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传统的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的区别 许海燕
(2011-04-14 12:09: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习心得 |
新课程与传统的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的区别
项目 |
传统练习作业设计 |
新课程练习作业设计 |
|
练习与作业形态 |
封闭性。限于书本、限于教室。 |
开放性。从书本走向生活、社会、实践。 |
|
练习与作业形式 |
单一性、雷同性。清一色书面作业。 |
多样性、丰富性。游戏、表演、观察、实验、调查、操作等多种形式作业。 |
|
练习与作业要求 |
划一性。不同的学生完成同一作业 |
层次性。练习作业分层设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 |
|
练习与作业完成 |
强制性。只有完成作业的义务,没有选择的权利 |
激励性。学生可自编练习、自留作业、可选择不同作业,学生作业展示。 |
|
练习与作业内容 |
随意性。课后题、练习册,刻板冷漠,量大质低,高耗低效。 |
针对性。促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 , 形成能力 ,人文关怀 , 重质减量、择优筛选 。 |
|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师作业观,新的作业设计理念 ,并把他作为一项教师专业能力加以训练。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片面强调巩固知识点 , 采取的千题一面、题海战术、重题不重人的桎酷, 还给学生自主、发展的选择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把每一次作业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生长点,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同时,更加注重教师有效练习与作业设计的改革创新,重点以解决好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一)针对性与基础性原则
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所教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及认知水平,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和教学目的,分析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什么样的技能,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何等水平, 针对性的进行课堂练习与作业的 设计,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掌握 所学学科 的基本技能,同时启发学生领会 所学学科 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积累 所学学科 的基本活动经验 ,发掘学科优势特色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结合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 “ 最近发展区 ”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使学生能够愉悦地达到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科学安排练习作业的数量与时间,改变 “ 课内满堂灌,课外多多练 ” 的状况。要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实效性覆盖面大的练习与作业,做到重质减量、择优筛选。 尽可能将练习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上的练习优势在于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反馈、及时的评价 , 及时地解决 , 而将适中的练习留给学生回家的作业,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收益。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并培养其自觉完成作业的信心和乐趣。
( 二 ) 趣味性与生活性原则
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中要体现趣味性与生活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设饱含情景的练习与作业,使学生产生惊奇,同时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寓练于乐,练中生趣,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变 “被动学习 ”为 “主动学习 ”。有效地提高练习质量和效果,真正达到练习的目的。
练习作业题的设计,还要注重生活性原则,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开发与重组教材上,从利用收集设计素材上,增加练习作业内容设计的亲近感和新颖性。从多种作业形式设计中,增强学生的猎奇心,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经验同化新知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使其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人生价值的认识与责任。
(
三 )重点性与差异性原则
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教师要吃透教材练习题的编排意图,对教材的各单元、各课时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抓住各部分内容的知识重点。同时,要认真总结学生在学习中较难理解掌握、易产生混淆的地方,以及与上下知识点联系较强的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针对这些重点进行精心的练习设计和安排,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教学要求,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且通过重点性的练习与作业的设计,做到以点带面,目的明确,恰当典型,达到“一石数鸟,一举数得”的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优质的课堂练习与作业的设计应具有差异性。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量,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设计可自选的不同习题。 练习作业要求不能划一,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少数后进生“吃了”还要让大多数学生“吃好”,又要让少数优等生“吃饱”。练习与作业设计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所有学生发展提供帮助,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四)层次性与多样性 原则
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情况, 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与运用知识,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拾级而上,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每个层次的练习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组织安排。设计“阶梯性”的课堂练习与作业,以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练习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坡度、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认识→熟练掌握→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近,逐步加深。多样性与层次性相伴,才能凸显练习作业的高效。一般设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第二层次一般指对基本题有较大变化(变式题)或带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第三层次一般反映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要求较高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优化的过程。
层次性与多样性的练习设计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知识得到强化。能力得到优化。
(五)挑战性与提高性 原则
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要具有挑战性与提高性。所说挑战性是指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参与意识,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性是指每一次的练习与作业,能给学生以收获成功的体验。如果不具有挑战性和提高性,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因此,教师在练习与作业设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确切掌握了所学基础知识后,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点的通过
拓展性练习,使知识纵向引伸,横向扩展,拓宽解题思路。可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方法,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同中求异,异中求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可使学生在
“ 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 ”
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达到课堂练习与作业,质高量少,减负增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