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是用户支付服务费用的重要凭证,素有“国家名片”的美称。以伪造的邮票交寄邮件是一种骗取邮政服务、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假邮票不仅严重危害邮政企业及消费者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也让“国家名片”蒙污,损害国家形象。调研发现使用假邮票交寄问题比较突出,某地区邮政营业窗口查堵的假邮票就达8万多枚,面值10万多元。个别电商平台还公然兜售假邮票,宣称540元面值假邮票,含快递费仅售15元。各级邮政企业应当引起高度关注,掌握有关法律制度,运用多种法律手段,有效治理制售假邮票行为。
治理制售假邮票的法律规定
我们通常所说的“假邮票”是指伪造的邮资凭证。我国现行立法对邮票制假售假分别从刑事、行政和民事三个层面设置了较为严厉的处罚或救济措施。
1.刑事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条伪造或倒卖伪造有价票证罪规定,伪造或者倒卖伪造的邮资凭证数额较大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公通字〔2008〕36号)第二十九条明确,伪造或者倒卖伪造邮票票面数额累计五千元以上,或者数量累计一千枚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2.行政处罚规定。对违法行为情节较轻,构不成犯罪的制假售假行为,公安机关、邮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著作权管理部门都可以给予行政处罚。
首先,公安机关有权给予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伪造、变造、倒卖有价票证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对邮票制假售假的治安处罚没有“起步价”,只要查实有制假售假行为,原则上均予以处罚。
其次,邮政管理部门有权给予行政处罚。2016年交通运输部修订发布的《集邮市场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集邮票品经营者经营伪造、变造的邮资凭证的,由邮政管理部门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以营利为目的,伪造邮资凭证的,由邮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物品。根据上述规定,邮政管理部门对邮票制假售假行为,不仅可以罚款,而且也可以没收印刷机等作案设备。
再其次,市场监管部门及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有权给予行政处罚。制作、贩卖假邮票,也是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可以由市场监管部门实施处罚。同时,伪造邮票显然是一种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其作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也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市场监管部门及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处罚金额较高,对违法行为有较强的威慑力。
3.伪造或倒卖伪造邮票的民事责任。伪造或倒卖伪造邮票的行为,一般都会涉及侵犯邮票的著作权及侵犯邮政企业注册商标问题,邮政企业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要求侵权人及有关电商平台、广告经营者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治理制售假邮票行为的法律对策
邮政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法律资源,有针对性地采取刑事打击、行政处罚或者民事追偿等法律措施,才能有效地治理制售假邮票的行为。
充分发挥刑事打击的震慑作用。运用刑事手段打击具有处罚重、威慑力强的优势,前些年,湖北、江西等地对制售假邮票的行为依法给予了刑事惩处,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公安部门查处的制售假邮票行为如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给予治安处罚。邮政企业发现制售假邮票行为时,如金额或数量较大并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可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否则应考虑其他途径。
推动实施常态化行政执法。制售假邮票行为涉及环节多,多个执法部门均有管辖权,必须发挥各部门合力,推动建立打击制售假邮票执法机制。制售假邮票行为比较严重地区的邮政企业,应请求当地党委、政府将治理制售假邮票列入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体系。根据制售假邮票具体案情,由邮政管理或者市场监管部门、著作权管理部门进行查处。邮政管理部门受理行政举报的标准低于公安机关的刑事或治安管理案件立案要求,可以对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和电商交易平台进行日常巡查、随机抽查和专项检查,打击面较广。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时,依法享有查封、扣押等强制执行权,执法力度大。
运用民事追偿的救济手段。民事追偿手段虽然威慑力不如刑事或行政处罚,但简单易行,方式灵活多样,如果运用得当,也能收到良好的维权效果。对在电商平台开店或通过大型门户网站宣传推介的不法商家,可以在收集证据基础上,向电商平台、门户网站发律师函要求关停违法经营的商家。如果电商平台、门户网站不予配合,可以对商家和电商平台一并提起诉讼,要求共同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同时,要提高邮票印制防伪技术水平,强化营业窗口对假邮票的鉴别能力,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制售假邮票行为。(作者单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