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标签:
教学设计探究性教学理念碱金属氧化还原石油分馏反应中的能量 |
分类: 教学教研 |
谈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黄明建
例如,关于高中化学“碱金属”一课,《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一个参考教案。从其中的课堂教学设计看,思路固然清晰,重点突出,其中某些设想也还值得借鉴。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过于局限于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基本是:教材上写的老师都说了,教材上的重点都在黑板上写了,教材上的实验也让学生做了,教材上要求记的也都让学生练了(基本流程可用下图表示)。
http://s6/middle/695ff4c7t9b072060c6b5&690
从形式上看,学生的参与已有足够的体现,从应试的角度看,教学目标也达到了,就是显得对本课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认识有些不足。
那么,本课的特殊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从知识体系方面讲,本课在中学是首次将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按族类进行介绍。它一方面是对过去元素知识教学的延续,另一方面是为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作铺垫。教学不再局限于对某一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的认识,而是要对同类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建立一个知识模块来加以系统的认识。应该说,上面教案的设计也为此作了一些努力:让学生先通过阅读教材获知碱金属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然后对其化学性质作出推测,再进一步加以实验论证。但我们应该不难理解:让学生完全通过书本去认识一个规律或先获知一种规律再去验证它的适用性都不及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规律。学习族类元素也好,学习元素周期律也罢,从学生认知发展这个层面上看,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或事务)时如何抓住重点、分门别类、发现规律、最终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不应滞留在对知识的呈现过程,不是如何将一个局部的知识模块作为产品交给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合成这一模块,实现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与学生认知发展体系的整合。
大家知道,钾与钠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为此,我们可否先让学生进行“钠与钾性质对比实验”,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是依据什么将锂、钠、钾等元素归属为同一族类(注:当时并不了解现代原子结构的知识)?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元素的共性、特性及其递变规律?其内在影响因素是什么?为什么碱金属元素直到十九世纪初才被陆续发现?为什么不用传统的还原剂还原的方法来制得碱金属?……(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可表示如下)
http://s15/middle/695ff4c7t9b0731b6708e&690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帮助学生首先从感性上认同将钠、钾归属同类元素的合理性,再结合对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分析,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从碱金属的外表特征向其物质结构内部深入、由化学学科向社会科技方面拓展,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是否各个族类元素的教学都须循着这个设计思路呢?不一定。因为当学生已经形成元素族类的概念时,也认识到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间的规律性联系,这些就应成为学生认知体系中新的构成要素,也是学习后续族类元素的支点,尤其在学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来认识问题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再以实验教学为例,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面临的实际问题较多。
例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本是一个趣味性和思考性都较强的实验,可我们常常看到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没有记住“要点”,于是,边演示边提醒:金属钠是不是浮在水面上?(学生答:是)金属钠是不是熔成了一个闪亮的小球?(学生答:是)还听到什么了?(吱吱的响声)还看到钠在水面上怎么样?(四处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实验过后,立即要学生重复“浮”、“熔”、“游”、“声”……等关键词,以便巩固。对知识点的落实可谓是“滴水不漏”!这是否就算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教学目标呢?显然不是。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鼻子去闻,用自己的脑袋去想,总之,是要学生习惯于自己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书本或老师的说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科学思维的源动力,才有利于学生将来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到:学生走进实验室后,不明确实验目的,不懂实验原理,不知如何选配实验装置,不熟悉实验操作,不及时、如实地做实验记录,不知如何预防和处理实验安全事故等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的存在。这实际不仅仅是一个实验技能培养的问题,更是一种科学意识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校高一新生第一次进实验室,不敢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会使用铁架台的学生为数不少,把酒精灯误写为“洒精灯”,把铁夹错当试管夹使用的也屡有发生。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化学教研组近年来尝试着“单人单组实验教学”,使上述现象有了较大改观,收到了良好效果。
总之,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不应停留在理论上,必须落实在方法上和行为上。
对中学化学教学而言,教学设计的探究性就主要体现在如何帮助学生自觉地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科技、生活联系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有些学生明明有问题没弄懂,却提不出来,或者是问不到点子上。原因在哪儿?大多是在学习中缺乏“主题”意识。当学习一个章节(或读一篇文章,或听一个报告)之后,很少用心去思考:它的主题是什么?相关论述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论据是否充分?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这都是探究问题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问题当然就无从产生了。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逐步提高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高一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课,我们组织了一次以“化学与能源”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考虑到大多数学生还不了解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首先侧重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方面的训练,并为学生设计了一份参考性的《研究提纲》,基本内容有:
1、为什么说:“在当今社会中,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要有事实和数据)
2、
3、 对“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以及开发新能源”,你有何见解?
4、
另外,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实施研究的指导性意见:
1、预习教材,明确研究方向。
2、信息收集要注意广泛性(信息渠道不宜过于狭窄)、科学性(尽量采用现代方法和技术手段、资料不宜陈旧)、可靠性(资料来源、发表时间要有记载,必须具有真实性,尽可能具有权威性)。
3、信息的整理和转化。要注意在拟定研究报告时,须突出主题(不宜太泛或面面俱到),语言清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4、研究小组原则上不超过8人,可自由组合(但应注意人员的合理搭配)。
通过该活动,一方面增进了学生对化学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对于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深度和角度也都可以有所不同。
以高二“石油的分馏”一课为例,围绕着“石油”这一主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设计哪些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呢?可以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石油资源的形成以及不同产地的石油在组成、结构和性质方面有何特点?从石油化工生产的角度了解石油资源的分布、石化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主要生产流程的化工原理以及产品的种类、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从社会的角度认识石化工业与环境、能源的关系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相关的体会或设想。整个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
应该说,关于教学设计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有待探讨,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成为“人教书”,也不能是“书教人”,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崇尚科学、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