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霾”伏 空气质量的突围之路在哪?
(2013-01-15 10:27:18)
标签:
十面“霾”伏空气质量pm雾霾渃晓羽杂谈 |
十面“霾”伏,十面“霾”伏:京上广PM2.5一年致死8千人
A:我市各个地区PM2.5监测的结果,基本上都达到了小时浓度七百微克立方米左右,这么一个非常高的浓度值。
解说:咳嗽、流涕、打吊瓶,雾霾下的“北京咳”,医院里的患者多。
患者:因为这个雾霾天气太严重,大人都不舒服,小孩我们就更担心了。
解说:公务车停驶30%,54家工业企业减排30%,20家工地停止土石方作业,北京现代停产一天,北京首次实施急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新闻1+1》今日关注:谁的霾?!
主持人董倩: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在过去的这个周末,一下子多了许多流行语和热词,比如说“我拉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再比如说“厚德载雾”,雾就是雾霾的雾,“自强不吸”,吸就是呼吸的吸。很明显,网友调侃的是在过去这个周末中,全国近半数的城市出现的大面积的重度空气污染的这样一个现状,而背后则是一种对自身健康和安全的担心。在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应对,怎么去对付它,另外,我们对它的重视是不是足够,那首先我们还是回到在过去的这个周末中的城市中去看一看。
市民:我一遇到这个雾霾就咳嗽。有点恐惧,怕自己得肺部的疾病。一个是污染严重,这是肯定的。
解说:十面“霾”伏,连续几天,这样的天气就这么笼罩着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截至昨天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
1月10日四川绵阳
1月11日河北秦皇岛
解说:今天早上,河北秦皇岛港再次出现了大雾天气。受此影响,有158艘船舶的进出港受阻。
解说:山东青岛国际机场遭受大雾的侵袭,有多架次的进出港航班延误或者是取消。
解说:道路管制、企业停工、机场关闭、港口停运,雾霾天气,让一个又一个城市饱受困扰,市民的工作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在多地的医院,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大幅增加。北京部分中小学的体育课甚至改在了室内进行。这样的天气下,很多人希望空气净化器和品种繁多的口罩能带来一些帮助。
记者:您的口罩是这两天刚买的吗?
市民:对,今天早上买的。
记者:这个是那种PM2.5的专用口罩吗?
市民:对,写着呢,在这儿。
记者:这个多少钱一个?
市民:32(元)一个。
记者:有尝试过像这种医疗的口罩吗?
市民:经常用。
记者:那为什么这次特意要买这种呢?
市民:因为还是觉得空气不好,所以买这种比较厚的。
解说:不仅在药店,一些网络商家也因为口罩大赚了一笔,防PM2.5最好,8天售出5620件。污染的空气下,调侃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有网友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此时最爱植物大战僵尸里能吹散三大雾的三叶草”,还有更多人记住了这句话,“厚德载雾,自强不吸”。有的媒体还帮市民总结了雾霾天气行车攻略,指导市民在不同范围的能见度下,保持怎样的车距才安全。有一家网站,更是索性把页面设计成这样,“迷雾重重,看不清楚”。旁边还配了一行温馨提示:“对不起,标题被大雾遮住了,请用鼠标点击清除。”
而汪峰的一首《北京北京》,也被网友改编。“当雾弥漫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空气污染指数竟然不断爆表,除了陷井般的楼阁把你我围绕,我已经看到了满街满眼的口罩。”
主持人:坦率地说,这样严重的雾霾天气,在以往,尤其是在北京,以前不是没遇到过,甚至还遇到过比这个更严重的情况。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对这个问题是如此地关注?可能这是一方面因为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就到了一个对于生活质量的标准要比以前更加高,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公众对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到底应该如何转这种模式,还有城市扩张的模式,到底应该发生什么样的调整,这个问题的一系列的担忧。我们还是先回到残酷的现实,看看1月14日,也就是今天公布的全国污染最厉害的前十个城市都是哪些。
我们看有石家庄、邯郸、保定、北京、长春、唐山、沈阳、西安、成都和郑州。在这里,这个数字是什么,500,像这个200多,这个是叫做“空气质量的指数”。按照计数的标准的要求,如果空气质量的指数超过300,就是严重污染。我们看今天,1月14日公布的这些数字里面,有五个城市还处在一个重度污染的水平,当然跟昨天1月13日相比,在全国70多个被监控的城市里面,有30多个,近一半是重度污染这种情况相比,已经明显有了好转,但愿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我们看这种浓雾的天气到底会对城市有什么影响,城市的运行。我们可以看到,在全国多个地方出现了航班延误,高速公路的部分路段封闭,航班受到了影响。另外,还有孩子们,比如说北京儿童医院,12日有近900个孩子接受了一个雾化的治疗。我们说这一次大面积的空气污染,让一些地方的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应急的措施,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比如说在北京,党政机关带头行驶三层的公车;另外处于严重污染区域的中小学,停止学生的户外的锻炼活动;还有在北京,比如说北京现代,13日停产一天;另外在石家庄、郑州、成都、西安、南京等城市,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们看到这些城市采取的措施比较具体,但是也比较仓促,甚至有些被动。并且对于空气污染的这个话题来说,也不是一厢情愿就能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关注这样一个大面积的空气的严重的污染,并不仅仅因为它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你我的健康也已经受到了威胁。
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甚至很久就有国外的媒体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北京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们一起关注。
患者:这两天雾霾就感觉嗓子不太舒服,本身就有哮喘。咳嗽,我觉得跟空气有关。原来我不哮喘,就这两天觉得重了。因为这个雾霾天气太严重,大人都不舒服,小孩我们就更担心了,我们就让他在家里待着。这两天天气不好,不太舒服,胸很闷。
马艳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这两天我们就诊人数跟之前比,还是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根据我们往年的经验,一般在这种天气以后,好多病人他的呼吸道症状是很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或是反反复复地发生,这些可能还是跟天气有关系。
解说:北京的雾霾诱发了一些疾病的出现,其中最普遍的症状是咳嗽。其实,在北京,这样的咳嗽不仅仅出现在医院的病人中,也不仅仅出现在这几天的雾霾天气里,他们有着一个新称呼,叫“北京咳”。
2013年1月11日新闻
主持人:“北京咳”,这不是什么北京特产,这是外国来北京的朋友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词语,之所以叫“北京咳”,意思很简单,就是你来了北京就会咳嗽,离开北京就好了。
关于“北京咳”,在1月3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曾进行过报道,讲述了来自芬兰的塞拉和哈里,初到北京后出现了一种并非是因为感冒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咳嗽症状。
(电话采访)
汪韬《南方周末》记者:他们两个是芬兰人,芬兰那边的空气质量是比北京好的,然后到了中国之后,特别是塞拉,她就晚上开始咳嗽,经常有时候咳嗽的时间会长达十分钟。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想到是空气污染的原因,所以他们采取一系列的原因,换公寓,还有买净化器,但是情况没有缓解。后来,塞拉她回到了芬兰,回国以后一个月这个症状就消失了。消失了之后又再次回到北京,又开始咳嗽。
解说:“北京咳”,看似是一个出自老外口中的略带玩笑的称呼,但是《南方周末》的记者查阅到,“北京咳”三个字最早曾出现在1990年的一期国外月刊中,其中提到,“工业国家曾经的主要城市现象空气污染,已经散播至全世界。其中在北京,空气污染相关的呼吸胁迫很常见,被称为“北京咳”。”看来“北京咳”一开始,就是因为空气污染而产生。
汪韬:因为我其实也采访过呼吸科的专家,“北京咳”它不能算一个学术概念,也不能算一个病症,我觉得更多的是通过这个概念,唤起人们对于北京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视。就是我们因为可能长期生活在这儿,你已经麻木了,你感觉不到每个人都在咳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解说:空气污染和人们的健康到底存在着多么紧密的必然联系,似乎很难准确地说清,但是近期公布的一组数据,却应当引发人们的关注。
2013年1月9日新闻
解说:癌症是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800万人死于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癌症主要有肺癌。
以1998年到2007年十年的平均数据为对比,肺癌的相对增幅最大,男性上升了159.0%,女性上升了122.6%。
解说:在北京,肺癌已是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根据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监测的数据,“2010年,肺癌位居北京户籍人口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在女性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这其中超90%的肺癌被认为由吸烟所致,但是根据搜狐网站所做的一份有2600余名网友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有超过8成的网友更愿意认为,空气污染同样是引发肺癌的主要诱因。
主持人:
今天我们节目的题目叫“谁的霾”,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一方面在抱怨天气的同时,其实我们自己也是雾霾天气的制造者。在昨天有一则微博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而且《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之为“中国好声音”,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它是什么内容。它说“你是否一边乱扔垃圾,一边抱怨污浊的环境;一边闯红灯,一边对追尾痛心疾首;一边琢磨着缺斤短两,一边却对豆腐渣工程大声痛斥;一边对关系户送红包,一边对腐败愤怒谴责,就像今天严重污染的空气,我们每个人呼吸着它,许多人也在制造着它,要想明天中国更好,不妨从今天的自己开始。”
其实这一番微博,我们既能看到自己的有力,像其中说,我们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比如减少碳排放、少开车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能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因为中国现在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当中,我们不可能去逆转这个进程。另外一方面,能源结构、生产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长期调控的目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的无力。
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字,在2011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00万辆,到2015年,突破700万辆。同样在去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相当于709艘“辽宁号”航母的状况。请注意这个数字,在2011年这一年,我国火电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几乎全是燃煤的发电。你看这样的一些数字,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有这样的雾霾天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有一个理性的回归,因为一定会在衡量我今天为了享受所谓的高楼大厦,汽车这样的所谓的美好的生活,而付出健康的代价,会不会太大,因为有这样的一组数字,在支撑着这样的一个论点。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它做了这么一个对比,如果环境水平与2010年比,没有明显改善的话,那么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的人数,将会达到8500多人,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会达到68亿人民币。这样的一个数字,我们一定要想想,发展和环境之间,到底应该如何协调,虽然在目前的这个环境下,这两个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协调,而且是具有对抗性的。我们之所以在关注这个问题,在遇到这样的一个巨大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去改变这样糟糕的情况。
相关新闻:
十面“霾”伏突围之路在哪里?
1月14日,笼罩我国多地数日的雾霾天气仍在持续,对交通运输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各地各部门正在采取多方措施积极应对。然而,想要远离雾霾,留住蓝天,仅仅做好应急还不够,治本之策让人期待。新闻细读
人民日报14日一篇时评文章说得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从个别城市到部分地区,再到如今的十面“霾”伏,环境污染之患越来越怵目惊心,发展生态之恶劣越来越叫人忧心如焚。吐槽、叫苦、抱怨显然不管用,事后的“足不出户”防污染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深度反思、拨开迷雾、强势突围已然刻不容缓!
毫无疑问,身陷十面“霾”伏,我们首先有必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会置身重重雾霾的围困之中?一段时期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一直在呼吁,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野蛮的、掠夺式的开发,不能寅吃卯粮追逐眼前的GDP,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有又好又快的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总是HOLD不住政绩冲动,依旧偏执地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终于导致了今天的这种局面。
反观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环保事件,无良业主唯利是图,罔顾国家法规,无视民众健康,疯狂追逐利益最大化,当然是最直接的原因,地方政府、部门的默许、放任甚至背后助推、主导,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而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涉嫌环保违规违法行为,受到依法严肃叫停和严厉处罚的往往也是凤毛麟角。因此,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地明法纪、严“军纪”,“突围”就无从谈起。
当雾深深、霾重重不再是个别的、偶尔的现象,而日益演变成一个严峻的中国式生态发展命题,指望个体企业、个别地方的自觉自律,显然不太现实,强化国家高层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力,无疑显得越来越必要和迫切,没有科学缜密的发展规划,没有政策制度的彻底纠偏、没有严惩不贷的责任追究,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极可能被扭曲的发展观、政绩观深深地锁进越来越肆无忌惮的“雾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