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邦彦的咏物词
(2010-06-30 19:09:29)
标签:
杂谈 |
虽然周邦彦的咏物作品数量并不多,在二百多首词中只有十余首,但这已足使我们称美不已,我认为他非常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不但生动、形象,而且能表现出它们的个性特点。周邦彦的咏物词不单纯是为了咏物,而是更多地借咏物以传达主体的刻骨铭心的悲欢离合之情、羁旅行役之感,思念故乡等复杂的感情。
除了这首《花犯.咏梅》,我也很喜欢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苏幕遮》。读书求仕,是大部分的古代文人所选择的一条人生道路,而也正因为如此,文人们总是需要离乡背井,不管是看着夜晚天上皎洁的明月,还是抬头望见的鸿雁,总能引起文人们对自己远方家乡的亲人和故土风情深深地思念。所以思乡的诗词总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而作家也总是借助自己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周邦彦这首《苏幕遮》正是通过描写自己家乡西湖那别样的碧莲来表达自己内心那份不可压抑的思乡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所以我也想谈一谈他是如何别具匠心地咏荷花的。
这首词分为上阙和下阙,上阙写作者自己醒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下阙写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描述细致自然,结构也非常新颖和缜密。细读完整首词,俨然自己已化身为作者本人,紧紧跟随着他的思绪,经历着他所同样经历的事情。五月盛夏汴京的一个早晨,我们跟主人公一同从睡梦中醒来,依然还是睡眼朦胧,但却分明嗅到昨夜消溽用的沉香残味,我们都并没有很在意,任由自己的思绪在这慵懒的初夏游离。接着,我们听到了周围的鸟叫声,在这清晨,就像是伴随着睡梦而来,那么和谐和自在,但却也更显得寂静。作者实在按捺不住,起身看那些发出动人声音的天使们,只见它们停在屋檐上,像是彼此在说话,又像是在迎接早晨的到来。这不禁让给我想起那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同的只是一个是春,一个是夏。从屋檐继续往下看,便是那可爱的碧莲,作者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朵朵荷花,让人生爱。他就像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摄影师,时而拉远镜头,时而聚焦,让这些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我们面前博放生机。
整个上阙读来看似平淡,但却字字珠玑,暗藏玄机。比如“侵晓窥檐语”中的“语”不仅仅是表现了小鸟们的鸣叫,更把它们拟人化,让我们通过这鸣声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它们鸣叫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在作者眼里,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可爱。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有嗅觉上的感受,如第一句“燎沉香,消溽暑”,有听觉上的感受,就如那悦耳的鸟鸣声,所有的一切加在一起,不由让我们有了视觉上的联想,恍如身临其境。
正因为作者如此细腻的描写,才让这首词以它的荷花描写而著称,甚至有人认为是荷中描写的终结者。王国维曾评:“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乾宿雨,
如此精彩的上阙带我们经历了一个清凉而颇有意思的清晨,接着主人公向我们诉说了他的思乡之情。作者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陷宦海,事务缠身,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因而,见“一一风荷举”之胜景,不免顿生鲈脍莼羹之思了。以荷花牵连着主人的两地: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如何疗救乡思的“创痛”呢?一个人,当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那么则往往用梦境中的达成来弥补。于是,这个夏日清晨,风送缕缕荷香中,他不禁做起了白日梦:划着一叶轻舟,向江南去;那长着荷花的水边,是我久违的家乡。由实情而入虚境,以虚境来显真意,这就使词作更隽永。相问吴门的鱼郞是否还记得远在他方的自己也是来反衬出自己对家乡款款的思念。最后作者又又归于荷花结尾。“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全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别具风韵。陈延焯《云韶集》称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的确,整首词不管是从用字方面还是句子组合方面都能让我们看到周邦彦身上的一份恬淡的心境。
文人的作品完成后,总存在着两份心境,一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二是读者所感受到的。在很多作品里,包括小说,诗词等等,这两份心境总是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在这首词里,我们每个人就像是和作者无形之中走在了一起,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心境。这首词所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
其实,历来文人以荷花,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并不少,例如王昌龄的“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比如“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以及“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 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等等。相比其他文人,到底周邦彦描写碧莲胜在何处呢?这还是跟他词的风格密切相关。周邦彦在词史上可谓是自成一家,能够别创一局面而承前启后。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融汇前人之所长且能有自己的创造,形成了委婉浑成、清妍和雅的独特艺术风格。也因此而形成了一种写词的新途径与新趋势,其影响所及,形成了两宋词迥然不同的品质与风格,从而确立了词史上的独特地位。
从上述两首词不难看出周邦彦在咏物词上善于化用前人的诗词,喜欢炼字,对物象的形神描绘极其细致。就连王国维也忍不住对他刮目相看,他从词的内容的角度对周邦彦进行了评价,认为他的词思想内容,但“言情体物,穷极工巧”,高度赞扬了他的艺术技巧。
总而言之,他的词是在从晚唐、五代以来的风月相思和羈旅行役這一題材的老范围內的集大成者,在這一范围内的词的艺术技巧和形式格律,甚至语言形式和结构、音乐才能,他都达到了几乎最高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钱鸿瑛[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06
[2] 姚佳圻《周邦彦咏物词浅谈》[N].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3]路成文《论周邦彦的咏物词》[J].文学遗产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