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福建教师招聘《小学语文》
(2013-03-18 16:59:58)
标签:
365201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中公教育 |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见风驶舵
B.流连忘返
C.半途而废
D.振聋发聩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部门丞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个部门应防止对毕业生的恶意歧视现象不再发生。
B.作为语文教师,时刻应当不忘语文学科既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还应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修养。
C.限制浪费的范围,并不能制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因为它没有切断公共资金为个人办事的渠道,所以只是扬汤止沸。
D.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课业负担,使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变得日益狭窄。
3.对下列一段话修辞手法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风是调皮的小男孩,抓把土抛向空中,趁机扯乱女孩子的长发;风是年老的画家,一味选灰色调,造出黄昏的画面;风是不高明的小偷,溜进屋时弄响门,逃走时还在窗上留下了脚印。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风的特点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风的顽皮、可恶和无孔不入的特点
C.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句子的长度与句式风格很近
D.几种修辞手法结合得自然和谐,恰到好处,共同突出了风的特点
4.下列关于作者,国籍,作品组合错误的一项是
A.伊索—古希腊—《伊索寓言》
B.马克·吐温—美国—《苦儿流浪记》
C.张天翼—中国—《宝葫芦的秘密》
D.金波—中国—《绿色的太阳》
5.《红楼梦》中才情超逸又不拘小节,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的人物是
A.贾探春 B.贾惜春 C.贾迎春 D.史湘云
6.下列不属于文学创作基本原则的一项是
A.情境假定原则 B.情感评价原则
C.艺术真实原则 D.形式创造原则
7.下列有关语文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C.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摒弃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D.语文课程应当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8.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每个学段都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B.每个学段都要求学生能用硬笔、毛笔写好楷书
C.第一学段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D.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与游戏的形式
9.关于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目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写作,第一学段定位在“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第三学段进入“写作”
B.三个学段都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务,积累写作素材,写自己想说的话,并学会分段表达
C.三个学段都要学习使用标点符号,第一学段要求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D.三个学段每学年课内作文都要求达到16次,第三学段要求40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10.下列关于语文课程评价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B.语文课程评价的重点应当是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C.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本人、同学以及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
D.写作的评价应按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
第二部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2.会当凌绝顶,
13.春蚕到死丝方尽,
14.醉里挑灯看剑,
1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是
16.郭沫若先生创作的第一部新诗集是《
17.汉字形体演变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
18.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19.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
2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三、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1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以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无愧于心乎?”
[注]①舣:把船靠拢岸边。
21.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无愧于心乎?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2~23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无开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2.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
23.赏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4分)
四、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29分)
假定下文是小学六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请根据要求完成24~27题。
雪地里的红棉袄
①三十年前,我八岁。
②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背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苦。
③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有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十五岁,嫁来时,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④大约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尽了留在嘴角的米粒。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留给我的,里面掩着两个鸡蛋。
⑤我没喝,也没吃。
⑥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⑦“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还热,吃吧。”
⑧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⑨二十年前,我十八岁。
⑩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11“阿九,咱家你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
12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13现在,我三十八岁,号称作家。
14父亲和大哥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15到写这篇文章时,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16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饭,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17“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得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自己疼自己。”
18我没有说话,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三十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节选自《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4.简要概括“嫂子”关爱“我”的三件事。(6分)
25.品析课文第⑧、12、16自然段。
(1)这三个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联系上下文,简述这三个自然段蕴含的深意。(6分)
26.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本课阅读教学制定教学目标。(6分)
[本文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脊
2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即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感情,还要让学生领悟语言特点,运用语言。
请根据上述提示,为第{18}自然段中“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这个句子进行教学片段的设计。(8分)
五、教学案例分析(21分)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三顾茅庐》(小学四年级下册精读课文)二教学片段和课后学习活动设计28~29题。
[课文]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不理解的?
生1: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考验刘备的诚心?
师:你这个问题很有创意,你们认为呢?
(学生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
师:理由是什么呢?请大家好好再读课文,联系人物特点思考一下,读完先在小组里做个交流(生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先汇报自己的思考?
生2:我认为诸葛亮在故意考验刘备,因为诸葛亮料事如神,应该能算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
生3:我也同意这看法。诸葛亮可能会想,刘备如果是诚心实意的,就应该不会泄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这第三次再给刘备一次小小的考验。
师:你真是个分析家,说得头头是道,持同样观点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4:还有,课文写诸葛亮睡了半晌工夫后又睡了一个时辰。这么有才干的人,不会这么贪睡,肯定是
师:说得有趣!大家的分析确实很有道德,现在老师想听听相反的观点。
生5:我觉得诸葛亮事先不知道刘备要来,就算料到刘备会来,也想不到刘备到底哪天来啊
生6:书上说“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他们没有大声喧哗,不会惊动诸葛亮,所以诸葛亮真是在睡觉,不是故意考验刘备。
(学生继续联系课文内容,争论诸葛亮是不是故意睡觉,考验刘备的诚心。)
师:同学们各护已见,真让人难以判断,但老师还是很高兴,因为在刚才二辩论中,大家善于思——胆设想,表现非常出色。读书就该这样,自己的发现才是真正的收获。
28.上述教学片段体现了哪些语文课程理念?请简要评析。(至少答出四点)(12分)
[课后学习活动设计]
完成《三顾茅庐》课堂教学任务后,这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面三项学习活动中自选其中两项进行学习或开展活动:(1)课外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班级举行诸葛亮故事演讲会。(2)到学校图书馆借或去书店购买少儿版本的《三国演义》进行阅读。(3)自行组成小组把课文改编成课文剧演一演。
29.请根据语文课程理念,简要点评上述“课后学习活动设计”。(至少答出三点)(9分)
六、作文(50分)
30.根据下面要求,写一篇作文。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将举行以“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一位教师要向全校学生作开展读书活动的倡议演讲。
如果你就是这位老师,请你写一份演讲稿。要求紧扣活动主题,内容具体,符合文体,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12年福建教师招聘《小学语文》
1.【答案】D。解析:A项,“见风驶舵”应为“见风使舵”;B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C项“循私舞弊”应为“徇私舞弊”。
2.【答案】C。解析:A项成分赘余,可删去“不再”;B项语序不当,将“时刻”与“应当”位置互换;D项“越来越激烈”与“课业负担”搭配不当,且“生活空间”与“活动范围”有交叉,二者并列不妥。故本题答案为C。
3.【答案】B。解析:风的“可恶”题干没有体现。
4.【答案】B。解析:《苦儿流浪记》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法国小说,作者为埃克多•马洛。
5.【答案】D。解析:《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史湘云把贾宝玉叫做“爱哥哥”。
6.【答案】A。解析: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包括艺术真实原则、艺术概括原则、情感评价原则与形式创造原则,故本题答案为A。
7.【答案】C。解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答案】B。解析:第一学段只要求“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未要求用毛笔写好楷书。
9.【答案】B。解析:第二、三学段定位为“习作”。A项错误,排除。只有第一学段有学习使用标点符号的要求,其他学段都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C项错误,排除。第一学段没有写作次数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是第四学段的要求,D项错误,排除。
10.【答案】B。解析:语文课程评价注重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而非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11.所恶有甚于死者。
12.一览众山小。
13.蜡炬成灰泪始干。
14.梦回吹角连营。
15.孟浩然
16.女神
17.隶书
18.语文素养
19.交际情境
20.100
21.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22.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23.梅花,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日落黄昏,暮色朦胧,风雨交加。它凌寒先发,开得最早,却“无意苦争春”,任凭“群芳”所妒,表现出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在风雨侵凌下,梅花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碾成尘灰。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这将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24.冬天给“我”留米饭和鸡蛋;我破冰给侄女洗尿布,嫂子暖和了“我”红肿的手并给“我”鸡蛋吃;“我”十八岁时外出念书嫂子给“我”剃头并送“我”到车站。
25.(1)前后呼应、象征、衬托
(2)文章名为《雪地里的红棉袄》,三个自然段均出现“红”棉袄,使全文贯穿一线,结构紧凑严密。红棉袄像火焰,象征嫂子美好的心灵以及给我带来的温暖。而嫂子棉袄颜色的逐渐加深,也体现了“我”对嫂子感情的加深。
26.教学目标:
(1)认识“脊、凄、绑、粥、舔、剃、携、熄”等8个生字。
(2)品读重点句子,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领悟嫂子对“我”的温暖和无私的爱。
27.师:同学们,我们来看“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这句话,大家都是怎么理解的。
生1:我觉得这句话是在描写上了年纪的嫂子的外貌。
师:还有么?
生2:是为后面做铺垫。
师: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描绘嫂子的外貌,到最后了又来描绘呢?有同学说是为后面做铺垫,那是铺垫什么呢?大家再好好读读课文,联系前文好好思考一下,可以互相交流,一会我们再来讨论这个句子。
师:讨论有结果了么?谁来说说啊。
生3:我觉得这句话是为了衬托嫂子的心灵美,虽然她年纪大了,眼睛深陷了,头发也都全白了,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所以后面还写到“我”跟三十年前一样觉得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师:嗯,分析得很好,还有没有同学补充啊?
生4:我觉得最后再描写嫂子的外貌,是为了突出嫂子的形象。前面都没有对嫂子外貌的描写,到最后了再描写,虽然这个时候嫂子已经不再年轻,但是就是因为她有美丽的心灵,所以她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最美的。
师:嗯,同学们对这个句子都理解得很透彻了,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嫂子的外貌的?
生5: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吧,把嫂子的眼睛比作枯井。
师:嗯,分析得很好,那我们看在进行人物描写时,要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生动更形象。那大家现在都来试着用这种手法来白描一下自己的同桌吧。
生6:李小米今天迟到了,眼睛跟核桃似的,昨晚肯定没睡好。
生7:张大旺有一双眯眯眼,还特爱笑,一笑眼睛就成线了,脸颊上的酒窝也晃得人眼花。
师:同学们修辞都掌握得很好啊,不过呢,在使用上大家还是要下功夫的,争取更传神,更凝练。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啊。
28.上述教学片段证明了教师正在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展开这堂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主要得益于教师的积极倡导,发言的内容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并把握住了语文课课程的特点,这样做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而且,教师这样做,也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具体体现,语文课堂本该就是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教师要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综上所述,本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语文课程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通过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30.【参考例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书香伴我成长》,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对读书的心得与看法。读书,本应是我们生活当中最美好的习惯之一。然而在今天,许多同学在越来越多的游戏里,在目不暇接的电视节目中,丢失了对读书的兴趣。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信手闲翻也好,凝神细读也罢,只要秉持着一种对书的敬畏,生命就不会贫瘠、孤寂,岁月不言,时光流淌,那些千年不曾凋落的文字里奔涌回荡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香气。
读书,向历史的远方凝望。酒盏里绿蚁沉浮,铜鼎间朱砂游走,正是脉脉书香凝住了历史的色彩。北风里旌旗猎猎,夜色中角声连城,正是幽幽墨色雕下了历史的声音。指点江山的将军、笑傲天下的侠客、权倾朝野的王臣都不过是旧年的落叶,辗转成尘,随风散尽,没有书,便不会有一圈圈历史走过的年轮。书是历史的承载者,凭吊历史,唯有读书。
读书,也不尽总是这般刻骨铭心的萧杀严肃,抱着春光读书暖,有时候读书也是一段难得的灵魂休憩。无茶,亦可神清;无酒,亦可醉梦。若是正晴,字迹里淡淡一点余温,若是微雨,书页间依依一缕潮润。仿佛天地间别无他人,捧了书,听不曾谋面却是知己的前人隔着厚重的岁月低吟昨日的故事,偷得浮生半日闲,岂不快哉。
人生如一场盛大的行走,书香理应成挚友常伴左右。没有书的人生即便对每一个行乞者慈悲,也缺乏勇气去面对自己饥饿的灵魂,赤裸裸,无遮拦,像是失掉了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读书,才能让精神得到真正的解放,不活在幻境里,温和地看周遭的人事,看今日种种,看前尘韶光,不绝望,也不怀有过度的期望,不做精神的卑微者。
读书,是一种智慧,学会读书这种智慧也必定会引导人走向更大的智慧。“真名士自风流”,这一份不羁与洒脱源于书,又出脱于书。诗句里错落的雅致,只有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才能化作举手投足间的风度翩然。读书,会读书,将书内化于心,又要将书外化至行。从青丝到白首,自童颜至暮年,书随左右,夫复何求。
读书,看巨匠出入经史百子论辩古今;读书,看骚客口吐锦绣风流切磋学问。书香伴成长,耳濡书声,目染书色,读书永远是福至心灵的事。
很感谢大家聆听我今天的演讲,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多读书,读好书,伴随着书香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