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研展示稿
(2014-03-19 13:00:38)分类: 教科研材料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解析
(主持人孙迎新说)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学时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基于对这一教学理念的思考。我们团队认真的研读课标、研读教材,深入的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主持人:闫老师刚才围绕新课标谈了教学理念,下面由杨老师来说说教材中本单元的知识框架。
(赵艳玲说)2.单元知识框架(教参P129图)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即认识几分之一和认识几分之几,教材一共安排了六个例题:
例3——1减去几分之几。
(主持人)根据单元的知识框架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本单元主要教学的内容是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下面由赵老师对教材是怎么理解的
(主持人:本单元地位与作用及学情是怎么样的请李秀娟老师来谈一谈)
(李秀娟老师)二、单元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正是在学生对分数的生活化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最初步的数学化的整理和概括。本单元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渴望认识新事物,喜欢尝试,在生活中他们可能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根据这些特点,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采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会分数,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
(钟文志)四、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课件)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依据这一要求,我们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单元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②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③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王艳云)五、单元教学主要问题突破
在反复的研讨实践及与网友们的网络研讨过程中,我们和很多老师在这一单元的主要问题突破上达成了共识。
(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分数的概念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扩展的,是从实际生产、生活和学习实践应运而生的,是从平均后不能用以前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时产生的。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强调和重点突破。而在前期我们的几次试讲过程中却发现,虽然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学生就接触到了平均分,但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平均分”对于分数的重要性,他们在课上的回答都是“把什么分成了几份”而没有明白这个“分”应该是“平均分”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网上与网友进行交流,有一位网友的回帖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在回帖中指出:从设计意图来看,教材非常强调“数形结合”由于学生是初学分数,他们思维的支撑点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情境。这个建议真是让我们豁然开朗,于是我们创设了分实物学具的情境,目地有三个目的:一、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不知不觉的进入新课;二、通过这个情境引入我们这节课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平均分”;三、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冲突: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半个,那半个在数学上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
(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两种分数比较之后,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混淆现象这时更应注意进行比较,通过直观图,我们看到1/4是把单位一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1/2是把单位一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很明显1/2又大于1/4.那1/4到底比哪些分数大呢?我们可以再发展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比1/4小的分数。通过这些有趣的、形象直观的比较让学生真正掌握两种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以此来突破这一部分的重难点。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前面又没有相关的知识为这个单元做铺垫,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我们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课件出示)
四、教法学法的选择
(赵艳玲老师)六、教学流程的设计:
还记得在第一稿的设计中,我采取的是听问题伸手势的方法导入。但经过课堂实践,我们觉得这种导入方式离学生的生活太远,缺少亲身的体验。于是在网上寻求网友们的帮助,终于想出了更有实效的导入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导入,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新课伊始,我们创设了分学具的情境:
2.实验操作,全面认识几分之一
(1)自主探索,认识1/2。
(2)知识迁移,认识1/4。
(3)延伸拓展,认识几分之一
有了前面环节的感性经验做背景,接下来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学生用课前分到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这样不同的几分之一就在学生的手中诞生了。我们觉得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释放和发展,并通过对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欣赏、互相欣赏、建立自信心。
你们记得我们在网络研讨中,听雨老师发的那个帖子吗?(课件出示)本节课中学生动手创造出来的分数,这些分数的分母都是双数,而没有分母是单数的分数,这样就无形中减少了学生认识更多的分数。这个问题在课堂实践中确实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团队认真商榷,研究后,决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出一些分母是单数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我想这样的练习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了。
4.反馈总结,提高认识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