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和海派幽默
(2011-02-14 08:14:21)
标签:
王朔小宝英国人别拿畜牲不当人老而不死是为贼幽默海派杂谈 |
分类: 凡人小事 |
好朋友兰和她的先生蓝教授都是上海人。我对他们的最高评价是,完全不象上海人。虽然,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北京人。但因为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够长,被京派文化浸染得够狠,总觉得上海人太精明、太市井、太小家子气。
若干年以前,蓝家搬到我们这一条短短的藏景街。我们迅速地把对方发展成了好朋友,相互间的流窜越来越频繁。一天,我在他们家一楼的洗手间厕所丛书系列中发现了一本好玩的书,书名是《别拿畜牲不当人》。本来只是随手翻翻,竟然就看下去了。文章都不长,天南地北的,无所不谈,痞里痞气中硬是透着让人不能不服气的睿智和洞察秋毫的机敏。出了洗手间,问他们夫妇是谁在读这本书。蓝教授瞪着本来就够大了的眼睛说,那是小宝的书呀。感觉我连小宝都不知道,真是乡下人呀。小宝?小宝何许人也?
经过指点才明白过来。小宝,上海的文化名人也。开书店、写书评、写专栏、谈古论今。最重要的是,他是蓝教授的发小。从小一起调皮捣蛋混过来的。蓝教授是大学校长,领导同志写出来的书自然是无比艰深,充满了各种复杂得足以让我的脑子瞬间短路的数据公式。虽然也很客气地被赠送了白皮宝书,但不敢看,更不敢提起,那会充分地暴露出我的浅薄无知。
小宝的书好玩。雅有雅的看法,俗有俗的嚼头。同意不同意他的观点没有关系,看了他的说道你会忍不住地会心一笑。比如,他谈幽默。说到:自大自夸在英国文化里是足够枪毙的严重犯罪。做一个合格的英国人,你起码要表现得不把自己太当一回事,能够拿自己开玩笑—哪怕这种自嘲出于自负。英国人见不得矫情,听不得大话。作者(KATE FOX)说,最能表达英国人心声的流行语是:“不要装了(Oh, Come off it)”小宝继续说,所以,英国永远不会出听不得一句批评、不敢拿自己开一次玩笑、自恋自爱、自我相思成疾的文化明星,比如余秋雨,比如李敖。自我抚摩、自我陶醉,在中国被人尊为大师,在英国,这样的人连信用卡都申请不到。
小宝的文章关乎文学、历史与记忆、学术与知识分子、文化杂谈、饮食男女。上天下地无所不及。可以想见,他读过的书蔚为壮观。
有说法道,北有王朔,南有小宝。一个是京派,一个是海派。王朔有没有过关于小宝的评论不知道。小宝则是这么说的:北京有个叫王朔的孩子曾经宣布,写城市小说,他谁也不怵。他可能没读过村上(春树)的小说(北京读过村上小说的人好像不多,而上海二十五岁上下,天天换衬衫的男生女生差不多都知道《挪威的森林》、《跳、跳、跳》)。读了村上的小说,再去读王朔的小说,你就会懂得什么叫城乡差别。看了这段话,依我之见,海派的幽默够曲折,够力道。人家也没说你王朔如何如何,可就一句城乡差别就够你喝上一壶老白干的了。
蓝教授千里迢迢地给我背了两大本有小宝亲笔签名的文集,一本〈一生只为这一天〉;另一本〈老而不死是为贼〉。让我开心无比。居然在全美国人民沉浸在超级大碗杯(superbowl)的夜晚找到了另外的乐子。
打开书页,豁然地看到小宝一本正经地走笔曰:XX老师惠存。吓了我一跳。被人称为老师,已经是N年以前的事情。差一点儿心虚地以为,被小宝同学海派地幽默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