁没有来,我走了,准备打个“的”。我已经快走到楼梯最上面的出口处了,就听见小男孩在后面“叔叔,叔叔”地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等他。我问他有事吗?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忘了跟您说声谢谢了,妈妈问我说谢谢了吗?我说忘了,妈妈让我追你。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一位母亲,一个最平凡的故事,一句最简单的“谢谢”,给人震撼却是那么大,都是因为有一颗感恩的心,一句“谢谢”也可以触动人的心弦。我们永远都要学会说“谢谢”,也要学会感恩,对世界上不管是什么人给予自己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记了感恩。
感恩是一种“仁”,也是一种靠修养得来的“仁”。
西方有个感恩节,就是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在那一天,人们要吃火鸡、南瓜馅饼和红莓果酱;在那一天,无论是天南地北的孩子们,也要赶回家。在我们中国,我们可以吃火鸡、南瓜馅饼、红莓果酱,我们也可以不辞千山万水地赶回到父母身边,但我们跟自己的父母说过一声“谢谢”吗?虽然有地域的差别,但是,一句“谢谢”是全世界最容易开口的,也是全世界最相通的语言和心灵。
有一个朋友家境不是很好,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一家也渐渐好起来。有一次朋友说:每次看到父亲和母亲忙碌的时候,我总是想对他们说声“谢谢”或是其他感谢他们的话,但总是说不出口,为此,每到夜里,躺在床上想想以前困苦的日子,只能一个人用被子蒙着头大哭一场。我很了解这位朋友,也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的。其实,那些感激的话真的不难开口,不要不愿意开口。
不管是对自己的家人还是对他人,能说一句“谢谢”之类感激的话,就说明你已经接近了“仁”,因为你有一颗“仁爱”的心,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谢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