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鬼谷子吧”的吧友,所提《鬼谷子》相关问题的回答汇集
(2015-02-08 11:03:22)
标签:
《鬼谷子》《捭阖篇》鬼谷子吧回答吧友所提问题一 |
分类: 读《鬼谷子》有感 |
《捭阖篇》相关问题的回答一
一、问:以名命物到底有什么含义?
答:以下解读仅供学习原文参考!!
原文“以名命物”仅出自于秦恩复嘉庆十年版的《鬼谷子·捭阖篇》。在流传下来的其它《鬼谷子》版本中,《捭阖篇》的原文都是“以命物”,而且本句原文必须与上文”观阴阳之开阖“结合起来解读。
原文”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的直译大意是:观察(事物中的)阴阳变化并用名称来命名事物。
而原文”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的直译大意是:观察(事物中的)阴阳变化以便役使事物。
由上可见,原文中有”名“与无”名“,其意思是不一样的。不加”名“时,虚词”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以便,并且”以“的前后项行为同时发生,其中:”以“的前项行为”观阴阳之开阖“表方法或手段,并修饰并说明后项行为”命物“;而后项行为则是前项行为的目的。
而加”名“时,虚词”以“是表工具的介词,可译为:用,并与”名“构成介宾短语”以名“且充当动词”命“的状语,而且”观阴阳之开阖“和”以名命物“是两项前后发生的行为。
二、问: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迟或张这句....
这句首先开头已经说了或阴或阳,后面的柔刚,开闭,张弛都包含在阴阳里面。那么鬼谷子此书是惜字如金的,只说一个或阴或阳就可以了。后面的6个字到底是在为或阴或阳举例还是内含其他深意?
答:所提的话题很有意思,值得一探讨。不过,以下解读仅供学习原文参考!!
首先,由于本句原文“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的构成是并列句式,所以本句原文中的语义逻辑关系应该是,通过划分的四类不同属性的事物来诠释原文中的“各有所归”,而不是仅仅为了分类而分类。
其次,虽然本句原文中的“柔刚”、“开闭”和“弛张”也具有阴阳的属性,但在“或阴或阳”之后,作者只考虑了事物中“柔刚”、“开闭”和“弛张”等三类不同的属性,而没有考虑它们所具有的阴阳属性。
最后,在古人阴阳哲学的范畴中,古人的阴阳观是基于事物中相互对立的属性而言,并排除了不具有相互对立的事物。比如:在人的伦理关系中,具有阴阳属性的事物主要是指,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而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和姊妹关系就不属于这个范畴。也就是说,按“阴阳”属性划分并不能囊括所有的事物。同理,按照“柔刚”、“开闭”和“弛张”的属性来划分,也不能囊括所有的事物。因此,本句原文也仅仅是就事物中的四类不同属性来分类划分事物的。
另及:借用所提本句原文的话题,再提一个话题。
《鬼谷子》的现代译者认为:《捭阖篇》原文“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泛指所有的事物。所以,他们认为按照四类不同属性来划分,也就囊括了所有的事物。然而,在这四类属性所分类划分的事物中,却将具有长短、高下、轻重、动静、进退、出入等属性的事物排除再外,由此可见,这句原文所指的事物并没有涵盖所有的事物,而只能算是部分事物。
在《捭阖篇》原文的古本注释内容中,是以君王的帝王术为语义背景;所以,古本的注释者认为:本句原文所指的事物也不是泛指一切事物,而是与“政教”有关的事物;因此,他说:“此与事物的法象各异,施教不同。”,又说:“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
在现代学者许富宏著《鬼谷子全本全注全释》的《捭阖篇》中,是以“捭阖”为语义背景;所以,他认为:本句原文所指的事物也不是泛指一切事物,而是指与“捭阖”有关的事物;因此,他说:“‘或阴或阳’四句,亦皆属于捭阖日常表现。针对不同对象,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同,或捭或阖,随势而变”。
你认为这句原文是泛指一切事物,还是指某一类事物,为什么呢?
三、问:《捭阖第一》原文中的“其道一”
答一:以下解读,仅供学习原文参考!!
解读原文“其道一也”,必须结合上文“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一起解读。这是因为,“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是一句表时间的背景句,其中:原文“圣人之在天下也”表时间,并充当时间背景句的主语,而原文“自古及今,其道一也”是状中短语,并充当时间背景句的谓语。在这谓语中,状中短语“自古及今”又充当主谓短语“其道一也”的状语,修饰并说明了“其道一也”从古代到现在都是这样的。
由上可见,原文“其道一也”中的“其”指称上文“圣人”,可译为:他的;而名词“道”,应取“技能”义项,引申为:能力;而数词“一”则充当主谓短语“其道一”的小谓语,这里的“一”是形容词,可译为:相同。
所以,原文“其道一也”的直译大意是:他的能力都是相同的。而原文“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的直译大意是:所以,当圣人出现在天下时,从古到今,他的能力都是相同的。
答二:此“道一”非彼“道一”,这是因为:此“道一”是“其道一也”,是就“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而言;而彼“道一”是“道一”也,是就古人本体论的“大道”而言。由此可见,“其道一也”是对《捭阖篇》例举的圣人的点赞,而“道一”则是对古人本体论的“大道”的点赞。因此,二者无论是针对的对象,还是语用背景都大相径庭,切不可生拉活扯。
四、问:故审察其所宜先行者先行,所宜后行者后行。
捭阖篇里: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这句话该做如何解读?陶弘景解释说:故审察其所宜先行者先行,所宜后行者后行也。这又是怎么个意思?
答:以下解读,仅供学习原文参考!!
其一,解读这句原文,必须结合与此关联的上下文一起解读。这是因为,上句原文“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与本句原文、以及下句原文共同构成一句表因果关系的句群。也就是说,上句原文的内容表原因,而本句原文和下句原文的内容表结果。这样一来,本句原文“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的“一”是状语,可译为:皆,是针对上句原文“变化无穷,各有所归”中所有的事物而言;而“其”指代的也是这些事物,可译为:它们的。
又因为,下句原文“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和本句原文中的“审察其所先后”,共同诠释了本句原文中圣人“守司其门户”的两个具体行为,进而说明了圣人是通过“审察其所先后”和“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等两种方法来“守司其门户”的。所以,本句原文中“审察其所先后”的“其”是就上文“其门户”而言,说的就是:要详细观察“守司其门户”中“其门户”的“先后”。因此,原文"其所先后"的“其”可译为:其中的。
所以本句原文的直译大意是:所以,圣人皆要把控它们的关键,详细观察其中的先后事宜。
其二,你例举陶弘景的注释内容,虽然是就原文“审察其所先后”的内容而言,但陶弘景是将原文“变化无穷,各有所归”等各类事物视为是与君臣有关的政教事物(“政教虽殊”)。
所以,注文“故审察其所宜先行者先行,所宜后行者后行也。”的直译大意是:所以,详细观察政教事物中那些适宜先行的事物就先行;那些适宜后行的事物则后行。
五、问:“微排其言而捭反之”怎么理解?
“反”是反复,还是反对?
答:以下解读,仅供学习原文参考!
原文中的“反”既不是指“反复”,也不是指“反对”,更不是指“反驳”。要解读原文中的“反”究竟是什么含义,不但要与原文的句法构成联系起来,而且还要与《捭阖篇》的姊妹篇《反应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首先,原文是一句多层次的连谓短语,在主一级连谓短语“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中,连词“而”的前项行为“微排其言”和后项行为“捭反之”同时发生,所以前项行为“微排其言”修饰并说明后项行为“捭反之”。也就是说,“微排其言”是用来“捭反之”的一种方法,而且“微排其言”所表现的就是“反驳”,只是“反驳”的强度仅仅是“微排”而已。
在次一级连谓短语“捭反之”中,他称代词“之”是前项“捭”行为和后项“反”行为的共同宾语,所以“捭反之”可解读为“捭之”和“反之”。必须提醒的是:“捭”和“反”行为,都是发在施事者的思维层面中的抽象行为,而不是具体行为。为什么呢?这就需要自己结合前面原文的内容来解读了。
其次,《反应篇》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捭阖篇》中“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的内容。这里的两个“反”应该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发生在施事者思维层面的行为。
再其次,《反应篇》中“己反往,彼覆来”所描述的是,对话双方在思维层面的交流互动且我往你来的情形,其中的“反往”就是对“反”行为的诠释。也就是说,“反”所描述的情形是,施事者在思维层面中所产生“捭”的引导行为,从施事者的思维层面“反往”到受事者那里。
最后,原文“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而“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并且是一句表因果的偏正复句,其中:前分句“微排其言”表原因,而后分句“以求其实”则表目的。
所以,全句原文的直译大意是:用稍微反驳对方的言论来引导(他)且反往到他那里,以便寻求对方的实情。
六、问: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这句话该做什么理解最好?
答:要解读这句原文的意思,首先,要读懂“捭之”和“阖之”的意思,作者在《捭阖篇》中用“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的内容,从开口、说话和具有阳的属性三个方面描述了“捭之”;用“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的内容,从闭口,默听和具有阴的属性三个方面描述了“阖之”。由于“捭之”和“阖之”的行为,是两种交替联动,并反映在施事者思维层面的行为,所以,“捭之”不等于开口、说话;“阖之”也不等于闭口、默听。然而“捭之”行为不是为了开口说话而开口说话,而是为了引导对方,所以“捭之”行为的内涵是引导,即引导对方说出实情;“阖之“行为不是为了闭口默听而闭口默听,而是为了通过闭口默听来分析对方,所以”阖之“行为的内涵是分析,即分析对方说出的真意。
其次,要读懂“捭之者”的意思,从这句原文的内容来看,这里的“者”所要转指的是“捭之”和“阖之”的作用,所以“捭之者”的意思是引导对方的作用;所以“阖之者”的意思是分析对方的作用。
再次,原文中的“料”是选择的意思;‘结’是束结,意思喻捆绑,引申为抓牢;原文中的“情”是名词,充当定中短语“其情”的中心语;原文中的“诚”是形容词,可译为:真,但在这里转指“真意”。
最后,本句原文“捭之者,料其情也”和“阖之者,结其诚也”都是归类判断句,而不是释因判断句,所以原文中的“料其情”是对“捭之者”作出等同判断,而“结其诚”则是对“阖之者”作出等同判断。
所以,本句原文的直译大意是:引导(捭)对方的作用,显现为选择他的实情;分析(阖)对方的作用,显现为抓牢他的真意。