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教材关于“燃烧热”的表述正确吗?
黄明建
翻开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关于“燃烧热”有下面这段文字:
101kPa,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
——录自人教社出版的《化学反应原理》2007年2月第3版
这段表述正确吗?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关专业教科书和辞典的相关定义和注释。
定义1:
有机化合物的燃烧焓(combustion enthalpy)http://s4/middle/695ff4c7t760a83b5e423&690时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通常称燃烧热。燃烧产物指定该化合物中的C变为CO2(气),H变为H2O(液),S变为SO2(气),N变为N2(气),Cl成为HCl(水溶液),金属银等都成为游离状态。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傅献彩 沈文霞 姚天扬编《物理化学》(第四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义2:
有机化合物的燃烧焓是:1mol的有机化合物在http://s10/middle/695ff4c7t760a80aaf708&690表示。所谓完全燃烧,是指C变为CO2(g),H变为H2O(l),S变为SO2(g),N变为N2(g),Cl成为HCl水溶液等。
——北京大学《大学基础化学》编写组 《大学基础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义3:
燃烧热 heat
of combustion;heat(ing) value现又称燃烧焓(enthalpy of
combustion)。手册中查出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符号http://s8/middle/695ff4c7t9c690b8267bc&690),是指标准状态下1摩尔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标准状态下最稳定的氧化物或单质时,体系焓的增量(即此过程的热效应)。所谓“最稳定的氧化物与单质”,在298.15开(即25℃)是CO2(气)、
H2O(液)、SO2(气)、N2(气)、HCl水溶液及游离金属等。
——王箴主编 《化工辞典》(第四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后续三条关于“燃烧热(或燃烧焓)”的定义和注释虽然表述内容不尽相同,但对于“燃烧产物”的界定却是基本一致。均认为燃烧的最终产物除了有稳定的氧化物外,还可以有稳定的单质或其它物质。
而现行高中化学教材在介绍“燃烧热”概念时,对发生燃烧的物质(纯物质)类型没有限定,是开放的;对燃烧后生成的产物的界定却是唯一的——“稳定的氧化物”。这样处理恰当吗?是否会对学生的相关认识产生某种误导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当然,现行高中化学教材这样编写应该还是有某些考虑,比方说:氢气既可在氧气中燃烧,也可在氯气中燃烧。但确定氢气的燃烧热时,就只能以其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来定,而不能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放出的热量来定。这也确实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清楚。
总之,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基本概念的表述上出现误导,那么,所谓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