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花 灿 灿
(2015-06-30 03:09:12)
标签:
夏立华组诗故乡普通人女人 |
分类: 画龙点睛:序跋评论 |
夏花灿 灿
——夏立华《点缀集》序
夏立华是我的肇源老乡,一个让我引以为骄傲,令人刮目相看的女诗人。我们认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而后又都背井离乡,也许不想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不时总有一些小聚。就是在去年的一次聚会上,我得知她已出版了两部诗集、一部散文集、一部长篇小说,不觉为她的才华而赞叹。从今年五月初至六月中旬,我陆续收到她发来的199首修改后的诗稿,含 9组组诗,名曰:《点缀集》,嘱我作序。同乡之谊、信任使然,我欣然动笔。当我写下序言的提纲,不禁哑然失笑,这哪是什么序。分明是一篇读后感,敝人的才疏学浅略见一斑。
今年的初夏特别寒冷,有人调侃说,走过了冬天,却在夏天里冻死。以教授知识为己任的夏立华,用一朵朵诗歌的小花,温暖和美丽了这个夏天。从一簇簇绽放的诗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绚丽多彩的情怀。
感恩,她是大地的女儿,故乡有着牵肠挂肚的思念
作者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贫苦家庭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她外出求学、打工,直至从事今天的私立教学。她的步履是流动的,她的工作是变动的,她的诗歌是灵动的。在她行吟的路上不变的是她那颗关注家乡,关爱家乡父老的心,她的诗总是散发着泥土的芳芬。
——这首名曰《花篮儿》的小诗意境优美,情致婉约,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情思。
——从这首《雨加雪》的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恩,更感受到她奇特而贴切的比喻,几近于完美的创作手法和语言艺术。故乡的土地是她灵魂的教堂,教会了她朴实、真诚和善良,也喂养了华夏历史的沧桑。荷锄父兄弓曲的脊背,让她看到了山峦和力量。站在父兄的肩膀作为起点飞翔,历史承载多少苦难、沉重和忧伤!幽深岁月是我们的九曲回肠……
五月
——多么空灵隽永,洒脱飘逸的诗章!超尘拔俗,意蕴悠远。英语入诗,给人们带来一丝爽意。这首《五月,阳光给故乡连上了wifi》升华了乡愁诗的品位,连上无线路由器的故乡,抚慰了远方游子的朝思暮想。
夏立华是勤奋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创作出500余首诗作。收入此书的199首诗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写家乡人物、事件和景观的,足见她对家乡的一往情深。组诗《感恩录》记载了她人生旅途上的知恩图报。其实,她的每一首诗都是对大地的感恩。她是家乡土地上培育出的庄稼,她的子实饱满永远是故乡的骄傲。
倾注于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女性是她命运的共同体
出身贫寒,游走于私立学校之间,活动在社会底层,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夏立华,注定了她草根诗人的地位。她生活在普通人中间,关注着普通人,描写着普通人,心中凝聚着百姓情结,笔下展现着百姓风采。卖渔翁、种田人、三轮车夫、烤地瓜的阿姨……都是她同情、赞美和歌颂的对象。
把好天气︱贴上绿色的标签︱远方和近处︱多像一双筷子︱夹着种田人的心愿……(《播种人》)
您站在三尺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述︱三尺外的春天和秋天……‖一个学生心怀一个大家︱两个学生心怀一个祖国︱三个学生心怀一个世界(《弹粉笔的吉他歌手》)
在关注普通人的同时,她更多的是关注普通人的女性群体。绣乡路的母亲、插稻秧的妹妹、拾麦穗的小女孩都是她创作的题材。一组《雪莲集》写的都是女人:弄堂里的赤脚女人、不涂红唇的女人、着白色旗袍的女人、着粉色高跟鞋的女人、插稻秧的女人、堆雪人的女人、荷锄的女人、拾麦穗的女人……巾帼出诗人,诗人写巾帼,形形色色的女人撑起一个诗意的天空。
《背着儿子卖鱼的母亲》一看题目就让人心酸:母亲捏着水花︱一条小鱼︱游来分享‖顾客撒过来一张网︱挡住孩子舞动的船帆‖母亲︱用红花瓣儿︱数着一两片︱冲淡儿子泪水的春天……
《母亲的白发》引来多少牵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一个婴儿︱在母亲的头顶︱玩耍‖母亲没来得及︱抱下来︱欢笑把一缕缕青丝︱捻成白发……
如果说余秀华的诗体现的是残月之美,那么夏立华的诗则展示出朝霞之艳。女性之于诗,本身就是美。期待着她像余秀华般被发现。
七零后的夏立华本应四十而不惑,可是在行吟的路上却常常发出三闾大夫般的“天问”。
在你的清晨︱我只是一颗暗淡的︱星‖本来是太阳的礼物︱为何打上了黑夜的包装(《疑问》)
淡淡的星光︱刻意留言‖为何邀请太阳做嘉宾︱她一来夜散了︱赊来的三两月光︱怎么偿还(《留言》)
哪里来的脚步︱从雪峰滴到谷底‖如果出发︱以天为起点‖如果归来︱是否收起大风之刃……(《如果》)
然而,她又是快乐的,坚定的,在奔向缪斯之神的道路上满怀憧憬,矢志不移。
天和地︱如同小巧的豆荚‖藕︱一把水做的钥匙(《藕之梦》)
新诗百年,良莠不一,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人们的审美观、价值取向迥异,公信力、评判标准缺失。如果对《点缀集》硬要挑什么不足的话,我看那也是稚嫩不掩纯真,短小更显精悍,琐碎但有张力。
任尔红尘缤纷,我自清静尔雅。夏立华把自己的锦瑟年华交付于诗歌。诗焰烈烈,夏花灿灿,一叶心舟徜徉在文字的水意葱茏里。
瑾以此文为序;瑾以此序代贺!
二零一五年六月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